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第三品)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传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54
-
前颂阐述了为利益众生,施舍自己的身体、受用及三世一切善根,那么这种做法有什么理由呢?此处以两条理由来说明,第一、舍尽一切,则能脱苦,证悟涅。《宝云经》中如是说:"能圆满施舍一切,就能证得菩提。"我们如果能将自己的一切--即由无明习气熏习而起的一切虚妄有相法,毫无遗留地次第舍掉,先是外境色法,渐渐至自身等内心诸执著,则显现如同虚空一般的空寂光明,安住于这种无有执著之大安乐境界,即名涅、证悟菩提。第二、无论是谁,都会为无常吞噬,此时必定舍弃身体、财物受用。身财受用迟早都是要舍弃,而且不主动地施舍,自己会去为身体、财富受用造作无量罪业,给自己生生世世带来无边痛苦;相反,自己主动施舍这一切,一方面使他人得到利益,另一方面自己积累起大福德资粮,能成办自他暂时、究竟之大安乐。龙树菩萨亦说过:"菩萨舍一切,福德等虚空,无边亦无尽。"
这些道理似乎很简单,我在一两分钟内便说完了,你们也似乎听懂了。而且我们都发过菩提心,于诸佛圣尊前发誓要修习、实践大乘菩萨行,将一切交付上师三宝与三界轮回中所有众生,可是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态与行为,是不是按誓言去作了呢?很惭愧,希望诸位一起共同奋进,在不久的将来,能不再象现在一样愧疚。
壬三、(分说施身):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既然我已经将自身布施给一切有情了,那么只要众生欢喜,就让他们恒常打杀、责骂我吧!
在利益众生求证菩提的修行道上,施身是很重要的修法。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菩萨、高僧大德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催人泪下的这类公案。在《般若摄颂》、《修心八颂》、《佛子行三十七颂》等众多经论中,都特别提及施身能强有力地对治自我贪执,是取证无我智慧之捷径。有一位观音菩萨化现的大德,一九九一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爱敌如友》的演讲时,他引用了《圣经》中一句话:"如果有人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给他",来说明一切劝人修善断恶的宗教,都教诫我们应恒时随顺众生,将自身施舍给他们,籍此我们能迅速断除烦恼,证悟圆满智慧,真实获得利益自他的能力。
每个人于日常生活中都能遇到这样的修心机会,但是自己能否做到"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这很难说。有些人不要说恒常,别人骂他一句都不能忍受,甚至反唇相讥,有些甚至还要生起嗔心:"哼!你敢骂我、打我,我要……。"一个求解脱的人若有这种反应,那证明他离道还很远很远!
我们在座道友中,有的在学院住了十几年,不论别人对他如何,他连一句不好听的话也没有说过,充分体现了一个大乘佛子应有的行为。想真正修行者,何不对照他们反省一番自己的修心程度呢!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即使众生戏弄或侵侮讥讽我,既然已将自身布施给他们,那又凭什么护惜此身与他人相争呢?
修大乘佛法者,在日常修行中,如果遇到其它有情侵害,侮辱讥讽、戏弄等,该如何调驯自心呢?论中提出了最直接而有力的方法,即是时刻牢记自己的誓言:自己在发菩提心时已立誓将身体布施给一切众生了,已送出去的东西不能再据为己有,所以对此身体不能再有主宰之心,他人种种侵侮伤害是他人拥有的权利,自己不应该也无权去护惜他人之物,而与他人相争。有位高僧大德说过:自己布施出去的东西如同已呕吐的秽物,正常人怎么能再去收回食用呢?我们不但不能去护惜已布施出去的身财等,而且应该去感谢侮辱讥讽自己的众生,如同《修心八颂》中所言:应将他们视之如同摩尼宝、善知识,生起难得遭遇之想,感谢他们的助道。