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备忘录•暇满难得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5-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备忘录•暇满难得》 ︱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传授 阿琼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第二、所说之法的次第,即是暇满难得等六者。所谓的法,须如上述般依彼法调伏自己的心,如云“非以发髻非以棍”。是故,暇满等的此等法,需要在自心中数数地思维。
“所说之法”,是指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系列引导。晋美朗巴祖师出世以来,不仅有胜解引导,还有能堪当成熟引导的传统。本部法是属于成熟引导。
“次第”,是指在成熟引导中,讲一段修法就紧跟着修行,而不传后后的法,修到成熟时再讲下一个引导。如此逐渐进行,使学人不仅仅得到一种胜解,而且还要在相续中串习成这种心态。透过前行从外到内的一路修行,能在学人的心中真实发展出道体、道的支分等各项功德,到修习圆满时就直接进入大圆满正行,很容易在火候成熟时得到上师的直指而开悟,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引导”。
“六者”,指外前行的六大部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行因果、轮回过患、依止知识和解脱胜利。应当了知,修此六部法类不是为了增长知识,也不是为了效仿外相,不是为了走任何形式,而唯一是要调伏自心,这才是我们学法的目的。严格的成熟引导正是要让弟子的相续得到成熟。我们要想得到法的内涵,达到修量,就要唯一、完全注重于修心这一点。否则,学得再多也没用,“会说千句万句不如修一句”,即是此意。
经中常说:学会一个偈颂,并能调伏自心,才是到达了闻和知的彼岸,可谓“到家”;对于千万个偈颂,如果只会讲说,或者停留于了解的层面,没有在心上修成,尚未到达闻和知的彼岸,即是“未到家”。佛法要在自心上发展,最初就是以闻来了知如何发展、如何修行;之后,以思断除疑惑,并决定依靠这种方式来串习此法道;修是移在自身上串修而出现如是之心。
“调伏自己的心”,指透过暇满和无常,使心不再贪著现世法;透过业果和苦谛,不再散乱于轮回法;透过依止善知识和解脱胜利,一心依师趣向解脱道。自心从过去散乱在世间法中的状态被逐渐引导而调伏,甘愿依止正法,一直修到穷、修到死,才算是完全成为修法者。也就是说,外前行的目的是修出世道心,它要完成的是噶当四依——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岩。
如果学法以后擅长于讲说,内心却根本不肯依止正法,不愿成为一心修法的人,也就没什么用。他的心与法背道而驰,学法并没有改变自心,仍然是老样子,就等于没学。古人说 [1] :学《论语》后还跟没学一样,就等于白学。同样,我们学法后也要跟以往有所不同,要逐步调伏自心,变成法道行者、很好的修行人,即真正入门。
“非以发髻非以棍”,出自印度勇士论师的著作,意为印度某些外道教派,在行持上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改变,比如,留一种特别的发髻、手中拿着木棍等等,但这些只是外在形式。修行是要从内心上调伏,并不在于出现什么形式。
所谓“内道”,即是在内心上行道。以闻思决定修心的路,以修调伏自心,是否有成效就要观察此处,是否成熟更要观察此处。如果是成熟引导,就需要每次过关,如何耍花招、搞假相都没用,毕竟骗不过自心,骗不过明眼人。修行都是真刀真枪的功夫,心没有成熟,再如何伪装还是没有成熟;心没过关,没去除执著,就仍然是老样子;心没发展出功德,就仍然处在原来的地步而无法超越。
外道是心外求法者,不走在正法道上,只在形式上做一些活动、改变。如今的很多佛弟子,也只不过是行持一种外相。比如,出家人剃光头、穿沙门衣,或者在家人办皈依证、穿居士海青,之后偏离修心,忙碌于各种世间法方面的活动,或者在知识上积累、讲演、辩论、著书等等。由于与调伏内心并没有太大关系,知识可以做到极顶,自心却连下士的内涵也没有,甚至称不上是佛教徒。
以本部前行引导着重于发展自心、成熟自心的缘故,我们在受法后,对于暇满等每一项法类,一定要在自心上反复思维。凭借思维来看清过失、认识正道,并且了知如何调整自心、转变观念,使每学一分正法都与以往有所不同,由此逐渐实现法道上的进步,也就是次第开发出离心、皈依心、利他心,甚至无二慧等道心。否则,即使学问比天还高,内在也未必有一分暇满的道心。
这一段是进入本引导前,龙多上师所做的一个关键交待,提醒我们不可一如既往地只勤于积累知识或忙于讲说。如果根本不肯观照自心,不肯在自身上去思维、调伏自己,难免会一路错到底。因为已经走在法道以外的方向上,内心非常诡诈、不正直,无论上师如何提醒修心,由于心不配合的缘故,他总是无动于衷、恶习不改,已经偏离正道、误入歧途。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只从身口下手。如果忽略了内心的任何行为,无论是外在的苦行与学修,还是口中诵念经论等,都不免成为伪装,成为真正修行路上的麻烦。比如,只为赶紧完成一种数目,磕再多的大头,可能都成了体操;念任何经咒,都成为枯燥的念诵;或者有意避开修心,只做一些敲敲打打、形形色色的佛教活动。当然,如果具备修心的内涵,行持这一切都会成为十分有意义的修行;如果没有修心的内涵,这一切就只是影像上法事。修心才最为关键,华智仁波切说“修心修心修自心”,即是此理。
首先要知道,所谓的四部退心法、四部退耽著法、四部出离法是一个意义不同名称。
首先安立外前行修法主体的名称,通常是称为“四部退心法”、“四部退耽著法”、“四部出离法”,这都是一个涵义不同的名称,也就是针对一些必要,在立名上有不同的门类。
“四部退心法”,意为我们的心如潮水般往轮回方向流散,不断地攀求、分别、执著世间的相,不经过外前行的修心就无法挽回。自心又如野马般,一发而不可收拾,一直在此世和来世的世间法上奔腾不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遇到真佛上师为我们指点,又如何能见到心的本面呢?
