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壬二(于静处生起欢喜)分二:一、略说连接文;二、广说。
癸一、略说连接文: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如是应当对欲妙生起厌烦之心,而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
前面已经仔仔细细地讲了贪爱世间的过患,也讲了身心寂静的功德,大家要认真思维,这样才能对世间所谓的利益、安乐以及贪欲生起真正的厌离心,对寂静处生起真正的欢喜心。
世间所谓的利益不是真正的利益,所谓的安乐也不是真正的安乐,但是我们愚痴颠倒,把它当作利益与安乐,然后去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是烦恼,都是痛苦,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利益,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安乐。若是不以智慧认真地去观察、思维,很难了知真相,很难证悟此真理。所以,大家以智慧仔细观察、仔细思维,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会生起厌离心,才能断除贪恋。
前面讲了身心寂静的功德。若是身心真正寂静了,才是真正的利益,这时候才有真正的快乐,但是我们若是不以佛的教言,不以上师的窍诀去认真地思维、观察,也很难了知。我们凡夫愚痴颠倒嘛。愚痴就是很难明白真相,很难了知真相。颠倒是什么?若是你不了知真相,你不明白实相真理,身心就是颠倒的,不可能对寂静生起欢喜心,心里也不可能产生寂静。所以应该对欲妙生起厌离之心,而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这个道理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大家如是地去思维、去观察,就能对世间生起厌离心,也能对寂静生起欢喜心。
癸二(广说)分二:一、圆满之特点;二、安乐之特点。
子一、圆满之特点: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这是依止寂静的功德。这段偈颂讲的是“圆满之特点”。若是身心能依止寂静,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想,这样一切当下就是圆满的。
若是自己如理如法地去依止寂静处,就没有外界的诤论,也没有内心的烦恼。一个修行人在寂静的山林,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具,别的什么也没有,这样也不用担心、害怕盗匪等威胁,身心也就寂静了。这个时候,修行人就像国王在檀香涂敷的王宫中散步。国王在王宫里散步,王宫里面檀香涂敷,散发出清凉。同样,皎洁的月光散发出檀香般的清凉,使宽阔平坦的岩洞更加舒心悦意,森林中悄无声息、柔和的林风徐徐吹送,具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一边缓缓踱步,一边心中思维利益他众之事。我们这些世间人都觉得国王在王宫里面很舒心悦意、很安详,所以用此来比喻。其实真正能在寂静处这样修行,更舒心悦意,快乐无比。
不仅外界没有诤论,内心也没有烦恼,这是依止寂静的功德。主要是心里没有烦恼。如果心里没有烦恼,就没有痛苦了;如果心里有烦恼,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都一定是痛苦的。所以我经常讲,若是内心自在,内心清净,街上的乞丐和王宫里的国王没有什么差别。内心没有牵挂,这叫自在;内心里没有烦恼,这叫清净。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快乐的,都是幸福的。
在世人眼中,王宫里的国王和山洞里的修行人在表面上有很大差距。比如,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有一天,来自贡塘地区的五姐妹,看到密勒日巴,觉得他非常可怜,就嘲笑他。为什么嘲笑他呢?因为密勒日巴连身上穿的衣服都没有,满身长着绿毛,根本看不出来是人还是动物。密勒日巴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住在山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所以她们觉得他可怜。但是密勒日巴觉得五姐妹可笑、可怜。
在世人看来,国王和修行人差距很大,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若是真有修行,内心清净,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自由的,自在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若是没有修行,内心不清净,虽然在寺院里,在山洞里,也一样是烦恼的,是痛苦的。
