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2、别说

(1)供献财物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修师所喜的第一种加行是供献财物,这就像《五十颂》里所说的,就连难舍的妻子、儿女甚至自己的命根都要恒时用来供养自己的三昧师,何况不坚实的资财呢?更不必说了。

这样供养上师就成了恒时供养一切佛,因为上师是一切佛的代表,诚心地供养上师这个总代表,就是在恒时供养一切佛。因此,做这样的供养就得到了殊胜的福德资粮,以这福德资粮的滋生力量就能得到成就。因此,向上师致供养有极大义利。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如同拉梭瓦所说:如果自己拥有上等的资财,却向尊长供养下等的资财,就违犯了三昧耶戒。如果尊长欢喜这样的供物,或自己财力有限,只有很差的供养物,就不违犯誓戒。

有没有违犯就看自己存的是什么心。明明有好的却只供差的,说明心里不敬重,有轻慢心理,就违背了誓戒。所以要用特别敬重的心尽量作上妙的供养,不应当自己享用好的,让尊长受用差的,不然就成了颠倒伦理法则而做,会造很大的罪。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不违背誓戒:虽然是下等的物品,但是尊长喜欢它,或者自己经济条件有限,只供得起下等的供物。只要尽了心就可以,供养的善心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切记要修一颗善心。我们在《贤愚经》里看到,那些贫穷的人特别有一种善心,想对尊贵的三宝作供养,但他拿不出钱来买东西,善心驱使他非常诚敬地跑到野外采一些好看的花,或者专门捡一些既干净又好看的石子来向三宝献供养。可贵的是他们有一颗特别善良、清净的供养之心,所以就成了非常殊胜的供养,出现了九十一劫享之不尽的福报。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这里讲到的行为法则和《事师五十颂》里所说的相符,那里面说:如果你想获得无边无尽体性的本性的法身果,就应当尽自己的心意向尊长献供养。要按照这样来做:我心里最喜欢什么财物,我就舍掉自己的享受欲,而首先供养给我最尊贵的尊长。你能这么想、这么做,当下就处在善心的状态。

就像一个小孩得到他最喜欢吃的东西,他不愿意自己吃,要先供养妈妈那样,这就看出他的心了。如果他自己受用好的,把差的给妈妈,那就违背了良心。我们从这一点就知道行为的法则,所有的做法你都会贯通明白,平时什么好东西都会先观想向上师呈供。这就懂了第一个做法。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还要了解的一点是,学人和师长都要按自己的本分来修行。学人方面,供养师长是一种最好的积资粮,所以应当按这样去做。或者说,为了报法恩、尊师重道,也应当向法师献供养。但是师长方面,一定要有完全不顾利养,全心全意利益弟子的品德。

霞惹瓦说得好:喜欢修行,丝毫不贪著供养,可以说这是很好的师父。如果与此相违,不讲究修行,只喜欢得到财供养,那就不是能引导学人修行解脱道的善知识。

小结

我们要能达到和善知识的心亲近的目的,最外面的一层做法是随自己的力量来对师长供献财物,以这样实际做供养的行为,就能与善知识的心亲近,从而积聚殊胜资粮,如同在四季都能生长庄稼的良田当中,应当精勤地播种。

再借世间的例子来体会这一点。如果我们能很用心地向自己的老师和父母献供养,一旦做了这个缘起,就会感觉到心和心变得很亲近,不像原来那么疏远。或者你会感觉彼此的心能够互入,这就是以供养的缘故,内在心的门打开了,就有善心的交流。这是能快速生起福德的途径,非常的直接有效。从这里能确认到这是内心本有的法则,这样我们会非常欢喜地去做。

反过来,还要这样想:对于有恩的师长,如果我连外层的供献财物都不能发自善心去做,那我的善根就始终很薄,就缺乏一种受法得大利益的因缘。或者心和心之间缺少了善的缘起,就无法非常近地心和心相通相应,这样就没办法得到加持和迅速地消业积福、成长善根。所以不要堕在恶取空里,好的缘起要多创造,这会使自己格外顺利。如果在缘起上欠缺,就会和善知识很疏远。我们要懂得这个缘起的正道,并且实际去行持。

