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239
-
思考题
1、《悲华经》中说:“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请解释这个教证的意义。看了这个教证,今后你应如何去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
现在有些人自认为有密法和禅宗的最高境界,所以对供养、顶礼等积累世俗福德资粮没有兴趣。其实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大修行人都是二资双运的,正因为他们有空性的境界,所以才格外注重世俗中的积资净障。我们看《莲花生大士传》、《米拉日巴尊者传》、《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以及汉地高僧大德的传记,这些大成就者们证悟的境界越高,越是注重积累资粮。没有一个高僧大德的传记中说,因为他们的修证境界很高,所以就放弃了取舍因果、积资净障。全知无垢光尊者也曾强调,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每个人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都有需要获得的上上功德,因此精进积累资粮是不可或缺的。
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就是供养三宝,所以每个佛教徒都要有供养三宝的强烈意乐,大家应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有钱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作供养,没有钱的人也应随喜他人的供养。供养的前提是发心要清净,如果心非常清净,即使供品很微小,得到的功德也很大。相反,如果在供养的过程中,掺杂了傲慢心、嫉妒心等不良心态,比如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或者为了跟别的施主进行竞争,这样即使供养的钱再多,功德也不大。因此以清净的意乐作供养非常重要。藏地有这样的说法,“小小花朵也是供品”,意思是只要自己的发心清净,供养一朵花也能积累大福德。所以,有些人即使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只要安住于清净的心态,然后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供养,也同样能积累大福德。以前藏地的许多寺院在迎请法王如意宝时,这些寺院的住持们也经常引用这句话,如:“人天导师我等怙主法王如意宝来到本寺,四众弟子非常欢喜,为了表示我们的心意,在这里献上供品,虽然我们的供品很微薄,但俗话说‘小小花朵也是供品’……”
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有些地方有很好的传统,每逢吉日到寺院里供养花、香、水果的人络绎不绝,虽然这些人供养的目的各不相同,不一定都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但毕竟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了供养,所获的功德还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今后大家在遇到上师三宝,或者去一些寺院朝拜时,应该尽量作供养。比如路过一座寺院时,可以到大殿里供上一支香,然后向佛磕三个头。这样的事谁都能做,经济条件再差,也不至于连一支香都买不起。可是,有些人由于不知道供养的功德,所以没有作供养,有些人虽然知道这些道理,但因为懒惰懈怠,也很少真正去作供养,这是非常可惜的。
《悲华经》中说:“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根据这个教证,以一朵花抛向空中,观想供养十方如来,以此功德,乃至轮回中的痛苦灭尽之间,福德都不会穷尽。供养鲜花是非常容易的事,可以供养真实的鲜花,也可以观想鲜花来供养。在夏季的藏地,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鲜花,以前我放牛时,每次见到遍地的鲜花就观想供养诸佛菩萨。汉地有很多公园,里面有许多美丽的鲜花,每逢节假日都是游人如织,这些人在享受美景时,有几个人能想到供养三宝呢?以前我在《入行论》中讲了观想供养后,许多居士说他们旅游时都作观想供养,但凡夫行持善法的习气很微薄,不知道这些人现在还有没有这样做?
