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一)》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五)纯正的观念和做法

心要提示:

当依明眼师,解佛教无违,

既见法圆满,矢志精诚修。

缘起在自心,调心正因地,

能则速起修,不能亦不舍。

蓄志勤发愿,积资润心田,

忏悔除内障,不久都能修。

1、建立全程观念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所以,学人应当依止明眼善知识,对于“一切经教都是引导一个有情成佛的一分要素”的道理,发起定解。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要看到正反两方面的走向。如果在初入道时观念就有偏差,那势必会产生种种偏执,甚至引起谤法的罪行。如果首先就对佛法整个体系建立了正确的观念,就把握好了大方向。先有了走完整佛道的观念,就会对佛的一切圣教顶戴受持,每一分都会摄取在自身上修持。由于因上修得圆满,果上就能证到圆满的佛地。

如果以偏执心只取圣教中的一分,舍弃其他必要部分,那就无法圆满证成佛果,因不圆满之故。片面的心会严重障碍佛道的进展,让人寸步难行,比如它使人舍弃基础而无法升华。又让人只要主体,舍弃支分助缘,也必定无法进入。或者只守住目前的部分,不肯接纳其他,让人变得非常顽固,一向固步自封,不求上进、改善。诸如此类,都是极大的障碍。

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常常是坐井观天,依恃对佛法的一知半解,排斥其他的一切,甚至诽谤舍弃。究其原因,就是最初没得到好的教导,没建立起正确观念,任偏执心肆意滋长。到发展坚固时,就开始十分明显地把佛的教法划分成自他两个部分,然后守己排他、贪自嗔他。或者出现高慢心理,自诩入了上乘,就该放弃下乘。哪晓得放弃了基础,只会一事无成,哪里能成就呢?没有空中建楼阁的道理!

2、善巧的摄持法道

以下是宗大师叮咛嘱咐,首先要把握住内心的缘起,在走成佛的法道时,不能出现观念和做法的偏差,不然就会“因地不正,果招迂曲”。要记住,现在是走圆满的佛道,道上一切必备的要素都要圆满地修集,不能残缺不全。虽然现在还远远不能全部实行,但自己的心态要完全顺应道的走法,不能出偏差,更不能因现在做不到就放弃。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学人入道前要先建立这个观念。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要用四个法,也就是实修、积资、净障、发愿,来摄持一切圣教。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现在已经确立了三乘圣法都要在自心上受学,但初学者根本没有能力完全修学,那该如何对待、如何起步呢?应该这样做:在这个完整的修证体系里,对那些现在能修的法类,就应当实际去修习。而现在还做不到如法进取、遮止的方面,也不应当以暂时不能趣入就草率舍弃。应当这样想:我什么时候能对这些学处由趣入和遮止二门真实的修学呢?愿我早一天做到。

以这样的进取心祈愿早日实证它,持续蓄积能达到它的力量。危险的心态是:既然做不到,我还幻想什么?我再不修了!这和上面的发愿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想错了,就成了放弃。所以要把它换成这样的心念:虽然我目前修不到,但不是永远修不到,所以我要不断祈愿。为了能早一天修成,我要多集聚因缘,我决不舍弃法道,因为一舍弃就断了缘分。一定记得,心态上唯一要发愿受持法。缘起上,尽量积聚受持法的因,而不是舍弃的因。这是极关键的走向问题,是学法者必须把握的要点。

于是圆满地摄集因缘,所以从现在起就要修好趣入的因素,要尽量积累各方面的资粮,净治自身的罪障,同时要不断地发愿。像这样,由于因上在不断地集聚,不必多久,就能逐渐增长智慧、能力,对一切法就都能修学了。

下面再用一个比喻,来辅助大家掌握以上用心的方法。

完成最高学位的譬喻

一个小学生立志获得最高学位,从一年级开始,一直盼望升学,读好了小学,我要读中学;读完中学,我还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还要完成硕士、博士学位。不会因为到学完博士需要二十多年时间,需要过很多道关就放弃自己的志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这个愿,一直进取不息。在小学学四则运算时,他就会想:我何时能学会解方程和做几何题呢?当他学到平面几何的时候,又会想:我何时能学会立体几何呢?等等。为了完成最高理想,他的心一直不放弃追求。

虽然处在前一阶段时,后一阶段的学问显得很高深,一时无法学会,但随着因缘逐渐集聚,到了相应的阶段,再高深的学问也都能学习、掌握。如果当时因为难、做不到,就放弃志愿,那就永远学不会,梦想成了彻底的空想。要由这个比喻体会到,在修圆满佛道时,愿力是至关重要的,何时都不能放弃。

就像刚才有志愿的小学生,他立志要完成圆满的学习,但在小学阶段,他的程度还很浅,后后的学科一时无法掌握,甚至完全看不懂。但他知道,只要循序渐进地往上学,不断地集聚因缘,再深的学问也终究能学通。以这个观念摄持,他会不断地努力,一步步地前进。

