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这里再解释一下十地菩萨事业自在的功德:

成就利他的殊胜事业有二种:陀罗尼门和三摩地门。具足了如是的两种门,肯定会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殊胜事业。因为具有陀罗尼,就可以不忘法的句义,就能对众生无碍地传法;具有三摩地门,就可以显示种种神通,无碍化现各种身相、行为来调伏众生。所以这两种门是成就利益众生事业的殊胜方便。

是故当知,最后有的十地菩萨已经成就了无量三摩地门和陀罗门。《华严经》云:“安住此十地菩萨能够获得菩萨解脱门等百千无数无量,如是得百千无量无数三摩地,得百千无数无量陀罗尼”。由于二种门的成就,就现前了身语事业的自在境界。《大乘庄严经论》云:“二门如云遍,雨法名法云”。如是在讲法云地时,也是这样抉择的。

子五、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

菩提萨埵后得时,事业相与诸善逝,

真实救度诸有情,于此世间视平等。

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

前一颂讲十地菩萨和佛在利他事业上视为平等;后一颂讲二者在自利上相差悬殊。

首先解释第一颂:是讲十地菩萨在出定位时,广大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与佛陀从轮回大苦海中救度有情的事业,从这一点看来,二者是平等的,也就是从任运成就与利益众生事业的相续不间断来视为平等的,故颂词说“于此世间视平等。” 十地菩萨与佛功德不可思议、非常希有的原因,是十地菩萨已经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六神通和十自在等功德故。

解释第二颂:是讲虽然在利他的功德与能力方面,十地菩萨和佛视为相同,但是在自利的断证圆满功德方面,二者相差是大有悬殊的。颂词当中用了两个比喻说明:1如大地与微尘的差别:一粒微尘非常微小,大地却广阔无边;2又如大海的水与牛脚印中水的差别:大海的水深广无量,牛脚印里的水还不够一碗。此比喻表明,佛陀的断证功德与十地菩萨的断证功德亦有如是的差别,这就是二者在自利的功德上相差的悬殊。

为什么自利功德方面相差那么大呢?因为十地菩萨还有无明习气等微细障碍尚未彻底断除,而佛陀已经完全断尽,就连最微细的无明习气地这一障碍也完全断尽了,故佛陀的相续中具足二利清净的究竟功德,这就是断德圆满。从证德的方面来讲:佛陀已经达到究竟彼岸,具有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而十地菩萨尚未获得法身四种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在断证的功德上佛与菩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胜乘甘露喜筵》中说:“彼菩萨的圆满,比较佛陀二资粮、神通力、无畏等无量究竟功德之圆满,又不及一分。因为菩萨功德虽然无量,但与佛的功德相比,就像一粒微尘和无边世界相比,相差极为悬殊。”如是介绍了不净净位圣者菩萨的种种功德,也就是科判中所说 “不净净位不变之理。”

由上述道理不免引起这样的疑问,既然随着地道的不断增上,有功德辗转升进的变化,那为什么整个内容只归摄为“不净净位不变之理”这一科判当中呢?

为此通过比喻可以说明:比如月亮从初一开始显露一分光明,以后一天比一天圆满。有越来越圆满、越来越明亮的变化,但是月亮的本体有什么变化吗?根本没有。在这个显露上,虽然有一分和多分的差别,但是月亮的本体从无迁变。同理:现见如来藏法性,从一地到十地,有功德显露上的差别,但是心的自性如来藏,从来没有丝毫的变异,这就是不净净位不变的道理。

壬三、极清净位分二

一、略说不变异;

二、其义广说。

癸一、略说不变异:

不变性具无尽法,众皈无后际究竟,

此常不二无分别,无灭法性非作故。

这一偈颂说的是“如来法身不变异”,是指消尽了一切客尘的极清净佛位,以不变来说明其体相。

对于“不变异”首先以四种义来略以表明:

①常住义,②坚固义,③寂灭义,④不变义。

颂词第一句“不变性具无尽法”,其中“不变性”是指极清净位的如来法身,没有一种舍此成彼的变异性,是“常住义”。其根据是颂词中所说的“具无尽法”故,是指在无余涅槃法界中具有无穷尽的胜义功德法之故。

譬如日轮被云层遮蔽,后来一分分显露,在没有全体显露之前,有一种不断的变化,那就是舍弃前面的境界,达到后面更为清净的境界,这就是变异性。当达到云层完全远离、日轮全体显露的时候,就是极清净位,因为此时具有全分光明显露的缘故,已经是至高无上了,不可能再有上进的变异,这就是所谓常住的意义。与此比喻相似,由于具足殊胜胜义的无尽功德法,因此极清净位如来法身的确是没有变异的“常住义”。

