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又云:“若诸菩萨离善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

论中又说:如果诸菩萨远离了方便,则不应勤修甚深的法性。这是明示不能离开方便而修习法性。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善男子,如火从因然,无因则灭,如是从所缘境,心乃炽然,若无所缘,心当息灭。此诸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蜜多遍清净故,亦能了知息灭所缘,于诸善根不灭所缘,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蜜多所缘,亦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观所缘。”】

《不可思议秘密经》说:善男子!就像火是以因而燃烧,无因便会息灭。同样,以所缘境,心才炽燃;没有所缘,心便息灭。这些善巧方便的菩萨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清净的缘故,也能了知息灭所缘,于善根不灭所缘,于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蜜多所缘,也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也以大悲心观所缘。

【此中别说无缘有缘,当善分别。】

此处分别宣说了无缘和有缘的道理,应当善加分别。

【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缓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缓放与我执缚缓放,二亦不同。】

如是,烦恼和执相的束缚应当放松,学处的绳索则应紧系,不能毁坏戒律。应当摧坏两种罪(自性罪和佛制罪),不应灭坏诸多善行。学处系缚和执相系缚不同,护律缓放和我执缚缓放也不相同。(即烦恼和执相系缚必须放松,对学处及护律系缚不应放松。)

丑五、一切种智由多种因成就分四:一、执一因将遮二资粮门 二、以大小乘的名称成立 三、以果随因行的规律成立 四、以圣教成立

寅一、执一因将遮二资粮门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

一切种智是由多种因所成就,只是一一因并不足够。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获得善妙的暇满人身,本应从种种途径摄取实义,然而,若说以一石惊飞百鸟,仅仅修习道的一分而不修其余,应知这是阻止趣入二资粮门的恶友。

“一石惊飞百鸟”,比喻由修一因而圆满佛道。

寅二、以大小乘的名称成立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异名,少分义者,是一分故。】

而且,大小乘也是以修行时是否学习积集无边资粮而区分的。说“少分乘”和说“小乘”,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因为少分之义即是一分的缘故。

从反面推理:之所以说一者是大乘、另一者是小乘,必定是由修因的差别所致,即大乘修因圆满,小乘修因不足;否则,若修因相同,怎么能安立大与小的差别呢?因此,成佛的大乘,其因决定是修积无边资粮,并非以少分资粮便能成佛。

寅三、以果随因行的规律成立

【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

现在即便成办下劣的果实、饮食等事,尚需积聚众多因缘,然而对士夫第一胜利的欲修成佛,反而认为一分因缘就已足够,这是极不合理的,因为“果必定随着因行”是缘起法的规律,法尔如是。

为了一口饮食,我们都肯一丝不苟地积聚水、火等因缘,为何对于具最大利益的成佛却不知道积聚圆满的因缘,而仅以一分因缘就满足呢?

寅四、以圣教成立

【《悲华》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

针对这一密意,《悲华经》说:“少分因缘成就少分果,一切因缘成就一切果。”

【《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何等为十?谓以无量福智资粮圆满正因。”乃至广说。】

《如来出现经》说:“诸佛并非仅以一个因缘而出现于世间。为什么呢?最胜子,诸佛需以十亿无量正因才能成办。何等为十?所谓以无量福智资粮圆满的正因。”乃至一一广说。

【《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如是广说。】

《无垢称经》也说:“诸友伴!如来之身是从百福出生,是从一切善法出生,是从无量善道出生。”如是广说。

【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龙猛菩萨也在《宝鬘论》中说:如果诸佛色身之因,如世间无量无边一般不可计量,尔时具二种清净的法身之因(智慧),又怎么能计量呢?因为无边之故。

以上引经据典证明:须以无量因缘才能成就佛道,仅仅以一分因缘并不足够。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如是诸如来者,唯以利他大悲圆满无量福德之因而得成就,故说‘是福等流’。”

丑六、方便智慧以六度总摄而修学是显密共道之相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蜜多二所共同。】

如是“方便和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而修学”,如同道前基础“教授殊胜”中所说,是密乘和波罗蜜多乘的共同之处。

因为波罗蜜多道的体性无余摄入密乘,故对于波罗蜜多的意乐——发菩提心和行为——修学六度,密乘行者也须依止。《胜金刚顶续》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

【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故。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蜜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惟是共学。】

各大密续解释“无量宫殿”和“诸本尊”,尽其所有,一切都是内心之功德时,数数宣说是为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的缘故。

因此须知,除了少数“由于补特伽罗的差别而以欲尘为正道等”和波罗蜜多所说稍有取舍的差别之外,其余唯是共同的学处。(详见《密宗道次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