这几天我们讲的是“对治吝啬或贪心之供养支”,既然供养是对治吝啬或贪心的,反过来说,吝啬和贪心就是供养的违品。
如果思维就不难发现,舍财作上供下施有巨大的功德,而吝啬和贪心有巨大的过患。可是众生非常颠倒,有些人本来已经非常富裕了,可是不但不作上供下施,仍然贪得无厌,到处寻觅财富。《广大游舞经》中说:“喜爱一切欲妙者,如饮盐水无厌足。”意思是,贪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越享用色声香味触等欲妙,人的贪心会越大,就像越喝盐水越干渴一样。像对欲妙的贪求一样,有些人对钱财的贪求也始终无法满足,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产为他一人拥有,也不会觉得满足。
不管在哪里,都有不少此类贪财之辈。一般来讲,这种人的习气是很难改变的,但是有时候如果能对他们宣说一些佛法的道理,也许有部分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以前特别贪财,而且自己的钱财只是自己享受,皈依佛门后却完全变了,经常舍财作上供下施。我觉得这样使用财富才是最有意义的。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无衣无食、疾病缠身的人,自己的钱是用来帮助这些可怜的众生,还是花在个人的享受上,到底怎么花钱才有意义?我觉得有智慧的人应该好好考虑。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人有财发疯,畜有草发疯”,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许多人在没吃没穿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贪欲,一旦有了钱后,贪欲反而被激发出来,会疯狂地追逐财富;畜生也是如此,放过牛羊的人会有经验,在没有草的地方,这些牲畜还比较听话,而一到了草多的地方,它们一边吃一边跑,根本不听主人招呼。这个比喻很符合某些人的状况。所以人应该以智慧来调伏自己的贪欲,不能简单地想用外在的受用或者钱财来平息贪欲,这样只会如同火上加油那样使欲望更加炽盛,最终会变成彻底被贪欲左右的疯子。
如果没有调伏贪欲,即使再多的钱财和受用也无法填满贪欲的深坑。《方广庄严经》中说:“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寻觅。”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调伏内心,即使一人独享世上的一切五欲受用,他还是会觉得不满足,仍然会不断地寻觅欲妙和受用。《因缘品》中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连天上降下珍宝雨,贪欲者都不会满足,可见人的贪欲实在是难以满足。实际上,在内心没有满足之前,积累财产的行为是不可能停止的,什么时候内心满足了,积累财产的行为才会停止。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地方,当地有人问我:“我们这里有些人年年修房子,什么时候房子才会修完啊?”我说:“如果贪心没有止息,房子是永远修不完的,今年有条件会修二层楼,明年条件更好会修三层楼,人的贪心一年比一年大,房子也会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有些大老板、大官员已经非常富裕了,他们的钱几百年都花不完,按说这些人应该知足了,可他们还是觉得不够,还要到处扩充财富:在一个城市有房产还不够,还要在另一个城市有房产;在国内的银行有存款还不满足,还要在国外的银行有存款。在贪欲心的推动下,有些人甚至走上自我毁灭之路,现在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到处都是经济犯罪的新闻: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偷税漏税……许多罪犯在供词中都是这样说的:本来我也知道这是犯法的,可是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不得不铤而走险……明知是一条绝路,为了钱却偏偏要走,人的贪欲实在可怕!如果一个人没有克制自己的贪欲,到一定的阶段会不可收拾,那时谁也控制不了他,甚至法律也不管用。所以欲不可纵,应当及早刹车,人人都要以佛法对治内心的贪欲,要经常自我反省:我是什么人?我在做什么?应尽早发现自己的问题,趁烦恼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将其消灭。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佛教提倡的知足少欲理念更具现实意义,谁拥有这种理念,谁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可惜大多数人根本不懂这些道理,一味地追求金钱,道德和行为水准日趋下滑,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痛苦。《水木格言》中说:“愚者财富圆满,不离痛苦之因。”在许多时候,过多的财富不仅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会带来痛苦,有个人说:“以前经济条件虽然比较差,但我们全家非常和睦,日子过得很快乐。现在条件虽然好了,但家人经常在外面做许多坏事,日子过得并不快乐。”这也是许多人的同感。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潮流就是这样,必须跟上时代,所以我需要更多的钱。这不是个合理的理由。愚人总是盲目地随大流,而智者不会轻易盲从,他们在思考后才会采取行动。如果我们冷静考虑,就会明白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一个人即使有再多钱,除了一天吃三顿饭、穿一身衣服以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我们学院的许多出家人,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虽然他们生活过得很清贫,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是帝王也享受不到的。如果这些出家人没有看破放下,也像那些世间人一样,每天在熊熊欲火的推动下追逐钱财,他们是不可能拥有现在的安乐的。
