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四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文章来源:
  • 点击数: 1331
  • 分享到:


思考题

1、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

2、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应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上?

3、你怎样理解显宗与密宗圆融无违的观点?

4、为什么闻思教理与实际修持不能脱离?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中的闻法方式,现在讲三殊胜中的第一个,也即加行发心殊胜。其实,现在正在介绍菩提心的简单修法。前面已经通过教证和理证说明,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曾当过自己的母亲;紧接着我们就要忆念恩德,之后还应生起真正的报恩之心。实在说,如果内心没有真正对知母、念恩、报恩三个问题生起定解,菩提心就绝对不可能生起来,可能只是口头上的空谈而已。如果我们真能生起: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他们对我有无比的恩德,可是现在他们正在感受无量无边的难忍痛苦,所以我一定要救度他们,在那个时候相续当中就生起了四无量心。如果有四无量心,那生起菩提心就不再困难。可见,这种道次第非常殊胜。当然,如果你不想修菩提心就另当别论,若想修菩提心那就要遵循这样的次第,否则除了个别利根者外,一般的众生恐怕都很困难。这样以后,我们就能明白:在闻法修法的过程中,这样关键的问题绝对不能缺少。

所以大家必须了知,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在了知此理后,我们还应忆念他们的恩德,即:一切有情在当自己父母亲时,无一不是以大恩来养育我。这一点,以今生母亲的现身说法也可无误证实。可能有些人会说:“我的母亲对我非常恶毒,一点也不慈爱我,从小我们的关系就非常糟糕。”由于前世的特殊因缘,个别母子确实存在这样的状况,但总体上讲,一切母亲无不以大恩来抚育自己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的孕育、生育和养育之恩,也深似大海、高如须弥。

不说是人,就是经常杀生的凶猛旁生,它们也极为慈爱自己的孩子。拿鹞鹰来说,民间就有“鹞鹰吃小雀”的说法,可见它无比凶残;虽然如此,它对自己的孩子却异常疼爱,在辛辛苦苦杀害别的众生之后,它会把肉喂给自己的孩子。大家都知道,老虎非常凶猛,但“虎毒不食子”,它不但不会吃自己的孩子,反而会对它们慈爱有加。如此残暴的动物尚且如此,那富有人性的人类又怎能不更加慈爱自己的孩子呢?

在动物界,母亲慈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下面就讲一则金钱豹母亲的感人故事:一位动物标本制作师在热带森林采集标本,一次他突然遇到一只金钱豹,他连忙向它开了一枪,结果没打中,被激怒的豹子疯狂地将他扑倒,经过一番殊死的肉搏之后,最终人制伏了豹子,它软绵绵地瘫倒在地。他以为豹子已经死了,于是到一棵树下包扎伤口。回来看时,豹子已不翼而飞,草地上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血带。他沿着斑斑的血迹走了很远,最后在一个树洞口看见了奄奄一息的母豹,于是他又向它补了一枪。后来他发现,两只豹崽正依偎在母豹的怀里起劲地吮吸着奶头。原来母豹在弥留之际仍然惦记着孩子,它之所以坚持爬这么远,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看到这一幕,他的眼眶湿润了。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位猎人准备向一只母猴开枪,绝望的母猴做了一个手势,意为先不要开枪、我要给孩子喂奶。趁猎人犹豫的机会,母猴先给两只小猴喂了奶,然后摘下许多树叶,并将奶水一滴滴地挤在叶子上,且搁在小猴的身边。最后它蒙着脸,意思很明显:可以开枪了。被感动了的猎人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猎枪。

下面是鳝鱼护卵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在锅里煮鳝鱼,但鳝鱼的身体始终向上弓起,只有头部和尾巴浸泡在煮沸的汤里,整个腹部都露在沸汤之外。这个人感到很奇怪,于是剖开鳝鱼的肚子,结果发现里面有很多鱼卵。原来母鳝鱼至死保持这种姿势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肚中的鱼卵。

在动物界,此类可歌可泣的故事非常多,恐怕这也是很多科学家认为动物有感人母爱的原因所在。作为情志超过动物的人类,母亲爱护孩子的深度、广度就远非动物所能比拟,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有详细记载。不说别的,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母爱故事。其中,一位母亲拱着身体顶住垮下来的房子,孩子却紧紧被她保护在身体下面,最后母亲被活活压死,孩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其实,又有哪位母亲的爱不是这样呢?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心来细细品味母爱的伟大,还应反观自己到底是以何种心行来对待大恩母亲的。

