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就当代人而言,修出到量的孝子心有很大障碍,因为从一开始的家庭教育就出错了,甚至完全颠倒。孩子本来应当随着父母转,现在却变成孩子完全随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父母处处要迁就孩子,这就出了大问题。这使他心里只有自己,没有父母。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少想到怎么来孝顺父母、照顾父母,怎么来感恩父母,就因为心已经被自私严重障蔽了。如果他感到要尽一点孝心,那表示善心开始有点发动,但如果不努力地来扶持住,很快又会被习性淹没。

随师而转的孝子心和现在人说的自尊是相反的,后者实际是我慢增盛的表现。但当今人类落在深度的愚蒙当中,根本分不清烦恼和善心的差别,从小到大已熏成浓厚的自由意志,所以会感觉孝子心很难修,心很难转。如果百分之九十九的心都是自由意志,那么顺从善知识的心就只余下百分之一,心怎么能转入运行呢?自由意志的阻力实在太大!有些人甚至百分之百全是自由意志,那在依师法上就成了无力行持的残废。如果知道改过,能逐渐舍除自由意志,孝顺善知识的善心比例就开始增大。如果变到百分之三十能够随师而转,那就已经从过去的零分增加到三十分。虽然还不及格,但已经有些起色,还要进一步努力,逐步化掉自我中心的不善之心。

修孝子心时,一方面要明确方向,一方面要认识克服自由意志的难度,而且要看到自身上难修的原因。要一点一点地反省出来:从小到现在,我们真的是很颠倒,从不会想怎么恒顺别人,即使对自己的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孝顺,连最起码的心态和行为都做不出来。现在首先要转观念,观念上转了,你才接受这么做,也才会有转变。所谓“孝子心”,就是指他无论做什么不是以自己为主,而是完全随父母的意愿来做。他会想:这是生我的父母,做什么都要让父母欢喜,不能让父母难过,让父母操心。有好吃的先要供奉父母,不能违逆父母。父母是轴心,处处都是顺着父母做。父母的吩咐,都欢喜照办。父母喜欢什么,自己会主动地做。在依师上,就要像孝子孝顺父母这样,放下自己,以善知识为重,一切行为都随善知识而转,就做到了如孝子心。

懂得了孝子孝顺父母的那种心,就能了解到要用什么样的心依止师长。佛教的依师不是上学花钱请老师教知识那样的情况,自己想求永生永世的解脱,这又全要靠善知识的护念和引导,这是比天地还要大的恩德,当然要有孝顺心,要随着师长而转,这是弟子本分上要尽的心。观念上调整好了,就肯真实修孝子心,也就有莫大的利益。观念上不能调整,心态和行为上颠倒地做,那也会有非常大的报应和惩罚,所以要极其慎重地对待。“用心”这两个字的内涵很深,天地也特别大。就像对孝顺不能整天空谈,而要注重实行。把《孝经》倒背如流,却从不实行,那只是读死书,自己不用心,会有什么用呢?反之,听到一句就能实行,而且能将它扩充,终究会到达远大之地。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以上所说出自佛语教授。依师意乐的首要是一切情况下要舍掉自我意志,时时随善知识的意乐而转。这就是孝子心的内涵。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里有个交待,在具德师长前才可实施这一条,不是说在任何人面前都随便把鼻肉交给他。“授鼻肉”是说,一旦牛的鼻子被穿上了孔,以后就没有了自主权,只能听任主人摆布。

现今末法时期鱼龙混杂,有很多邪师在世间蛊惑众生,所以不能随便把鼻肉交给别人,只有具德者才能这样托付。如果托付的是恶知识,那就会毁掉自己的前程。所谓“具德”,要按上面师长德相来了解。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反省自己具不具足弟子德相(“四相两缘”)。具足就修自随喜;不具足就要努力改过、提升,并且多积资净障,往这上面发愿。

二、在依师的多少上,有哪两种范例?哪种更好?这对自己依师修行有何启发?

三、思维华严九心大致的内涵。

四、细心思维孝子心的内涵,反省自己是否以此善心在依止师长。如果不是,原因在哪里?

(二)金刚心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依止以后,内心对师长的亲爱之情谁也无法破坏而能坚固如同金刚般的依止心,是说诸魔和恶友不能破离自己的依止之心,也就是前经所说:“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多看古德的传记就知道,他们与师长的情义都非常深,一生中从无改变。不像现在人,起初特别激动,但很快就变了心,最后就彻底无影无踪。这是没有情义,连怎么做人都不懂,哪里会有佛法的成就呢?