其实,偈颂里所讲的这些是种形容,用来形容寂静。现在大家都在山上出家修行,别的我们不讲了,只讲山上的空气吧。山上多好,空气多新鲜啊!山下哪有这么新鲜的空气,你在山下到哪里都找不到。但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觉得这些有什么特别的。若是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或者心里没有真正放下世间,在山上也是很难的。有的人到了山上,到了寺院,觉得这里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玩不好……都是不好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这样的人即使真正到了寂静处,也不会得到寂静处的功德、利益。
主要是心。尤其是作为大乘修行人,作为密乘弟子,要放下世俗,自己内心要自在,不要被贪心、欲望束缚和障碍就可以了。不被贪心、欲望束缚、障碍,就是自在。否则就变成压力了,不会有自在的。若是你内心不自在,就是散乱,这样也不会有所谓的禅定。所以自己的内心要自在,不能被贪心、欲望束缚。
这段讲的是圆满之特点,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心圆满则一切圆满。下文是安乐之特点:
子二、安乐之特点
: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自己在空无一人的房舍、树下、山洞中可以随心所欲而安住,远离执着守护欲妙的痛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修行。
在空房中,山洞里或树下,没人管你,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自己随心所欲而安住。想住山洞就住山洞,想住大树下就住大树下,处处都当作家,处处都是家,住哪里都可以。为什么非得要跟别人争呢?这样与外界就没有争论,不要争论了。有地方住,就住;没有地方住,就住在空房、山洞或森林里。住别墅、山洞都一样,在哪里都一样毫无烦恼,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有些居士们也总是担心:“没有房子怎么办,住哪呀?”对山下的在家人而言,这肯定是个问题。其实,应该这样想:若是没有房子,住大道,住森林呗。我们作为修行人,就要有这种心态。
不是必须去森林里住,也不是必须去山洞里住,但若是有一天真要住山洞了,“可以,和住别墅感觉一样舒服,一样好……”就行了。
还有人担心:“我不去工作,怎么生活?没有钱,怎么生存呀?”可以生活,可以生存的。你就去要饭,吃剩饭、剩菜呗,那又怎么了?所谓化缘,也是一种乞讨。这是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定的一种生存方式,有什么呀?修行不是必须要去要饭,但是真的去要饭了,也可以,心甘情愿,这叫随缘。
禅定的违品是散乱,若心要远离散乱,身就要远离世俗,心里要舍弃贪欲、欲望等妄念。身远离世俗,看似要离开家庭,要到山上,其实不是。
若是自己真有这个福报,身可以寂静,心也可以寂静,做一个上等修行人。
其次,也可以做一个中等修行人,虽然身不寂静,但是心寂静。一些缘还没有了,所以还要在红尘啊!但是心要寂静,可以没有贪心、欲望。能不能做到这样?能做到。大乘佛法里,尤其是密宗里,有很多窍诀,可以让我们的身不离开红尘,但是心里可以断除贪婪和欲望,这样就是心寂静了;心寂静了,即使身没有远离红尘,没有离开世俗,但也是寂静的。比如一些争吵、争论,可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也可以说是为了表法,在表面上、口头上也许有争论,但是心里不当事,心里没有争论。针对自己的境界来讲,即使口上有争论,也是为众生,不是为个人,这样就是没有争论。因为心不受外在的影响,心仍然平静,就是没有争论。
第三种,下等的修行人是身在寂静,心却不寂静。到寺院等寂静处(现在很多寺院不具备寂静的功德,这是寺院的问题,真正的寺院属于寂静处)出家了,远离了世俗。身已经依止寂静了,但是心不寂静,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还总想着家里的财产,考虑这些世俗的事儿,还总牵挂着亲人。既然上山出家了,还想着家里的财产,为什么要这样啊?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若是你自己有这个福报,到哪里都一样,都会有的;若是自己没有这个福报,再留恋、执着也没有用。
这是下等修行人,为什么说是下等修行人?因为他表面上在修行,实际上没有修行;表面上放下了,实际没有放下。这种下等修行人容易出现在我们在座的各位中,在寺院常住,甚至剃头出家了的这些人中容易出现这种人。
