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备忘录•暇满难得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5-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备忘录•暇满难得》 ︱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传授 阿琼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现今的诸经忏师们无任何生圆境界,而整天空念仪轨,在长出一指节长绿毛的烂食子上倒入药汁后,眼睛像眨星星一样,眨来眨去地念“以无坚实取坚实悉地,嘎雅色德嗡……”如此无有任何实义。是故,在暇满之身——具有三十六种不净物为自性的此身之上,设若摄取坚实——正法实义的话,它是“嘎雅色德嗡”,亦是“瓦嘎色德阿”,又是“之达色德吽”。

这一段指明形式的虚假,教诫我们应摄取实义或心要。藏地的现象是:很多念经师们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整天空念仪轨,尽做些表面上的事。在一些长出一指节长的烂食子上倒入药汁,眼睛像星星眨眼一样骨碌碌地转来转去,口头念着“由无坚实取坚实悉地,嘎雅色德嗡”等等,其实没有任何实义。也就是告诉我们,修心最为重要,形式上可以伪装出修行高法、境界高超等,但内在没有修心,也只不过是习惯性地工作,甚至夹杂名利心、现世心,如此一来就没有任何实义。阿底峡尊者也说:如果没有无伪的出离心,严持三律仪也将成为轮回之因;如果没有舍弃今世,一切所作仅成今世活计而不可能得到来世以上的果。

缘起只在心上,等起尤其重要,修习暇满就要发展出第一分取心要欲,即真正决定去修法。首先,认识到暇满的体性、难得、义大等,发展出真实的胜解和欲乐,生起珍惜此番人身的善心:虽然这是有三十六种不净物泡沫般的身体,但实在极其难得,在缘起上极为罕见,是多生累劫当中修集善行资粮的果,我一定不能空过。继而思维:用它能成办什么呢?三菩提的果都能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义利都能达成,道上一分一分的功德都能在心上开发、拓展,此生是得解脱、还归法界最重要的时机。如是猛利触动善心而立誓:我绝不能让暇满身耗费在无意义事上,一定要用它争分夺秒地摄取大义。由此,算是生起了道心。

在总的道心基础上,如果产生想要摄取人天义利的欲,就会出现人天道的善心,从而具备世间善道的内涵;如果了知世间都无意义,想要得到解脱轮回的果,想要摄取解脱道的义利,就是生起出离心,从此具有出世间道的内涵;如果思维:不只我一人需要解脱,无量母有情都堕在苦海里,我不能坐视不顾,一定要把他们都安置在永离诸苦、恒享大乐的正等觉果位,我要摄取自他一切众生最真实、最究竟的利益,这种取心要欲即是菩提心,从此具有大乘道的内涵。

总之,从珍惜暇满身、用于修法这种总的善心中,将出现外前行、内前行、大圆满正行,乃至成就后的无边智悲事业。它作为总根子的缘故,暇满的修法将配合在往后任何一段修法上。在唯一用此身成办大义的善心驱使下,我们会真正趣入于每一分修法、每一种法行中。我们不会再愚弄、欺骗自己,尽做些表面光彩、高大,实际没有任何内涵的事,或者用佛法来求取名利等,这些都不想再做,一心只想摄取心要、修持自心,做有实义的事。

龙多上师在文中用强烈的对比来显示:那种有口无心地念诵“以无坚实取坚实悉地”,这本来是暇满法道的要诀指示,然而念诵者心中没有一层一层修量的缘故,只是眼睛眨来眨去,装模作样地表演仪轨、做些形式化的事没有任何实义。因此,我们得到暇身时,一定要致力于摄取坚实——正法的实义,如果能这样做,那它既是“嘎雅色德嗡”,也是“瓦嘎色德阿”,也是“之达色德吽”,才是具有了真正的实义。

文中所说是指过去一百多年前的藏地,一些披着佛教外衣的世俗情形。今天,我们感觉是在嘲笑别人,实际自身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我们往往做出各种形式,口中念着、手里敲着,自以为在修多么高深的法,然而内在不曾生起一分道心的缘故,终究是流于仪式化、习惯性。由于不肯修心,心里最贪的还是名誉、地位、享受等。说到“利养”,很多人以为是旧词,所以不包括自己,其实利养即指享受。如果在心的中央占据最大份量的是我要享受、要名誉、要地位等等,以这些求现世的等起行事,必定空无实义,甚至由于利用正法谋求世法而积下使自己无法承受、消化的大罪业。没有打牢前行修心基础的人,可怜地走着无意义的路,甚至是走向恶趣,反而还自以为是在修行高深法门。实际上,说穿了就是其中根本没有内涵。

还有一种“新派”的人更糟糕,连形式上的修行也不要,口出狂言,用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高深的佛教名词来伪装自己。他们虽然不是像古代藏族经忏师一样眼睛骨碌骨碌转,做着习惯性的动作,在信众面前以修法、念诵各种殊胜文词来显示自己,但口里同样会说出菩提心、空性、大圆满等好听的名词,也会做出各种劝化,好为人师地总想给别人滔滔不绝讲教言,实际只是希求一些名誉赞叹或者实现自我而已。尽管他们外在可以假装,可以表演,可以做出很多,但这些做法并不具足修心内涵,因而同样无有实义。

