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仪轨受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 1 ,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

还有一类人撰造初学者的行法论,其中讲到受行心的仪轨,让受者数数受,但受戒者全然不知诸多总的学处及根本罪,也不曾为其解说所学的差别,这样使受行心戒成为最大无义。(若不了知各种学处的差别,受戒之后日日犯戒,造集罪业,这样受戒毫无意义。)

引经证明上述观点:

《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惟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

《教授胜光王经》说:“如果不能修学布施等学处,也应让他只发菩提心,如此能产生大量福德。”

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为明显。

莲花戒论师依据《教授胜光王经》的意义,在《修次初篇》中说:如果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则仅仅发心也能获得广大果利,故应以方便摄受使他发起大菩提心。

这是说,若不能修学布施等学处,也可以发愿心,但不能受行心戒。对此说得非常明显。

辰三、受愿心之仪轨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受愿心仪轨:唯愿现在安住十方的一切诸佛菩萨垂念我,阿阇黎垂念我,我某甲今生及其它生中所有施性、戒性、修性的善根,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的善根,以这些善根,如同往昔如来、住大地诸大菩萨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从现在开始乃至成佛也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心,有情未度越者,我令其度越,有情未解脱者,我令其解脱,有情未得安慰者,我令其得安慰,有情未入涅槃者,我令其入大涅槃。

宗大师在《菩萨戒品释》中引注释说:“未度而当度之”,指声闻、独觉未度越所知障,故而令其度越;“未解脱而令解脱”,指大梵天王等未解脱愚痴等二障的系缚,故而令其解脱;“未安者而安慰之”,指地狱众生等未能出离痛苦,故而令其出苦;“未涅槃者令涅槃”,指有情未入无住涅槃,故而将其安立于无住涅槃。

【如是三说。】

这样重复说三次。

【皈依仪轨及此 2 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

在阿底峡尊者的皈依仪轨及受愿心仪轨中,虽未明说须随上师念诵,实际上必须这样做。

理由:《俱舍论》中讲述居士戒的皈依时,要求受戒者必须随阿阇黎重复念诵,无著菩萨在《菩萨地》中也要求受行心戒者必须重复随念,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也说须随阿阇黎祈祷而重复念诵仪轨文句。

洛钦大译师说:有些是以自力苏醒大乘种性,有些以他力由听闻而了知无上菩提的利益,有些是依靠加行力。受戒时应作三种想:一、于阿阇黎作真佛想;二、于自己作如梦如幻想;三、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

辰四、未获得阿阇黎时如何受愿心

【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觉沃所造《发心仪轨》云:“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皈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若没有具相阿阇黎时,应如何受戒呢?在尊者所造的《发心仪轨》中说:“未得如是阿阇黎而自发菩提心的仪轨,即自己应以心观想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于诸佛前修习礼敬、供养诸仪轨等,舍去祈请陈白及仪轨中‘阿阇黎耶存念’等词语,皈依等次第完全和上面一样。”应这样受愿心戒。

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不依上师而在佛像前自誓受戒呢?即在受戒途中等时,将有生命危险或戒律方面的违缘,或找不到具相传戒上师时。

《集经论释》中说:“若有身命梵行障难,近亦如无。若无彼难,纵远处有,亦当往求。(如果有身命或者梵行方面的障难,即使附近有传戒上师,也不能去受戒。若没有这些障难,纵然上师在远方,也应去求戒。)”三律仪中,别解脱戒和密乘戒,最初若无上师则无法受戒;菩萨律仪,最初受戒时,若没有遇到具相上师,则可在佛像前以受戒法清净正受,如此也能产生圆满德相之戒。

卯三、完结仪轨

【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完结仪轨,即阿阇黎应为弟子宣说诸愿心学处。此后,弟子向上师供养供物、曼陀罗,师徒一起念诵回向偈、吉祥偈等。

丑二、已得守护不坏分三: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 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三、摄义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寅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分四: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 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 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初中分四: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为令今生发心不退,应在这四方面修持:一、修学忆念发心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对发心增长欢喜;二、每日六次修习发心,目的是令所发的菩提心得以增长;三、修学内心不舍弃有情,目的是为利益有情而发心;四、修集福智二资粮。

【今初】

卯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分三:一、教典中所说胜利 二、以圣言赞叹之理 三、教诫诸佛菩萨观见之故,应于发心增长勇悍欢喜

辰一、教典中所说胜利分三:一、《华严经》所说 二、《菩萨地》所说 三、《勇授问经》所说

巳一、《华严经》所说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

修学的方法,是自己阅读经藏或从上师听闻,之后,应思惟菩提心的殊胜利益。尤其《华严经》中有广泛的宣说,故应多阅《华严经》中有关的章句。

以下引《华严经》宣说二种最重要的发心利益。

一、菩提心犹如种子,是成佛的不共因

【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

如前面讲述“发心是入大乘门”时,引《华严经》说:“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成就佛果的一切因缘中,菩提心是如种子般的不共因。由菩提心摄持的任何善根,都成为佛果之因,若无则决定不能成佛。

《八十华严》中说:“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即菩提心能生一切诸佛功德法的缘故,犹如种子。

二、菩提心总摄一切菩萨道的扼要

【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谓若广说,支分无边,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

《华严经》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的缘故,犹如总示。即若广说菩萨的行愿,则有无量支分,而在总示中能统摄这一切,故称“总示”。

比如,普贤菩萨的无量行愿海,或者四弘誓愿3,都能以菩提心无余含摄。

1、造初发业行法论:撰造初学者修学仪轨的书。

2、 此:指上述受愿心的仪轨。

3、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