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一)》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六)不了知圣言是教授所造成的偏差

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正如敦巴仁波切所说,如果已经学了很多法,到了想修法时,仍对修轨一点也没能了解,还要另外寻求修法轨则,那是学法的方式出了问题。也是由于没能了解前面讲的“圣言本是教授”这个大要点所造成的偏差。

就好像对现在的学生讲道德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当成耳边风,丝毫也没有领会。又像叛逆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无论父母讲多少,都没有一句听成是教导。像这样,内心没有建立“圣言是教授”的观念,导致没有一心好乐、恭敬受持的品德基础。在学人心相续的深层,没有装上这个机制,导致多年来善知识虽然一直教导修行的轨则或道路,而自己却始终懵懂,当面错过,一直不能体会圣人的教诲。真是“语不投机半句多”,多年的教诲竟然全部是对牛弹琴!

思维的引导

下面我讲一个比喻,大家跟着我的引导进入,看看自己要充当哪种角色,就能明白未来学法的方向和做法。

一个母亲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孝子,另一个是逆子。孝子和逆子的差别,在于是否能体贴母亲的心、领会母亲的教导。在孝子听来,母亲日常的叮咛都是最好的教导,点点滴滴都是在教自己怎样做人。因此能记取这些教诲,仔细体会、感悟,而且在自身上实行,把母亲的教诲全部都刻在了心上,成为他一生做人的指针。后来,他感恩母亲说:“母亲的教导使我受益终生,她为我指明了一生的方向。”而那个逆子,无论母亲怎么教,他都没有体会到这是在教他做人,反而鄙视母亲的言语,把母亲的教诲都当作了耳边风。很多年过去了,仍然对做人的道理浑然不知。把“人”字的一撇一捺写得歪斜潦草,人们把他的兄弟奉为楷模交口称赞,而对他却视如敝屣,两兄弟判若云泥。这也是由于最初在观念和态度上就出现了偏差,才跌进恶性循环的泥潭里,用两团邪分别的棉花,把自己的耳朵堵死,任何教诲都无法纳入心中。

其实,从学习圣教的第一天起,听到的就都是修心的教授,应当听一句就体会一句,像孝子恭敬地听取母亲的教诲那样。因对母亲非常敬重,所以会把这些话深深地刻在心里,一点也不敢忘记。对圣言是否敬重是最关键的要点。具足这一关要的基础上听了很多法后,对于怎么修心就基本上都了解了。就像孝子长年得母亲的教导,做人的要点几乎全能把握,而不是这些教言全不算数,还要另外去求。如果学了很多,却一点也没有认识到每一次都传了修心的法要,仍然不懂要修什么,起因就是根本没有认识“圣言是教授”,就像逆子那样,结果母亲说多少都是白白浪费唇舌。

要思维:如果圣言不是教授,闻思和修心没有什么关系,学法期间并没有学到修的法轨,到修法时仍需另求教授,那学法到底在学什么呢?既然全都不是修行的教导,只是一堆无关修行的闲话,那为什么还要在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上耗费时间呢?这不是跟学世间知识一样吗?但这绝不可能!

所以要完全认定圣言唯一是教授,无论经典、论典、教授,都是在教导众生修心。能这样体会圣人传教的心,那么无论学什么法都能吸取圣人的教诲,并十分敬重地铭刻于心。长期学下来,就基本上能掌握菩提道修法的重点,自己会很肯定一生要修的就是这些法,然后一生奉行。

很多人认为:圣言是教授我早就知道了!

