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二节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775
  • 分享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已经讲完了“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今天开始讲“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辛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壬一、辩诤:

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这是小乘与大乘之间的辩论。现在的南传佛教属于小乘,小乘声闻宗有各种分类,比如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3)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此处作者辩驳的对象,就是增上慢声闻。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毁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

关于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个别小乘宗认为,只要证悟了这十六种行相,便可解脱三界、出离轮回,用不着现见大乘所讲的法无我空性。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

下面对他们进行回答。

壬二(答辩)分三:一、以教略说;二、以辩答广说;三、摄共同之义。

癸一、以教略说: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中观宗回驳:你们的说法不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解脱。在大乘《般若经》——《大般若经》十万颂、《中般若经》二万五千颂、《小般若经》八千颂,还有《般若摄颂》、《心经》等中都说明了,凡是获得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管你是求声闻果、缘觉果,还是法王如来的果位,都必须依靠般若空性,断除对相状的执著。佛经云:“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的真正来源,就是般若佛母,因此弥勒菩萨在造论之前,恭恭敬敬地顶礼空性智慧。

颂词中的“慧”,指空性智慧,或者叫般若波罗蜜多。颂词中的“菩提”,从广义上讲,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因此,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

这一点,大家务必要记住。现在有些人认为闻思空性是多余的,想解脱可通过其他方法。有些声闻宗说“见真谛即解脱,何需见空性”,有些密咒师说“见大圆满即解脱,何需修空性”,有些净土宗的人说“念佛即解脱,何需见空性”,有些禅宗的人说“参禅即解脱,何需见空性”……但是依据佛陀的教义,要想真正得到解脱,一定不能离开般若空性。

当然,证悟空性是因人而异的。极利根者,如六祖禅师或印度、藏地的个别大成就者,依靠上师的表示,马上即可明心见性。而我们一般根基的人,必须要遵循道次第,依靠闻思修行而获得证悟。

空性是真正的甘露法,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妙法当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空性法门。因此,我们今生遇到和听闻空性法门,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缘分,为了听受这样的法门,粉身碎骨、付出一切也是值得的。我自己每次传讲或听闻这些大乘殊胜佛法,都是法喜充满,有无比的欢喜心。希望大家也一定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作为出家人,除了闻思修行、弘扬佛法以外,应把全部精力用于这方面;作为在家人,虽然时时听受佛法有一定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还是应该精进修持。

我在汉地遇到了很多老菩萨,六七十岁了,从《入行论》开讲到现在,将近160多堂课,一节课也没有落,甚至有些人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听课,一直没有断过传承。听到这些之后,我打从心底里高兴,就算自己辛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你们对佛法和这个法本怎么样重视,就会得到怎么样的加持和利益。如果认为“这只是一本书,这只是电视上的东西,谁都能看、谁都能听”,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那你的结果也是无所得。

过去的高僧大德为了求法,付出了一切的一切,有了这种希求的精神,最终才能证得无上境界。倘若没有认识到佛法的殊胜性,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那就非常可惜了。诚如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所言:“譬如见珍宝,不别则不爱,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虽然见到珊瑚、如意宝等无价之宝,但不识宝者无动于衷,觉得只是一块石头,同样,虽然听闻到大乘妙法,但不了解佛法殊胜者,也生不起爱重之心。

我认识一个居士,多年来他一直为学院发心,发心也非常殊胜,每当我们出一本新书,他就喜形于色,那种欢喜心真的难以描述。如果我们对佛法也有如是信心,就会得到不可言说的利益。

现在科学非常发达,法本、光碟等学佛因缘很方便,但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真正找到最珍贵的无上至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认不清楚的话,后果可能令人堪忧。大乘佛法归纳起来,其实就是空性法门,通过它的威力和加持,人人皆可得到不可思议的证悟,因此一定要欢喜般若空性。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刚从地狱、饿鬼、旁生中“毕业”出来,听到空性法门有点害怕、畏惧。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地忏悔,尽量调整自相续,然后再去闻受空性法门。我们学院正准备讲《入中论》、《中论》,很多人都有听受大乘空性的机会,这个福报相当大。世间人觉得拥有轿车、别墅很成功,但我却认为能够闻受大乘佛法,才是难之又难的福分,大家务必要珍惜!