且不说来世,单从现世法来讲,心就已经止不住地往名闻利养、声色娱乐、饮食男女等的欲尘境中流散。例如当代的一般人,内心不断地游荡在电视、网络、手机、衣食等上面,怎么可能即身成就?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不必说即身成就,就连来世生在善趣都很困难。内心一直缘现世生贪,以此派生出嗔恚、嫉妒、竞争、骄慢、散乱、掉举、愚痴、谄诳等无量无数的烦恼;身口意的业行集而再集、强而再强,发展得如昆仑山般庞大、坚硬。临终恐怕只能被强大的业流席卷着,直接投入三恶趣当中,很难再次得到暇满,人们面临的是这种状况。
如果没有退息现世心,就更谈不上退息细微的来世心。求现世和来世的心丝毫未减,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就不可能生起,即使是出世的皈依心也不可能生起,又如何能一心修道呢?前行尚且没有修行到量,只是抱着感兴趣、找热门的娱乐心态去听无上大法,又能得到什么?即使上师进行直指,但散乱弟子的内心是如此糟糕、尚未净化、不成道器的缘故,怎么可能即生开悟成就、忽然从轮回中彻底脱出呢?必定是毫无效果。所以首先要修好四部退心法。
“退心法”,表示从江河急猛奔流般的趋势中,如退潮般地完全退落。过去一直是冲往五欲六尘、轮回声色,如今则必须从中退出,不但是一无所求地退出现世法,而且连来世上至轮王、天王的位置也一无所求。之后,就一心依法,一心求解脱,才算是完成外前行,可以进入内前行——证道前的准备工作;否则,贸然去修内前行,几乎都是流于形相,只为完成一个数字、任务。总之,退心法的宗旨是退息现世心和来世心,将世间心退得一干二净,才能成为噶当行者,一心依法而修。对于名利、供养、恭敬等,犹如胆病患者看到油食就禁不住呕吐之感,这时才算是真正成为出世间道的行者。
“退耽著法”强调的侧面有所不同,所对治的是:自心一直耽著于世间法,不肯放下。老是说要修行,但一直放不下世间享受,放不下名利,放不下感情,还有许多留恋。为什么放不下?原因是看不破。因此,外前行的四部修法,重点在观察。
如果没观察清楚,心就不肯放下。观察了暇满是怎样的体性,是如何难得、义大等等,之后才知道人身该用在何处。接下来思维无常,知道人生短暂、马上会死,而死亡之时,现世法起不到一点利益,那么行者的整个面向才会转移到后世。继而思维业果,看到一切轮回法全是由因果律支配,任何苦乐都是以业决定。而且在轮回中不断地转动苦轮,即使心想离苦得乐,但从头到尾也全都是苦,没有任何好处或安乐的自性,耽著世间法的结局只有这些极大过患。只有真正认识到耽著世间毫无利益,完全是自找苦吃,才能使心松缓下来,不再追逐。如是透过观察、认知的力量,来把顽固的耽著心退息下来,叫做“退耽著法”。也就是说,暇满和无常是退息对此世法的耽著,业果和苦谛是退息对来世法的耽著,所以叫做“四部退耽著法”。
所谓“出离法”,是指见到轮回中流转的境况非常可怕,犹如苦海、罗刹洲、杀人场,又如连绵不断、始终无法治愈的恶疾,苦不堪言,看到这种状况后,一心希求从中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