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 1 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所说:“金刚手,一切种智是从大悲这一根本产生,是从菩提心这一因而出生,是以诸方便而到达究竟。”此中所说无错、圆满的成佛因缘,即是“大悲”、“菩提心”、“方便”三者。
莲花戒论师对此解释为:大悲即如前文所说,菩提心是指世俗和胜义二种菩提心,方便是指布施等圆满。
丑二、对治邪执分二:一、他宗观点 二、遮破他宗
寅一、他宗观点
【支那堪布 2 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惟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支那堪布等对于此道颠倒分别,而有这样的说法:凡是分别,不必说恶分别,即便善分别也能将人系缚于生死中,其所得之果不会超出生死。金索和绳索都是系缚,乌云和白云都能遮障虚空,被黑狗和白狗咬都会产生痛苦。因此,唯有无分别安住才是成佛之道。
【“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如王为农,得象求迹。”】
布施、持戒等是为那些不能修习如是了义的愚夫而宣说的,如果已获如是了义还去修它,这就像身为国王还去种田,得到大象仍去寻觅象迹一样,屈尊为卑,得本求影,极不合理。
由上可知他宗观点:获得了义之后,可以不必修习布施、持戒等。
【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根据成立。】
和尚对此引用了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的佛经根据予以成立。
寅二、遮破他宗分四:一、此乃最下倒见且智者已破 二、无住大涅槃须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办之理 三、为证佛果须具一切种最胜空性 四、教典中遮破仅承许唯修智慧之理
卯一、此乃最下倒见且智者已破
【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任何胜进终惟摄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这是说一切方便的品类均非真实成佛之道,以此观点毁谤了世俗,破坏了佛教心要,同时因为破坏了以观察妙慧思惟抉择无我真实义,所以也远离了胜义道理,无论如何超胜上进,终究也只是世间奢摩他所摄。将这种“安住心”执为殊胜道,是颠倒见中的最下品。
【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弘扬如来所爱善道。】
莲花戒菩萨已经以清净的教理善加破除,弘扬了如来所喜爱的善道。
以下讲末世修行者的三类颠倒——行颠倒、见颠倒、修颠倒。
一、行颠倒
【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 3 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但是,由于圣教接近隐没,有能力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的善士们也都圆寂了,而且,众生大多福德浅薄,虽对正法稍有信心,但智慧力极其微劣,因此如今仍有轻视毁谤行品持戒等事,在修道时舍弃这些,就像和尚所教一般而修。
这是说末法时代,没有能判决正道圆满扼要的善知识,修行人大多福德薄、信心小、智慧差,因此仍有人舍弃行品持戒等,安住在庸俗的无分别中。
二、见颠倒
【又有一类除毁谤方便而外 4 ,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
又有一类除了毁谤方便之外,其它见解方面都承许和尚的说法善妙。
三、修颠倒
【又有余者弃舍观慧全不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
又有人舍弃观察妙慧完全不思惟,内心赞许和尚的修法善妙。
以上三种颠倒,在宣说毗钵舍那时破见颠倒,宣说奢摩他时破修颠倒,此处则着重遮破行颠倒。
卯二、无住大涅槃须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办之理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惟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或说行品不须执为中心多门修习,亦与一切圣教相违,惟是违越正理之道。】
这些道完全没有接近修空的方面。纵然承许修空,但如果说:已获得无倒空性之义、无错谬修习而具有修证之人,唯一应当修空,不必再修世俗行品,或者不须将行品执为中心多方面修习,这也与一切圣教相违,唯一是违越正理之道。
这一段是说:如果承许不必修世俗行品或者不必以行品为中心多门修习,则与教理相违。
1、这段密续经文,《大日经》中译为:“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2、支那堪布:“支那”即中国的古称。“支那堪布”即唐朝一位名叫摩诃衍的和尚,主张初学者最初便无念放松而住,其所建立的宗派被称为无念和尚宗。
3、 行品:布施、持戒、礼拜等行为的品类。
4、 原文“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而外”应改为“又有一类除毁谤方便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