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七章 法忍行

  • 作者: 创古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995
  • 分享到:


第七章 法忍行

无上圆满胜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说道:“童子!既是如此,渴望证得三摩地并冀求能迅速、真正及全然觉醒而达到无上圆满及真实之证悟的菩萨摩诃萨,应当善巧通达三种忍之智慧。他应该彻底了解第一种忍,他应该彻底了解第二种忍,他应该彻底了解第三种忍——因而善巧通达此三种法忍之异别。”

第七章名为,描述耐心与坚忍(法忍)的必要。在此,佛陀提到我们应该善巧通达三种法忍的智慧(忍智)。当我们为了修持正法而努力地积聚功德,及为了成就正觉而精进地修习三摩地时,“第一种法忍”是不可或缺的。精进是至为必要的。

根据大乘的一般或经典系统,为了达到圆满的佛果,我们应该具有行菩萨道的坚忍,一劫复一劫地积聚功德、修习三摩地、寻求法教等……。但是,根据金刚乘系统,我们不必要修持许多劫之久才能证得佛果,因为藉由甚深的教法,我们能在今生就即身达到全然开悟的境界。

可是,唯有全心全意、以至为圆满的精进力,正确地修持正法,才可能在一生之内就全然开悟。如果我们无法这么做,要开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此章说:大精进力至为重要。

我们能从伟大的修行者密勒日巴的传记中,找到此种大精进力的详尽例证。他历经极大的艰辛,并透过此种考验而觉醒,在一生之中就得到全然的证悟。缺乏精进力或不愿意承受艰辛之境的人,将难以得到如此的成果。此外,我们也可以阅读大成就者那洛巴的生平故事,他也是历经了极大的考验及艰辛,才得到至高的成就。这些故事显示,我们必须实际、努力地修持佛法,才能证悟。

我们应该了解全心、努力地修持是绝对必要的,否则,我们会开始有所怀疑。有一次,当我在海外弘法时,有一位男士来见我,他说:“仁波切!七年以前我进入了佛法的大门,成为一名佛教徒。但是,从那时候直到现在,什么事也没发生——没有任何进步的徵兆或特殊的功德。也许,我和佛法没有真正的缘分。我在想,也许我应该去追循其他的精神修持法。您认为呢?”我的回答是:“佛陀的法教没有任何不对。问题出在这里——问题出在你期待由于你七年前成为佛教徒,进步的徵兆就会自动产生,仅仅只是让时间过去,一点利益都没有,这当中缺乏的是精进。真正努力修持佛法的人,做法会有所不同。在这七年当中,你连十万遍皈依大礼拜都没有完成,你又如何能期待有任何进步的徵兆呢?完成这个数目的大礼拜,实际上并不是艰难的事,真正很精进的人,可以在三十天内就圆满十万遍皈依大礼拜。或许,是你自己的精进力有所缺失,而不是佛陀的法教缺少了什么。如果你完全不实修而期待有进步的徵兆,我不得不让你失望;这是不可能的事。佛教的修持方法并不是计算年数,而是脚踏实地去修习佛陀的法教。”

后来,这个人回来见我,并说:“你以前告诉我的是真的。我同意。”当人们觉得自己的修持并没有什么成效时,他们往往不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努力地修持。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缺乏精进力及全心投入的修法;若缺乏这些必需的条件,要有进步的徵兆及开悟功德的展现是不可能的。这真的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人觉得,由于缺乏适当的境遇,例如空闭的时间或必备物品,他们无法专一地修持,因此,将不会有进步或产生开悟功德。我们不应该由于这些状况而感到气馁或丧失修行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修持佛法和注册上大学迥然不同。上大学表示投注一定的年数在学业上,当这段时间结束时,我们或被授与学位,或是没有得到学位;毕业或学位的颁发,让我们收割过去所投资的努力、时间、金钱及精力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学位,我们将会觉得过去的那些年全都白费了。

