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若有人言‘佛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有的,须菩提,你怎么认为?这些人是否通达了我的密意?」
须菩提回答:「没有通达。因为您所说的这些法,只是暂时引导众生的一种方便而已,如果他们这样认为,就无法了达如来所说之经义。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在名言中安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假如认为这些实有,则会成为修道的障碍。」
佛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佛为了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曾宣说了不同的法门。比如,在初学者面前,讲过有「我」的法门,小乘《阿含经》《毗奈耶经》中说,我在实相中是存在的。而且在很多公案中,佛也说了「我」的眷属、「我」的施主、「我」在因地时转生为什么,有时候还会说「我」头痛,是因为以前当渔夫儿子时如何如何……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有关经典中,确实讲过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些人就认为这是合理的。
然而,这是不是佛最究竟的观点呢?须菩提说,这些人并未通达佛的密意。例如,《如来藏经》中虽然说「我」是常有、众生的佛性不变,但这是从第三转法轮的光明分来讲的。若从第二转法轮的空性分抉择,这些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就如《维摩诘经》云:「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对于四见,六祖是这样解释的:
【我见】
认为如来藏的本体实有存在。
【人见】
认为众生的无漏本性实有存在。
【众生见】
众生的烦恼本来清净,认为此清净部分实有存在。
【寿者见】
一切众生在实相中不生不灭,认为不生不灭实有存在。
六祖解释的文字不多,意义却相当甚深,极为究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会知道佛为什么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陀最究竟,最甚深的法要,全部可以包括在无我空性中,它能毁坏一切邪见。诚如《四百论》所言:「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既然四见本来没有,为什么佛陀还要宣说呢?在《入中论》中,月称论师有很好的解释:「如佛虽离萨迦见,亦尝说我及我所,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佛陀虽然已没有萨迦耶见,但显现上经常说有我和我所,同理,诸法本来无有任何自性,但在不了义经中针对相应众生的根基,佛也常说自性实有、我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四见在名言中存在、胜义中不存在。这里主要是讲见解方面,从见解上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在内心中树立究竟正见非常重要。
先听,再思,后修
下面作结论: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凡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一切法应当如是了知、如是照见、如是信解,这样才能获得不生法相、远离戏论的境界。」
本经的教言主要是破相执,故有些禅宗大德又称《金刚经》为「破相论」。对《金刚经》来讲,这一段教言是最深的,如同传大圆满时上师为弟子直指心性一样!
我们学了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应该将法融入自心,对法性多多少少有一点认识,知道诸法实相是什么样的,没有相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管学什么法门,都应该有如饮甘露的感觉,假如没有好好吸收,一旦遇到烦恼违缘,听了多少法也用不上。
【如是知】:指闻所生慧。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要在上师面前如理听闻而了知。
【如是见】:指思所生慧。听闻后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基本能通达诸法的本性。
【如是信解】:指修所生慧。因为所通达的意义一会儿就消失了,故而需要再三修持,以此获得不退的信解。
首先了知、然后通达、最后信解,通过闻思修这三方面,得到的结果是——了了分明、现在无自性的般若空性自然显现。
这一段的涵义相当甚深,禅宗也有大德依此而获得开悟的:
大愚守芝禅师,他有个弟子每天念100遍《金刚经》。一天,禅师问他:「你每天念这么多遍,《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他一句也答不出来。
禅师说:「你不用念太多,每天念的时候,应该观想一下其中涵义。」于是他听从教诲,内心努力体会法义,每天只念一遍。直到有一次,当念到「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时,他顿然开悟了。
无相之相,方为实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如来在类诸多经典中所说的法相,胜义中并不是法相,名言中可以说为法相。」
佛陀在《华严经》中讲了六种相,《解深密经》中讲了三种相,《金刚经》中讲了四种相,《大智度论》中也讲了三种相……但不论相有多少,这一切在胜义中全没有,都是虚妄的。
无相之相,方为最究竟的相。《六祖坛经》中也说:「无相为体。」倘若没有离相,就无法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也不可能现前自然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