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三岁孩童亦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在佛的教法中,小乘有沙门四法:他人打我不还手,他人骂我不还口,他人嗔怒于我不恶彼,他人说我过失自己不能论他过失(沙门在此有两种解释:一说为出家二众,另一种说为一切入佛门受别解脱戒者,即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在大乘教法中有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其中"报怨行"也强调大乘修行人应慈悲对待怨敌违缘。"沙门四法"、"四行"都不谈任何玄理,看上去极平淡,而且是每一个入佛门求解脱者应修持的行径。然而各自反省一番自己身心言行,是否做到了呢?我们听习《入行论》不能只是在理论上讲辩,本论旨意在于让诸人反观自身心,疏导自心障碍,真实地趋入大乘菩萨行。我们学习此偈时,当以此来检验自己,将缺点、毛病挑出来,痛加忏悔,然后努力向这个标准看齐。
一些人或有疑惑:在《学集论》与有些经论中说为了修证菩提应保护身体,此处言应布施身躯,二者是否矛盾呢?关于这点是没有矛盾的,如果伤害身体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为了修持正法成就,应该去保护正法之躯;如果于众生和自己有真实利益,就不能以贪心执著保护身体。保护身体与布施身体都应以利益众生为目的。于本论的后面也云"未尽大悲心,不轻舍自身",当自己未生起清净大悲心时,不能轻率地在形象上舍掉生命,因这样对自他皆无真实利益。我们首先在自心中锻炼,逐渐舍掉自我贪执,执著减轻到一定程度时,布施肉身也就毫无困难,这个次第大家务必要清楚。不然你们有些人会认为:一点我执也没有断的凡夫,首先就得将身躯完全布施给众生。因此,一些人胆怯而退发心,一些人去草莽行事,这些都不是理智之举。
修行是为断尽自心一切贪执,若内心有一点贪执未尽,修行根本无法成就,反而会带来无量痛苦。印度大成就者萨哈如是说过:"贪执纵如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华智仁波切也说过:"执著有多大,痛苦也会有多大。"龙树菩萨也曾示现过这种情况。当年大士在修"空行母法"时,珍藏着一个精美的罐子,每天修法之余,总要拿出来欣赏、擦拭,如是多年,修法一点成就验相也没有。后来有一天,大士不小心将罐子打破了,第二天空行母本尊便显现了,龙树菩萨问:"为什么我多年来祈求、修持至尊您,却没有赐予加持,而今天突然显现呢?"空行母回答:"自从你祈求开始,我就如同你身体的影子一样,一刹那也未离开过,你身边经常出现的黄金便是我撒的。但因你对那个罐子有执著,以此为障,你无法见到我。"如许微细之执著,就要造成这么大的障碍;我们要发起真实利他之心,求证究竟佛果,如果不从内心舍弃一切,怎么能成就呢?而无始轮回中,我们最执著的便是身体,如果从内心真实舍弃此身,其余各种贪执自然会烟消云散,修持菩提心道上的障碍也能遣除无余。
壬四、(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愿彼见我者,悉获众利益。
一切于他人、自己有益无损之善业,都要使自身去造作,愿一切遇见我的众生,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此颂是文殊菩萨十大愿中之根本愿,亦是每个修学大乘法者必修之法。"一切无害业"指一切对众生无有损害,而且有暂时、究竟利益的善业,包括大乘佛子六度四摄等一切法。这些善行,文殊等所有大乘菩萨不但是发愿,而且以最大精进,在轮回不空之际,身体力行,去饶益一切众生。当然,我们在座很多人若不离开上师,基本上也能去如愿行持,但是如果离开了上师,到一个恶劣环境中,受到外界的影响,能不能去饶益他人,这点有些人很难做到。特别是在家学佛者,能保持不去害众生也很难。经常有些在家学佛人说:"虽然我不愿去损害众生,但我是开酒店的,每天都得杀生、骗人……,求上师加持,让我生意兴隆,将来也不受罪报。"我碰到这类人时,很干脆地告诉他们:"你们改行吧,只要能活着,千万不可去损害众生。人生极短暂,你造恶业不但浪费了人生,而且为长远的将来酿造苦果,招致巨大痛苦,这是何苦呢?"这些人在损害他人时,一边还想求上师三宝加持,从根本上与大乘佛法相违,怎么有可能踏上大乘解脱之道呢!