佛法的修持并不像这样,我们只是在修持佛法。当我们将时间用于修持时,如果表示进步的成就徵兆出现了,那当然是很好,甚至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产生任何进步的特殊徵兆,那也是一样很好。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仍然积聚了大量的功德;即使只是短短一会儿的修持,我们也创造了某种正面及珍贵的善果。佛陀说过,一位对开悟功德具有真诚的敬重及强烈信心的人,当他看到佛陀的形相时,他将会双手合十、俯首躬身,以表示甚深的敬意;但是,一位对开悟功德不具真诚的敬重而只是觉得佛陀满不错的人,他只会举一只手并只微微低头致意。接着,佛陀被问及:“仅只举一只手及微微点头,有任何利益吗?”他说:“有,单单是显示尊敬的姿态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创造了极大的功德。那一刹那的功德将会继续存在下去,所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它将会成为全然开悟的状态。”因此,我们不须要感到气馁。若我们能做很多的修持并有很大的进步,那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即使我们只能做一些些的修持,那也是相当幸运的事。然而,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得到了悟及三摩地的真实功德,我们必须至为精进。

第一种法忍是忍受修持一般佛法的艰辛和困难。

第二种法忍是接受修持三摩地特殊法门的艰辛。三摩地有许多种,包括各种一般的禅定,例如,依据大手印系统的“止”和“观”。此外,还有特殊的金刚乘修法,包括不共的“生起次第(梵文utpattikrama)”及“圆满次第(梵文sampannakrama)”。生起次第涉及在持诵咒语时观想本尊形相,圆满次第是特殊形式的“止”和“观”。忍受修习这些不可思议之胜妙法门的艰辛和困难,是第二种法忍。

第三种法忍是教导他人佛法所需的耐心与坚忍。在已进入佛法的大门,研习法教并付诸实修许多年,在三摩地方面已得获某种程度的实际体验之后,不论我们是否已经产生特殊的功德特质,我们都应该具有将修学所得的成果用于利益其他众生的动机。我们应该乐于和其他众生分享我们的收获,并教导他们。在这么做当中,有时候他们会相信我们所说的话,有时候则不相信;我们所说的佛法,有时候似乎能利益他们,有时候则不能——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形都可能应运而生。然而,不论遇见何种情况——不论人们相信或不相信,不论他们受益或没有受益——我们都应该能忍受发生的状况。这种忍受力即是此章所提及的第三种法忍。

当我们和他人在往来时,有些人有时会试图欺骗我们、隐瞒我们、伤害我们的感情,或不尊重我们,或漠视我们。当这些情形发生时,我们或许会充满愤怒,无法忍受如此的逆境,但是,试着去忍受是至为重要的。为什么如此?因为这是众生相。众生并不是全然开悟的佛,他们也不是伟大的菩萨,由于是平凡的轮回众生之故,他们具有执着、贪欲、愤怒、妄想、欺瞒及嫉妬等不善的情绪,所以,他们的自私及虚假多伪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具有如佛或菩萨般的举止,他们会试图伤害或欺骗我们,或做出其他对我们不利的行为,这没有什么不寻常的,这只不过是轮回的自然特性。当我们面临被他人伤害的情景时,我们不应该陷入“那个人在伤害我”、或“那个人欺骗了我”、或“那个人对我发怒”的念头,因为我们会无法控制此种念头而产生瞋恨心;反之,我们应该尽力忍受别人加诸于我们的伤害——这就是忍辱的训练。

如同大菩萨寂天(Shantideva)所说的:“如果某个人把他的手放入火中,那会发生什么情形?他的手被灼伤了。这是火焰的错吗?不,燃烧是火的自然本性,对火感到愤怒并没有帮助,错在于把手放入火中的那个人。”因此,如果我们——佛法的修行者——和轮回中尚未开悟、自然具有负面或不善性格的其他众生往来,我们应该了解,这就是轮回的现象;我们应该能认知,这就是轮回的现象、轮回的特徵,而不要落入我们被伤害了,或他人在与我们作对的想法。我们所具有的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恨,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而不是他们的错。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去忍受这种情形,这就是第三种法忍。

以上就是第七章所涵盖的要义。若你们有任何问题或疑惑,现在可以提出来。

问答

学员:关于第三种法忍,您提到火和手的例子。您说,邪恶是轮回中人的本性,这和我们对其他佛法修持者应该具有的清净观有何关联?

