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习坏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下面具体地观察:
观察1:团聚乐生起的因缘
快乐感受是由感官(根)、境界、心识三者和合,缘取可意境产生的。亲人团聚的欢乐也不外是由因缘造成。孙子离别多年回来了,缘取他的笑貌、声音,坐在一起交谈,由感官、心识和可意境的孙子接触,就生起了团聚的欢乐。
欢乐不是固有的法,它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众缘聚合,不会凭空出现。注意,团聚的欢乐也是因缘生的现象,就像空中忽然出现的白云,有因缘维持时,它就刹那刹那地显现;因缘一旦破灭,便荡然无存。所以,虚假的欢乐法,没有可信赖的地方。
观察2:心是怎样对团聚乐贪著的
首先认识“贪著”,是指心缘着可意境,跟随着耽著上去。就像油沾在布上难以洗除,如是心耽在所缘境上,难以分离。
其次观察主人内心对团聚乐的贪著和连带的心理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一、可意境未出现时,内心期待这一刻到来;二、可意境现前时,内心耽著在上面。
祖母一个月前得知孙子要回来的消息后,心就一直耽著在上面,天天翻日历、数日子——“还有七天、五天、三天……明天就到了。”(注意,这是由贪烦恼引起的心理活动。)
到家的那一天,心神不定,早早地走出家门,在村口等候。越来越接近相见的时间,心里就越来越激动,时刻不停地往路上观望。终于,孙子的身影出现,这一刹那见孙子到来、所愿所求实现了,就笑得像绽开的花。眼睛端详着孙子,看在眼里,爱在心里。(像这样,内心有一种倾向,总往所缘境上靠,就是贪烦恼的状态。)
团聚的几天,内心沉浸在愿望实现的欢喜中,想见的音容笑貌见到了,想进行的情感交流也实现了,而且,能按自己的愿望,做好吃的饭菜,把菜夹到孙子碗里,眼睛看着他吃,心里喜欢。(所愿的境界取到了,所以生起欢喜心。)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在愿望实现的欢乐中,时时有贪心在活动,这颗心一直耽著在可意境上。
观察3:因缘消散、欢乐坏灭时的痛苦状态
问:在经过团聚的欢乐之后必定有痛苦降临吗?
答:只要有贪执,就一定会由欢乐转为痛苦。因为心里想让孙子呆在身边,几天的欢乐完全建立在团聚的基础上。但团聚的因缘是无常性,一旦坏灭,所希愿的这一切都化为泡影,前面种种因缘生的欢乐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失去所爱的哀愁。
欢乐有因缘的支持才出现,因缘散后,它不可能还独立存在。当欢乐消失时,内心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便陷入痛苦中。要观察到,此处的心理状态很微细,如果心不去期待他、耽恋他,走了也就走了,像一片叶子被吹走,自己不会有苦受;但心里想抓牢他、留住他,一旦不符合心愿,就会悲伤、痛苦起来。
是怎样陷入痛苦的呢?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团聚越来越走向破灭的一端,欢乐的气氛逐渐替换为亲人即将离别的忧愁。数一数,还有几天就要走,这一走不知哪一天再见面,心里就哀伤流泪。实在舍不得孙子走,哪怕再呆一天也好。
最后一天,送孙子出门,难舍难分。回来,所愿的团聚已经化为泡影,没有了欢声笑语,没有了情感交流,两个老人相对无言,一想起孙子的音容笑貌,只有心酸哀伤。(前面有那样团聚的乐,现在就只有这般分离的苦,一正一反,在心理感受上反差强烈。要准确地观察到:一聚一散,一笑一哭,一热一冷……正的方面有什么,负的方面就有什么。)
下面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团聚的快乐,缘生缘灭,回头再看,就像浮云出现了又消失了一样,只剩下记忆里残余的印象。因此,团聚乐是虚假、毫无实义的。没必要抓住不放,即使想抓,也抓不住、保不住。
论中的比喻恰如其分,“没有生儿子,就不会有儿子死的痛苦”,未曾生此乐,就不会有此乐坏灭的苦;孙子不来相聚,没有那些日子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也引不出后面的离别忧苦,日子会像往常一样,在平平淡淡中度过。想一想:没有显现亲人团聚的欢乐,会凭空出现离别时难舍难分的苦吗?会出现亲人走后格外冷清的苦吗?不会!即使经过亿万年,也不可能凭空产生。所以,有大喜作前提,才会有大忧。
然而以贪著心尽情享用了这道团聚乐的美餐,就有后面不消化的苦出现。后面的苦由前面的乐引起。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误入圈套;否则,一旦被套住,后面免不了要吃苦头。
再算一笔帐:原本千里迢迢地赶来,是为了求得一个团聚的乐。那么多天,造出了什么呢?一般人只看到前面的团聚之乐,认为收获了很多乐。其实是制造了离别的难忍忧苦。
愿望是求乐,却收获了苦。这不是与初衷相违背了吗?这样做合算吗?请深思。能够看透,便会萌生智慧,不再做此类愚痴之事。
提示:眼前的亲人、饭桌上丰盛的菜肴、彼此的欢声笑语、心里的快乐感受和种种的心理、行为——这一整套的快乐境界都是坏苦,包括所缘境、乐受、心理活动。
例2:
憨山大师自述“年谱”里有一段故事这样说到:
“母亲听到我要回家,先派人打听哪一天到家。我说:‘我办朝廷的事路过家乡,不是专为回家而来。母亲相见,能像当初我在身边时那样欢喜,我就回去住两天,否则就不回去。’
母亲听到后说:‘能重逢相见,欢喜都来不及,哪里还悲伤呢?能见上一面就满足,何况能住两天!’等我回到家,母亲见了,欢喜绝倒,我非常惊异。
夜间坐谈,族中的长者问:‘你是乘船来,还是乘车来?’