在修习饶益众生的善法上,以前噶当派的善知识们象阿底峡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榜样。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传记中后学者如是评价过:他的一生中,从未生起过损害众生之心念,甚至连自己先成佛的念头都没有过,唯有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之善愿、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记录了他利益众生的窍诀,希望诸位都能去学习。
"愿彼见我者"在原文中为"愿彼缘我者",即一切以见形、闻音、触体等所有方式与我能接上缘的众生。在大乘佛子修持饶益行时,虽然有些众生无法在当时得到利益,但以菩萨这种"愿一切与自己接缘的众生,都能获得广大利益"之愿力,只要能接上缘者都能在将来获得暂时、究竟利益。以前格萨尔王也如是说:"不论是对我生嗔心的敌人,还是对我生欢喜心乃至贪心之人,凡与我接上缘者,都能得到究竟解脱"。这类教证我们在利益品中引用过许多,此处不再繁言了。
《入行论》各讲义中,此处所作科判不尽相同。华智仁波切言从此偈始为回向修心之果;堪布根霍仁波切言从以下"路人无怙依"一偈始为回向;甲操杰格西的讲义中科目最为细致,认为从"愿彼见我者"一句始为回向……。各论师见仁见智,众说不一,到底那一种与作者原意相合呢?大家应该祈祷寂天论师,自己也动动脑筋去分析一番。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如果有人缘我生起信心或嗔心,愿依他们此心念,永远成为成办一切利益之因!
大乘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对自己生信心、接善缘的众生与对自己生嗔恨、嫉妒、傲慢等恶心的众生,要平等地作饶益。饶益对自己生信心的众生自是不用多言;对那些被恶业所迫,无有自主的众生来说,往往对发了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心等恶念,前面说过"佛言彼当住地狱,长如所生心数劫",为了救助他们,菩萨在此以自己的功德,愿力作特别回向。籍此不可思议加持之因缘,这些众生能迅速地脱离此恶果,趋入解脱大道。这些在前面讲解"与菩萨接善缘能迅速解脱,接恶缘也能断轮回之根",引有较详的教证、理证解释过。
一九八七年夏天,上师如意宝带领一万多弟子朝五台山。于本师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节日里(六月初四),在文殊菩萨的净土中,他对大众也发了一个如是的誓愿:"愿从今日起,令无偏众生,无论信厌憎,悉皆归极乐。"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也应紧紧追随其踪迹!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愿那些贬损我的人,以及用其它方式伤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证得无上菩提之福缘!
这是文殊菩萨十大愿中第二大愿。发愿让那些谤毁、伤害自己的众生,与自己同有发菩提心、证菩提果之福缘。这些众生对佛子种种伤害,是佛子修行道上极好的逆增上缘。发心修习大乘菩萨行的人,籍此能迅速地增上修行,积累起巨大资粮。菩萨以功德愿力回向,这些与他们接恶缘的众生,也能以此而步入解脱轮回之道。在佛经中,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妙法莲华经》中皆可找到这类教证,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也引用佛经说:"众生侧目视如来,最终也能得解脱。"
虽然我们凡夫相续中充满烦恼,这样做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最少也应有愿心去学习。在他人伤害自己时,首先不发嗔恚心,逐渐以正念引导,对他生起悲心,然后也为他如是发愿回向。我们当中有些修行人,于生活物品被盗时,不但没有生恶心,而且能对小偷发起悲心,为小偷去回向发愿。这些道友们的可贵精神,大家要认真地与自己对照比较一番,看看自己在遇到违缘时,是否也能如此呢?实践是检验修行的标准,若不能将违缘转为道用,那自己的"修心"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我愿作一切无依怙者之依怙,行路人之向导,并愿充作渡越江海者之小舟、巨轮和桥梁!
此偈第一句"路人、无怙依",是指两种情况下的众生。"路人"即流落陌生处之行人,我们之中四处游参过的可能有亲身体验,生疏的田野、城镇、孑然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没有人能说话,也无人可以指路,凄然无助;"无怙依"是无依无靠者,世间孤儿鳏夫,比比皆是。面对这些无助无依止者,菩萨发愿成为他们的依怙、引导,解除急难。我们也可以深入地理解,众生长久以来飘泊于轮回中,没有善知识给他们开示佛法,见不到正法光明,于痛苦深渊内无依无靠。在此,菩萨发愿成为这些可怜众生的依怙,开示解脱道路。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因众生业感,地面高下不平,各地江河阻隔,交通极为困难,众生往往因渡水而丧生。菩萨于是发愿化作渡者之小舟、轮船与桥梁,以此方便众生。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横跨江河海峡的大桥,江轮、海船更是越造越大,也更为牢固安全,渡海越河者可不惧风浪。见到这些时,我经常想:这都是诸佛菩萨以悲心宏愿而化成的吧!
