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满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
“现在即须修行”,即因为自己哪一天会死根本无法确定,所以现在就须修行。
上述这四种法都是所应思惟的内容,以下具体说明。
首先应当思惟:我喜爱安乐、厌恶痛苦,然而,若要获得善趣的安乐、远离恶道之苦,就必须修习下士道,此外没有其它方法。进一步若欲获得解脱的安乐、远离轮回的痛苦,必须修习中士道,否则必定无法出离轮回。最后若要让自他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大安乐、远离一切痛苦,则必须修习上士道。因此,无论想要获得何种安乐、远离何种痛苦,都必须依靠这个人身修行正法,才能成办。
其次,应当思惟:离苦得乐必须依赖修法才能成办,但我是否有能力修法呢?决定能修。因为:修行的外在助缘——善知识,已经具足,而修行的内在主因——人身,如今也已获得。我既不是恶趣众生,也不是耽著妙欲或禅乐而无法修行的天人;我生在有四众游行的中国,而非边地,所以有机缘听闻正法;我的六根健全,能够理解法义、了知取舍之处,并且堪能精进修行;我不曾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没有严重的罪业障碍修行,所以有希望成就戒定慧,得到解脱;在信解方面,我对教法具足信心,所以肯定能够趣入修行。
这样思惟之后,就可以确定自己具足修行的条件,而能生起“我决定能修行”的自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由他人决定,也不需要问别人,更不是自己随意安立的,而是通过如理观察之后所得到的结果。
复次,应想:既然我能修行,那能否今生不修,等到来世再修呢?决定不行。因为今生如果错过了修行良机,来世就很难再得到人身,而得不到人身就决定没有修行的因缘,所以今生即应投入修行。
最后应想:若今生即须修行,那能否等到一年、一个月或者三天后再修呢?决定不能。因为自己何日会死,谁也无法决定,所以必须即刻修行。
【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
其中,以第三种思惟能破除“推延到后世再修法”的懈怠,以第四种思惟能破除“虽然今生必须修行,但是在前前的数年、数月、数日当中不发起修行,心想以后再修行也可以,而不立刻趣入修行”的懈怠。总之,可将第三和第四归摄为“应当速修”,这样四法也可作成三法(必须修行、堪能修行、必须速修),如此则“思惟死亡无常”也和“必须速修”相关,但这里唯恐文字繁多,故不多说,到下士道时,将对死亡无常的法要广泛宣说。
【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 】
这样,如果能从各种角度如理思惟,转变心相续的力量就会很强大,所以应当思惟前述内容。
虽说应当通过多种角度思惟,但对于智慧稍微低劣的人,不宜广说众多教理,应当相应其根机,直接以归纳要点的方式简明宣说,使他们容易掌握修行的要点并且行持。以下具体宣说。
【 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 】
若不能通过各种角度思惟,则应将思惟的内容归纳成三个方面:一、什么是暇满的体性;二、现竟门中利大道理;三、因果门中难得道理。然后按照这三个方面,从前述内容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修习,这样就容易掌握要点。
“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即观待暂时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暇满人身义利重大的道理。
以下分别解释“因果门中难得道理”。
【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
其中,“从因的角度宣说难得之理”,即:总的来说,仅仅是要获得一般的善趣人身,也需要持戒等修习一分清净的善法;特别若要获得具足暇满的人身,就更需要以清净戒作为根本,以布施等作为助伴,结合无垢净愿等,必须具足众多善根。然而,观察现实的情况就会发现,修集这些善因的人非常稀少。我们由这个“因”的情况比量思惟,即可推知“果”的善趣人身不论一般或者特别,都很难得。
【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 】
“从果的角度宣说难得之理”,即从两个方面来说:观待不同类的恶趣众生,如地狱、饿鬼、旁生等,仅仅获得善趣人身的比例也几乎是零;观待同类的善趣众生,殊胜的暇身尤其稀少。这是从观待异类和同类众生两个方面,成立暇满人身极为难得。
最后,宗大师鼓励我们:
【 如格西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
正如格西铎巴所说:“殷重修习暇满,其余一切善法都会由此引生。”所以应当努力用功。
古德有这样的教诫:“在修行上,自己的心若对一个法有所体会,自然就会引起其它一切修法。”因此,道次第修行的第一步相当关键,若能对此善加修习,则对后面的一切修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修习“暇满”的加行,就是上述“洒扫住处”一直到“供曼陀罗而祈祷”等六种。此处再强调最后二种:其中,第五种加行,即须以七支积资净障作为能生证道之助缘,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习所缘行相的正因,就容易生起观察修的觉受。第六种加行——资粮田前供曼陀罗并祈祷三事,就是祈祷传承上师加持自己,能迅速灭除空耗人身、不取心要的颠倒心,速能发起珍惜人身、摄取心要的无颠倒心,以及远离修法的内外障缘。
接着,在进入正行修法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所修所缘境的数量和次第。以“暇满”的修法来说,决定的数量有三个:暇满的体相、暇满义大与暇满难得,其中“体相”是八暇十满,共有十八个,“义大”分为暂时与究竟二门,“难得”分为因果二门。其次,应决定次第,即先观察暇满的体相,然后思惟义大,再思惟难得,这就是观察修暇满的次第。正行修法之前,必须发誓依照这样的数量和次第来修,不能随意变更。
正行修法之时,应当具足正念正知,按照既定的数量和次第,毫无增减地修习。所谓观修暇满,就是以心再三观察前文所说的法义,这样将护观察,就叫做修。只有依靠这样反复地观察修,才能猛利恒常改变自心,直到生起摄取心要的猛利欲乐之时,才算达到了修量。“暇满”修量的比喻,就是像慬哦瓦尊者那样万分珍惜的心和老人重得玛卡喀的欢喜心。
宗大师将修习暇满的扼要归纳在《摄颂》当中:
八难既离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
后恐此身难再得,愿受心要求加持。
“八难既离十圆满”,即须忆念自己现在已得八暇十满之人身;“小大显密总能修”,即应思惟暇满人身的义利重大,不论大小、显密诸乘,依靠暇身都能圆满修行;“后恐此身难再得”,即须忆念暇满难得,而珍惜宝贵人身;“愿受心要求加持”,即于资粮田前祈求加持发起摄取心要的欲乐。
佛教任何一个宗派的修行人,都有必要观修“暇满”,这种前行修法,对任何宗派的修行都有助益。
以净土宗为例,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曾开示:“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净土行人,如果能将观修暇满作为净土修行的助伴,一定会有极大的助益。修其他法门者,也应这样理解。
“对有暇身劝取心要”上文已经讲解完毕,下面开始宣说“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