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
作者: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70
-
如何依止师长
在找到了师长后,依止及敬侍之道对修行者来说极为重要,而且它们的本身便就是修行,出家人对此更要至为重视。寺院是教之根本,而僧人就是持教的人,所以在此环节上丝毫不能出现过失,否则该寺院及传承便出问题了。依止及敬侍师长之道分为许多层次,譬如说【戒经】、大乘显部经纶及密部经典,皆各列出不同程度之要求。今天在座的全是在家居士,恐怕无法最严格地依经论中所说要求做,但若果我们单只听一下这些教法,自己以后尽力量地去做,其利益已十分广大了。明晚衲将讲授【事师五十颂】,它里面讲述了密乘弟子依止及敬侍金刚上师的标准,所以今晚衲只讲显学上对承侍师长的要求。
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结集的佛陀开示,弟子主要应从心上及行为上两方面作敬师之事。在心中,我们应以九种心待师、视师为佛,并常念师恩。在行为上,我们当供养资财、为师代劳及依说奉行。
什么是九种心?它们出自【华严经】开示,分别是:
1. 如孝子承侍父母的心;
2. 依止坚定好比钻石的心;
3. 如大地般堪负重任的心;
4. 如须弥山般永不动摇的心;
5. 如仆人般任劳任怨的心;
6. 如倒粪人般不畏低下工作的心;
7. 如小狗般不顾全自己颜面的心;
8. 如桥梁般乐于承载的心;及
9. 如船舟般重复往来而不倦的心。
我们不论是对坐高座上传灌顶的著名师长,或是日常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亲教师,总之凡是与我们曾结下法缘的师长,我们都必须视为与佛陀统一体性。前面说过,在审察择师之时,我们必须看清楚此师有否过失,但一旦在心中确立师徒关系后,我们便不再这样做,而应常常视师如佛,只看他的优点,不去挑他的过失。以衲为例,衲自出家前便有了启蒙师长,后来在十岁时出家时,又有了授沙弥戒之师父,再加上几十年来的戒师傅、讲经师傅、教授五部大论的老师、规范师及灌顶上师等,这些衲都必须无所遗漏地视为与根本上师一体,亦即与佛同一体性,并无分别。在衲的心中,必须把这许多师长都视为佛陀的化现,而不是只把其中几位有名的师父视为佛陀,却只把较为没太大名气的师父视为凡夫。
师长在客观上来说未必等同佛陀,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弟子为了自己的修行利益,就必须视师长为佛陀。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把师长视为佛陀,则无论他是不是佛,你都能得到佛之加持。反过来说,如果你的老师是真正的佛陀,但你却只视他为凡夫,你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如果不生信心,即使佛陀天天坐在你面前教导,你也不会有任何成就。历史上的佛陀有一位叫做「提婆达多」(Devadatta)的弟子,他虽然常常在佛的身边,但却没有什么得益。许多其他的弟子都因佛陀的开示而证悟了不同境界,但提婆达多却没有成就,这正是因为他只视佛陀为凡夫。所以我们常常说,若视师为佛,便得佛之加持;如视师为菩萨,便得菩萨加持;若视师为凡夫,将得凡夫之「加持」,亦即说你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视师如佛是极不容易证得之觉受。前世有此习气者,在今生中只用几个月、一个月,甚或短至一周便生起觉受及信心,虽并非没有,但我们一辈凡夫无此习气,今生中可能花上四、五年苦参也未见有成,因为要视师长与佛陀不二,的确并非易事,这需要很大的努力及福报才可证得。那洛巴大师在初见帝洛巴时,帝洛巴披头散发,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师形象。如果弟子没有福报,恐怕不易生起信心,但那洛巴却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在初见其师玛尔巴时,玛尔巴正在耕田,但这也没有阻碍密勒日巴的信心。衲在约十九、二十岁前后,曾阅那洛巴传及密勒日巴传多次,自此敬师心虽未经苦修亦能自然生起,而且事师亦自然地变得很精进,受到了极大启发。古代的人许多不识字,书本之流通亦不如今天之普遍,但现代则不同,现在的人都识字,而且很容易买到密勒日巴或那洛巴大师等之传记,大家不妨多读、多想,便可知道如何依止师长才正确。总之,视师如佛是修行者必须通过的一关。虽然它十分难成就,但由于缺了它便无法再向上修,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必须突破这一个修行上的重大关口。
除了视师如佛及以九种心待师外,我们亦应常念师长之恩典。以衲的一生为例,若非因为众师长,衲便连字母也不懂,但师长却教衲识字、穿衣、背经、授予五部大论、授予沙弥及比丘戒,更授予密法,否则衲根本无法可修、无从从佛。客观上来说,师长之境界或高或低,而最高也不可能比佛陀还高。可是,如果我们从对我们个人的恩典来说,师恩比佛恩还要深。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佛虽然悲心极大及勤于度众,但我们却并未被他们直接利益,现在正在利益我们的是我们的人间师长,所以他们的恩德最深。只要我们细细思维,便会发现师恩之深的确无法形容。
在行为上,我们应对师长供养、为师长代劳及依师之开示奉行。对师供养者,包括了实物的供养及观想中的供养。师长不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如何供养或承侍呢?我们平时修【兜率百尊】、【上师会供】等法门时,便包含了供养、顶礼及承侍师长的修持在内了。所以大家不必担心,师长在前时我们固然应作供养、顶礼及承侍,师长不在身边时,无论他在多远的地方,我们一样可以供养、顶礼及承侍,犹如在师父座前般。这些供养是为了自己积聚成佛资粮而作的,并非为了利益师长。在为师办事时,只要不是与佛法相反的事,下至挑水洗脚,我们都应努力成办。第三点 --- 依说奉行 --- 是三种事中最重要的一种。师长之一切开示,我们必须跟着做。依寺院之严格传统,若衲要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请示师父,譬如说衲想在另一位师父座前学一些法,如果原来之师长不允,衲便不该去。你们在家居士虽不必这么严格要求,但从原则上来说,师父的开示我们都必须奉行,除却不合佛法之事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