江河湖海,没有船筏桥梁则无法渡越;同样,三界轮回之茫茫苦海,没有度生慈舟,众生也无法到解脱彼岸。于苦海中渡脱众生的慈舟即是佛菩萨。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上师即是船、上师即是桥……。"我们平时唱的观音菩萨赞中也称赞菩萨"苦海常作渡人舟",论中此句颂词,其密义也是如此:发愿成为引导众生解脱之导师、慈舟、渡桥。除这些究竟引导者之外,菩萨也化为世间众生的暂时引导者,为人们传授各种知识、文化、技艺等,能给他们暂时利益和引导。
在其它讲义中,此段解释都较略,因为这段文字很好懂,所以各论师都未作广的开显。然而,我们如果深入一层,挖掘其深义,这段所阐述的大乘菩萨深切悲愿,非常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之所求,十分感人。我们平时遇到舟桥、路标之际,应当在心中忆念此偈颂,感激三宝之恩德,也应效菩萨发如是之悲愿:愿自己也能如诸佛菩萨一般暂时、究竟地利益广大众生。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欲求岛屿者愿我化成岛屿;求灯火光明者愿我化为明灯;求床榻者愿我化为床榻;凡有需仆使者,我愿成为他们的奴仆。
古时代由于船速慢,船体抗风浪性能差,航海非常危险。在大海中航行者,非常希求能遇到岛屿、洲渚,以便能好好地休息,暂时躲避风浪。所以菩萨发愿:在茫茫无际惊涛骇浪肆虐之大海中,化为海岛,以解救、慰籍航行者。现在地球上四大洋中有许多海岛,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美国弘法,在太平洋上的"明珠"--夏威夷岛停留了四五天。当时从日本坐飞机至夏威夷,中间有九个小时都是在大海上飞行,乘客们身体非常疲乏。飞机在岛上降落时,上师如意宝对我们说:"《入行论》中佛菩萨发愿以海岛来利益众生,这个夏威夷岛可能是诸佛菩萨以愿力而化现……。"上师如意宝作了很多赞叹。你们如果见过海岛或有过航海经历,也会由衷地赞美这些海岛带给人们的慰籍、保护。
人类天性喜欢生活在光明之中,如果一个正常人长期处于黑暗的环境,会非常痛苦。现在大都市中市民们一定都有体会,偶然停电,大家便陷入了黑暗之中。就象前些日子,美国战机投弹破坏了南斯拉夫的供电系统,致使南斯拉夫的各个大城市断电。夜晚,这些地区一片黑暗,人们非常痛苦。为了遣除黑暗的恐怖与痛苦,诸佛菩萨发愿化作各种明灯,为黑暗中的众生提供光明,也隐义为轮回黑暗中有情燃亮正法明灯,驱除他们的无明大黑暗。
我们稍加留意,可发现此偈有五句,根桑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说:梵语中岛、灯两词发音分别为"德巴、德瓦",非常接近,因此,此偈首两句在原颂中可能为一句,由误听而成二。但查阅印度各论师讲义以及雪域论师其它讲义,没有这种观点,此偈都是按五句来解释。我们在此也就循大多数论师的观点,不加省略。
菩萨在此偈后两句中,发愿成为疲惫者休息的床榻,与善体人意的忠实仆从,去看护侍侯需服侍者。床榻是一般人的必需物品,世人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床上度过。对劳累疲惫者来说,床是他们最急需的安乐之具,这点我们都有体会。床榻每天带给自己的舒适安慰,无不是佛菩萨悲愿所赐,希望诸位能时时记住这点。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需要他人照顾侍奉者,外务繁多、年龄衰老、身体病弱伤残等诸原因,使他们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此时菩萨虽"常在一切上",但"亦作众生仆",细心地利益、照顾着众生。
有关佛菩萨如是发愿的教证在《学集论》中广有摘录。此外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父子相会经》中说过:"大王,我发愿成为世间灯、光明、大船、导师、商主……。"凡是能利益众生的有情、无情物,菩萨皆要发愿去化现,在证悟无我慧后,也能真实地如是变现,去满足众生一切急需。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愿我成为能满众生愿望的如意牛、如意宝和妙瓶,能成就诸事业之明咒、疗除疾病灵验有效之妙药,以及能随意满愿的如意宝树!
