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辰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这个“差别”是指在名言中佛法僧三者相互间的差别,也就是佛、法、僧在相、业、信解、修行、随念、生福等六个方面的差别。对这六者的认识也有先后的次第:首先,必须了知三宝在相和业上的差别;然后了知三宝在信解、修行、随念上的差别;最后须知在果——生福上的差别。如果没有明辨这个差别,在名言中就会错乱对应三宝的别别修行,所以了知这个差别也很重要。

在“相”方面:佛宝具有自然觉悟相,现前了正等菩提;法宝具有觉悟果相,它是自觉成佛后的必然结果;僧宝是由他教授而如理修行的相。

在“业”方面:觉悟的佛陀所作的是善转教业,唯一行持转正法轮的事业;正法唯一是作为断除烦恼与痛苦的所缘,所以法宝的作用是作为断除苦惑的所缘;僧宝的业是勇猛修习,令功德不断增长。

在“信解”与“修行”方面:对觉悟而转法轮的佛陀,应在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之后,修习亲近承事的正行,这样行持就能和导师相应;对佛陀所传断除苦惑所缘的正法,应在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之后,修习瑜伽方便的正行,这样行持就能和正法相应;对如理修行、勇猛增长的僧伽,应在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之后,修习共受财法的正行,这样行持就能和僧伽相应。

在“随念”方面:当然也是相应三宝各自的体相、作业而忆念三宝的功德。

在“生福”方面:如上信解、修行、随念的结果,能产生最大的福德,也就是依靠佛陀一位有情而产生最大福,依靠正法产生最大福,依靠僧伽多位有情而产生最大福。由此可见,佛陀一位有情、僧伽多位有情以及正法,各自都具有能生最大福的力量,如果别别相应而行持,都可以产生最大的福德。

辰三、由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

如上了知三宝的功德与差别后,自相续对皈依处三宝就会有很清晰的认识,然后由衷誓受皈依,这样就能真正生起圆满的皈依戒。因为前面已经数数思惟皈依处的功德,生起了猛利恒常相续的信心,而且已能如理辨别三宝相互间的各种差别,所以能在内心深处真实引起不错乱的三种誓愿,即立誓皈依佛为自己的导师,皈依法为自己的所修,皈依僧为自己的助伴。而且,从遮止违品的角度来说,决定唯一皈依内道的大师、教法和僧伽,不会认为还有其他的大师、教法和僧伽。通过这样层层如理地修习,最后必定能在相续中建立誓言,获得皈依。

辰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达到“不言有余而皈依”的方法,就是以观察智慧如理辨别内外道的胜劣差别。内心若能对这个差别生起决定信解,就可以由此生起“不言有余而皈依”的誓愿。

简单来说,大师的差别:在断证上,内道大师断证圆满,其余的大师不具断证功德。教法的差别:从体性而言,内教真实,外教欺罔,内教是安乐之道,外教不是安乐之道;从作用而言,依止内教能获得清净,依止外教则徒增染污。僧伽的差别:在修行上,内道僧伽如理修行,外道徒众非理邪行。如此明辨差别之后,就会遮止皈依下劣的大师、教法与徒众。

以上四者已完整说明如何皈依的内容。

寅四、皈依学处分三:一、略说 二、《摄分》所出学处 三、教授所出学处

卯一、略说

皈依之后,进一步修学皈依学处有两个目的:一、使皈依心不退失;二、使皈依心辗转增上。学处包括《摄抉择分》中所出的八种学处,教授所出的六种共学与六种别学,共二十种。

皈依的种类有世俗得与法性得两种。通过自己的语言承诺以及堪布阿阇黎念诵仪轨的声音等表示所获得的皈依,是世俗得的粗皈依。一地时,因为现量证悟法性的缘故,所获得的皈依即法性得的细皈依,永远不会退失。但这里下士道的皈依是世俗得的粗皈依,随着不同的顺逆因缘而有增上、亏损、失坏等变化。此处修学二十种学处的道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净除使皈依心亏损、退失的违缘,修集令皈依心稳固、增上的顺缘。自己的三门如果能按二十种学处如理地遮止与行持,决定能令皈依心不退失而辗转增上,以至究竟圆满,因为缘起不空耗的缘故。