每当要进修更深学问的时候,他都会非常认真地积聚顺缘和远离违缘,不断地在心里发愿、求取。比如顺缘方面,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及时按学到的方法做好功课,再加上常常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积累各种善行。像这样非常精勤地修各方面的资粮,同时主动远离违缘,比如远离散乱、不起贪嗔、身口不造恶业等。又特别谦虚,凡是有疑问的地方,都能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还能不断地在心里发愿,立志求取。按这样来做,一级一级就都能学上去,每一段课程都能学得很圆满。

总之,学习要循序渐进地发展。学好了前一级课程,就能进入后一级,这时稍加努力就能掌握。就跟上台阶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是不可能的,跨五个台阶也很困难,但是一级一级地上,每次只要用一点力,就能上一步。持续下来,一千个台阶也能上。所以,依次第修学,渐渐积累,最终就会获得高深的造诣。过去认为很难的地方,都会完全掌握。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做不到就气馁,甚至放弃,而是要由三士道的次第修学,来逐步地完成大乘佛道。

面对这样圆满的三乘道的内涵,我们所发的心就是要通过圆满地修持达到成佛的目的,这个志愿是在任何处、任何时都不能舍弃的。就当下来看,你站在什么位置上面,有什么能力,该修的就要去实际修持,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对于那些还不具备能力修持的,就要发愿早日具备修持的能力,应以这样的观念贯彻始终。

总之,对于暂时不能修的法类,就是要做三件事:

1、因上不断地积聚资粮,也就是从方方面面积聚能够顺利趣入的势力;

2、净治罪障,也就是消除一切负面的障碍,把那些做阻碍的负面力量遣除掉;

3、引导自己的心再再地朝这方面作意,也就是用愿力来摄持,不失这个愿。

举例来说,现在处在修出离心的阶段,还修不到菩提心。对于修菩提心,要一直保持进取心态,要常常诚心地发愿:愿我早一天得到修菩提心的能力,能真正如量地修成菩提心。一直这么发愿,不因为菩提心难修就放弃。这样不断地做好积资净障,不断地诚心发愿,到某个阶段因缘成熟了,再修菩提心,就会很顺利地趣入。所以,不能因为一时艰难就放弃,艰难是因为目前资粮还不足、障碍还很重,所以暂时没有能力趣入。但只要能按这里的教导切切实实地做,逐步地修好自心,多积资粮、多消业障,多发愿、多培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上的法也都能趣入。

所以不能舍弃法道,因为一舍弃就断了缘分,永远不可能修更深、更广的道,也就没希望成佛。

缘起的最初只是微小的一念,而它的发展却无比显著、巨大,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因地这一念心,这是决定佛道成败的关键。懂了这一点,在最初的动机上就要调正,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进取。

以修学缘起为例,调正因地的做法是,先建立通达缘起的志愿,这就有了成就的因。然后要一直保持这个愿力,常常祈愿,勉励自己保持进取心。而且要注重开发自心的因缘,要不断地闻思,充实自己的智慧。还要不断地积聚福德资粮,来滋润自己的心田,使内在开发的势力越来越大。资粮积得深厚,开发智慧的潜力就很大,心会很容易打开。又要努力地忏除业障,消掉障蔽心的因素。而且每次积了善根,要注重回向在这个愿望上。按这样长时的努力,再学这些法,会发现已经大不一样,那些甚深的法义都能领会,也能很快相应。

要按这样的走法逐步地上进。要知道,困难只是暂时的,不会一直存在。只要切实遵照这里的教导去做,不必太久,就有能力修学一切佛法。

(六)本教授有通达圣教无违的殊胜性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仲敦巴说:懂得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的大德,就是阿底峡上师。这话大有可观察处,说出了尊者教授佛法的特点。他对于圣教有全面把握的能力,能用极完备的道轨摄持一切圣教的扼要,使它们都成为菩提道上发展修心的要素。

这里“四方道”表示周全、完备的道,归摄了道的全部扼要,而并非有欠缺、少分或者片面的道;再者,这是指整条道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不是毫无关系。又有具体解释成四种道,指三士道加密法,或者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加密法,以这样的四方道来统摄世尊一代时教。

总之,阿底峡尊者对于菩提道的走法了如指掌。他能以完备的法道摄持一切圣教的扼要。以这个原因,他的道次第教授,全分摄持了显密圣教的修心扼要,在一个有情成佛的道路上无误地引导,所以有容易通达圣教无违的优点。

这就像有经验的父亲教导孩子那样,一步一步地指点:首先第一步应当怎么按法轨修心,相关的圣教是在指示修心上的哪个关键点,要由实修让心达到哪样的转化;这一步修成了一分善心,又再指示第二步怎么依法轨修心,有关的圣教是在指示哪些修心要点,这一步要修成哪一分善心。像这样,经过指点,会明确看到,一分分的圣教如何在指示修心的扼要,使人心离过证德,向成佛的目标迈进。

综合起来,得到全程的指示,就启开了全面的认识,透彻地认识到圣教都是成佛的要素,根本没有相违之处。

思维心中的法道

大家要花两天时间,努力思维以下问题:

一、无知和相似决定如何与谤法相连?

二、是否有“圣教无违”和“走圆满佛道”的观念,对学人修行有何影响?

三、思维如何摄持一切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