此偈是菩萨为满足一切众生财物受用需求而发愿。如意牛是劫初时,人们福报所感之宝,欲界天人和西牛贺洲也有,此牛能自然带来人们所需之财物受用和资具。妙瓶即大藏宝瓶,从瓶中可圆满获得人们所希求之受用。如意宝也许大家都熟悉一些,它出现在世间时,能遣除众生一切瘟疫疾病、贫困等苦难,可为人们提供种种世间安乐,这种宝物劫初时人们拥有过。汉传佛教中第一位去印度求法的法显论师(东晋人,337-422年)说过:"现在的如来舍利,到劫末时全都会沉入海底变成如意宝,以满足众生意愿方式利益众生。"在《悲华经》中也有同样教证。
因如意宝能满众生愿的特点,一些高僧大德也被敬称为如意宝,以此缘起,高僧大德们也能广大地利益众生。象藏传佛教中托嘎如意宝、竹箐如意宝与我们的上师如意宝等,对众生有极大饶益。我们在座各位也应如是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成为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如意宝!
在世间上,明咒和灵药的能力也是一种不可思议。明咒具有巨大能力,祈诵不同明咒能成就息、增、怀、诛等种种事业,你们如果闻思过《大幻化网光明藏论》,对此可了解得非常清楚。明咒本身即是十方诸佛菩萨的一种智慧化现,比如金刚萨心咒"嗡班则尔萨"即是真实的金刚萨身,其具十三种报身装饰的身形,也只是一种化现身,此二并无区别。诸佛菩萨以其智慧化现成明咒,是利益众生的殊胜方便法,我们每个学佛者也应发愿将来能够这样去利益有情。
妙药对有形躯的有情来说,是解除疾病痛苦的必要品。在一些佛经中,佛陀亲口赞叹过妙药为有情除却病苦的功效。尤其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病苦愈来愈严重,各种怪病层出不穷,药力也因众生福报减薄而减小,我们应励力祈祷佛菩萨化现出更多妙药来医治这些可怜众生,也应再三发愿自己将来能应众生意欲而化现阿伽灵药救济世人!
如意宝树是欲界天人的一种宝树,劫初人间也曾有过。此树能随意欲而出生受用财物,使众生得到暂时安乐。
菩萨发愿变化成如意宝、妙瓶、明咒灵药等令众生得到无尽财物受用,遣除生活中各种暂时痛苦,一方面是其对众生暂时饶益,一方面以此而渐渐引导众生步入正法解脱之道,究竟利益众生。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愿我如同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成为始终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根本!
按《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器世间与有情世间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要素组成,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依此五大产生。其中空大,有周遍无碍、容纳的能力,以此一切事物有了产生和活动空间;地大有坚实、可依靠的能力,由它的作用,万法有了形体存在基础;水大具结合能力,由其作用物质集合不散,形成世间万物各种形体;火大有成熟能力,如果火大消失,则世间一切事物成熟过程就会停止,人如果火大不足将会出现消化能力消失,生长发育停滞等;风大有运动、不腐烂的能力,没有风大,世界将是一片死寂,人们也无法运动。菩萨发愿变成五大种,成为情器世间的构成基础,将利益周遍一切有情,与一切有情结下不可分割的善缘。
菩萨这种为利益众生,而成为一切众生安身立命基本的大愿,在众多经论中都可以看到,《无垢称经》中说:"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宝积经》中也有同样的教证。这种大乘菩萨粉身碎骨利益有情的悲愿,也是我们每一位修学大乘菩萨行者应该学习之处。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愿成资生因!
乃至尽虚空际的种种有情,以各种方便全部得到涅前,愿我化成他们维持生命的因素!
虚空无际,众生也无尽,他们之中根基类别也不可尽数,菩萨因此立下誓言乃至无边众生尚未得到涅前,愿无穷尽地饶益他们!如是无有穷尽、无偏周遍每一个众生之大悲愿,正是大乘佛子趋入菩提正道和积集成佛资粮的不可思议大方便,凡立志求证菩提的佛子,应当效此再再地思维,发起这种意乐来净治自心!
以上这一段,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发愿菩提心的誓句。但根索曲扎仁波切认为不是愿菩提心誓言,因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成佛。于此我并不是评论他们,只想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段颂词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作众生涅的助道因。但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而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