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丑五、总结分四:一、皈依的因 二、皈依的境 三、皈依方式 四、皈依学处
认识皈依的因和皈依的境之后,如理观察修,我们才能真实产生皈依的动机。明白了皈依的方式,才能如理如法地受持皈依。皈依之后,按照皈依学处而行持,才能使皈依不退失并且辗转增上。
皈依的因很多,这里按照下士道来说,主要是怖畏心和信心,也就是:通过思惟无常和三恶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以怖畏心推动,心中才会迫切寻求皈依处;再通过思惟三宝的功德,对于三宝具有救护的能力才能生起胜解信。具足这两种心,就能发起真实的皈依心,否则相续没有改变,皈依就容易流为口头虚言。
修这两种心的方式,主要是观察修,主要就是运用心的缘起来发起无颠倒心、息灭颠倒心。因为人心本来就具有离苦得乐的愿望,但是不知道痛苦,就无法激发想求离苦的出离心;相反,如果通过思惟无常而了知现法不能久住,又由思惟业果而了知自己黑业极重、白业微弱,将速疾随黑业堕落恶趣,而且恶趣痛苦极为漫长、难忍,这样思惟便能发起怖畏心,由此怖畏心,内心自然急欲解脱恶趣而寻求皈依处。如此环环相扣,通过思惟来发起无颠倒心。其次,如何令信心生起?信心的因是思惟功德,依照佛语以及四种道理等方式遣除疑惑,在相续中引生胜解,信心自然就会生起。
此段的重点是首先以理成立佛陀是究竟的皈依处,如果对此能够引生定解,自然会皈依佛陀所说的正法以及住持正法的僧伽。
“以理成立”,就是以四种因相来成立。如果我们内心按照这四种因相如理推断,就能真正遣除疑惑,建立定解,所以如理思惟非常重要。我们要生起这种信心,或者是前世已修集了很深厚的善根,今生自然就有俱生的信心,或者必须通过思惟教理来遣除疑惑,在相续中建立稳固的信心。所以,对于信根不足的人来说,运用思惟以理抉择而产生胜解信,非常重要。
以理成立佛是大师,就是以具足四相来成立大师之相,相反,不具四相就不能成立是大师。现在以佛陀具有四相,其余大自在天等不具,就能完全从道理上肯定佛是大师,没有任何不成立或不决定的地方。
“四种因相”,即:一、证得无畏果位;二、具足救他方便;三、具足慈悲;四、具足大平等性。前二者说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能力,后二者说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意乐,这样就能成立佛陀是能平等救度一切众生的怙主;相反,如果不具前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能力,如果不具后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意乐,这样就能决定其余大自在天等不是具有救护能力的怙主。
其次,由佛是圆满的大师,便能决定他的教法圆满以及持法的僧伽圆满;又由大师、教法以及助伴圆满,可以决定外支已成,这样就知道能否获得救度的内因,唯一是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抉择便能明确解脱的关键,就是自己必须发起信心,主动归向三宝。
此外,须知皈依境是全分,而不是一分。所谓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一切诸佛,而且是皈依诸佛的法报化三身,并非仅仅皈依一尊佛而舍弃其他佛。所谓皈依法,是皈依九乘所摄一切正法,包括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菩萨乘法,也包括波罗蜜多乘法和金刚乘法,而金刚乘法中,包括从事部、行部、瑜伽部乃至无上瑜伽部的一切法,都必须平等至心皈依,并非仅仅皈依无量法门中的一分,而舍弃余法。所以,不论是汉传、藏传、南传佛法,或是内道任何教派所弘扬的教法,不论是禅宗、净土宗、密宗,都必须平等皈依。所谓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一切贤圣僧,下至凡夫小乘僧,上至十地大菩萨,无论是依小乘十八部何种仪轨受戒的僧伽,无论修行达到何种阶位的僧伽,或者修持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任何法门的僧伽,我们都要平等皈依,而不只是皈依修学某一宗派的僧伽,也不是仅仅皈依某个地域的僧伽,也不只是皈依修行达到某种境地的僧伽。
所以应当了知,皈依境本来广大无量,周遍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但是现今有许多人不明此理,他们以自己的邪分别,将无限深广的皈依境执为狭隘局限之境,也就是仅仅皈依三宝中的一分而舍弃其余的部分,如此怎么可能具足圆满的皈依呢?怎么能获得由无限广大的皈依境所引生的无量功德呢?怎么能使自己的心量完全相应于无尽的三宝呢?
了解皈依的因与境之后,接着必须通达第三个重点——皈依的方式或方法。我们成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依靠方式、方法,否则实行时,或者不知如何行持,或者盲目错乱而行,无法把握要点;相反,如果懂得方法,行持时就会很有针对性、很有善巧,结果也一定有效。一切法都是缘起法,现在我们应注意如理皈依的缘起,如果内心能善巧如何运用这个缘起,则决定能如理如量地生起皈依心。由此可见皈依方式的重要性,是否了知皈依的方式,直接影响皈依的效果。
皈依的方式有四种:一、通过了知功德而皈依;二、通过了知差别而皈依;三、通过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四、通过排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名言中的修行,要求取舍不能颠倒错乱,否则无法入道,所以生起无误了知差别而取舍的世间智慧,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比如:如果不知三宝的功德,信心就无法强大;或者不了知三宝在相、业、信解等方面的差别,就会昧于皈依的行持,不知道对佛、法、僧应如何别别相应而修行;或者不了知得皈依主要是在心中生起一种决定的誓愿,也就不会在自心上引发皈依。像这样不懂得方法,就像没有技术却想建造楼房,怎么可能造就呢?
