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讲记》 ︱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 撰丨智圆法师 讲解 ︱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

第二、依据诸部大乘经,显明讲闻的轨理或者方法,其中有六点:

第一、《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一、《大集经》里说,在闻法时,要做三方面的想,如果在心里真实起了这样的心想,就会得到大利益,以缘起相应的缘故。经中说:“对于说法者,要把他想成是大医王,想成他是在拔济我的苦难;对于他所说的法,想成是能够治疗生死病的甘露,想成具有法义精华的醍醐;对于听法者自身,要做我在此闻法中能够增长对于佛法的胜解,而且这样闻法后,能够治愈我内心的烦恼病。如果能这样做三方面的六种想,那么无论是说者、听者都能够绍隆佛法——继承兴盛佛法,常生在诸佛面前。”

第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二、《大智度论》里说到:“听者应当有贤妙的威仪、态度,要端视说法师,如同干渴中饮到了甘霖那般,一心入在所说法语的义味当中,正当闻法时,要起踊跃心,然后做难遭难遇想,心里有一种悲喜交集之态,如果有这样的人,那就应当为他说法。”

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三、《大智度论》里又说:“有两种人能得无量无边的福德。哪两种呢?一是爱乐说法的人;二是爱乐听法的人(‘乐’字就表示意乐,凡是你对法有真实意乐,那决定得利益,而且在一座中会产生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心非常关键,由于圣法是极其深重不可思议的所缘境,本身是无量利乐的根源。只要心处在一种清净的善意乐当中,那决定能得无量的福报。这就像通常赞叹十法行获利无边那样,尤其对大乘法做听闻、做讲闻,更是不可思议的利益)。

以这个缘故,阿难曾经请问佛:‘舍利弗、目连这两位尊者,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智慧和神通,在圣弟子当中最为殊胜呢?’佛告诉阿难:‘这两个人在因地时,为了寻求正法,即使有跋涉千里的辛苦,他们也面无难色。也就是为了求法,能够不顾惜一切。由于有这种心力,所以他们今天成为众弟子中上首,在智慧力或者神通力方面,都有特别大的力量。’”

第四、《无量寿大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四、《无量寿经》里说:“如果人没有善根,就听不到这个大经,只有清净具戒的人,或者说住在持戒大福德中的人,他才能够闻到这样殊胜的正法。”这说明,持戒修福者才能得闻殊胜正法。

第五、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五、在《大经》里说:“往昔曾经亲见过世尊,才能相信这不可思议之事;曾经奉事过亿万如来,就有善根非常欢喜听闻这样的圣教。”这都说明具善缘者才能有信心、欲乐来听闻净土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六、在《无量寿经》的另一译本《无量清净觉经》里说到:“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了净土法门,心里生起一种悲感和欣喜,身体的毛都竖起来了,就像拔出来那样。要知道这个人过去世已经行过佛道。如果有人闻到开示净土的法门,丝毫不生信心,要知道这个人,才从三恶道里出来,他心中的殃咎、罪业还没有消尽,所以没有信心趣向,我说这个人还不能得解脱。”

是故《无量寿大经》云:“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因此,世尊在《大经》里说:“那些心怀骄慢、秉性恶劣、懈怠无精进力的人,很难相信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善根力就无法承受这种胜法,一心坚定地修持。这都说明能够闻受净土法门,的确是十分稀有难得的。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

第三、依据大乘圣教,说明闻法者宿世发心有多长久、供养佛的数量如何。

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就如《涅槃经》所说:“佛告诉迦叶菩萨,‘如果有众生在半恒河沙数那么多诸佛处发起菩提心,然后才能在恶世当中闻到这部大乘经典而不生诽谤(所以这十分不容易,没有在诸佛面前种善根,在接受圣法时,他就会起诽谤心而无法接受,用一种偏邪的眼光来看待。只有在半数恒河沙那么多的佛面前,一处一处都发起过菩提心,这些善根逐渐累积到量,才能在闻到这部大乘经时,不生诽谤);如果有人在一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那里,一次次地发过菩提心,然后才能在恶世当中闻此经不起诽谤,并且能生起很深的爱乐;如果有在两倍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那里,一次次地发起过菩提心,然后才能在恶世中不谤这部法,而且具有正解信乐、能受持读诵。如果有在三倍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处,一次次地发起过菩提心,最后才能在恶世当中不谤这部法,并且书写经卷,虽然为人讲说,还是不了解甚深义。”所以,不但能书写而且能讲,还能够解了甚深义,这的确是非常深厚善根的结果。

何以故须如此校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为什么需要这样较量呢?这是为了显示今天各位闻法者,都是曾经在往世,已经发心、供养了百千万佛的结果(这里百千万是泛指)。又显示大乘经的威力不可思议,所以《涅槃经》里说:“如果有众生闻到这部经将在亿百千劫中不堕恶趣。什么缘故呢?因为这部妙经典所流布的地方,要知道那里就是金刚。那里的诸人也如同金刚。”所以,闻到大乘经生起信心,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那么同样听闻了净土经教,也应当这样理解。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若依《涅槃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诸观所辨。

第四、接下来辨明诸经宗旨的不同。这是举例而言,如《涅槃经》以佛性为宗,《维摩诘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般若经》以空慧为宗,《大集经》以陀罗尼为宗,现在这部《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所观境不过是西方依、正二报的庄严,如同下面依照诸观所辨明的那样。

若依《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依《观佛三昧》中所说:“佛曾经告诉父王:‘诸佛出世做三种利益:一、以口宣说十二部经,做教法的利益,能够除灭众生心中无明、暗昧的障碍,开智慧眼,生在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如果有众生能够称念观察佛身的总相、别相,不管佛身是在现在还是过去,都能够除灭众生心中的四重、五逆重罪,永远脱离三恶趣,随着他心中的意愿,常常生在净土乃至成佛;第三、诸佛出世劝导自己的父亲修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当时父王对佛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让弟子修行呢?”佛说:‘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不是凡夫所行的境界,所以劝父王行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