许多人有不经观察、盲目攀比的毛病。如果别人在财富上超过了自己,自己就会有强烈的不平衡感,进而想超过对方。比如同一所学校毕业的两个人,一个人在财富上超过另一个人时,落后者就会想:他的能力不如我,现在却比我有钱,我一定要超过他!产生竞争心之后,就会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感受许多痛苦。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社会,人人都在拼命追求金钱,许多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昨天有两个北京的居士来学院,我问:“你们过得可以吗?”“还可以吧,不过工作很忙,压力也很大。”他们说只能在学院呆几天,很快就要回去工作。我非常理解他们,许多人虽然有学佛的意乐,但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做许多没有意义的事,很难有全身心学习佛法的机会。
有些人的财富已经多如山王,在我们看来应该知足了,可是他们还是不满足,还要为了芝麻许的利益而奋斗,最终悲惨地死去。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为财而丧命的可怜之辈。
有这样一个故事:秋收时节,有个人挑着一担豌豆行路,途中他将担子放在一棵树下,就去解小便了。这时,一只猴子从树上下来抓了一把豌豆,在上树的过程中,有一颗豌豆落到地上,猴子扔下手中的一把豌豆,又下来找那一颗豌豆。恰巧那人回来了,他抛出一块大石头击中了猴子,结果猴子丧了命。一位天人看到此事后说:“舍弃一把豆,而寻一粒豆,历经百般苦,此猴真愚痴。”
许多人就像这只猴子,本来他们已经拥有许多财富,可是还要去追逐财富,最后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人身非常难得,为了一点身外之物而失去了人身,这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前一段时间,我家乡有四个人到外地偷牦牛,他们一共偷了十六头牦牛,在回来的路上被公安局发现了,双方发生冲突,最后这四个人一死三伤。这些人实在愚痴,本来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困难,但还想发不义之财。现在一头牦牛最多值四千块钱,按一个人分到四头牦牛算,也就是一万六千块钱,为了这点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但钱迷心窍的人却经常做出这样的蠢事。
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兄弟,父母去世后,弟弟和哥哥一起生活,后来哥哥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女人很讨厌弟弟,最终将弟弟赶出了家门。无依无靠的弟弟到处流浪,一天他来到一处山谷,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不禁放声大哭。这时飞来一只神鸟,这只鸟会说人话,它问弟弟:“你为什么这么痛苦?”弟弟说:“我父母去世了,本来还有哥哥可以依靠,现在又被嫂子赶出了家门,想到自己的苦楚,所以在这里哭泣。”神鸟安慰他:“别哭了,我可以帮助你。你趴到我背上,闭上眼睛,我让你睁眼你再睁眼。”弟弟按神鸟的吩咐,趴到它的背上,闭上了眼睛。神鸟背着他飞向天空,飞了很久后,神鸟落在地上,对弟弟说:“到了,睁开眼吧。”弟弟睁开眼睛,不禁大吃一惊:满地都是耀眼的金子!神鸟说:“这是天边,我们不能在这里呆太久,太阳升起来后会把我们烧死的。你现在赶紧捡金子,过一会儿我接你回去。”弟弟就开始捡黄金,捡了一袋金子时,神鸟催他赶紧回去,于是他就趴在神鸟背上飞了回来。回到家乡后,弟弟盖了房子,买了田地,还娶了漂亮的妻子,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不久嫂子听到这个消息,她非常纳闷,不明白弟弟为什么突然发财了?后来她实在忍不住,便厚着脸皮到弟弟家,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嫂子问:“好弟弟,你是怎么变得如此富裕的?”弟弟也没有隐瞒,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嫂子。嫂子听后非常高兴,回家后马上跟哥哥商量,让哥哥像弟弟那样找神鸟。哥哥便到山谷里装哭,神鸟果真又飞来了,神鸟问他为什么哭,哥哥也像弟弟那样说。于是神鸟带着哥哥飞到了天边,神鸟叮嘱哥哥:“我们不能在这里呆太久,太阳升起来后会把我们烧死,趁太阳还没升起来,你抓紧时间捡金子,过一会儿我来接你。”哥哥开始拼命捡金子,过了一会儿,神鸟催他回去,但哥哥的贪心非常大,不肯停下来,还在继续捡金子。神鸟等了一会儿,又催哥哥回去,但他还是不听。眼看太阳就要升起来了,神鸟实在等不及了,就自己飞走了。最后贪心的哥哥再也没回来。
这是藏地的一个民间故事。以前藏地的老人都会讲许多精彩的故事,我小的时候,父母也经常给我讲故事。现在的许多父母都不会讲故事了,他们白天拼命赚钱,晚上回家后累得连力气都没有,哪里还有讲故事的心情?有些故事虽然是民间的传说,但非常有意义,我们应以佛法的眼光来读解这些故事。
