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三)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上辈往生的因有五门:一、舍俗出家;二、发菩提心;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四、修诸功德;五、用前诸善愿生彼国。

舍俗出家

经文说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即远离世间欲染,出家为僧。《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夫出家者,为灭垢累。家者是烦恼因缘,是故宜应极远离也。”

家是出生无量烦恼的因缘。人们为了家,首先会坚固自私自利的想法。然后在一生当中守着这个家。为此常常起各种竞争、求取,以及贪嗔等的烦恼心。另外,家本身就是爱染因缘。有了家的缠缚,身心就被困在这个牢笼里,没办法一心修道。

出家就脱离了这些尘劳,远离了各种垢染、拖累,也就不会造很多恶业。而且,身心能够放旷、安闲,可以一心投入到修法当中。以出家这种因缘,相续当中容易出生清净白法。比如,有了清净的出家戒体,就能一心安住于清净的法行,心很容易得到清净,从而获得解脱。

所以,这里讲上辈往生的条件时,首先讲到,要离欲出家做沙门。以真心出家的缘故,心不染著娑婆,勤修净业,就会有很大的力量。这样就容易跟净土相应,而成就上辈往生。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在《观经》当中,上三品都没说到出家。只是中品上生讲到“修行诸戒”,以及中品中生说到“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也就是,只有这两品明确提到出家。但是本经当中,只有上辈往生说到出家,而讲中辈往生时却说“不能行作沙门”。这样看来两部经似乎矛盾,该怎样圆融呢?

总的来说,世尊应机说法,不拘一格。众生的因缘、根性千差万别,甚至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众生当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也因此,佛会特别针对当时在场众生的情况,宣讲的重点就会出现差异。

佛宣说《无量寿经》时,阿难是当机者,而且当时有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从当时会场上的人来看,基本以出家众为主。所以,佛重点宣说出家众的问题。而且,本经是净土第一经,开示的是正宗典范,当然要以出家众为上首。正所谓“法赖僧弘”,比丘是佛法的住持僧宝,佛法要依靠比丘来弘扬。所以,本经就把重点放在出家众上,标示上辈往生的是出家众,这样宣讲合情合理。

当然,佛法广大,遍摄一切根机,所以,对在家众来说,佛会谈到在家众上辈往生的问题。比如,在《观经》的法会上,韦提希夫人是当机者,当时有五百侍女等的在家人。而只有阿难和目揵连两位大权示现的比丘,没有其他的出家众。所以,佛主要针对在家众的情况说法。也因此,佛针对她们的因缘,讲上品往生的情况时,并没有讲到必须出家。因为她们不是出家众,谈出家的情况就跟她们没多大关系。既然是针对在家人说法,那就要讲她们身上可以具足的上品往生的条件。

其实,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都应当是上品往生。因为就当时的情形来看 [1] ,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听佛说法后,当时就见到极乐世界极其广阔的景象,并且见到了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韦提希夫人当时就生起前所未有的欢喜心,豁然大悟,证得无生忍。五百侍女也发了无上菩提心,发愿往生极乐国土。世尊授记她们都能往生,并且往生后能够得到诸佛现前三昧。

这样就知道,《观经》法会上的当机众,全部是大乘根性,而且是以在家身份发菩提心。所以,就她们的情况,佛应机说九品往生时,上辈往生里并没有说到出家,只是突出一个大乘法的内涵。因为净土妙法非常特殊,超越一般人的常规情况。这就足以证明,极乐净土的上辈往生者并不只限于出家众。

况且从历史来看,也有不少居士得上品往生。晋朝的莲社高贤——刘遗民就是一例。据《往生传》记载,当时慧远大师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共修净土法门。刘遗民也在其中。他专门禅坐观想,半年就在定中见到佛光照耀,大地皆为金色。后来在观佛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降临其室。他对佛说:“如来能否为我摩顶,以衣覆我身体?”当时阿弥陀佛就慈悲地用袈裟覆盖他的身体,用手为他摩顶。后来在观佛的时候,见到自身入七宝莲池,池水清澈湛然。池中有人让他饮用这里的八功德水,他喝了之后感到甘美无比。回来后身体的毛孔里还会散发出异香。当然,他应当是上品往生。

这一点从慧远大师的传记中就能看出。刘遗民居士在慧远大师前往生。远公临终前,从定中起时,见到阿弥陀佛,身形遍满虚空,圆光中有无数化佛,观音势至在佛的左右侍立。并且见到净土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每支水流都在不断地上下回旋,自然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各种法音。当时阿弥陀佛对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你,你七天后会生到我的国土。” 当时大师见到莲社中先往生的佛陀耶舍、慧持、昙顺,以及刘遗民等在佛的身旁。他们上前作揖,对远公说:“师父立志往生在我等之前,为什么来得晚呢?”从这里就能看出,刘遗民往生后随佛迎接慧远大师,所以决定是净土上品往生。