第四种则根本不属于修行人,即身没有远离世俗,身不寂静;心也没有远离欲望等妄念,心也不寂静。这种欲望特别重的人越有越觉得穷,有了房子还想住别墅、开宝马,不知道什么叫快乐,这就是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皈依了三宝,表面上也在闻思修行,但是根本不靠边,根本就不是修行,身不寂静,心也不寂静。山下的学佛居士中容易出现这种人。这种人不拿佛法造业就不错了,不去破坏佛法就不错了。
这里所讲的四种情况讲的都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人都可以反省反省,自己属于哪一种人?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或根本不是修行人?虽然自己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但是自己这么多年到底在干什么?自己到底怎么样?……若是自己真能反省,真能找到问题所在,这也是个好的开始,就怕你不知道反省,就怕你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总的来说,学佛修行人就是要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否则,无论是什么束缚、障碍了你,都是一样要断除的。无论是显得清净,还是显得不清净的,只要束缚、障碍了你的内心,使你的心不得自在,不得解脱,都是要断除的。所以,最后对佛、对法的执着也要放下。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这句偈颂讲的是内心知足少欲。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认为穿得破破烂烂的,住得破破烂烂的,就是知足少欲,其实不是。知足就是内心里知道满足,少欲就是心里没有太多的欲望。我们有句法语:“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有这个福报就住别墅,没有这个福报就住山洞,这叫知足少欲。
偈颂里讲,修行人随自己的心愿自由自在行持,对一切资具无有贪执,与任何众生都无有牵连,享受知足少欲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恐怕连帝释天王也难以得到。
帝释天王也不会有这种快乐,因为他的内心没有知足少欲。他已经是帝释王了,统治欲界的最高层三十三天,但是他还想得到色界、无色界的王位。帝释王的果位已经很了不得了,福报已经相当大了,但是他没有知足少欲,所以他也没有快乐。
如果你能知足少欲,街上的乞丐也是有福报的,也可以快乐;若是没有知足少欲,无论是帝释王,还是世间所有的众生,都不会有快乐的。所以要知足、要少欲。
所谓知足少欲,就是认识到你现在已经相当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当下你就圆满了。你看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是,觉得自己缺这个,少那个:“我还要争取,还要努力。”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以你的功德不能圆满,你的福德也不能圆满。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功德当下就圆满,福德也是当下圆满。
为什么现在我们不圆满?是谁在作怪?是这个心在作怪,因为我们内心不知足、不少欲。“我现在学佛修行,还要学很多佛理,还要积累很多功德。”其实这也是不知足、不少欲。“那怎么办?是不是我不能学佛理啊?是不是我不能积累功德啊?”不是。你无论是学佛法,还是积累功德,都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圆满,或者你会想这是为了利益众生。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你真正放下心态了,当下就圆满了,就明白了。一精通则一切精通,只需要一句话或一个字,你就通达了。其实这一句话、一个字讲的就是心,讲的就是心态。心态放下了,心地清净了,就是那一句话,也是那一个字。这样一切就都OK了,精通了。佛法字字句句都在讲心态,你心态放下了,心地清净了,这叫精通——精通了这一个字的含义,也精通了这一句话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讲“阿”字或讲“吽”字,都是一个字;我们念“阿”字或念“吽”字,就一个字。如果你心态放下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你就是精通了“阿”字的含义,也精通了“吽”字的含义。一精通一切精通,真是不得了啊!
