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备忘录•暇满难得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5-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备忘录•暇满难得》 ︱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传授 阿琼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纵然容或有得闲暇之因戒律清净,然而得圆满之因施等善法,譬如上供三宝,下济贫穷,随其所有给了多少,于自相续审察的话,这也难得。

接下来需要考察,真正做到得圆满之因的概率也极小。也就是说,假使具足持戒清净,获得闲暇人身之因,再看这所依身上是不是具足各种修法的圆满条件呢?也是要观待往昔积下的业。人身是总报,而人身的各种差别法是别报,这些都由业来决定。如果曾积众多善行,而且业行纯善,那么所得人身自然具足圆满,能一直在内外因缘摄持下不断地安稳修法。如果善恶夹杂,甚至恶业多,所得人身也就会出现学法不顺,乃至环境、身体、心理上的各种恶缘。只要业风一吹,就不知道人已经流落何方,或者烦恼现起,他就随之颠倒堕落等等,学修非常困难。

现在具体来检查:得修法条件的圆满因——上供下施、恭敬柔顺、博爱利他等,自己做过多少呢?以布施来说,自己真正诚心供养过三宝吗?可能很多人内心根本没有三宝。由于久受唯物论影响,年轻一代对三宝的诚信尤其不够,他们对自己的供养却非常盛大、非常讲究。如果问他:“什么是法宝?”他会说:“就是书嘛!”问他:“什么是佛?”他会说:“就是纸质的佛像呗!”他认为三宝虚无飘渺,供养也可以,不供养也可以,根本发不起一种真诚心。老一代的修行传统在逐渐丧失,然而这种崇尚享受、自由妄为等,如何能积集来世修法的圆满条件呢?供养三宝的诚心都没有,将来如何能值遇三宝呢?

从下济贫困来观察,情形也不容乐观。我们能根据自己的所有来施予多少呢?往往很难生起利他心,总是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连替他人考虑、帮助他人的善心都没有,从来不曾修集福德,将来会无缘无故有很多人来帮助、护持自己修道吗?不可能。只占便宜不想奉献的心不可能有福缘,也不会出现修法的顺缘。一切都是由因缘感召,只有放下自己、真心行善,才能以福德自然出现护持的力量。否则,怎么可能有人无缘无故地护持自己修道呢?天天供你吃喝?没有德行怎么可能成为供养的福田呢?没有德行怎么可能感召护持的力量呢?没有德行如何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呢?由于缺乏福德,外在也没有护持的力量;身体出障难、生病;内心不能安稳,常常处在烦恼、狂乱的状态;不能堪忍苦行而一心修道,无法掌握修法因缘的关键等等。福德犹如保护伞,可以使人在修法的路上顺利、安心地前进;缺乏福德的人往往感觉事事不如意,不断受到业障的牵制。

像这样,我们要忽略口头或外在行为,来仔细检查自己有没有真心去利他,能不能发得起善心。比如,见到饥寒的人,有没有施衣给食的善心?见人贫困时,是无视、冷漠还是生起“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般感同身受的悲心呢?或者对于利他,内心是否具有胜解和意乐?抑或只是处处自我表现,或达到显露、竞争、占取的目的来满足自我成就感呢?如果自我意识太强,就不成为善行,善法都是需要利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看来,得到圆满的因——行清净善法,真心殷重地积累资粮等也很少见。

如果做了护戒、布施等的话,就再审察有没有以清净愿为助缘而连结。

假使做到了持戒、布施等,还要审察有没有以清净发愿为助缘来连结。“连结”,指愿力如线,能连及所愿处。愿是前驱、引导、决定方向者,缘起上以愿为关键,所谓“诸法唯缘性,枢要在欲乐”。只要具备清净的发愿,持戒、修福等都会为愿摄持而共同实现修法的条件——暇满。

