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法会因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讲经有五种圆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依照密法的讲法,此处讲了五种圆满。一、环境圆满: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二、时间圆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三、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四、法圆满:《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五、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如是我闻,一时】
这是结集佛经者所加的文字,意思是说「我在当时听到这样一段金刚语」。听到了什么呢?就是下面所讲的《金刚经》。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曾开许阿难等弟子结集经、律、论三藏,为使后人生起信心,经首可加「如是我闻,一时」,经尾可加「天龙人非人等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赞叹,中间可加「世尊问」「文殊答」等连接文。
大家都知道,佛经分为三种:佛陀亲口宣说的、佛陀加持宣说的、佛陀开许宣说的。「如是我闻」虽然不是佛陀亲口宣说,但属于佛陀开许宣说的部分。
佛的教法共有三次结集:第一次是佛涅槃后第2年,第二次是涅槃后110年;第三次有两种说法,一是涅槃后180年,一是涅槃后近400年。经过这三次结集,三藏以文字的形式全部呈现出来了。
至于三藏的结集,一般都认为: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持戒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藏」,头陀第一的大迦叶结集「论藏」。
由于《金刚经》属于经藏,故「如是我闻」中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
「一时」有两种意思:1、指佛在某地说法的时间。佛教对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时间历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49年,有人认为是45年。但这部《金刚经》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宣讲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一时」可解释为某一天。2、凡夫说法需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听众、固定的法门,而佛陀讲法却不必如此,佛可于过去、现在、未来中,在无量世界为不同众生宣讲不同的法门,这种境界甚深难测、不可思议,所以,这里的「一时」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舍卫国】
据《现观庄严论释》记载,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波斯匿王统治。
【祗树给孤独园】
它的来历有一段典故:一位叫给孤独的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传法,并打算找一块地为佛陀建造精舍。他发现祗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于是与太子商量打算买下来。
太子非常舍不得这块林苑,为了打消给孤独长者的念头,就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满,我就答应你的要求。」
由于给孤独长者前世供养过六佛,故今生能看到地下的宝藏,具有极为殊胜的福报。所以,给孤独长者回家后打开宝库,用大象把黄金驮到那里铺地。
最后,祗陀太子为其诚心所动,就对他说:「以前我们商量卖地时,并没有说这里的树也要卖。现在这块地属于你,但这些树仍归我,让我们一起来供养佛陀吧。」
从此,这块林苑叫做「祗树给孤独园」。在这里。给孤独长者建造了一座经堂,后来,佛陀常在此处讲经说法。
1990年,我随上师如意宝前往印度时,曾朝拜过这座闻名遐迩的「祗树给孤独园」。如今,那里唯有一片废墟,既没有寺院,也没有城市,只剩下了遗址的大概模样。
当年,佛陀在此示现神变,降伏外道六师。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每年神变月(藏历一月)的一日至十五日,拉萨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我们佛学院也在这十五天中举办「持明大法会」。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藏文和义净的译本中,除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外,还有「大菩萨众」。
此译本之所以没有提及「大菩萨众」,应该是梵文版本不同的原因。就像《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说有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一千颂,最后问了作者寂天菩萨,才知道一千颂是正确的。
印度的经文,在文字,内容等方面经常会不一样,所以大家不要一见到不同版本,就妄加断言「这是真的、那是假的」。
我个人认为,在梵文版本方面,藏传佛教与义净用的应该是一个,鸠摩罗什与玄奘用的是一个。大家在研究经典时,倘若发现不同之处,千万不要随便取舍。要知道,经典是具有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结集而成,但他们的「不忘」,也有不同层次的差别,所以,不同版本之间有差异很正常。
《金刚经》的听众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萨,因此,本经属于大乘的范畴。
为什么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饮食也能变成无上美味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在那时,世尊于正午之前,披着袈裟、手持钵盂,到舍卫城中乞食化缘。
【著衣】
世尊出门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我们后学者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一名佛弟子,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应让人看起来顺眼。当然,这不是叫你去学打扮,而是应有的威仪必须具足,否则,很容易让世人对佛法产生邪见。
有些人学佛之后,就自以为看破一切了,衣服邋遢、蓬头垢面、懒于梳洗,以至于家人见了都退避三舍,同事见了也敬而远之,以为学佛必须有如此「境界」,这就有点走极端了。
其实,适当的穿着、得体的仪容,对在家居士来讲也是有必要的,这也是利益有情的一种方便。
【乞食】
有人会问:「佛陀为什么也像我们一样,中午肚子特别饿,要出去化缘呢?」其实,佛陀并不是肚子饿,而是要给众生积累资粮的机会,并借机为他们传讲佛法。
《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云:「佛陀体内没有内脏,犹如金丸。」《金光经》也说:「释迦牟尼佛显现上是在化缘,但并没有享用这些食物,因为佛陀从来不会饥饿。」
退一步说,即使释迦牟尼佛的的肚子饿,他也可依神通把土木、石头变成食物,而不需要向人乞讨。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一个东西能变化成无量之多,就算是不好吃的食物,也会成为醍醐美味,《现观庄严论》说:「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饮食也能变成无上的胜味。」
以前,释迦牟尼佛在毗罗然国安居时遇到灾荒,他担心出生于王族的阿难受不了这种苦,所以给他吃了一粒麦子,让阿难七天中都不饥饿。依此因缘,阿难对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希有感。不仅如此,佛陀还具有虚空藏等持,可圆满世间上的一切财富。因此,佛陀并不需要真正去化缘。
现在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是乞丐王。」这是一种毁谤,有极大的过失。尽管佛陀确实带比丘到城中乞食,但这完全是一种示现,就像佛陀已灭尽对“我”的执著,可显现上还要说:「我的弟子」「我的施主」一样。
修行时,身体端直非常重要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在舍卫城内,次第乞食之后,返回祗园精舍享用斋饭。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双足,在法座上跏趺而坐,安住于正念之中。
【乞】
现在泰国也是如此,早上七八点钟天还没亮,比丘就托着钵,在马路上赤足而行。此时施主们早已在十字路口拿着食物等候,看到比丘来了,高兴地排在路边,对他们一一献供。供养物除了食品以外,有时还有洗脸用具、衣服等。比丘的钵非常大,每次回来都满满的,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在印度,化缘的时间一般是上午。而在佛经中,有时候也会看到比丘中午出去化缘,但这种现象在泰国是没有的。
【洗足】
吃完饭后洗脚,泰国也有这种习俗。以前希绕嘉措格西去泰国时,国王亲自为他端水洗脚。上次我们去,虽然没有这种待遇,但也是居士帮忙倒水的。
【敷座而坐】
洗完脚后,佛陀在法座上端身正坐。值得注意的是,讲法、听法、修行时,身体的端直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家里看书念经,经常喜欢斜靠着,这种姿势相当不好。
要知道,身不正则气脉不正,气脉不正,记忆力和修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藏传佛教历来重视身体的姿势,不管是念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体必须端直,跏趺而坐。
表面上看,佛陀吃完饭后,洗了个脚,在垫子上休息一下,安住于正念当中,马上就要讲《金刚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