比如我们生病时别人照顾过一次,会念念不忘他的恩德,但对善知识长养慧命的法恩,却无丝毫感恩图报的心,那就下劣了。因为情义太薄,就会很快变心。所谓金刚心,就是指对善知识的情义一生都不变。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这个意思。

任何魔和恶友等,使用什么伎俩也破不了自己依止的心。“亲睦无常”,是说前面很亲密,后来就变得疏远悖离。“情面无常”,指没有坚固的情义,很快就变了脸面。我们修金刚心的时候,这种状态要完全远离。

米拉日巴依止马尔巴上师后,上师动辄粗暴地打骂他,但他丝毫不生邪见。在经历了很多大苦还求法无望时,他也曾因自己业障深重而伤心地离开。途中听到常啼菩萨依师的苦行,又幡然悔悟,回到上师身边。这是有如金刚心,不会情面无常。

(三)大地心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能担负师长一切事业担如大地般的依止心,是指无论担负什么事业都没有懈怠心。

古今大德在如理依师时,都是精进地担荷师长的事业,无论师长吩咐他什么,都像大地承载万物那样承担,无丝毫松懈怠慢。比如仲敦巴荷负阿底峡事业重担,每天都精勤努力,没有丝毫懈怠。杨岐禅师依止慈明禅师,唯恐有一事做得不周到,在寒天酷暑时也丝毫不顾虑自己,三十年中尽心尽力护持师尊的事业。米拉日巴对于上师的吩咐,不论是降冰雹、盖房子,都任劳任怨,毫无懈怠。后来又以大精进力,即生成就,把上师的法流弘扬开来。他们都是有荷负尊重事业重担的大地心。

下面引噶当大德的语录来帮助理解“如大地心”的内涵。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就像博朵瓦教示慬哦瓦的徒众说:“你能值遇这样的菩萨上师,如教奉行,实属莫大的福分。今后你别觉得是负担,要持为庄严。”在依止时要承担很多任务,对此怎么看待全凭一念的想法。如果觉得是好大的负担,就会消极、推脱、不愿趣入,这叫懈怠;如果认为荷担善知识的事业担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这是求之不得的事,现能如教奉行是我的大福气,这样就视为庄严,非常欢喜地承担重担。

(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

荷负了善知识的事业担以后,应当怎样行持呢?要按照以下说的六种心来实行。正如法王所说,法的心要是善心。此处也不例外,就是要恒时修持依师的善心。

六种心要一个一个地在自己心上完成,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实行,这才会得到真实利益。实际行持时,会发现内心有阻力,这是无始习气的反弹。这时不能退心,能克服一分习气,就会进步一分。只有逐步地在自心上实际历练,才能修成善心。

1、轮围山心

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如轮围山心,是指无论受到什么苦恼,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心。

这里先要祈愿尽早修成这个心,再不断地坚固串习,让这种心不断地发出来。发过了多次后,就会逐渐坚强有力。平常要常对照论文检点自己,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依师期间会受很多苦,受苦时就要提起轮围山心,让心坚忍不动。如果稍有一点苦,心就动摇,那不是铁围山而是纸山。稍微有些苦受,或者劳累繁杂一些,心就受不了,想溜走,那这完全不是依止。依止是靠定了的意思。现在的人心太薄,不能久经风雨而不变初心,所以终究无法完成道业。

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慬哦瓦住在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天气太寒冷,身体衰退,就跟依怙童谈论:“是继续住还是离开?”依怙童说:“我们虽然多次住过尊胜宫,住得很温暖舒适,但没有得过法。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只是现在才有,你应当坚稳地住下。”要按这样随学。

意思是闻法很难得,对解脱有利益的只有正法,所以要忍受辛苦而坚志寻求正法。心动摇的时候就应当想:这么珍贵的法,即使割肉去买也都值得,吃一点小苦不算什么。心里能生一点善心、智慧、信心、悲心等,都要靠师长的恩泽。所以,能依止师长长期闻法,接受教导,长期修心,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怎么能受一点苦就变心,而放弃依止呢?要像这样劝励自己,让心稳下来。

《禅林宝训》中有个范例。宋朝年间,大愚、慈明、谷泉和琅琊四人,结伴去参访汾阳禅师。当时正值严冬,非常寒冷,大家畏惧寒冻之苦,而心有动摇,只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都不懈怠。每当夜深昏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着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生死大事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怎么这样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我这是自暴自弃啊!”后来他辞别师尊回去的时候,汾阳禅师感叹地说:“慈明走了,我的道法也随之东去。”这就是说,汾阳禅师的道法传给慈明了。他有百忍不回的勇毅,最终得成大道。

2、仆使心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在依止师长时,要持仆人的心态。也就是做一切秽业,内心没有犹豫,不会觉得没面子,而很自然地去做。

一个很好的仆人知道要忠心地为主人服务,因为他知道本分的缘故,做任何事不会感觉有伤自尊。无论是吩咐倒垃圾、扫厕所等,做多么脏、多么卑微的事,他都没有任何犹豫、顾惜脸面,而立即执行。在依止师长时要有这样的心态。

这里要了解“惭”和“疑”的状态。这都是以骄慢心引起的反状态。“慢”是把自己看得很高,特别喜欢尊荣和脸面,以及别人承事自己,所以在受行秽业时,自我就受不了,会表现出“惭”和“疑”两种状况。“惭”是觉得做这种事会失面子。“疑”是犹豫不决,不能立即去做。这也是因为顾惜脸面而导致迟疑,就是会想:我在众人面前做这样的事,太失身份了!以这个心就有迟疑。能放下自己、去掉惭疑,就能像仆人一样受行一切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