然而,如果检查起来,其实这一条也难以做到。很多人胸无大志,缺乏菩提心愿,将《普贤行愿品》唱得好听,却并不是以真诚心、殷重心去学,他们不肯思维,不肯在心上一遍一遍地刻下这些誓愿。由此,怎么会起到真实作用呢?对于他们来说,发普贤愿是虚假,发世间愿才是真实。譬如,我要吃、要穿、要实现自我、要积累知识、要得到地位等等,内心全是现世之愿,没有正法大愿。

在萨迦《离四耽著》中说“耽著现世非行者”,如果不肯为来世以上着想,只是披着佛法外衣,谋求现世名利、自我实现等,那么清净愿就流于虚假。清净愿,是指唯一想做法道上的行者,是以坚固的道心来依止正法。然而,在现代人心中已经出现了很大偏差,他们不崇尚道心,在千万人中也很难找到一个具有真实道心者。多数人都是虚假、骄狂,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想借佛教来实现名利等,此外没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偏离了缘起的根本点。由无始以来的俱生习气,一心追求眼前的欲乐、名利等,很难想到希求正法;又由于没有皈依和业果见这两大基础,他也很难建立起清净愿。可见,做每一项善行都以清净愿来结合并不容易,即使有,往往都落于口头,难以从内心真正发起。

虽然没有为了得到暇满而特意以清净愿连结,但是如果有以菩提心宝摄持而做的持戒等的真实善法的话,譬如为了秋季的庄稼而播下种子的话,茎、干、叶子自然就生起那样,缘一切种智佛果的善法的话,现前位中,是自然就成就人天的殊胜所依身的。也就是说,现前位中娑罗树般的婆罗门种性、娑罗树般的施主种性、娑罗树般的国王种性等是能多次得到的。如是需要很细地审察,由思择和止住轮番而修。

此处对一点进行特别说明。虽然没有为了求得来世的暇满而特别以清净发愿来连结、把善法功德转向实现暇满,但只要以菩提心摄持来行善,以发心的力量,来世自会得到人天的殊胜所依身。什么缘故呢?因为以大能摄小。菩提心的唯一目的是要让一切有情远离苦因苦果,得到正等觉佛果,以此摄持而行善,假使还需要在轮回中受生,自然会使行者得到良好的修法所依身。

譬如,播种是为了得到秋季庄稼丰收的结果,虽然没有特意希求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茎、干、叶等等,但播种作为能生果的缘起,中间的茎、干、叶等自然生起。同样,为了得到一切种智无上佛果而行善,不但善根会成为实现佛果之因,而且在此期间也将发生各方面的助缘、如枝叶般的助缘。因为菩提心种子是能得无上佛果的种子,即使行善时没有特别为来世暇满而发愿,但是以菩提心与回向等三殊胜来摄持,也必定会在现前位或暂时位中出现人天善妙所依。也就是说,如娑罗树般的婆罗门种姓、施主种姓、国王种姓等都能辗转不断地得到,因为它们能有助于修行。其中,婆罗门种姓是一心依道的修行种姓,施主种姓具有福报而财富圆满,国王种姓具有权势,三大种姓代表出世的修道、世间的财富与权势等方方面面的因缘,这些当然是非常良好的修道身依。

由于已经播下能成就圆满庄稼的种子,以种姓的势力,在此整个过程中,能繁茂地生出茎、干、叶等,这就是以大能含小、以圆满能含部分、以究竟能含现前的道理。因此,我们对此大可放心。关键是注意每一次都以菩提心摄持行善,即使没有无伪的菩提心,也应当发起造作的菩提心。

如是善加思维的话,“前世作何业,当视此世身”,因之是由宿世多积福德而感得此生殊胜身所依的。而“来世生何处,当视此世业”,对此阿沃仁波切说道:“牧民能喝酸奶、农夫能吃饼子的地方,来世决定生不到的。”

这一段是提醒我们思前想后,从而百倍珍惜此次难得的机缘。机缘只有一次,不必幻想能有很多。通过思维前世因缘,不难了知暇满来之不易;通过思维将来,不难了知失去难以再得。由此想到:只有这一次机会,能不能脱出就看今生,能不能得到永久利益就看今生,今生是永苦永乐的分界点。