母亲应答:‘为什么问乘船来、乘车来?’
长者说:‘那能从哪里来?’
母亲答:‘从空中来!’
我吃惊地说:‘怪不得当时母亲能放得下我。’我问母亲:‘自从离别后想不想我?’
母亲说:‘哪能不想呢?’
我说:‘母亲自己怎么排遣?’
母亲说:‘当初并不知道你的下落,后来知道你在五台山,我问师父五台山在哪里?师父说:‘北斗七星的下方,就是你儿的住处。’我从那晚起开始礼北斗星,称菩萨名号,就不再想你。我就当你死了,所以不再拜,也不再想你。今天见你,是化身前来。’
第二天,我去祭扫祖坟,给父母选一块坟地。父亲80岁了,我开玩笑说:‘今天要活埋老子,免得以后再来。’
我用锄头挖地时,母亲抢过来说:‘老婆婆自己埋自己,不用麻烦人。’于是连挖了几十下。
三日后辞别,母亲像往常一样高兴,没皱过一次眉头,我才知道母亲不是一般人。”
憨山大师的母亲因为死透了这颗贪心,不再想儿子、贪儿子。所以,儿子来、儿子走,对她内心没有逼恼。她心情轻松地活在法喜里,非常自在。她没有用贪心去吃团聚乐的美餐,也就不会有离别时的啼哭与忧苦。
一切从空中来,缘聚就忽尔显现,来了不必喜;缘散也忽尔消失,去了也不必忧。无喜无忧就得快乐自在,因为不落坏苦的圈套。
观察名誉的快乐是坏苦的体性
首先讲一段情节,用第一人称描述。
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天,班主任进入教室,宣布考试成绩。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大家摒住呼吸,听老师宣布成绩。“第一名,某某某”。“是我”,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到了幸福的天堂,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这般美好。
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表扬我多么听话、学习刻苦,号召全班同学向我学习。
我低着头,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美滋滋的。我爱听那些赞叹的话,心里记得特别牢。
一下课,好几个同学围拢过来,纷纷夸我了不起,说他们羡慕我。
放学了,走在路上,阳光多么明媚,看什么都顺心。
回到家,父母问:“成绩单发了没有?”我说考了第一名,而且把成绩单递给他们。父母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拿着成绩单反反复复地看,一脸幸福的笑容。晚饭也做得特别丰盛。
邻居、亲戚来到家里时,父母就拿成绩单给他们看,每次听到啧啧的称赞声,我就假装低着头看书,其实是竖着耳朵听他们说话。
第二年,考试没考好。老师宣布第一名不是我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下来。我的世界突然失去了光彩,变得一片灰暗。
听到老师表扬“第一名”,看到同学下课后围着他祝贺,我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我感到被冷落了,没人关注、没人表扬,极其失落。那个“第一名”洋洋得意的样子,让我看得很不顺眼。发下来的成绩单只看了一遍,就放进书包,再也不想多看一眼。那不是成绩单,那是我失败和耻辱的证明书,恨不得撕成碎片,扔进垃圾筒。
到了家,我像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吞吞吐吐地向父母报告这次考试成绩。他们的脸色也不好看。
晚饭,我低着头胡乱吃了几口,就躲进自己的房间。一连好些天,都走不出考试失败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