癸二(以辩答广说)分三:一、不成立之诤辩;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三、修持胜义正道。

子一、不成立之诤辩:

子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分二:一、反诘;二、破彼回答。

丑一、反诘: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小乘宗说:“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

大家都知道,当年龙猛菩萨从龙宫里取出《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并在人间弘扬,一些小乘根器者听到诸法无自性的法义,惊恐万分,说“魔加持的龙猛比丘在弘扬魔法”,各种谣言四处传播。因此,小乘宗认为大乘空性法门不是佛说,弘扬大乘法者,他们也认为不是圣者。在这种情况下,引用大乘教证来说服小乘,他们是不承认的。

中观宗反问: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

在辩论的过程中,必须要举一些真实理由,否则像吵架一样没有必要。关于这个问题,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专门讲了一品“安立大乘经为佛所宣说”,对大小乘之间的辩论讲得非常细致,有兴趣者不妨参阅。

丑二(破彼回答)分二: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说之理由。

寅一(破教之理由)分二:一、破是教之理由;二、破非教之理由。

卯一、破是教之理由: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小乘宗回答:“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1]、《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驳斥: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小乘宗又辩驳:“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黑色、大三千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

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2]也是真理?不仅仅是四吠陀,还有顺世外道、大自在天派,甚至现在的“****功”,学习它们论典的人也特别多,是不是它们也要成为佛语?因此,真理并不是人多承认就可以了。

小乘声闻宗对大乘不承认,其实没有正当的理由,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偏执。由于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再加上信心和根基比较低劣、实有的执著比较强,所以,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大乘佛法信口开河。

现在这种可怜的人也比较多,有些国家的小乘行人,明知自己的宗派不究竟,但不愿意正视它的不足,甚至有些人一味地狭隘、偏激,口口声声说大乘不合理。《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就有一个小乘诽谤大乘的故事:古时候,在菩提迦耶住了一位比丘,喜欢穿小乘的僧袍,到处诽谤大乘僧人及其教义。他认为大乘佛法本尊太多、咒语太复杂,不正统,是歪门邪道,只要有人肯听,他都不惧于指责。

有一天,尼连禅河暴涨,急流冲走了这个比丘。他在水里奋力挣扎,突然一个意外的念头闪现──大乘众菩萨本尊中有一尊叫度母,以救度沉溺众生而驰名。在洪流中他像一根木头被冲来冲去,绝望之中,他忍不住开始哭喊:“度母啊,救救我吧!”

他渐渐感到快不行了,那湿透的僧袍不但不能帮他浮起来,反而成了他的累赘。突然,一尊檀香木雕刻的巨大度母像飘到他身边。他依稀记得以前在菩提迦耶主庙的庭院外围走廊上看到过这尊度母像,他还经常公开地骂它。

度母像开口对他说:“比丘啊!你一直不断地在散布谣言诽谤我的名声,同时还造谣中伤其他的本尊,现在你却像念咒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我的名字,这是佛弟子应有的行为吗?”然后佛像闭口,开始飘离这快溺水的比丘。

从那件曾令他深感骄傲而今却笨拙、湿透的僧袍中滑脱出去,他奋力追逐圣救度母。经过许多小时后,他终于被冲上岸,当人们发现时,他赤裸昏迷在岸边泥沙之中,手中还抱着那尊度母像。不消说,从此以后,他成为度母最热切的弟子,天天祈祷度母,发誓不再毁谤且励力弘扬大乘佛法,并助众生从苦海中解脱。