颂词第二句:“众皈无后际究竟。”其中“众皈”是指极清净位的如来法身,成为一切众生无欺坚固的皈依处,即“坚固义”,也就是最可靠的皈依处。其根据即是“无后际究竟”的缘故,因为一直到轮回没有究竟之间具有救度等诸功德的缘故。如来法身是常住的体,尽未来际不会变异、无有间断,而且具有能救度一切众生的十力、四无畏等无尽功德,所以成为最坚固、最可靠、最能救度众生的无上皈依处。没有一点欺诳,没有一点变异,无时不在救度众生,无处不行救度,无一众生不能救度,这就是“如来法身之坚固义。”。

但是其它的学道圣者,声闻缘觉还没有现前如是功德。《胜鬘经》中说:“世尊,如来住时无有限量,等于后际。如来能以无限大悲、无限誓愿利益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意即:(胜鬘夫人对佛说:世尊,如来安住的时间没有局限性,和后际平等,是尽未来际常住的。如来能够以无局限的大悲、无局限的誓愿来利益世间的一切众生,若这样说就叫善说)。又经云:“若复说言:如来是常,是无尽法,一切世间究竟依者,亦名善说。是故能于无护世间、无依世间,与等后际,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究竟归依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意即:(如果有这样说,如来是常住,是具有无尽功德法,成为一切世间究竟的皈依处,这也叫善说。所以能为一切无依无怙的世间众生作尽未来际的无尽皈依、常住的皈依、究竟的皈依,唯一就是如来应正等觉。

第三句:“此常不二无分别”。“不二”指轮回和涅槃不是他体,本来是一真法界。“此常不二”是说无垢法界恒时是轮涅不二的“寂灭义”,表明极清净位就是一真法界。

其根据是“无分别”的缘故。也就是在佛自身的境界中根本没有轮涅、功过等分别,也不会有分别心的取舍。观待存在分别心的凡夫而言,当然对轮回和涅槃有执著,认为有涅槃的功德可证、有轮回的过失可断,认为一切都是取舍的法,而佛陀则与之完全不同,彻底远离了一切分别与执著等戏论法。

永嘉大师也在《证道歌》中说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对于开悟的大德来讲,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事万物都现前为智慧的境界,都现前为清净的境界。所以古人也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正眼,尽大地是个伽蓝”意即:(对开悟的大德来讲,一切大地都是成为智慧的真言,一切大地也是寂静处,也是极为清净的一种殊胜境界)。所以,四生六道一时可以消殒,山河大地都是真心,这就是“不二的一真法界”、这就是“轮涅无二的大平等义。”

颂词第四句:“无灭法性非作故。”其中“无灭法性”是指恒时不灭不变的法性。其根据是“非作故”,也就是非以业惑所作,因业惑所作的法都是客尘的有为法,有生生灭灭的变异相,不是无灭的法性,而这里的如来法性就是大无为法,具有不是由业惑所作的自性功德,所以是“不变的法性义”。也就是在消尽一切客尘障垢,达到极清净位的圣者所具有的境界。

如果是有为法,以业惑所作的功德,究竟会变异、消失,所以暂时有漏的功德是不可靠、无实义、无不变异的无常性。永嘉大师证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譬如平常做一种有漏的布施,就可以得到人天的果报,这毕竟是分别心执著所修的布施,虽然以分别心所作的功德会有生天的福报,但毕竟是一种有为法的功德、有漏的功德,肯定是有穷尽的时候。就象仰箭射向虚空,因为是所作性缘故,箭虽往上飞,但在势力穷尽时,自然会坠落在地。同理,以业惑所作的功德在天福享尽之后,就会消失而堕落的。

这里讲的“无灭法性”就不是欺诳性,也不会有任何变异,而是“非所作故”,不是由于业惑等所造作的法,它是大无为法的本体故。

设有疑曰:前面讲凡夫不清净位的如来藏时,也是讲到“常住、坚固、寂灭、不变”的意思;这里讲极清净位时也是这样讲,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若内容都是一样,则有重复的过失。

答曰:前面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的,这里是从实相现相不二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前面是从“基”的胜义角度讲的,这里是从“果”的究竟功德而言,即一切现相和实相达成无二无别的角度来讲的。

在凡夫不清净位时,实相和现相确实是不同的,两者截然有别。实相即心的自性如来藏,虽然是常住、坚固、寂灭、不变义,但是凡夫没有如实地证悟,反而起颠倒执著,所以从现相的角度讲,完全是以非理作意起现客尘的境界,完全是无常的本性,是欺诳的、不坚固的,全是虚妄分别的产物,是刹那刹那迁变的法。而这里讲的是客尘完全消尽、极清净位的阶段,尔时的现相就是实相,无二无别,完全是一真法界,是一味大平等性的无为法身,所以没有变异,远离一切欺诳,如是从实相和现相不二的角度来说明如来法身,所以不会有重复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