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行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下)(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再反躬自问:好的身体是安乐吗?这个有眼、耳、鼻、舌、等支分的身体,是起惑造业妄现的;既是随惑业妄现,就在念念迁流中受惑业控制、不得自在、唯一是苦。
又问:五欲乐是安乐吗?以贪心牵引而妄现欲乐时,心一直不自在地妄动,这怎么是安乐呢?念念的生灭迁流,自己做得了主吗?能留住一个刹那吗?凡夫只有不自在地任缘生缘灭,在它变坏时,苦又接踵而来。
又问:得人天福报是安乐吗?想让“我”而不是微尘、刹那得荣华富贵,如愿以偿时,就认为“我”得到了,满足而快乐。事实上,“我”尚且没有,缘“我”安立的“乐”怎么会是真实呢?执我而现的乐是虚假、一定破灭的,破灭时也只有自食忧苦而已。
当时爱执“自我”、要让“自我”得乐,才念念为“我”勤积福业,并妄现了这一结果。然而,由惑业变现的妄相怎么能长久保持?缘尽不就灭了吗?而且心扑在上面贪著,失去时怎能不苦呢?
又问:人天悦意的器世界是安乐吗?为让“我”得乐而起惑造业、再由惑业变现的器世界也同样是无常变灭、不得自在,哪里是安乐呢?
又问:人间的种种成功是安乐吗?如果感觉快乐,其来源便是爱执自我、因为出现了使“我”满意的境界。实际上,高兴的心念本身也是生灭不住、缘散即无,留下的只有苦。
由此得出:三界中显现的任何苦、乐、舍境界,都随惑业而转、不得自在,所以是苦;只有以智慧了达实相、止息惑业后,才出现真正的安乐。
小结:因是假,果也就假;因是错乱,果也就错乱。就像以错乱的习气变现的梦境,里面的人物、山川,无一不是错乱。其次,果随惑业而转,所以,一段段的身心状态、外器世界都在念念迁流中不得自在,本性即苦。
(二)由微动认识苦
永明大师说:“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这是《心赋注》里的一句话。结合在轮回苦上解释,“觉”指相应真如的觉悟,觉悟则住于本位而不妄动。“动”指从本位中动摇。本来没有人我和我所却错执为有,由此起惑造业,出现了妄动。“动则有苦”:这一动,生死流转的苦就来了——既然果不离因、因是妄动,果上一切法就都是苦的自性。
《大智度论》、《四百论》等中讲到具缚凡夫行、住、坐、卧、饮食、睡眠等的任何活动都是苦。有人会说:我走累了,坐下来休息有安乐的感受;我干渴时喝一杯冷饮也觉得很舒服,这些不是乐吗?其实,由于前面过度行走,苦很强,后来换成坐,使得苦受有所减轻,以前后的反差生起乐的错觉;喝冷饮的快感也是如此。这种情形就像挑担子,左肩担得累了,换在右肩上,苦变小就觉得舒服。其实,重担压在右肩上也只是苦,并不是乐。
反面也可以证明。如果坐着是自性乐,那随着你坐多久,就会有多久的乐,但事实不是如此。坐久了,苦只会渐渐增长,最后出现明显苦受。饮食也是如此,任何美食在持续受用之后都会出现无法忍受的苦。然而,任何苦受无论怎么受用,也不会转为乐。所以《四百论》说:“如乐受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由此证明任何有漏受都是苦性、没有安乐性。
从根子上说,三界凡夫的任何威仪、任何状态,都是受惑业力牵制而不自在地妄动、绝无安稳,因此都是苦。这样的苦相非常微细,凡夫心无法觉察,圣者的慧眼却看得非常明显。《俱舍论自释》里讲比喻,一根睫毛放在手掌上毫无感觉,如果放在眼睛里,苦受的相就非常明显。以此描述了凡夫和圣者在感受行苦时的差别。
试想:“为什么任何受用时间一久就出现明显的苦受?”从它的起点上看,在受生起时,身心已经在惑业力的驱使下,处在不自在的妄动中,这样的妄动就是苦!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让人难以忍受。
比如两只脚站立时,有来自有漏身的逼迫,站久了,难以忍受;坐着不动时,也完全处在惑业的压力之下,时间一久,苦就凸显出来;饮食也是苦,不断地吃、胃不断地消化,就是苦在积累,吃得过度会很不舒服。不但人类,整个天界都受尘劳的逼恼,无时不在苦中。只有脱掉惑业的拘系,逍遥于生死之外,才是得到真正的安乐。
《庄严经论》所说苦相
《大乘庄严经论》讲苦时以“不真分别义”作为苦义。这是从“颠倒假立能所二取”上认定轮回纯粹是苦。
颠倒错乱就是苦!普观三界众生,一切时处都处在能所二取的颠倒错乱中。从粗分上说,能所二取就是有我和我所的妄执,由这种妄分别引出惑、业、苦三种杂染。既然轮回的一切都是由虚妄分别变现,就认定它纯粹是苦性。
观察苦要溯求源头,观清楚了因位一念虚妄分别如何发起,就能了知它的果是苦性。好比一件伪劣商品,不明真相者会妄执它有好品质,一心求取它,念念想得到,得到了还爱执不舍。但有一天剥去外在的假相、看到它虚伪的本质,顿时就会放下爱执。同样,一旦明见轮回中一切都是颠倒心变现的苦相,就能毫不犹豫地放下,不再抱任何希望。
二、后观分二:(一)能生性;(二)依《净心法要》观察。
(一) 能生性分三
1、因果同类性;2、一因多果性;3、无量能生性。
1、因果同类性:从等流作用上看,由我执只引发我执,由起烦恼只引发同类的烦恼,这是因果同类性。由此可知,因位的五取蕴执著我起烦恼,导致果位五取蕴上也处处现行我执和烦恼。
2、一因多果性:“一因”是指萨迦耶见或我见,“多果”是指贪、嗔、痴、慢、嫉等无量烦恼。果上烦恼的表现千差万别,但都是从一个根源上生起,这个根源就是萨迦耶见。换句话说,以执著我作为根本,随着不同境缘,就会现出不同的烦恼状态,对适合我的生贪、不适合我的就生嗔,对比我低的生慢、比我圆满的就生嫉妒,诸如此类,就是由一因生多果。
3、无量能生性分三:(1)能生六道身;(2)能生六道器;(3)惑、业、苦三过患所依。
从以上两条能生性看出,五取蕴在往后相续的时候,由于没有截断内在的萨迦耶见,就会辗转不断地引发各类烦恼。只要引生烦恼的境缘和非理作意等因缘集聚到量,不论是哪一种、哪一程度的烦恼都有可能发起,不论是哪种非福业、福业、不动业都有可能造下。以此原因说五取蕴具有无量的能生性。
即使是光明赫奕、飞行自在的天子,也只是暂时一刻的安乐假相。如果能想到他的五取蕴是万苦之源,想到一旦天身灭尽,就从这五取蕴中显现烈火焚烧的地狱身、饥饿煎熬的饿鬼身、四脚爬行的旁生身等等,便会知道这是纯苦的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