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修心有这样的法则:先由见解引发意乐,再以意乐趋使行动,之后就能完全进入善心、善行的正轨中。所以,“如是知已”是最初的关要。我们以前是因为不了解这些道理,所以就没有主动性,根本意识不到要按这样做,这是认识上的愚昧。现在首先就要破掉这个愚昧,一旦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如此关键,竟然有这么大的利益,马上就会欢喜踊跃,内在的善根就会开始发动,主动力也就发出来了。

善心发出来之后,对于各种善行都应当随顺去做,对于种种恶行也应当努力遮止。有了这样向善想学好的心,就可以改往修来了。心就是从这里得到转变的。

引证二、以法恩难报故,应作敬重阿阇黎之事的量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这段经文说到,如果菩萨向谁求受圣教或者求读诵,从谁那里听闻、受持了与六度相应或与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的一颂法,就应当如法尊敬供养这位阿阇黎。

在依师的原则上,凡是有法恩的师长,都应当如法地恭敬、尊重。缘起的法则要求我们必须要念恩报恩,如果对于有法恩者不但不思报恩,反而违逆不敬,就会招来很大的过患,大量亏损福德、增加业障,从而导致修道上发生很大的障难。

“相应”是具有的意思。因为开示的是成佛的正法,因此法恩非常深重。在讲十法行时曾经谈到,仅仅对一偈正法作法行的利益,就远远超过了一切世间的善根。因为只有圣法才开示了安乐的正道,而且开示越殊胜的法,恩德就越大,境的引发力也就越大。

我们对因果律不能愚昧,世尊之所以在因地求法时对于身投火坑、身刺千钉、身剜千洞以作燃灯之苦都没有丝毫犹豫,就是因为之前在无量劫中都不曾闻到解脱的正法,才导致无数生流转轮回,饱尝生死大苦。而闻到了正法,法的生命才开始诞生,才有了解脱和成佛的希望,所以养育慧命的恩德极难酬报。

我们心上能出现一分求解脱的心,都源于善知识的恩德。能了解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等甚深真谛非常不容易,世间没有人能为我们指示这些真谛,把所有的外在利益加起来,也不如开示一偈正法的利益大。无论做多少世间法,对于解脱也毫无作用,而善知识却为我们指引了解脱的道路,开演了到达大涅槃彼岸的六度之行。我们能从中认识到轮回里的有漏法,全部都是苦的自性,以此发起一念希求出离的心,就种下了极为可贵的善根;或者当我们少许了知了诸法的空性,生起了一念疑惑或者信解,就注定将断除轮回之根;或者由于善知识的启发,我们开始了知一切众生皆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从而生起了一念慈心、悲心,或者相似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就会使得我们的善根无限量地增长,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啊!因此应当如法地敬重开示这些法的阿阇黎。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所谓“名句文身”指的就是教法。因文成名、以名成句、由句成篇而成教法。“身”是积聚的意思。世尊这样着重地强调法恩难报的情况:阿阇黎开示了多少偈颂的法,假使在这么多的劫数中,以无谄诳的心,用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和诸供养具来承事、供养这位阿阇黎,长者对于阿阇黎所应作的敬重之事还没有圆满,更何况不如法地对待呢?

比如说某位善知识为自己开示了一千个偈颂的法义,那么即使在一千劫里以极为真诚的心,用一切种类的供养具恭敬供养、承事这位师长,是否就尽了所应敬重之事呢?佛说,即使这样做了,敬重阿阇黎的事也还没有做圆满,因为法恩是无限的,给予我们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

经过佛陀的开示我们才知道,法上的伦理是非常大的,它在世间的伦理上扩大了无数倍。这里有极大的因果律,能好好地做一点,就能迅速积累广大的资粮;相反,违逆一点也会迅速造下极大的罪业,毁坏自己的前途。

懂了这一点,一方面要发心断除不如法依师的过失,另一方面要时时策励自己唯一按照善的道路来走,奉行佛陀的教导。对待善知识的态度和行为应唯一往好的方面做,这是成就的根本。真正做好了,就会有极大的利益。

这要用世间是否孝顺父母的例子来类推,善知识这个对境是更为深重的,因为这关系到法道上的伦理,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首先要对上面的教导反复地思惟、省察,确定自己该如何做。确定以后就要励力实行,这样才有可能修好意乐。有了意乐,行为自然就会跟着意乐转,就一定是贤善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在缘起的理则上,为何对任何师长都应作佛想,而观德不观过?

二、依据《猛利问经》思维:

(一)我在师长前听过了多少法?

(二)缘此法恩,我应作敬重师长之事的量如何呢?