一般来讲,稍有良心的人都对父母有感恩之情,但对其他人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可能觉得:他是外人,只有父母对我好。人们总喜欢维护自己的小圈子,要么是人类,要么是亲朋好友,除此之外的众生则一概不关心。对大乘佛教徒来讲,这也是很多人的惭愧之处。虽然很多人已经发了“菩提心”,甚至有些还通达了“空性”,可是他们仍对圈外一味排斥,对圈内却拼命维护。其实,这种狭隘的心理,再凶残的动物也有,很多猛兽在饿了好多天的情况下,也会将自己所得的一点点食物留给自己的孩子。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在看到一切母子之间的感人情景之后,就会对佛所说一切众生皆当过自己的母亲,以及当母亲时如何慈爱孩子的道理有所感悟。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狭隘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那母亲对我们的恩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怀孕时,母亲在十个月中辛辛苦苦地滋养我们;出生后,母亲把最香甜的东西给我们吃,最暖和的衣裳给我们穿;成人后,母亲还为我们安家立业。总之,无论何时母亲都希望我们能获得快乐,也担心我们受到痛苦,可以说为了子女的痛苦安乐,父母常常饱受忧喜之苦。

但现在的人特别坏,很多人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可以说,传统伦理道德中那至高无上的孝已不复存在。虽然古人在这方面非常不错,但现在的人连这样的概念也没有了。在藏地,因为生活条件比较差,很多父母宁可自己穿得破破烂烂,也要把好衣服留给孩子。但很多孩子长大以后,都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这就像藏族俗话所讲那样:“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意思是,母亲的心像水一样软,但孩子的心却像石头一样硬。现在这个时代,很多孩子经常离家在外,自然父母也就平添许多牵挂,会挂念他们工作是否顺利、身体是否健康……但狠心的孩子一年两年也不给父母写一封信,好几年也不给双亲打一个电话。

说实在的,我们这一代人太需要传统文化的浇灌与滋养了。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张光碟,内容讲:海口监狱的犯人在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后,很多人都深深认识到:父母对自己这么好,但自己连一天的孝也没有尽,如果早学《弟子规》和《三字经》,那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确实,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改变,如果从小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那长大后就会对父母产生念恩、报恩之心。

确实,抚养孩子极为辛苦。有些人有了孩子后非常高兴,“这是我的心肝宝贝、这是我的掌上明珠”,可是从那时起,父母至少要辛苦二十多年,他们成天要为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成家操劳,总希望他们能得到快乐,非常担心他们受到痛苦。这也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实写照。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只关心子女即生的快乐,至于他们死后会不会因造恶业而堕入恶趣,却从来不考虑。很多人都鼠目寸光,他们根本不想孩子死后会怎么样,只关心孩子活着时是否能获得快乐。其实,要关心孩子就应考虑他们的长远利益。如果孩子变成一个坏人,经常造杀生偷盗等恶业,那他不但今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生生世世都要感受三恶趣的痛苦。可是,很多父母都像华智仁波切所说那样,自己没有智慧的原因,他们只关心孩子眼前的苦乐。

不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不当,就说父母本身,他们为了孩子也积累了不少恶业。在座的各位请想一想,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造了多少恶业,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成家,可能所杀的生命就无量无边。可以说,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因为他们无始以来都为孩子而造恶业,至今仍沉溺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如果我们不帮他们忏悔,或者说没能让他们清净业障,那他们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应这样观想:一切父母有情为我们造了许多恶业,如今他们正在感受轮回的剧烈痛苦,多么可怜哪!如果能让他们远离轮回的痛苦,特别是三恶趣的痛苦,那该多好啊!若修法比较成功,在看见或观想众生的痛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也就是所谓的悲无量。有些道友悲心很强,一看到杀鸡鸭等旁生,眼泪就会哗哗地流下来。如果一观想众生的痛苦就开始流泪,那说明悲心已经修得很好。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中也说:“流泪为止。”如果修得深入,就会有这样的验相;如果修得肤浅,那不要说别的众生,就是看到亲生母亲受苦也不一定会生起悲心。可见在修悲无量心时,达到这个标准非常重要。