也许你不能讲那么多大道理,不能做那么多的事情,但是用不着啊。成就者答的都是点,抓的都是根。世间人的千言万语,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话、一个手势。那都是持明表示!最后表示都不用,就是心心相通,根本不用语言。所谓“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当你迷惑时,读一千卷佛经、一万卷佛经也没有用,仍然不能开悟,不能成就。所以,只要知足少欲就OK了,心态就放下了,心地也就清净了。
知足少欲有很多种解释,但是最究竟的知足少欲就是放下心态,心地清净,这个时候一切都圆满了,当下就圆满了。若是你现在能放下心态,当下就是圆满的。真的,活在当下嘛,已经圆满了!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刚才你还是个凡夫,若是你真正能把心态放下,心地清净了,一下子就能成佛了,圆满了。我们在讲的时候,有很多程序,有很多次第,要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爬;若是你真正看破了、放下了、知足了、少欲了,一下子就圆满了。尤其我们现在修的是大圆满法,就像坐火箭,一瞬间就到了,一刹那就能圆满。真正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是真正的大圆满!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这就是。
无论有身份,没有身份,无论有钱,没钱,无论有文化,没文化,都能成就。为什么说大圆满法是“放牦牛的人学的法”?它可以让那些放牦牛的人轻松地就能成佛,也就是说,成就不需要文化,不需要知识。放牦牛的人没有文化,也没有知识,但是他有信心,思想单纯,很容易就能做到一心,很容易就能专注,这样的人容易开悟,容易见性。其实,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成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也许更容易成就。
所以,不要给自己增加压力,不要自寻烦恼。你已经很圆满了,真的。但是,在你没有真正明白的时候,可不要不学不修,否则那叫懈怠,也叫放弃。当你真正明白了、开悟了,那个时候,学而不学,修而不修,都一样。
为什么说这种快乐帝释王也难以得到,甚至根本没有?就是这个意思。若是内心里没有知足少欲,没有看破放下,你再有学问没有用,再有权力也没有用。所以,佛法里讲平等,不分有钱,没钱,不分有身份,没身份,更不分男女老少,如果知足少欲了、看破放下了,都一样是自在的、快乐的;若是内心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无论有身份,没身份,无论有权力,没权力,无论有地位,没地位,无论有钱财,没钱财,统统都一样是烦恼、痛苦的。你看,这样讲平等,大家就明白了吧?都是平等的!但是,世人就觉得有钱的人好,没钱的人不好;有身份的人我们就喜欢,没身份的人我们就不喜欢……这都是分别! 以前我们讲过,无论是什么身份、条件,凡夫的内心和肉体都是一样的。有钱人的肉身和没钱人的肉身,这二者一点儿差别都没有:头发是一样的,指甲也是一样的,皮肤、血肉等也都是一样的。“哦,这个是有钱人的骨头,这个好,我可以供起来;那个是没钱人的骨头,就不好。”没有这样想的,都是一样的。有钱人的内心和没钱人的内心,这二者也是一样的,都是贪嗔痴慢疑,都是杀盗淫妄酒,都是烦恼、痛苦的。
这样进行观察,这二者哪里有什么差别啊。也许你会说:“一个有钱,一个没钱,不就是他们的差别吗?”若是有钱的话,这个肉身就能变成黄金或钻石吗?不能!能变成更清净、更殊胜的东西吗?不能!若是有钱,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能减少吗?不能!也许你会说,“那不一样,有钱的话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做什么都行。”这有什么意义啊?若是内心痛苦,烦恼重重,吃好的有什么用?这个“好”也是我们自己用分别心假立的。“这个是好吃的,那个是不好吃的”等等,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概念,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假立的。你说这个好吃,外国人可能说这个不好吃;你觉得那个不好吃,其他人可能觉得好吃;别人觉得好吃的东西,你可能觉得不好吃……哪有一定的好吃与不好吃?比如,有些人喜欢吃肉。假设在这个地方放一块儿新鲜的肉,再放一把青草,然后让山羊选择,山羊不会选择肉,而会选择青草。它就觉得青草好吃,肉不好吃。可见,哪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吃”与“不好吃”?
有人说:“有钱好啊,可以做更多的事儿……”若是你没有真正放下,事儿越多越麻烦。现在我深深体会到,当菩萨不容易。无论你为他人也好,为众生也好,还是为社会也好,想做点事不容易。虽然你有点能力,虽然你能做一些,但是很难说能真正利益到他人,很难说真正能利益到众生。你所做的对众生是伤害,还是利益,也不好说。在这个过程中,若是自己没有看破、放下之前,感受的都是烦恼,都是痛苦;若是自己真正看破了,放下了,感受的都是快乐,也是自在,在哪里都行,怎么都行。
所以,我现在真的越来越觉得佛法太伟大了,在佛法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除此之外是不会有的,有钱有什么用?拥有再多有什么用?拥有的多了,连放的地方都没有,处理都难。所以,大家依佛法,依智慧去做事是没有错的,这个是真实的。不要按世俗,不要随自己的烦恼,因为这都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做事总是依世俗,随自己的烦恼。觉得这个好,就做这个;觉得那个好,又做那个;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就这样做;觉得自己应该那样做,就那样做;觉得这个讨厌,就生嗔恨心;觉得那个可爱,就生贪心……这都是依世俗,随我们的烦恼、习气的。现在我们要学佛修行,这些都是要改变的,再也不能依世俗,再也不能随烦恼,而是要随佛法、依智慧,大家是否明白这一点?