卯二、《摄分》所出学处

在《摄分》中包括两个四聚:

第一个四聚,即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此四者是皈依三宝的随顺行,和前文“了知差别中的修行差别”对应来看:亲近善士,是对佛宝亲近承事正行的随顺行;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是对法宝瑜伽方便正行的随顺行;法随法行,是对僧宝共受财法正行的随顺行。

无佛在世时,善知识就是佛陀的化身,是一切功德之依处,所以皈依佛之后,随顺亲近承事佛宝的修行就是亲近善知识。瑜伽方便正行,可以含摄在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二者当中,实际就是闻思修所摄的种种正行,展开来就是无量法行。为何以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为代表?因为我们皈依法之后,必须现证教、证二法,而它的方便就是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也就是通过听闻正法来通达教法,通过如理作意令相续中现前证法,所以此二者就是皈依法的随顺行。共受财法正行中,主要是共受法,也就是法随法行——与僧伽一同随顺涅槃法而如理修行。

第二个四聚,即诸根不掉、受学学处、悲愍有情与勤修供养,其中前三者都是皈依法的学处。皈依之目的,是为了解脱恶趣、生死乃至自他一切怖畏,此目的并非无因无缘能够成办,而是必须在皈依法后,通过如理修行逐渐除过引德才能成办,也就是必须通过诸根不掉、受学学处、悲愍有情,才能逐渐调伏自心而获得解脱。

卯三、教授所出学处

六种别学中,《涅槃经》所出应遮的学处有三条,即不皈依余天、舍离损害有情、不与外道共住。因为皈依余天与皈依大师佛陀相违,损害有情与皈依寂静的圣教法相违,与外道共住和皈依如理修行的僧伽相违,所以都必须遮止,否则会损坏皈依。

大阿阇黎布玛莫扎的《皈依六支论》中,三条应学的学处,实际就是要我们恭敬三宝的所依,如同恭敬真实的三宝,即恭敬佛像如敬真实的佛宝,恭敬经书如敬真实的法宝,恭敬沙门相如敬真实的僧伽。

阿底峡尊者《道炬论自释》所出的六条共同学处分别是:

第一条学处 —— 随念三宝功德、差别而数数皈依。

“数数皈依”说明皈依并非一次就足够,而是在皈依之后仍须不断地受皈依。“数数皈依”的前方便是随念三宝的功德与差别,也就是:由随念三宝的功德,增上皈依的信心而数数皈依;由随念三宝相互之间的差别,不错乱而数数皈依;由随念内外道的胜劣差别,增上不言有余皈依的决心而数数皈依。

第二条学处 —— 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

此处“恒勤供养”的前方便是随念大恩,由念恩心推动,自然会以报恩的意乐而恒勤供养。因为三宝对自己有无上的大恩德,不可不报答三宝大恩,所以应当尽未来际恒时精勤供养。为了阐述“恒勤供养”的内涵,本论引用经论和古德教言,从供养事、供养意乐、供养时间、供养物、供养次第、供养作用等方面,作了广大抉择。

第三条学处 —— 随念悲故,安立有情于皈依。

沉溺于生死苦海中的有情,假如不皈依三宝,根本不可能趣入解脱的正道,得不到三宝的救度,所以对于一个有情未来的生生世世来说,皈依三宝具有极大的义利。若能如理地皈依,就能得到三宝的救度,可以产生无量功德利益;相反,若不皈依,就只有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所以,我们皈依之后应当发起悲心,将有情如理如法地安立在皈依当中,让他们在生生世世中都有真正圆满的归宿。

第四条学处 —— 随做何事,有何所需,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其余方便。

因为皈依之后,三宝就是自己唯一的信仰,所以不论有什么希求,或成办何种事业,都应供养、启白三宝,以三宝的威神力作为外支的助缘。然而,现今众生在这方面的信仰极差,因为他们在皈依之后,遇到违缘、困难时,往往不是依靠供养三宝、祈祷三宝加被来遣除障缘,而是首先寻求其它世间的方便,如去求助凡夫、有神通的外道、天神、灵鬼等,这就体现出对三宝的信心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