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2、别释
下面再结合本经来谈谈“贯、摄、常、法”四个字的涵义。
所谓“贯”,就是以这部经的文字像线一样贯穿了极乐净土事、理、因、果等的一切深广义理。从与会大众“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一路下来,佛怎么放光现瑞,阿难怎么请问,显示了宣说大法的缘起;之后就宣说弥陀因地的大愿、大行,说出了极乐净土建立的因缘和过程;再往后,由成就大愿而显现超胜十方、无与伦比的极乐净土——如何穷微极妙,如何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如何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分别有多少种庄严……往生到这样的净土后,得到哪些安乐受用,如何迅速成就大乘功德等,以几万字贯穿了这一切妙义,所以成为净土第一经。
所谓“摄”,是指这部经能摄持无量众生的心,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安乐中,有极深、极大的意义。有比人间开多少次奥运会、多少次世界博览会、多少次文化研究会大无数倍的意义。因为这是要摄持未来无尽岁月里的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这部经有这样大的功能,摄受面如此广大!即可将无量众生摄持到弥陀大愿船里,都摄受到极乐世界,给予他们极大安乐并显发其本性而成佛。
所谓“常”,是指阿弥陀佛一乘大誓愿海以及从佛心中流现的净土妙法的真谛永远不变。这是从十劫以前弥陀成佛时开始,直到今天乃至未来无尽的时间里,都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事、如是理。这来源于佛陀已消尽虚妄分别的法身智慧。因此,决定按本愿的设定,不假造作、毫无分别,以法性力、智慧力、缘起力,丝毫不爽地给予众生利益!
在这十劫——也算得上很漫长的时间里,已经有无量众生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他们是不是按照愿海的设定而得到利益呢?决定丝毫不差。
到了今天,这么浊恶的时代,还是有很多往生净土的人,他们往生的利益会不会变小,会不会有意外的失误或空过呢?绝不可能!
阿弥陀佛安住净土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往后还有无量的岁月,这期间往生者的情况如何呢?也必定得到真实利益。
决定如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切都是佛的妙心所现,能够在无分别、无功用中起无量无边的妙用。即一生入净土就具有无量种类的功德庄严。这就是“常”的意思,指净土妙法历三世而不变。
所谓“法”,就是指“尽十界以咸遵”。弥陀大愿海摄受法界有情,九法界众生都遵循这信愿念佛的妙道求生净土,一生入净土就能速疾成佛。甚至古佛也不舍因地,示现为因地修行的相来求生净土。比如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全经分三:
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
一、证信序;二、发起序。
通常,佛经是以六种成就作为证信序。包括: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这是指只有因缘和合才能完成一部经的流通。这里要有说法的时间、处所、教主、徒众,以及有人如实地听闻、记在心里。有这六种成就才能兴起一部教法,缺少一种,教法就无法流通。比如当场的因缘欠缺,就无法说出这部经来;没有得陀罗尼的人记在心里,后来讲的跟当时有出入,大家也不信任这是佛说的经,也不可能流通。所以一定要具足六成就才行。
结集三藏是极其重大的事。佛的色身虽已离开人间,言教还留在世间,如果证实了某部经是佛亲口所说,佛弟子就会信受奉行这部经。所以,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等开头,这也是阿难尊者在结集三藏时,很严肃地给一切世间作证:这是佛当年亲自说过的法。当佛快要圆寂时,阿难尊者非常悲伤,阿㝹楼驮就提醒他赶紧去问佛:“将来佛经以什么开头?”佛说:“用‘如是我闻’开头。”这样来证明这部法确实为佛亲口所说,确实可信。
“发起序”又叫做别序。通常一部经的宣说都是由某种因缘发起。有的经是佛放光现瑞后,以弟子请问因缘而发起;有的经是应弟子的提问而宣说。像《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遭到逆子阿阇世王杀父囚母的逆难后,对世间生起了很大的厌离心,想生到无忧恼处。这样佛给她放光显现无数刹土,她选择了极乐世界。之后,佛就宣说了往生净土的十六观门。
本经的发起序是当时世尊身体的诸根显得非常欢喜、清净,光颜巍巍,于是阿难就问佛:世尊今天这么欢喜,佛佛相念,是不是世尊也在念佛?由此佛就说出了这部《无量寿经》。
乙一、证信序分二:
一、以六成就证信;二、广明菩萨会众咸遵普贤大士之德。
丙一、以六成就证信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处成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和下面的菩萨众是众成就。
(一)如是
“如是”,深入地解释,是指所闻法义的体性,即“实相理体”。通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即大乘经所要宣说的法义是诸法实相;而实相的妙理,历古今而不变,所以称为“如”;如理而说,因此是“是”。
蕅益大师配合净土法门解释说:“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妙理是什么?就是这一念心的本性,非生非灭,无去无来。观察这一念心,有来去吗?有生灭吗?有染净吗?所以这叫“湛然常住”,这就是“如”。依这实相的妙理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所生是实相土,一切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因此说“决定无非”。
(二)我闻
“我闻”是指闻成就。指阿难尊者结集法藏时,开头要说:“我是从佛那里听来的,也按这样复述出来”,这样来宣布这部经是佛亲传下来的法。
口里说“我”,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凡夫说“我”,阿难尊者也说“我”,但说“我”的心不同。凡夫以愚痴心认为真实有我,所以说:“我如何如何,我要如何,我的什么如何……”把“我”执著成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也就念念为着这个“我”用尽了心思。圣者来到这个人人说“我”的世界里,也不可能说其它,也要说“我”如何、“我的弟子”如何等,这都是随顺世俗而说“我”。这样才能使言教通行于世间。这叫做随顺世间,假名为“我”。
以柱子为例来说明,不作审察时好像真的有柱子存在,审察时只是很多悬浮在空中的微尘,哪来“柱子”呢?所以没有“柱子”,只是世俗上对这一堆微尘称呼为“柱子”。以“柱子”类推“我”,就会知道“我”的真相。以前没认识到这只是色、受、想、行、识五种现相,误以为有一个独一、常住的“我”。现在见到只是很多的微尘和心念,无论哪个微尘和心念也不是“我”,合起来也不是“我”。这还只是按虚妄分别心所现的五蕴影像来说,真实中连这影像也没有,哪来的“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