大圆满法

小乘•五道

  • 作者: 创古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086
  • 分享到: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五道

五道

第一道称为“资粮道”,因此在这个阶段,修行者必须努力地积聚所有的有利因素来使自己进步。他试图开展精进心、福德及能较深入洞视事物之义的智慧等资粮,他认真地积聚有益修行的各种条件;他把有益的因素摄入自己的存在方式中,同时努力地以各种方式去除自己生活中一切不好的因素;他也藉由各种技巧铲除使他无法进步的障碍及障蔽。这个阶段称为资粮道,因为此时的修行者努力地积聚福慧资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深陷于世俗的层次。纵使我们不愿如此,我们仍然在轮回的层次上运作,因为我们仍然受到烦恼障的左右。烦恼障对我们的习性有非常强烈的影响,我们必须先去除烦恼障才能找到出离轮回的方法。当然,我们想找到快乐及平静,我们也知道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即使我们具有最坚强的意志力,我们也无法在一夜之间达到这个目的。如同要染一大块布时,我们须要先聚集各种不同的器材才能改变布的颜色。

因此,为了得到福德,我们必须努力地制造使福德展现的一切因缘条件。为了开展禅修的各种内证(insights)及真正的智慧,我们必须对此种智慧的受用具有极大的信心。深信它的价值之后,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习性,精进地实行一切必要的事情,方能使内证及智慧展现。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活当中开展许多因缘条件,才能引发快乐。

为了去除使我们陷于轮回的一切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根除自我的信念,去除阻碍我们的各种烦恼,并聚集能使这项转化及净化成功的各种因缘条件。我们讨论资粮道的目的,是因为我们正努力地想聚足能带来这种转化的一切条件;直到我们如礼如法地地聚足这一切因缘条件,我们都无法有显著的进步。基于这个理由,资粮道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聚集及圆满所有必要的因缘条件。

最后,由于我们圆满了一切善因缘,我们将会达到第三个阶段——“见道”。在这个阶段,超越幻相之障蔽及洞悉事物真相的内证开展出来了。连结资粮道和见道的是第二阶段的“加行道”。在这个阶段,内在的觉性(即我们对事物的觉知)开始和洞悉万法本性的能力相连接,因为我们已经在积聚各种能使我们终于“见道”的善因缘了。当我们能超越一切幻相及错误知见,并洞悉事物的真相时,我们就明白自我并不存在。一旦自我的信念消失之后,贪执、嗔恶或无明等与自我观念有关的烦恼之根就不存在了。一旦烦恼障断除之后,我们就再也不会造作恶业,因而不再有任何痛苦。

可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我们的内证开展之后,所有的痛苦都会立即消除”这句话是真的,但也可以说不是真的。这是因为自我的幻相是我们长久以来所建立的一种习性,它非常、非常难以去除。譬如,我们了解恒常不变的自我,只是我们的心造作的一个幻相而已,但是,若我们用铁槌敲打自己的手时,我们仍然会觉得痛,仍然有“我受到痛苦”的感觉,因为我们长久以来就把“我”和我们的躯体密切地连结在一起。长期努力培养无的信念及行为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去除延袭甚久的自我习气。这就是开展内证的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称为“修道(藏文“贡(木)吉澜(木)gomkilam”)”。藏文“贡(木)”通常翻译为“禅修(meditaiton)”,但它原本的意思是“习惯于某种事情”或“使自己习惯于某种事情”(注4)。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儿将它翻译为“修道(pathofcultivation)”,有些典籍则将它翻译为“禅修道(pathofmeditation)”。但是,在这个阶段的主要观念,是要使自己养成洞悉事物本性的习惯。当我们变得愈来愈熟识事物的真相之后,我们自然能够去除极其微细的烦恼障,及仍然存在的业力痕迹。我们若能逐步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们终究会得到佛的果位。

经由内证的开展,我们终于达到目标,进入第五阶段的“无修道”。透过“修道”的功夫,我们净除了极其微细的苦因。一旦我们做到这一点时,我们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没有其他新的道路要涉越了,因此这个阶段称为“无修道”或“无学道”。

除了前面已经引述的两句佛陀的话之外,我们可以再加入两句做为后二谛的提纲:

汝应知晓痛苦为何物

汝应离弃痛苦之根源

汝应止息痛苦之显现

汝应即身契入法道中

我们必须使灭圣谛具有实义,使它在我们身上彰显。我们无法单凭期望之心或祈请而使之彰显;我们不能仅向三宝(佛宝、法宝及僧宝)祈求,就因三宝的慈悲而断灭一切苦因。因果业报的定律使得这种状况无法发生。要达到断灭苦因的目标,我们必须坚定如宝地走在法道上,如礼如法地开展自己的心性。

我们或许会疑惑这五道是否有重叠之处。一般而言,法道的这五个阶段极为分明有序,几乎每个人都必须先完成第一个阶段之后,才能进展到第二个阶段,然后再继续依次圆满其他的阶段。某些阿毗达磨(论藏)及“昆竹(格)(藏文Kundrug)”典籍提及,有些人可以同时涉入数道,但是,他们都是资质特异的人,大部分人一次只能完成一道。例如,在行“资粮道”时,我们可以从和“加行道”有主要关联的修持开始,藉此发展明心见性的能力。把这两道分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修行者确切地累积圆满“资粮道”所需的功德,并如实地了解“资粮道”、“加行道”及“见道”修持的不同。这些道途并非完全分开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们没有重叠;但是,它们并非同时进展。

佛陀开示的这四谛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用病人来做比喻。当某个人生病并感到很不舒服时,第一件要事就是去调查问题的本质。这个人到底生了什么病?是脑部出了问题?还是心脏出了毛病?……我们必须找出问题出在哪里,并细察疾病的征状。接着,为了能治愈这个人的病,我们也须要了解病因。唯有治好产生病症的原因,我们才能真正治好这个人的病。这是前二谛极佳的写照。我们须要了解痛苦的特质及组成,但单单了解问题什么,不足以解除痛苦,因为我们还须要了解痛苦的原因,那就是业力及烦恼障。然后,我们须要具有灭除这些苦因的方法及能力。

当然,想要克服疾病,必须先了解健康的特质,以免受疾病的侵袭。以同样的例子来说,佛陀我们示现灭境(悟境)的所有功德,这是众生的福报;因为,一旦我们知道对治疾病的药方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药方来去除阻碍健康的东西。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法道的善巧方便来对治业力及烦恼,进而得到完美的心识健康。基于这个理由,后二谛是断灭轮回之苦的对治方法,结果如同使用治疗病痛的药方一般。

这四谛并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按逻辑顺序排列,是为了易于了解。前二谛和痛苦及苦因或轮回(梵文samsara)有关。最先解释的是痛苦的特质,一旦我们了解痛苦的特质之后,我们会想知道造成痛苦的苦因,才能进一步去灭除痛苦。后二谛和涅槃(梵文nirvana)有关。前二谛并没有依实际经验来排列,因为苦因显然在痛苦发生之前就存在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