还有些人将优质的财物贮存起来,而使用下劣的财物,妄想以后再使用优质的财物,但这些人往往没等到使用优质的财物,就遇到违缘而死去,这方面也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去打猎,他放出毒箭射中了一头大象,大象在临死前也杀死了猎人。不久,有五百个盗贼来到此处,他们看到了大象的尸体,因为当时正值饥荒年间,这五百人立即进行分工,一半人煮大象肉,另一半人去提水。这些盗贼还有些赃物要分,因此煮肉的那些人心怀鬼胎地想:我们把该吃的象肉吃了,在剩下的肉里下毒药,如果提水的人死了,我们就能拥有所有的财物。商议之后他们就这样做了。提水的人也生起同样的恶念,首先他们喝饱水,在剩下的水中下了毒药。最后五百个人全部命绝身亡。此时,一只饥饿的老狐狸来到这里,它看见所有的尸体,生起强烈的贪心,将这些尸体据为己有。因为吝啬者的本性是将好的贮存起来而使用不好的,老狐狸心想:我现在拥有了大批食物,这些应当逐渐来吃。想到这里,它首先准备吃弓背上的皮革[1],于是将弓背放在嘴里一拽,结果弓弦断了,弓背触进它的上腭,老狐狸一命呜呼了。一位天人看到后说:“积累尚情可,不应过分蓄,且看因贪积,愚狐死弓下。”
贪欲者始终没有满足的时候,汉地流传着一个“人心不足蛇吞相[2]”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农民,一次他上山砍柴,在山上见到一条冻得发僵的小蛇。农民动了恻隐之心,便把小蛇带回家中喂养,等到蛇的身体恢复以后,他又把蛇送到山上。后来,这条蛇长成了一条大蛇,它生活在一个山洞里,洞口长了一棵珍贵的灵芝。许多人都想得到这棵灵芝,但因为有这条大蛇在守护,谁都不敢去采。后来这事被皇帝知道了,皇帝贴出一道黄榜,说谁能献上这棵灵芝就有重赏。那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去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为了报答农民的相救之恩,便把灵芝给了他。农民把灵芝献给皇帝,得到了大批金银财宝,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又过了些日子,皇后害了眼病,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睛才能治好这种病,皇帝又想到了这个农民,就让他去挖大蛇的眼珠,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个农民有了钱又想当官,就又来找大蛇,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想到从前的恩情,还是忍痛给了他一只眼珠。皇后服用蛇眼配的药后,果然眼睛好了,农民也就当上了宰相。当了宰相后,他尽情享受荣华富贵,后来他害怕死后会丢下万贯家产,于是便想长生不老。他听说吃了龙蛇的心能长生不老,于是就又到山上去找大蛇,要求大蛇把心给他。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终于生气了,就张开口要他到肚子里去挖,这个人真的去挖,结果被大蛇吞到肚子里了。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
还有一个王婆酿酒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妇人叫王婆,她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喝酒,喝了上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没跟道士要。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一直也没给钱,就给你挖一口井作补偿吧。”说完,院子里就出现了一口井,井中打上来的都是美酒。从此,王婆不用酿酒,只要舀酒卖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道士又来了,他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是很好,可惜喂猪的酒糟却没了。”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看看这些故事中的人,当他们的贪心过于强烈时,不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会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
如果想拥有财富,与其向外驰求,不如向内积累福德。无有福德者不可能拥有财富,即使偶尔得到一些财富,很快就会以种种因缘耗尽,而以福德力所感召的财富是坚固的,可以自在地享用。《毗奈耶经》中说:“若人不作福,常受于苦报,若能修福者,今世后世乐。”这是一种无欺的因果规律,谁能依此行持,今生来世都会快乐,即使今生没有现前果报,来世也一定会现前;如果不作福,今生不会快乐,来世也会遭受痛苦。大家应该对这个道理生起诚信,为了今生来世的安乐,要去努力修积福德。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弓背:多用弹性的木条弯成弧形,有些弓背表面以皮革包裹。
2、这里的“相”是指宰相。还有一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说法,意思是蛇的身体虽然很细,但在贪欲的推动下,它能吞下比它的身体大得多的大象。此说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如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