要审视自己是在鹦鹉学舌,还是心里真有深切的认识?我们要的是后者。对以上的法义要特别用心地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生起这样的心。我们要的是里面的赤诚之心,而不是嘴上的华丽词藻。

重要的是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有,到底是在哪一点上出了偏差?要一直找到出错的根源为止。然后在根源上改过来,就会有大的进步。如果往内心世界追查,发现竟然是起初就对“圣言是教授”根本没有引发定解,或者有可能是浅浅地听了一点,过后就彻底烟消云散,所以心里没能生起这个认识。也就是说如孝子般浓浓的心根本没有出现,所以才不听话,没有一心聆听教诲、不敢忘记的表现,更不会去琢磨、体会修心的门道究竟在哪里。只有木头耳朵和石头心脏,当然学得再多也无所触动,最后真的会出现大问题,听法演变成了听演讲。如此一路偏差地走下去,终点就只能是心中一无所获。这也是很多人的自白:“我学了很多年,没学到什么实修的法。”这个问题大家要再三反省、检讨自己,才能看清以后的道路。

前面讲“劝请法器谛听”时,特意标出了三个唯一——唯一听取内心的法道,唯一思维内心的法道,唯一修习内心的法道,就是为了提醒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要走偏。

(七)教法和证法的关系

心要提示:

闻思决定修行轨,如轨行持乃实修,

三环连贯节节入,莫使分离两无功。

首先认识圣教的内涵只有教证两种,其次要明确这两者是因果关系。

1、圣教的内涵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

这里圣教就像《俱舍论》所说:佛的正法以教证为体性。除了教证两种法外,再没有其他圣法。

这里要依此先体会佛传法的心,就像慈母教导孩子那样,佛的心唯一是要把修行成佛的法轨传给众生,让众生依法轨修行来完成佛道。此外无意义的闲谈,在佛的圣教里一句也找不到。因此,佛的圣教除了教证两种内涵之外,再无其他。

2、教法和证法是因果关系

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抉择时所抉择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

先明确教证二法的体相,再安立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教法是佛教导众生抉择如何在自心上受持正法的道理,以及修行的正确轨道。世尊传法的悲怀,唯一是把众生安立在解脱、成佛的正道中,这决定了教法的体性唯一是教导修行的正轨。证法是指佛弟子随顺佛的教导,依照先前所抉择的法轨而发起如法的行持。

佛传授教法是方便,在学人心上引出如教修行则是方便生,要由教法来引生证法,两者是能生所生的关系,所以教法和证法是因果关系。

3、闻思所决定处即是修行应修之处

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抉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认识了教法和证法的因果关系,就能确认闻思和修行的关系。比如跑马,指导者先要指示马应跑的路线。然后,跑马者就应该在这条路上跑。如果指定的是这条路,却往其他路跑,那就成了笑话。比如指挥向着东边的道一声令下,跑马者立即策马向西边的道奔驰,观众都会捧腹大笑。像这样,哪里能闻思时抉择了要按这么走,而修行时又修其他呢?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这也如《修次后编》里所说的:以闻思慧所通达的法轨,就是修慧应修之处,而不是另修别的。如同指示了马该跑的路线,就应随着指示去跑,而不应在别处跑。

总之,闻思的任务是决定好内心要走的法道,随后的修是依照所抉择的法义实际行持。认识了两者是因果关系后,就会主动遵循闻思修的正轨,一路按这样的模式趣入法道的修证,环环相扣地紧密进行。娴熟了这套方式后,每次学法都是以这三斧头来打开关节,这就是懂行了。一上来首先透过闻思决定心上要走的法道,之后迅速从解起行,完全按抉择的正轨在自心上实修实行,走知行合一的路。学任何法,都认真地按这样趣入,闻思修三个环节连贯地进行,教法就转成了内心的证法,不会出现法和人脱离的偏差。

(八)本教授有圣言皆现为教授的殊胜性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像这样,由于这部教授能摄尽经论中所开示的道的关要,从亲近善知识的法道,直到止观之间,在这一切道的部分中,应当舍修的就作舍修,应该举修的就以抉择的智慧正确地思维抉择,编成一套行持次第,引导学人实修。经由这样的直接指授,一切圣言都会显现为修行教授。

这部道次第教授,并非只把部分圣言现为教授,而是把一切圣言都现为教授。这是极其充分、圆满的显示。它把一切经论里的道法都摄在道次第的各个支分中,或者说配属在菩提道的各分步骤里,每一步都把相关的圣言显现成修心的教导。因此,学了道次第,就等于学到了一切经论的扼要。

