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认知自己,用慈悲接纳他人
-
作者: 太桥旦曾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29
-
我们学佛的主要原因是要获得佛一样的境界,达到佛一样完美的、至高无上的成就,而成佛的先决条件就是菩提心。如《正法集经》云:
“世尊,菩萨不需要学众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持、善达一法,彼已掌握一切佛法。云何一法?即此大悲心也。”
谁的心中具备大悲心,谁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是从哪里建立的?即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这是菩提心修持的次第。
首先要了解自他平等,我们自己有优点,也认识到他人有优点;我们看到他人的缺点,也要承认自己也是有缺点的;我们追求快乐,就一定要想到他人也一样的希求快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愿意遭受痛苦,其他不论是什么样的生命也都不愿遭受痛苦。从这个观点来了解自他平等,之后我们就不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会将自己的缺点推到他人身上。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别人也不会愿意,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一样的需要,我们为自己着想的时候就能很自然而然的为他人着想了。
自他平等之后,进一步要做到自他交换,将自己的快乐给予他人,而他人的痛苦由自己来承担,这才是菩萨的行为。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自己承担他人的痛苦,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求回报的奉献给众生,这就是自他交换的菩萨。
在自他交换的力量之上,就是自轻他重。如果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就不可能做到自轻他重,而当我们清楚认识自己之后就能以智慧来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对自我的重视和保护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在生活、工作之中,任何的生存之道无不是依赖他人的,无不是他人在为我们付出、奉献、帮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如同我们之前所说,如果我们要成佛首先就要成为一个菩萨,成为菩萨所要修持的六度般若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修、智慧,有了这样的六度万行之后才能圆满成为菩萨的资粮,而这些修持都离不开他人。
譬如,离开了他人那就根本无法圆满布施般若密,所以我们的福德资粮都是依靠他人而圆满的,他人对我们的帮助是如此之大,他人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重要!自轻他重之中“他重”的原因是一切的成就都是依靠他人的力量、因他人的存在而圆满的;“自轻”是因为导致我们一直在轮回中遭受痛苦、折磨、煎熬的原因,就是无穷无尽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力量。我们自己是所有轮回中所受痛苦的来源,而他人是我们所得一切快乐和功德的来源,所以自轻他重就如此而存在了。
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观察他人的缺点,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了解自他平等。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缺点,将“他人的缺点”和“我们看到了他人的缺点”这两者放在秤上秤一下的话,是没有一个轻重差别的。因为他人有缺点,也是因为我们自心不够清净,如果我们自心清净又怎么会看到他人的缺点呢?佛菩萨永远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在佛菩萨的眼中会把这个世界看做是完美的,所有众生都是诸佛一样。佛经记载说:
众生内心污染和清净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千差万别。如一杯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汁;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畜生众生看到的是住处;人类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看到的是佛母玛玛格;佛陀看到的是圆满大法界。
内心越污染,所见现象越恶劣;内心越清净,所见现象越庄严。我们从中国传统故事中也能看到,古时候的苏东坡把佛印看成是牛粪一样,而佛印将苏东坡视为佛菩萨一样。从此可以得知,佛印修行得非常好,非常清净,可以说是六根都清净了才找不到别人的毛病,而看对方如同佛菩萨一般。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缺点,那么究竟是对方的缺点严重,还是我们六根不清净的缺点严重呢?我们从来都没有发现,我们自己眼根不清净才是导致我们看到别人缺点的原因。我们要慢慢从这个观点来推翻自己,要长时间的、时时刻刻的关照自心,时时刻刻的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时候,我们对内在的关照越久、越深入,内在的优点就越能展现出来。
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说明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意味着不认识自心本性。此时,我们看到的宇宙和生命都是假相、缺陷、不圆满。当我们能真正认识自心的本性时,就会发现自己是佛;当我们发现自己是佛陀时,就会发现处处皆是清净刹土,人人皆是如来佛。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道理。由此我们随时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清净,当我们自己做到完美的时候,世间一切就都是完美的,这即是“心净则万事净”的道理了。