可见,对大乘不可随意轻视、诽谤。汉地有些佛教徒,动辄就毁谤大乘佛法、密宗,说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这种行为非常可怕。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诽谤任何人,有必要的时候,你可以跟别人辩论,说一些正当的过失,但不要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尽管个别法师的说法显现上有些不合理,比如“我们要经常打扫房间,喷药杀虫”、“蟑螂可以杀,它是人们的公敌”……这完全违背佛教的教义,但也不敢说他就是邪师,驳斥这些观点一定要谨慎。

当然,即使你毁谤大乘佛法,依靠大乘菩萨的发愿,最终也可获得解脱,文殊菩萨十大愿中就说:“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杀我……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尽管如此,但最好还是不要诽谤任何上师、任何法本。毕竟善知识的显现不可思议,有些显现为婆罗门,有些甚至显现为妓女、屠夫。假如这个人确实对佛法有害,那不得不点名驳斥,但驳斥的时候,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否则随随便便谩骂别人,最终就会像那个小乘比丘一样,原来是天天毁谤度母,后来变成天天祈祷度母。

其实,祈祷度母真的非常好。我小时候放牦牛时,每天都背诵《二十一度母赞》,我有一尊小小的度母像,终生戴在身上,对遣除违缘起到很大的作用。包括我在读书时,当时宗教没有开放,老师或同学发现你在学佛的话,简直大逆不道,肯定会被开除,但由于度母的加持,我在学校里念佛学佛一直没有间断。如果你们不能念二十一度母的仪轨,那可以念度母心咒——“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如此可遣除一生中修行的违缘。

末法时代,有些人很想当一个成功的修行人,但有时候心里起各种烦恼,有时候外面出现各种违缘,所以依靠一些本尊很重要。我们藏传佛教确实如那个比丘所言,本尊也多,咒语也多,但这是很好的,毕竟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千篇一律用一个佛号来解决,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除了佛教以外,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也崇尚许多本尊,但他们算是一种外道。以前法王去印度时,印度有一个城市,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塑像,尤其是檀香木的本尊像,外道的、内道的,什么样都有,有时候你也分不清楚。他们供奉的神特别多,地神、土神、火神、天神、树神、海神、湖神,听说随着新事物的发展,还出现了摩托车神、轿车神……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地有地神、身有身神、树有树神的话,摩托车也可以有摩托车神。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信奉大乘本尊,行持善法,这是非常快乐的事!

卯二、破非教之理由: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小乘宗认为:“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么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比如在无常方面,佛教承认三法印,认为万法无常,而外道认为世间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无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种辩论。而且小乘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

大家要知道,佛教中的一些辩论,如果不是为了断除贪嗔,而是因为好奇而争论,这是不合理的;倘若是为了揭示真理、消除怀疑,这种辩论值得提倡。有诤即非佛语,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现在有些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别人稍微提出一点疑问、辩论,就把人家打入外道的行列,觉得他对佛教没有信心,其实这是没有认真思维的过患。

在我们佛学院或印度高级佛学院,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辩论,这种现象十分正常。但在辩论的时候,上师如意宝曾再三提醒,千万千万不要说“某某大德讲错了”、“某某高僧很愚痴”,以这样的口气来诽谤智者。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居士说,无垢光尊者如何如何不懂阿赖耶,我听到之后非常不高兴,于是跟那个居士联系、交谈,他后来说自己可能不是那个本意。像无垢光尊者等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大家应该恭敬有加,在辩论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丝毫的诽谤或者不恭敬。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是区区小人,非常不值得一提,他们的智慧完全通达万法真理,而我们相当于幼儿园的稚童,凭我们的智慧对这些祖师进行辩驳,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当然,不管是大乘、小乘哪个宗派,辩论是还有必要,月称论师云:“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龙猛菩萨在中观论典中揭示的观察法性之理,并不是喜欢争论,而是为令有缘者获得解脱,从而阐明一些真理。因为很多真理隐藏在我们心里或者法本中,不通过辩论就无法了知,如果能解释明了最究竟的实相,纵然遮破别人的观点,我们也不会有过失。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是合理的,除此以外,语无伦次地诽谤高僧大德、经典论典,其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现在打开一些网站、书本,常常会看到有些人说话对佛教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随随便便讲别人过失,一点教证理证都没有,甚至有些教理是断章取义,这种辩论在我们藏传佛教是没有的。个别法师和居士没有经过长期闻思,自己也摸不着佛教的真理到底在何处,一开口就像老太太吵架一样,说来说去、破口骂人,真的非常可怜。大家不要依靠佛法来造恶业,最终堕入地狱。空性法理是涅槃不二法门,依靠它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圣天论师说:“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无我空性的法门,如同如意宝一样,十方诸佛皆依之而证得圣果,可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一点,随随便便就信口开河,这是不合理的。