相反,如果精通方法,只要善巧运用,自心立即可以随之而转,也就是:首先,应多方面具体、深入地思惟三宝的功德,发起信心和皈依的动力;其次,应如理分析三宝相互间的差别,这样就能了知如何对三宝别别地随顺相应。此二者一旦具全,就能从内心如理地发起誓愿,因为对三宝具足信心,自然会有皈依的欲乐,而且了解三宝相互间的差别,就能随顺三宝的差别而发起相应的三个誓愿。再从遮止异品的角度来决定这个誓愿,就是不言有余而皈依。如果能通达这四个方面,自然会善巧世俗中通过仪轨如何行持皈依。
卯二、详说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三、由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 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由了知功德而皈依,其修的内涵就是观察修,即应从许多方面观察三宝的功德,而且必须经常性地数数忆念,这样信心就会日渐增强并且持续。如果第六意识经常观察三宝功德,久而久之,内心决定会有所改变。自心串习的力量一旦强大,不需勉强自然时时转入念佛、念法、念僧,最终达到心心念念不离信念三宝。生生世世一直随此而转,即使在病中、梦中或死亡等时,也不会被其他因缘所夺。这样依靠强大的势力,内心完全归向三宝,决定恒时转向清净的涅槃。
从思惟三宝功德的次第来说,首先应思惟佛功德,其次思惟法和僧的功德。决定这个次第也有一定的道理,即:了知佛陀功德之后,很容易体会到佛的因——正法的功德;了知正法功德后,也会认定持法者——僧伽的功德。
就本论来说,在佛身的功德方面,主要说到佛陀色身相好的功德,也就是三十二相的功德,其中每一相都是以无量福德所成就,均有利他的作用,所以能亲见佛身、观想佛身,都有很大的利益。佛语的功德,具足六十种妙音支分,由于佛的法身平等周遍,所以佛的圆音普摄一切音,能在一刹那间回答一切所问。从作用来说,每一句佛语都具有对治众生烦恼的功德。佛意的功德以智悲来说,“智”就是对一切所知无碍而转的遍智,“悲”是恒时不舍一切有情。佛业的功德有两方面:一、以任运和相续不断的方式饶益有情;二、佛的事业决定会令所化会遇圆满。
此处应当了知,佛陀具有二利究竟的功德,佛的身语意业圆满具足利他的功德,所以我们皈依佛、见佛色身、闻佛法音、观想佛身,或对佛陀祈祷、礼拜、合掌、赞颂、供养,念佛名号、心咒,思惟佛陀功德等等,都具有广大无量的功德,都是成佛的因。以佛陀作为所依境来修习皈依,确实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福德永远不会穷尽。佛说:“对佛陀生起再微小的信心,其善根也永远不会耗尽,对佛生起最短暂的信心,其善根也决定会成为成佛之因,犹如已经上钩的鱼,虽然身体暂时停留在水中,然而不久便会被钓离水面,对佛陀生信的众生也是如此。”佛陀还说:“供养佛的功德永远不会穷尽,观想佛陀之后,在前方虚空中或在佛像前供养一朵花,这种功德若以如来的智慧衡量也无法测尽,无法言说。”《法华经》也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对此,道友们应当至心发起胜解。
通过了知佛陀的功德之后,再由果推因,就能比量了知法的功德。果位的佛陀具有无量功德,这说明它的因——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如此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一分不是从正法出生的,绝不可能无因或非因产生佛果丝毫功德。比如:根据计算机所具巨大、神奇的功能,就能由果推因得知计算机理论的巨大作用。同理,佛陀具足最圆满、最究竟的菩提功德与事业,下至佛陀一毛孔的功德,即便合聚全世界的电脑在无量劫中计算,也不能测出一分,而这样的功德都是从正法出生,可见正法的功德是无量无限、不可思议的。
正法虽然不像色法那样有一种色相,但是缘起极为奥妙,我们依止正法所获的利益确实不可思议,如《辨中边论》所说:于法行持十法行,将产生无量无边的福德聚。下至对于一偈正法进行听闻、演说、披读、讽诵等所生的福德,就已超过一切世间的善根。对此应当发起胜解信。
由正法的功德如何推知僧伽的功德呢?从持法这一点完全可以显示僧伽的功德。因为正法极其不可思议,而僧伽的心所缘的又是正法,三门日日夜夜都是宣说正法、受持正法、思惟正法,以正法作为行境,日夜趣向涅槃法,行持白净善法,由此可知僧伽的功德不可思议。
比如:有两种人,一者是贤圣僧,一者是世间行持非法的凡夫。圣者毎天恒时持法、如理修行,但凡夫二十四小时都是心缘非法生起邪念,造作邪行,这样合聚一百万个凡夫的功德也不如一位圣僧的功德。所以,从正法的角度来看,一者是依止法,一者是远离法,相比之下,就会明白持法僧伽的功德有多巨大。如果不从法上观察,仅看外在形相,未必能明辨二者功德的差别。
以上宣说了“由了知功德而皈依”的方法,而且首先思惟佛功德,然后再思惟法功德与僧功德,在次第上也有一种善巧,依此次第思惟极易生起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