仁波切:这里所提到的原则是接受其他人具有烦恼或不善的情绪的事实——他们会变得很愤怒或骄傲等……。这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只是认识事情的显相。另一方面,清净观或“圣观”是察知根本状态、现象的真实情形,也就是:如来藏或开悟的本质或佛性,存在于所有每一位众生之内。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被瞋怒、傲慢、嫉妬或其他烦恼所障蔽的人,在那一刹那,他们的根本自性仍然和诸佛菩萨完全相同。我们应该从如此的观点来看待所有的人,视一切男性为勇父,视一切女性为空行母,这就是清净观的训练。

若能谨记经典所说“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具有开悟之潜力”的知见,我们自然能消除五种过失。第一种过失是失志,即是沮丧地想:“我无法成就佛的果位;我无法如同过去的大师一样地修行;我无法做到密勒日巴所做的——只有密勒才做得到。”像这样沮丧失志的情形可能会出现,但是,我们并不须要如此。为什么?不论我们谈论到的是密勒日巴尊者或马尔巴大译师,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是不变的事实。由于我们的本性都一样、都是佛性,他们经由修持而于一生之内即身得到无上成就的事实,证明我们也能如此。如果我们真正精进不懈、专一不二地修持,我们能在此生即身获得共与不共、世俗与究竟的成就。因此,我们永远都不必要觉得沮丧或气馁,每一位众生都具有相同的潜力。

第二种过失是忘却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因而犯了贬损或蔑视他人的过失。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某人非常没有用,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做任何佛法的修持。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这个人具有和我们、和诸佛菩萨完全相同的佛性,我们就无法真正轻视他,因为他也具有证悟的能力。就究竟的意义而言,这和清净观或圣观是全然契合的;就暂时的意义而言,当其他人展现烦恼染污并试图欺骗或伤害我们时,我们能竭力容忍,仍然能维持耐心。具有耐心或法忍,和具有清净间并没有冲突。

学员:我有一些不是佛教徒的学生,他们觉得,累积功德是一种很奇怪的观念。他们问我:“为什么供养、绕塔等行为能制造任何功德?”我不觉得我回答得很好。他们也说:“在做了这些事情之后,认为你能把功德给出去,是一件更加奇怪的事。”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怪问题,我还是想请您详细地说明功德回向的运作,好让我能对我的学生解释清楚。

仁波切:首先,你不能责怪他人不了解这些观念。他们没有学习过或试着了解业力的因果关系,因此,他们不了解积聚或创造功德的道理。你应该由解释业力行为的成熟、不同类型的业力因果关系开始。有些业力行为在同一生之内就成熟,有一些则在未来生才成熟。

以英国查理斯王子为例。他生为伊莉莎白女王的儿子。为什么他生为她的独生儿子?唯有他自己的善业可能使此成为事实。没有任何人下令:“他被准许生为英国王子,你们则不许生于那个地位。”没有任何人在做这种决定,这是个人在过去所累积的业力的自然结果。他必定是累积了成为英国王子的善业,而别人则没有如此。同样的,当我们看到非洲的儿童因饥饿而濒临死亡时,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生于非洲?为什么他们必须遭受如此的痛苦?”这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时间转世再生于非洲某地的缘故。但是,有人说“现在,你必须再生于非洲某个你将饿死的地方”吗?没有,没有人迫使众生以这种方式转世再生。有人生于此种境遇的事实,是由于缺乏福德的缘故。从这个观点来看,累积功德确实极为重要。具足功德的人,能生为英国王子;缺乏功德的人,或许会生为饱受饥饿之苦的非洲儿童。好好思考这一点,能使我们看清累积功德是绝对须要的。