因此,佛教徒一定要学习因明和中观。现在有些人只喜欢简单的因果法门,甚深的空性中观理,一点也不懂,对空性的推理完全是陌生的,看到一个生词就依文解义,然后开始大肆毁谤。其实,因明中的辩论,并不是人人都能通达的,佛教也不是随便就能破得了的。多年以来,我们绞尽脑汁学习佛法,确实感到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任何一个名人也无法否认。这一点,并不是我们自赞毁他,世界上了不起的科学家、文学家,也是异口同声地赞不绝口,不像某些孤陋寡闻的人,始终认为科学很了不起,觉得佛教是消极的教条主义。

国父孙中山说过:“佛教是哲学之母。”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的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现在口口声声诽谤佛教的人,不要说是获得诺贝尔奖,就连小学“三好学生”,可能也没有得过,这种人真的没有权利诽谤佛教。)自然科学家尤智表说:“佛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科学。”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看了《瑜伽师地论》和《贤愚经》之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他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其实,鲁迅先生对佛教了解得不多,他只看了讲小乘因果公案的《贤愚经》等几部教典,就赞叹不已,如果得受《大藏经》的传承,再学五部大论的话,更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开玩笑!)

现在有些世间人,读一个大学、得一点世间文凭,就对佛教蔑视不已,这种行为极其幼稚。佛教并非像西方有些宗教一样,依靠教会的势力或没有道理的愚痴之举来压迫世人,佛陀的道理是通过辩论来验证的,如果不能以理服人,不能解除世人的疑惑,那就是佛教的过失。但自古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现象从来也没有。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意识到佛教理论相当深奥,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有创新意识、具远见智慧的高僧大德交谈,以发现宇宙人生的真理。尤其是前后世、业因果的许多奥妙,他们在实验室中根本无法发现,但依靠不可思议的佛教教义,逐渐也能水落石出。

你们以前可能也受过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然而不加辨别地人云亦云,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你通达了佛教真理,就有一种取舍能力,不会像墙头芦苇一样随他转,遇到任何外境也不会动摇。所以,对佛教的信心、不退转的见解至关重要,假如每天脑子里有乱七八糟的信息不断进来,自己的理智被纷繁复杂的外境夺走,剩下的全是邪知邪见,那活在人间也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大家应该把佛教纯洁、殊胜的智慧印入脑海,胡思乱想、杂乱的知识尽量排除,重新过一个清净、安宁、快乐的生活!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四部阿含》:《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

[2]吠陀: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最根本的教典,在藏文文法中,对其见解有简略介绍。吠陀有许多具体的经典,其中主要有“四吠陀”,分别为《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其他经典,如《奥义书》等等。

思考题

859、小乘声闻具体分哪几种?本论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样说?小乘真的不承认空性吗?请说明理由。

860、名词解释:四谛十六行相四部阿含

861、请引用教证说明,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对于空性法门的修学,你今后有何打算?

862、小乘宗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辩驳的?请一一说明。

863、现在经常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导他们?

864、你怎么看待佛教中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865、请举例说明,世间伟人是如何赞叹佛教的?知道这些以后,你有哪些感想?对于蔑视、诽谤佛教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