修有舍修和举修两种。“舍”是舍开分别观察,“举”是发起自心,对于所观境不断地思维抉择。总的说,只有这两种修行方式。这部法就按这两种方式,把圣言现为教授。在全程的指示当中,到了应当舍修时,就指出圣言是在教导舍修;到了举修的法类时,又直接说明相关的圣言是在引导作观察修。

不懂观察修的人,会认为业果、皈依、苦谛等并没有什么修心的内涵,只是讲了一些道理。得到这部法的指点,就会明确地看到这些都属于观察修。一旦透过观察开启了正见,心照着正见来串习,达到一定量时,习性会完全转掉,会彻底转变原来的心,改造成法道上的心(叫做道心)。由此可以看出,观察修是极其重要的修心方式。

以修皈依为例,修成信心是它的命脉,但信心不会凭空产生,一定得在心里观察到三宝有极殊胜的功德和救护力量,彻底产生了胜解后,就会开始建立真实的信仰,从此也就真正开启了皈依之门,会真心立出皈依的誓愿,以誓愿力驱使,就会昼夜不断地遵循皈依的学处,心在法道上实行。所以,观察修是极其重要的转心修法。

这部论就是这样把一切圣言显示为舍修和举修两种指示,从而把圣言都现为了修心教授。

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

如果没有这样把一切圣言都显现成修心的教授,由此将学人导入圆满的法道,那么以对道体极狭隘的认识,往往会起偏执心,修行就只是对一小分道远离观察慧而安住。按这种方式修一辈子,诸大经论不但不会现为真实的教授,反而还会颠倒地认为经论只是在开展广博的外在知解,进而诽谤、舍弃经论。

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现量见到诸大经论里所说的很多义理,大部分都必须运用观察慧做如理的抉择。(比如暇满、无常、皈依、业果,苦谛、集谛、无我等等,都是经由观察而开启正见,再照着正见数数串习自心,在质和量上都变掉了,才是把颠倒心转成了无颠倒心,修成了好的心和行为。)如果实修时,把这占大部分比例的修法全部舍弃,又怎么会有机会对这些圣教生起定解,见到它们是最殊胜的修心教授呢?如果这些大经论都不是殊胜的教授,那么又有哪位论师能造出比这些经论还好的修行教授呢?谁能找到这样的论师呢?显然无法做到。

这里要明确,要想对圣教是教授产生定解,就要亲自做一番闻思修。对如来的教法,只有亲自用观察慧思维、抉择,得了定解后,再不断修习那种正确的心态,见到自己的心出现猛利、持续的变动,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心态,就会彻底相信这的确是转心的妙法,能化掉过去的颠倒心,除掉心上的过失,能转成无颠倒的善心,引出内心的功德,确实是修心的教授、修法的真传。

但如果一开始就舍弃了它,那就没有机会得到这种认识。因为只有经过了一番过程,才会得到认识,如果根本不听从,不照着做,哪里会产生定解呢?只会一直固执己见,否定观察修是修行,非常坚决地排斥。因为心里坚持这个邪见,所以口里还会说:“经论是嘴皮上的事,不是修法的真传。”

这样,十有八九要造谤法的罪了。因为心里的邪见中毒太深,完全不听从别人的劝告。本来是修行教授的经论,在他眼里只是一堆与修行无关的知识,当然就发不起敬重。还会很轻视地说:这些是用来讲的,修行不是靠这些。这样放弃了观察修,自己已经走向了很深的歧途。由于舍弃了观察修,所以在至关重要的皈依、业果、出离心、菩提心等法要上,基本是一片空白,而修得最多、时间最长的有可能是愚痴心。

请停下其他的散乱分别心,冷静地看一下修行之路。如果对于从粗到细的一切缘起律,根本没得到丝毫定解,对于自己内心的走向、行为、做法、前途等都一无所知,长期深陷在大愚蒙中,内心没有一点改变,只是在不断地强化颠倒的习性,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或者自以为是地乱修乱做,到时候越修烦恼越大,又无法排解,那就十分危险。所以古人教诫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朝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