回向功德或分享功德,是我们结束任何修法之前都应该要做的。我们应该想像,不论自修法产生任何善业,我们都与其他一切众生分享,将之供献给他们的幸福与安宁。这到底有什么用?有些人可能会因而产生某种希望或恐惧,或期待某位病重的朋友会因为得到回向的功德而痊愈,并变得很快乐。这不见得会即刻发生。回向功德并不是我们现在做了善事,结果会立即转移到另一个人,使他因而自恶业中解脱——因与果的关联并不是如此直接及立即的。

我们不须要寄与太大的希望和期盼。另一方面,有些人或许会惧怕:“如果我希望‘我’经由‘我的’修法而产生的功德在其他众生身上成熟,这将全部被浪费掉,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不须要变得过于冀求或过于恐惧。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可寄与厚望或感到恐惧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只能收获他所播种的。

回向功德是为了培养我们利他的态度,及开展清净的动机。与其自私地攀缘制造“这是‘我的’功德;‘我自己’需要它”的心境,我们应当不具任何偏执或特定目标地祈愿:“愿我所积聚的任何功德能利益每位众生!”这就是清净心态的训练。回向功德所开展的这种清净动机,将与日俱增而成为一种良善的习性,使我们终有一天能真正利益他人,并能以极为开阔、浩广的方式覆行利他的事业。对他人的利益不会在回向功德的同时就立即显现,但是,回向的结果终将化成众生的利益,所以,目前我们不须要对回向抱持期望或恐惧。

学员:当行者认知烦恼的空性本质时,他们就解脱了。在我自己的经验中,我只是把空性的概念附加在烦恼之上,这并没有使烦恼消失。当我们只是在将空性概念化的阶段,而不能使烦恼消失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烦恼?

仁波切:你缺乏的是“指出的教法”——能使你认知自心本性的法教。由于我尚未认知心的自然状态,你不能期盼烦恼会被抑制或自行解脱;你应该努力求取认识自心本性的指出教法,如此,你对空性的认知就能降服烦恼。认知空性是由根切断烦恼、彻底将之铲除,而不是仅将“空性”的概念强加于烦恼之上。你说的没有错,这种方式在克服烦恼方面,并没有什么效用;真正且唯一有帮助的,是直接观见蕴涵于烦恼之内的自心本性,这能克服烦恼而得解脱。

如果我们尚未藉由指出教法而认知心的本性,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对治法。其中的一种方法是远离烦恼,避免涉入其中。现在,我们很容易就被烦恼所控制,这是由于我们接近烦恼、没有和烦恼保持距离,这是不明智的。因为,当我们盲目地涉入烦恼时,我们变得迷惑、不辨是非,造作不善行而种下痛苦的因。了解这一点并思惟每日耽迷于烦恼的过患,我们将会逐渐减轻完全沈浸于烦恼的嗜性,嗜性的减低将能帮助我们离弃烦恼。每天提醒自己:“是的,我确实有许多烦恼,我会记瞋恚心、贪执心、傲慢心、嫉妬心及愚痴心。这实在不好,这只会带给我无数的问题,也会造成别人的苦恼!”这可以减低对烦恼的嗜性。每日做如此的修持,我们和烦恼的距离会愈变愈大,也会愈来愈受烦恼的牵绊,这在目前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当瞋恚心升起时,我们或许会视自己为英勇的武士,并把瞋恚心当做是一种美德——这么做只会助长烦恼。我们一定要明确地了解烦恼是怨敌、是恶习,逐渐地,当你的禅修有进步,且在得受指出教法之后能认知自心本性,你将能藉由直接觉受空性而控制你的烦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