如何“思前”呢?从缘起上观察:今世得到如此殊胜的身依,从果上比较,是只能在无数恶趣有情中才出现的零星人身,是在无数人群中才出现的凤毛麟角般的暇满身。作为众生中的珍瑞,决不是简简单单或偶然获得,而是前世多劫积集福德善行,缘佛法做过无数次发愿、承事、修行等。因此,我所得到的宝贵人身,就如同到达宝洲,又如昙花一现般来之不易。

从自身个体而言,犹如那只盲龟,无数百千亿劫中难以得到一次套入轭木孔的机缘。从整个众生界来说,是在尘沙般的有情中,只出现纯金般的几个暇满身,如此难得,当然要珍惜。在《道次第》中,老人听说玛卡喀的庄严雕房失而复得,祥瑞再次出现,他尚且感到无比欢喜,我们今天得到了无比难得的暇满身,当然更要好好珍惜。

其次,观察未来方向,自己来世能生在哪里,还需要观待此世的业,今世如果没能好好把握,来世就不必妄想再得人身。阿沃仁波切(即华智仁波切)说:牧民能安安心心吃酸奶、农民能安安心心吃饼子的地方,来世决定生不到。意思是,如此安闲、舒适、惬意、自在的人身,不必劳作,也不必受地狱、饿鬼、旁生等大苦的逼迫,其实极其难得。顺治皇帝也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可见,出现安心修法的清福与境况实在太难,因为我们习惯于猛厉造恶,内心常常难以把握。阿沃仁波切这句话是要点醒我们,如果不争取,就不要幻想来世还能得暇满。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这一次,今世人身如同百年一饭,一定要珍惜。

对于现在这样的暇满,须要思维因门难得的诸道理,而于暇满摄取坚实。

如上所述,如今得到暇满时,应当思维因门难得的诸多道理,发起必须以暇满身来摄取心要的欲乐,即“取心要欲”。这是修习暇满的关键处。

由因门难得的诸多道理,可以结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教授来修习。譬如,思维现前善趣的人等,多数在行持十不善等恶业的缘故,死后堕落恶趣。其次,对菩萨生起一个刹那的嗔恚,尚且必定经劫住在阿鼻地狱,何况自相续中还有往昔多生所造的众多恶业尚未成熟果报,也没有以对治摧坏,以此怎可能不多劫住在恶趣呢?再者,如果能决定净治过去所造恶趣之因,并防护新造,善趣也不是绝对难得,但能如此修持的人实在稀少。如果没有这样修持,就决定要堕落恶趣,在恶趣中不能修善,只会不断地起恶念、恶行,多劫之中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是修法的各种因缘?如是,我们不妨思维现前有多少人在造得暇满的因?又有多少人在造堕落恶趣的因?往昔多生中积集的恶趣因有多少?净治过多少?一旦堕入恶趣,就落在恶性循环里,怎么可能无故脱出?思前想后,发现能得暇满的因实在太难得,这叫做“由因门难得来作思维”。

通过思维,一定要发起对所得暇满的百倍珍惜心,并且誓愿用它来摄取大义。人身不仅难得,而且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有,因此我要唯一用于修法。再者,还需要细化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暇满时光上思维:太难得了!今天一天的清闲多么难得,一失去就不会再出现,它比无数资产更为难得。“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天的闲暇光阴无数倍超过亿万资产。

思维以后,不忍浪费时间,决心要用它来摄取大义,即是发起取心要欲。当这种欲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肯将人身刹那用于行持无意义事而决定修法。从此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不再用人身宝去盛装粪便般的现世法、轮回法、恶趣法,唯一要摄取修法的大义而步入法道。所以,暇满是第一修行,它是最初入门的关键建设。依靠修习暇满难得,才会一心想将人身用于修法,绝不去做任何愚痴、造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