至此,我们应该警醒:我以此暇满人身在摄取坚实义吗?是真实的修行还是在欺骗自己?是希求解脱,还是暂且麻醉自己,之后自诳诳他?是认识到自己的颠倒,从而想要改正?还是在用佛教庄严的词句来蒙蔽自己,表演成如法的修行人或者有成就的人?等等。我们一定要从此转弯,知道目前修心最为重要。具有真实修心的这些行持才是殊胜的佛法;否则,内心有毒的缘故,种种表面的行持都被染成有毒,或者由于内心空虚,这些行持基本成为空无果利。

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没有辨别清楚,就会从初一错到十五,一直蒙骗、假装,或者只是习惯性的行为,处于无记的状态蒙混过去,以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的想法进行着佛教界的生活方式。其实,所谓过好一生,无非是活得舒服、有名誉、有赞叹、有地位、有知识、有显示度,或者能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欲望、实现虚荣心、实现尊荣感等等,然而这一套全是世间八法,只是伪装自己的希求现世之心,让人看不清自己而已。

是故,在此生的这个所依身上,出现了上行下行的分界点,犹如马为铁衔所转般,或者绑牛绑盐的譬喻那样,取苦乐何者的开端现在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因此,认识人身的意义后,就知道在今生身依上出现了上行下行的分界点。也就是说,落在其他非暇之处并不出现绝对的关键点。譬如,恶趣众生在千生万劫之中一直下行而无法出头;天界众生整天放逸度日,或者处在无意义的空耗状态中等等。这些都不出现上行的关键,而唯独在暇满身上才能出现分界点。

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因缘给予人类充足修法的可能,包括内在身心、气脉、智悲的潜能,外在的佛法传承、教典等,使得只有人类才容易契入修法。这些内外因缘综合起来,就成为缘起的关键点。如果把握好此等因缘,就可以即生得到很大升华;如果没有善加运用,而是以人类高等智能、强大心力造下极大量的恶业,也就成为坠入恶趣、在千生万劫中不得翻身的因。

这种情形如同一匹骏马被马口衔所转。如果以缰绳把它牵向西方就往西方奔跑,牵向东方就往东方奔跑,以骏马强大的奔驰力,会很快到达目的地。其中,东行或者西行的关键在于牵马的辔头。

又比如绑牛绑盐的譬喻。藏人用牛驮盐运往某处,最开始就需要绑定,知道该放在牛背的什么位置、绳子如何缠绕、捆扎、系牢等等,如此一来,就可以一路安稳地行进。相反,如果最初没有绑牢,大重量的盐袋在上坡下坡时很难控制,牛背上的盐袋出现不稳、倾斜、翻来翻去,上坡时盐袋往下落,下坡时盐袋往下冲,结果一路都非常劳累、苦恼。因此,一路安稳、顺畅,还是一路苦恼颠簸、费尽周折,开端就掌握在主人手中。

也就是说,如果想持住安乐的开端而做一个圣法之善的话,下半生比上半生更快乐,中阴比下半生更快乐,来世比中阴更快乐,之后是从安乐趣入安乐。

既然是今生已经到达苦乐的关键点,如果想要抓住安乐的开端,做一种圣法之善,的确就能走上一条平坦、顺利、有前途的路。意为我们过去一直处在错乱中,趁着今生的机缘,就一定要向圣法——道谛和灭谛归投,断除无明所生的一切惑业苦。只要方向正确,一分一分去行持,就决定会从安乐步入安乐。

我们应当思维:今生只有修圣法的善,才能握住安乐的开端。佛陀所说的正法是安乐之源,是佛以一切种智为我们指示成办现前、究竟利乐的道。从下士人天乘的正法开始,修中士道的四谛法、上士道的六度四摄,乃至金刚乘的法等等,只要我们愿意一路上进而修行,就决定会层层断除颠倒力量,从而脱离苦恼,越来越安乐。由此不难发现,今生献身于修持佛法的确是无谬正道。此处说到:依法道而行,下半生会比上半生更安乐;中阴会比下半生更安乐;后世会比中阴更安乐,真正实现从安乐走向安乐。譬如,骏马踏上正道,一路长驱直入,面前就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安乐。此时,我们一定要把握辔头,选择这条安乐之路。

《入行论》云:“骑菩提心马,从乐而趣乐,有智谁退怯?”

《入行论》中说:骑着菩提心的骏马从乐趣入乐,智者谁会退怯呢?菩提心是要让自他众生远离一切苦因苦果,全部安置在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除此以外,没有更正确、更直接、更彻底的路。因此,我们应抱定决心,走上这条帮助自他的路,让一切迷失在轮回中的有情重返法身本位。既然唯一此路最为究竟、安乐、光明,其他都是歧途,我们就应当在缘起上认定,并以暇满身去摄取大乘道的实义。

又云:“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出生死,悲者何所厌?”

《入行论》又说:我们要走的大乘之路,是福智并运、以利他为重的道,具悲悯者岂生厌离?在广大的利他行中,由于福德,会使自己身体安乐,由于智慧,会使自己内心安宁,在拔济众生出生死的伟大利他事业中成就自己,因此,具悲悯者岂会舍弃有情?岂会厌弃最具意义的道路,反而求取自私自利呢?我们理应发愿生生世世、永无疲厌地行持大乘道。

要知道,福慧双修是最为正确的路线。福是以善心表现在行为上,做善行后身体自然安乐,并将拥有财富、人缘、资具等各方面的福分;智表现在见解上,是契合实相,不颠倒妄为,由此,内心自然安宁。具智则不妄动,具福则将源源不断地出现各种受用、资具、顺缘等,因此,我们要以福慧双修来完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