(三)那么,我应当以何种心行对待师长?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修持亲近的意乐有这样三个次第:一、总的修学亲近师长的意乐,这要在体认华严九心的内涵之后,归在自身上立愿并且实行。二、认识到一切亲近的意乐以信心(这里指对师长的信心)为根本,这又要由常念师长的功德而发起。因此务必先要建立信心这个根本,为此反复念功德来多修信心。三、随念师长的深恩发起敬重心。所谓的敬重心,也同样是由因缘所生,它的因缘就是忆念恩德。

缘起的理则通透以后,就知道该怎样来引发自己内心的敬重。掌握了方法就有开发的希望,没掌握方法就只能束手无策,方法不对也会导致屡修无功。所以首先一定要在唯心自现的具体法则上确认到这一分修心的轨道,一旦明见了其轨理,就取得了修这分道的信心,也就不会再退转。明见轨理后的信心属于胜解信,好比开了能看到道路的眼睛。之后就要用实行来行到量,这好比开眼后用脚实际走到目的地,也就是要实际修出那样的心。由于念恩是发起敬重心的正因,所以念一分恩,就起一分敬重;念十分恩,就起十分敬重;常常住在念恩的心当中,敬重的善心就会持续发起。以此类推,只要把握了缘起的正因,我们的修行都将具有实义。

(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深恩者。

总的引导

修这一分时,我们要做到两点:一、对这一分修心轨理,总的发起定解。也就是确认到,以念师长的恩德为因,就决定能发起对师长的敬重。因为这是我们心上本来的法则。先要这样体会:比如我们一想到某个恩人对自己作过的恩德,或者有过救命之恩,或者曾经照顾过自己,心里就会非常感激;以感激心作为缘起,产生的心态就是敬重。这样因和果对应起来,认识了这一分内心的缘起法则后,我们就应当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来培养敬重心。

二、使这一分念恩的修心具体化,要求生具体的心,而不落于抽象的概念。所谓的具体化,是指依照所示范的修心轨道,结合自身作一个个具体的思维和随念,要由触动了自心来发出一念又一念的善心。论里给出了《十法经》和《华严经》中的两段念恩法轨,我们如文作意地随念,就进入了念恩的轨道。

这就像练拳,应当一招一式都按照师父示范的套路来仿照练习,而不是另外搞什么创新。在这上有两个要点:一是悟透法则,二是练习到量,这样就一定能掌握它的精髓。我们走内在的修心之路也是如此。圣教是指示修心的教授,一个个的文句是在一板一眼地教我们怎么修心,出示它的套路。像这一段引的经文都是一项一项说明要缘念哪些方面的恩德,怎么依词句来具体引出内在念恩的心态。这就像老师做板书,示范演算的过程和方法,同样,这里也是先给我们作示范,我们要做的功课就是照着它模仿,从很多个方面来思维师长的恩德,这样就一定修得出敬重心。只要在自身上修出来了,就又取得了一分证德。

本论善巧地运用内心的缘起展开广大道轨,一分一分地指示了修善心的要诀。这是一整套针对自心的实修法,其中一个大的部分是观察修。之前着重破除庸俗的无分别,它的必要性就在这上。

现在的人对修心有很大偏见,片面地执著闭着眼睛打坐才是修心,闻思教法作观察修只是在研究知识。他哪里知道这里只有一点差别,不依照法轨在自心上串习,当然只能是研究知识了,而如果能“听闻随转修心要”,就是说在听闻后能随师长的指示在自心上修习,就能变掉心,当然是实修法门。而且如果能符合到缘起的正轨,努力用功实修,转心的进程就非常快,所谓“少力即脱生死城”。这是我们从始至终要把握的要点。

下面就以经教为例,讲一讲修敬重心的方法。

(一)《十法经》中的教授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如是”就是仿照的意思,“想”是作观察修。要知道,在获得定解后,马上移在自心上按照法轨思维观察就叫做修,不是另外再找一种修。按照经文一句一句的指示,结合在自身上有很多可想的地方(按这样不断地作如理思维就是在修心)。一分一分都想到了量,善心也就修出来了,就是这么妙。

这里应当按照经文一句一句地思维。这是因为在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几乎没有学过怎么念恩,这方面的程度相当差,所以要从头开始学,不得不从具体的细节下手,否则完全落空。而且要循着正理来思维,生起真实的定解才有转变的契机。

我们先要这样静下心来想:原先我的处境如何?而善知识在这里面怎么为我作极大的利益?是不是大大地超过了世上对肉身作救死扶伤的利益?这样想了后才知道,善知识的恩德比天地父母还要重。

首先从自己在生死中长夜流转受苦进入思维:我无始劫来的生涯,就是陷在漫漫不见边涯的长夜愚暗当中,以无明的力量一直起惑造业,被业力牵制而不断地驰骋在生死中,就像疯狂者一样。这时是谁以大悲心在生死旷野里寻找我,把迷路的我救出轮回呢?那就是我大恩的善知识。

接着是分条思维善知识救度我的恩德,要这样想到:我在这长夜里,确实一直都被很厚的愚痴覆盖,而陷在很重的痴睡中。我当初以一念迷惑,没觉悟到本有的实相,以此法尔就起了妄念,一错再错,演变成迷梦里无量无数的颠倒错乱。对于只是自心变现的虚假梦相,妄执有真实的法。既有法,就在其中分判了自他的差别。以执著自我,法尔就贪爱顺我心意的境,想以此滋润我;嗔恚违我心意的境,加以排拒;不起贪嗔的时候,也是以愚痴的心作各种计较,对于本来虚妄不实的假相,却执著这上有常乐我净的体性,由此陷在深度错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