我们若是要分辨、取舍,应该看看佛法里是怎么讲的,依佛法,依智慧去分辨、去取舍就不会错。
若想解脱、成就,说容易太容易了,说难也太难了。对一个有缘者,对一个具有善根的人来说,解脱、成就太容易了,当下就是;但是对一个凡夫,对一个业障深重的人来说,解脱、成就太难了,比登天还难。
大家尽量学会放下。要学会放下,首先就要看透诸法的实相真理,所以大家不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闻思,要深入再深入。如果能这样,那就不一样了,你会发现刚才明白的和现在明白的是完全不同的,去年明白的和今年明白的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同样的一段开示或者一个偈颂,你在不同时间里所明白的义理都是不一样的。
佛法句句都不离闻思修。你听明白了,这是第一;你思维明白了,这是第二;通过修行明白了,这是第三。这三个阶段中得到的分别是闻慧、思慧和修慧,虽然都是智慧,但是都不一样。若是真要去面对敌人的时候,力量就不一样了。这三种智慧相当于三种武器,闻慧如步枪,思慧如导弹,修慧如原子弹。虽然都是兵器,都可以拿着去面对敌人,但力量不同。你拿着步枪去打鸟或一只可爱的兔子,也许也行,但是有什么用啊?导弹就不一样了,它有更大的杀伤力;原子弹就更不得了,敌人再强大都能去降伏。敌人指什么?指这些烦恼。
只靠闻慧是根本不行的。对在座的大部分人而言,也许只达到了闻慧的程度,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是不好说的。有的人说:“自己一遇到对境,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行,把握不住,控制不住。”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肯定是这样的,因为你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也只是闻慧,遇到对境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力量,遇到事情的时候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怎么办?再精进学修呗,等到自己生起思慧,尤其是有修慧了,那就行了。有思慧也可以,但是还不彻底;有了修慧,才可以彻底毁灭烦恼怨敌。否则,很难啊!
现在有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出家了,也明白了许多佛理,身边的人也开始恭敬自己了,好像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其实不行,什么都不是恒常的,都会变的。在自己没有真正明白,没有彻底放下之前,不要太傲慢,否则到时候你一定会失败的,什么也不是,还是个凡夫。所以,大家要深入再深入,去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
你真正明白了、放下了,那个时候就像哑巴吃糖块一般,不可能还是糊涂的,你一定会明白的。那个时候,你的内心是自在的,已经彻底无有恐怖,而不是暂时地内心里没有恐惧了。那种境界怎么说呢?那是非常稳重的,也可以说是恒常的。你看那些大德高僧,他们真的是无牵无挂,真的是大自在。
修行是个人的事,最后成就了也是自己成就。所以,即使其他人都没有修行,自己不能因此也不修行;即使其他人都没有获得解脱,自己也不能因此也不去获得解脱。真的,是自己要修行,别人修行不修行跟你没有关系,别人能不能看到跟你也没有关系。“当他人能看到或者在他人面前时,自己就念一念、修一修;当别人看不到或者身边没有人的时候,自己就不学不修了。”这是错误的!你学佛修行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吗?这跟别人有关系吗?要明白,这都是自己的事。现在是末法时期,真正能精进的人少啊,但是自己能精进就行了。
佛法是真正的如意宝,但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它什么也不是,这也没办法。佛法是无价之宝,它没有主人,谁学谁就是主人,谁修谁得。修行是个人的事。我不修是我的事,你不修是你的事;如果我修了,我就能成就,如果你修了,你就能成就。比如说我们受戒律就是如此,所谓别解脱戒,谁受戒谁就能解脱,谁不受戒谁就不能解脱。佛法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要对自己负责,各走各的路就行了。如果你真正能自己做自己的主,自己走自己的路,那就已经不得了了。现在,大家能不能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了,就靠自己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