修行人和不学佛的俗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
俗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往外散乱,包括观察别人的缺点等等;修行人并不跟随眼耳鼻舌身,而是依靠意念来观察自心,往内观察。
由此可见,当我们看到别人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当下不是修行人,自己不具备修行人的条件,修行人是要依靠意识来内观,而不是往外观察的,不是随从于眼耳鼻舌身,眼睛怎么看我们的心就怎么想,眼睛看到怎么样一个东西之后我们就会怎样去判断。
另外,我们每个人对于优缺点的定义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不同的只是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依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很难让每个人都认同一个优点或者缺点。譬如,同样一个人站在这里,对我来说他有缺点,因为他背对着我;而你会说他有优点,因为他是面对着你,这究竟是缺点还是优点呢?如果是缺点,那么应该所有人都一样看得到、认同这个缺点才对,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可能我们认为这个人的某一点是缺点,而其他人很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优点;我们认为是敌人的人,别人可能会当做是朋友。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有人都承认是优点或者缺点的特质,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缺点或者优点,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敌人或者朋友,一切都只是相对而言。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很大程度是因为因缘的不同。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因、没有果、无有因、无有缘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个人的缺点,看他那么不顺眼?很可能是因为过去世我们跟他结过恶缘,这个恶缘还没有彻底消失,现在我们看到他还是心里不舒服、不顺眼,这些都是跟我们的业力有关。由于我们有业力的存在,由于我们自身和他人的因缘存在,所以哪怕是亲密如同父子或母女,所接触相同的人之中有父母喜欢的人,但子女不一定喜欢;子女喜欢的人父母又不一定喜欢;父母相处特别好的朋友对子女来说不一定能相处得好;子女相处很好的朋友与父母又不一定能相处得好。就算是如此亲近的人,在面对社会、接触社会的时候也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感受和结果。这一切都是因缘造成的。
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在意和过度的执着他人,在与他人发生摩擦和矛盾时不能认为全都是对方的过错,而要认清是自他双方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我们的耳朵、眼睛等等都依存着意识、依靠着心,但事实上,我们的心是靠不住的。心里有无明、无知、颠倒、错乱的成分,所以心本来就是靠不住的。譬如今天我们觉得这个人不好,而昨天我们还认为这个人是很好的,为什么今天就会觉得他不好了呢?这分明是我们自心有问题。如果心没有问题,那怎么会昨天判断他很好,今天就不好了呢?这说明我们的心是靠不住的。心建立在无明之上,心是无明的产物。譬如一棵有着毒根的树,不论它的花果枝叶多么的漂亮、多么的茂盛,树根是有毒的话,那其上生长出来的果实会没有毒的成分吗?无论如何,毒根之上成长的花果都会无法避免的沾染上根部所含的有毒成分。
之前我们强调,学佛要依靠智慧来内观自身,抽掉内心的“毒根”,这个“毒根”指的就是无明。轮回之中,一系列的痛苦都是依着无明的力量而存在的。
佛陀说,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靠不住的。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为了超越所有凡夫的感官、意识。
从无始以来,我们的五蕴都与无明紧密无间,思想中充满着各种迷惑、错乱、颠倒的成分,再加上肉眼的局限性,导致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几乎没有精确度,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又怎么可以肆意的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呢?在佛菩萨眼里,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像瞎子摸象的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如此愚蠢,并且一味地坚守各自的观点不肯退让,进而互相嗔恨,纠纷和争斗不断。在未获得佛果之前,我们绝不可以轻易地评判他人的是非,也不可以肆意地诽谤或指责他人,否则会产生严重的罪业、引发不堪设想的后果。不看别人的缺点、不听别人的是非、不判断别人的对错,才会使得我们自心清净,使我们的修行有所成就。
在金刚乘中对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净观。如果我们一直固守着“他人身上的优点远不如自己多”这样的观点,那是无法保持清净观的。把他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个可爱的人,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清净观。否则明明不喜欢他人却还要强迫自己观想出来一个清净观,那是非常困难的。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反省自己,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这么多佛教理论知识,却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参了多年的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