这就能够证明,上品往生不只限于出家身份,在家居士发大乘心,同样可以上品往生。

发菩提心

首先讲菩提心的分类:为利一切有情,欲得佛果的发心,这就是发誓承诺证取佛果的愿菩提心,就像发起了承诺我要走到拉萨的愿心那样。为利一切有情,发誓在没有得佛果之间,实行布施等的六波罗蜜多之义,乃至轮回没有空尽之间,永远精进,这就是发誓承诺修习之因的行菩提心。就像发誓在没有到达拉萨之前,一直在道上前进那样。这样的愿、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由它摄持,经过长期修行,在见道位现证真如实相,叫做胜义菩提心。

接下来再引《安乐集》,讲解道绰大师对于发菩提心的四番议论:

第一,显菩提心的功用。

《安乐集》里说:

大经 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

即要以菩提心作为根源,来证入净土。

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这一段讲发心的德相:

一、广大,就是周遍法界;二、究竟,指如同虚空;三、长远,就是尽未来际;四、普备,指具足一切功德,远离了二乘的障碍。

发心的力用:

只要一发起菩提心,就能使得无始以来的生死沉沦翻转过来。任何功德,回向菩提的话,都能在成就佛果之间,无有失坏。

菩提心是求无上佛道的心,发起作佛的心。这里所说的不光只是世俗菩提心,还包括胜义菩提心。菩提是无上佛道的名称。发心作佛,作的是什么佛呢?其实就是开发如来秘藏,显出本有的自性佛。

“此心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虚也”,这就是尽时空中的一切,它是法界心,不是因缘生的刹那显现的心。而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绝待的真心。这就是法界心,也就是每个人的本心。

“此心究竟”,“究竟”就是究极真际,穷尽法源。“究极真际”就是对于真如本际,彻证到了,本来面目彻底地显发。“长远”也不是别的,就是指它是无为法,它是常住的,所以它没有灭,无生无死,永恒的。

成佛,法身本来无始无终。“长远”,就是寂静真常、永离生灭。“普备”,就是具足一切、无欠无余。显然是指妙明真心,它就是菩提心。

“一发此心”,其实就是开悟的意思。这样的话,你能把它发起,便能清净无始以来的生死和诸有的沉沦。无量劫以来一直翻不了身的原因,就是没见到这个菩提之心,所以都是妄情用事。等一见到了,就开始把过去的一套颠倒翻转过来。如果再以功德回向菩提,就决定能上证佛果,所有的功德绝不会唐捐,绝没有损失和消灭了。

再引密教《菩提心论》作为佐证。论中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菩提心里包藏了一切菩萨功德,就是如来藏。一切菩萨的各种身、智功德,全部都藏有,只是现在还没开发。等到一开发,一修证出现,它就成为一切导师,成为天人师、佛、世尊。真正修证出了它,就是一尊佛了。“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归到本源,就是秘密庄严土。土即是心,心即是土,不是两种。“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就是不动法界,妙用无边。一切佛事业都能任运成办。所以,菩提心的功用不可思议。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二,阐明菩提的名字和体性。“菩提”,指无上果位,又可分为法报化三身。“求菩提”,就是要实证到这三身的果位。

一、“法身菩提”,即“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它是万法的实相,是平等的真如,或者第一义空。

对于它的体性,首先“自性清净,体无秽染”:所谓“自性清净”,就像六祖在五祖座前,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时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未想到,菩提的自性,自体本来清净。“体无秽染”,指它的体上没有任何惑业生的杂染。它是一种绝待的清净,这上面没有任何相对二边的虚妄的相,也没有任何因缘所生的虚妄的法。

“理出天真,不假修成”:法尔如此叫做“天”,没有虚妄叫做“真”。妙体本来如此,所以是“天真”。它不是假借因缘修行成就的法,所以也叫做本来成佛。

因缘造作的法刹那生灭,本无自性,是一种虚妄的法。而菩提的自性本自圆成,它是金刚体性,无生无灭,从无改变,也从没断绝。这就是六祖开悟时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哪里想到,这个自性是本来具足的。自性是个大宝藏,这里恒沙性功德法本自圆成。一旦发现了它,就知道这是真正的妙中妙、宝中宝。

五祖当时听他这么说,知道他已经了悟本性。于是说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之后授予衣钵,立为第六代祖。这样就知道,成佛的根本是明心见性,如果不识得本心,学法就没利益。如果识得本心,见到了本性,那你本来是佛。也因此授予佛祖位,叫做丈夫、天人师、佛。

又像《菩提心论》所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这样一个正等觉的妙体,含藏一切佛功德法。一旦修证出现,就能成为一切导师。不起于座,能做一切佛事。六祖悟心顿登祖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此菩提心,也就是本来正觉之心,从它的体来说,离一切边。完全超情离见,根本不是分别妄识的行境。所以,这里无限无量、无可言说、无可拟议。从它的用来说,具有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妙用。这样的心性,“名为法身” 就叫做“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它是佛道的本体,所以称为“菩提”。


[1] 《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