(2)身语承事

作为弟子,只是向师长供献财物还不够,还要再往里走一步,用身体和语言来承事师长。这是中品的让师长内心欢喜的行为。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承事师长有身和语两方面。用身体承事的方面,比如为师长洗浴、按摩、擦拭等;师长生病时,在旁边侍奉;外出时,帮忙料理各种事务。用语言承事的方面,包括如实地赞叹师长的功德,为师长传话,代师父宣说等等。总之就是“愿效犬马之劳”,愿意处在低劣位,像良马愿作主人的乘骑、良犬愿帮主人看门那样,心甘情愿地用身和口来为师父效劳。

在知道了这条做法后,时时处处都用一颗善心来做,自然就会和善知识的心越来越亲近。这些都学会做了,生生世世都知道怎么亲近师长、承事诸佛,以等流的法则决定的缘故。

小结

学人需要以身体和语言承事善知识,因为:承事善知识就等于承事一切诸佛,将产生极多的福德。

我们先要确认,在缘起上善知识是殊胜的福田,是能让自己快速生大福德的强有力的境缘。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有很大的意乐,愿意承事善知识,自己会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做起来会特别欢喜。有这样的心,就能做出供养和承事的行为,而且能长期坚持不断。

(3)如教修行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作为弟子,在做好了前两种加行后,还要做到最主要的加行——如教修行。

如果我们对于师长传的教授特别重视,能非常认真地照着教授实行而不违背,那就算有了这第三条加行的实行,也就是在根本上和善知识的心亲近。如果把教授当成耳边风,没有如教修行,那就没有做到这条加行,是自己身上的大缺陷。

要知道,我们依止师长是为了求法修道,而不是像听世间讲演那样,听完没有要求照着去做。这是成佛之道的传授,事关重大,依教奉行是最主要的。不然在根本上违背了师长的心,就决不可能相应。所以要重视教授,切实地奉行,才有个依师的样子。外表上跟着师父,心里却一点也不跟着走,那心和心之间就相隔有万里之遥。

《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我们对师长怎么来做报恩的供养呢?就是依教奉行。善知识传法给我们,如果我们不照着修,那就辜负了法恩,自己就有很大的亏欠。所以听了法要遵照教导去修,这才是真正在报恩,在向师长作最好的供养。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有人问:如果说必须随师长的教令来做,假如师父要把我引入非理当中,以及让我做违背三乘律仪的事,我该怎么做呢?

这不必遵照去做。如果是引入正道的教授,当然要遵行,但如果是引入错谬的道,那就不要照着做。对此,有以下三个经教的证明:

《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毗奈耶经》中说到:如果师长宣说的是非法的事,就应当遮止不做。《宝云经》也说:我们怎么来奉行师长的教授呢?凡是师长教导我们要做的善法方面,我们都应当随顺着去做(比如教导哪些善法应该行持,就切实地照做;哪些品德要修好,也照着去修;哪些颠倒的心态和行为要断,也随着去断,这叫做随顺而行(也就是听话)。如果对于教导不听、不顺从,那就有违背的过失)。但是如果师长教导的是不善的法,那就应当不照着去做。《本生论》里也有这方面的明证。

但要注意的是,不应当以这些为理由就对师长不敬、轻视进而毁谤等。就像《五十颂》所说的,如果在理上不能依照着去做,就应当说明不能做的理由。应当态度很好地委婉辞谢,不随着非理的指示去做。

拿世间法来说明:如果父亲说的符合正理,是的确能利益到自己的教导,当然要遵循,而不应该有所违背。但如果父亲教导说,在社会上生存,可以做损人利己的事,那就不应当去做,自己应当有判断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因此就对父亲轻慢不敬甚至责骂,大违孝顺之道,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婉言辞谢。

(三)亲近的目的和时间

无论做什么亲近师长的行为,都一定要动机纯正,因为这是决定行为善恶和果报好坏的根源点。那么怎样的动机才算纯正呢?就是指我们对师长做任何事、任何供养等,心里唯一是想求珍贵的佛法,而不是为了得到财物、名誉、地位。如果是为了得到世间法而做很多亲近的行为,那就成了跟世间溜须拍马等一样,不会得到法的利益。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财”要广义地理解,包括名闻、利养、恭敬、地位等等。)

像这样,我们做各种加行来亲近师长的时候,还应当像《庄严经论》所说的,唯一是为了领到一分法的功德而来亲近善知识的,不是为了获取世间的财而做这些行为。总的来说,我们做亲近善知识的行为,必须是出于想受行到一分正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