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中善经义篇第三品:大乘正宗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376
  • 分享到:
第三品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没有一个众生得以度化。」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
具体而言,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而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体空,叫做胜义菩提心。
大家要记住,虽然发心度众生是菩萨世俗中最大的责任,若没有这种菩提心,一切善根无从增长。但是,最终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什么是「世俗菩提心」
先分析「世俗菩提心」: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总的来说,可以包含在九类当中:
1、【卵生】
顾名思义,是从卵中出生的,包括龙族、飞禽和有些人类。例如,佛教的一个公案说,曾经有一位商人,航行到大海里后,与一只长颈鹤共同生活,后来生了两个蛋,孵出来的孩子分别叫札、涅瓦札。
在现代,也有卵生人的案例:西德人类学家劳.沃费兹博士等一行人,为了研究原始部落,曾前往印尼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在那里,他们见到当地女人在生育期间,坐在很大的白色「人蛋」上,用自己的体温去孵化它。经询问得知,他们在怀孕六个月后,即会产下蛋体,然后进行三个月的孵化,最后蛋壳破裂,孩子就会从中钻出来。
另外,据藏地民间传说,格萨尔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身为女仆的母亲,因为在家里生孩子,就没去主人家干活。主人非常生气,提着刀冲到她家。进门后,看到女仆蒙头大睡,于是气愤地掀开被子,发现里面有个大蛋,他举刀就砍。蛋破开后,出现了三个孩子,一个飞到天上;一个的膝盖碰到了刀子,落在帐篷上,这就是格萨尔王;还有一个仙巴,被主人扔到了河里。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正史中并无如是记载。
2、【胎生】
人和许多动物主要是胎生。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饿鬼也大多是胎生。
3、【湿生】
夏天的昆虫多为湿生。当然,人类也有湿生的情况,尤其在佛陀住世时,湿生的例子经常可闻,如《涅槃经》中提到的芒果树女便是一例,但如今这种现象早已绝迹。
4、【化生】
天人、非天、初劫时的人、地狱众生都是化生。此外,一些大成就者也是化生,如莲花生大士、圣天论师。
5、【有色】
指欲界、色界的众生。《俱舍论》中说,欲界众生贪著五种妙欲,执著非常粗大,有实质性的身体;而色界众生断除了欲界的贪心,没有实质性的身体,但仍有比较细微的贪心,所以有一个光身。这两界的众生皆有色相,故称为「有色」。
6、【无色】
指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接触性的色相,只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色相极其微细,所以称为「无色」。
7、【有想】
指四禅天中的广果天。此处没有欲界的粗大分别念,但仍有细微的分别念。
8、【无想】
指广果天周围的一部分天人。《俱舍论释》中形容广果天犹如城市,无想天则如城市旁边的寺院。这里的天人除了初生与命终时会起两次分别念之外,五百大劫中不起一个念头。
9、【非有想非无想】
又名有顶、非非想天,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因为没有欲界和色界的分别念,故称「非想」;但仍有微乎其微、极不明显的的心识,称为「非非想」。《俱舍论》说,此处不是没有心识,而是有一种贪执禅定的分别念,由于特别细微之故,以低劣加否定而称为「非想」。
上述九类众生的意识形态比较典型,轮回中的有情均可含摄其中。对于这些众生,大乘菩萨都应发愿加以救度,使其有漏的身体和分别念融入法界,最终获得无余涅槃,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什么是「胜义菩提心」
那么,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菩萨虽然度化了三界所摄的一切有情,但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被度化的众生、能度化的菩萨,皆如虚空般不存在。严格来说,这种胜义菩提心何时在心中生起,彼时才是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讲:「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而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智慧而不堕轮回。
前面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自心。通过以上分析,就发心方面,可从世俗、胜义来分别回答。
1、世俗菩提心:
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为修,以所发的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
2、胜义菩提心:
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执著万法实有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要知道,《金刚经》的意义非常之深,并不是须菩提问了个问题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何为真正的菩萨
世俗中要度化众生,胜义中无众生可度,原因何在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珠菩萨。」
想度化有情或是帮助众生,就胜义谛而言,是一个大错误。有了相的执著,认为「我要度化他们,使其获得殊胜涅槃」,这就不是菩萨,而是一般凡夫了。为什么呢?胜义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发心的菩萨不存在,要度化的众生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梦幻般无实。
其实,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若以《大圆满虚幻休息》来解释《金刚经》的教义,那是非常殊胜的。
【相】
玄奘译为「想」,实际上在这里「相」和「想」的意思一样,都是以分别心去执著,跟分别心有很大关系。
藏文中没有「我相」,其余三相都有。
【我相】
依同一相续而存在。
【人相】
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的世间。
【众生相】
依业和烦恼转生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寿者相】
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异熟果保持相续的寿命。比如有些人特别怕死,希望自己长命百岁,这就是寿者相。
对四相的实有执著,是解脱道的大障,有了这四相的话,无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脱圆满。」
总之,《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要断除实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