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满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
应按上文所说的内容来思惟,发起摄取佛法精华的欲乐。这是此处修法的重点所在。
庚三、思惟难得分四:一、难得之喻 二、难得之理 三、思已劝取心要 四、如是思惟之修量
【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 】
第三,思惟暇满人身极其难得。
【 如是暇身,如《事教》 [1] 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 】
这样的暇满人身,很难再获得。如《律本事》中所说:从恶趣死后又转生恶趣的有情,多如大地的尘土,从恶趣死后转生善趣的有情,少若佛陀指甲上的灰尘;从善趣死后投生恶趣的有情,多如大地的尘土,从善趣死后又转生善趣的有情,少若佛陀指甲上的灰尘。因此,从善趣和恶趣死后转生为人的机会非常渺小。
这里是以大地土和爪上尘二者数量之悬殊,来比喻六道有情死后很难获得人身。众多经典当中都宣说过人身难得的比喻,如《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无量寿经》、《般若八千颂》、《广大游戏经》、《别解脱经》等。
【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 】
如果这样想:暇满人身为何如此难得呢?
论中从三个方面作回答。
【 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
就像《中观四百论》所说:“人们多数都是行持不善业,所以诸凡夫死后多数决定趣入恶道。”这是说,因为善趣的人类等,多数也都行持十不善业等不善品,因此死后多数也都是趣入恶道。
此段是通过人类等普遍造集十恶业,而成立多数人都将失去人身,堕入恶趣。
【 又如于菩萨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 】
又比如对菩萨起嗔恚心,随起多少刹那的嗔心,就需要经历这么多的劫数住在阿鼻地狱当中。
《入行论》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最极寂静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
这是通过对菩萨起嗔心为例,说明人类极易造下严重的罪业,由此罪业将导致长劫住在恶趣而不得人身。
以上二者皆由“造集新罪”的角度,来成立人身难得之理。以下再由“宿业未消”来成立。
【 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
何况人们内心当中,现在还有过去多生以来所造集的许多恶业,这些恶业的果报尚未产生,又不曾以对治力破坏罪业的种子,那怎能不经多劫住在恶趣中呢?
无始至今,在无边漫长的时间中,我们不知造下了多少罪业。想想自己贪嗔痴的恶习之重,即便在今生短短一天当中都要造下许多罪业,由此即可比量推知,自己往昔无量生中,以三毒烦恼造下的罪业必定无量无边,就像《行愿品》中所说:“假使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无法容受。”现在既然相续中存在如此多的罪业,而且果报也尚未成熟,又未曾以四种对治力破坏罪业种子,那么,这些罪业定将成熟恶趣的果报,而且以其数量之多、罪业之重,必定会使我们长劫住在恶趣。
【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
如是对过去生中所造下的恶趣之因,若能决定以四力忏悔净治,并且防止未来再造新罪,那么诸善趣虽然也不是很稀有珍贵,但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实在非常稀少。如果不这样修治,就必定会趣入恶道,一旦趣入了恶趣,就无法修习善法,只有相续不断地造恶,因此经过许多大劫,即使善趣的名称也听不到,何况修集善趣之因,所以那时想要再得到人身已非常困难。
【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
《入行论》说:以我如此放逸的行为,来世将得不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而转生恶趣,那只有造作恶业,完全没有善行。如果现在具足人身有能力行善的时候,我却不努力行持善法,一旦堕落恶趣被剧苦障蔽,那时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 [2] 孔。” 】
在恶趣中非但不能行善,反而造下许多恶业,如此纵然经过一百俱胝劫,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何况转生善趣。所以,佛陀在《杂阿含经》等经典中说:人身非常难得,就像盲龟的颈项要穿入漂浮在海中轭木的孔隙一样困难。
“盲龟值木”的比喻,是说明从恶趣死后转为暇满人身的可能性很小。盲龟在海底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轭木在茫茫大海中四处漂浮不定,盲龟没有能看见轭木的眼睛,轭木也没有寻找盲龟的心,所以盲龟浮出海面,其颈项恰好穿入轭木孔隙的机率,几乎是零。暇满人身就如同盲龟值木这般难得。
【“ 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
《入行论》说:即便是在一刹那间造作重罪,尚且要在无间地狱中长住一劫,何况无始生死以来不断地作恶,如此怎能转生善趣呢?
【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 】
如果有人想:通过感受恶趣苦果而消尽往昔的恶业之后,仍然可以转生安乐的善趣,因此要从恶趣中脱离并不困难。
这是以“受苦消业”来成立恶趣并非很难脱离,下文即以在恶趣中受苦时仍需时时造恶,破除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