按照阿底峡尊者的传统,在修悲无量心时,开始应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所缘境来观修,要思维母亲对自己如何慈悲,而她正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使她获得解脱;最后再思维,所有众生都与现在的母亲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摆脱轮回的痛苦。而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则是:先以一只特别可怜的牛羊等众生作为所缘境,然后思维这个众生曾经做过我的母亲,现在它正感受痛苦,所以一定要让它获得解脱;最后再观想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现在他们都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获得解脱。不管是哪一种修法,最后都要生起愿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老母有情摆脱所有痛苦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心态就是所谓的悲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四无量心修到量,那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所以我们应首先致力于此。

我最近翻译的堪布阿琼所著的《前行备忘录》中有四无量心的修法,这里有不共的窍诀和殊胜的近传加持,很多高僧大德依靠它,都很顺利地生起了菩提心,所以希望道友们尽可能地翻阅。那他的窍诀为什么这样殊胜呢?因为,这完全是实修境界中流露出来的金刚语。

其实,如果谁能真正生起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救拔出来的悲无量心,那他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没能这样,哪怕只是想一想:轮回中的众生太痛苦了,他们好可怜啊!其功德也唯有佛陀才能衡量。之所以很多大乘经典都说,一切大乘修法归纳起来就是修大悲心,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一个人精通三藏十二部,但他对众生一点悲心都没有,那他的智慧可能是外道的智慧,因为佛教的大悲与智慧是并存的,也就是说,谁的相续中有证悟空性的境界,那他决定会有大悲心。

为什么生起这样的大悲心,就有如是广大的功德呢?因为,它的对境、时间等都无有穷尽。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意思是:如同虚空、世界无边无际那样,众生也无边无际;如众生无边无际那样,每一众生相续中的业和烦恼也无边无际;如是,我们跟随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的发愿也无边无际。所以,发愿时不能仅缘今生父母亲人等少数众生,而一定要发度化天下一切众生的大愿,这样的话,其功德也不可思议。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意思是,由于有情界无量无边,那想饶益他们所获得的福德也无量无边。正因为发心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心的时间是乃至虚空世界尽,再加上让众生所获得的安乐与所发的誓愿都永无穷尽,所以我们所修的乘才叫大乘。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发愿,那功德就非常渺小,可能修行的乘最多只能叫小乘。

话说回来,仅仅有了这样的悲心还不够,一定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有些教言中说,父母对我们有赐予身体、生命以及世间知识等恩德,但光知恩还不够,一定要报恩。那怎样才能报恩呢?要想报恩,就一定要使自己具有智慧和能力,否则毫无办法。有些人说:“我很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但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所以我一定要打工赚钱,这样以后才能给父母买房子。”这是世间人的报恩方法。从出世间来看,我们现在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没办法报恩,因为我们自己尚是业力深重的凡夫,而真正能回报恩德者唯有圆满的佛陀,因为他才能让一切有情得到安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成佛,这样才有能力报恩。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虽然我曾多次在麦彭仁波切等传承上师面前发愿,要报答一切老母有情的恩德,但以现在的身份的确很难实现,尤其在末法时代更为困难,所以我首先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在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而获得出世间的功德之后,再来娑婆世界利益众生,这样就非常容易。

法王老人家给我们作了最好示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学净土法门的人也应发起菩提心。但有些人排斥心特别强,根本不愿接受这样的教言,那不知他们是否想过,这难道不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法吗?

我以前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过,不管是学净土宗还是学密宗,大家都应和睦相处,没有必要互相排斥,因为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像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虽然在长相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实际都是一家人一样;同样的道理,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虽然有不同宗派之分,但仍是佛陀的教法,因此大家没有任何必要互相斗争。如果一定要排斥,那就应该排斥障碍释迦牟尼佛教法弘扬的外道;但是很多人不但不排斥,反而全盘接纳他们的观点,唯一将大乘佛法视为眼中钉。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和行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当然,我接受不了是小事,但这会不会对众生有不好的影响,希望有智之士详察。

现在很多人说:“我是学显宗的”、“我是学密宗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我并不赞叹。因为,显密佛法都是圆融无违的。在藏地无数学佛者中,从来就没听谁说过,“我是学密宗的”、“我是学显宗的”。但汉传佛教的个别法师和居士对藏传佛教并不了解,他们认为藏地就是学密的。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依据,它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再不要这样说,如果谁这样说,那就说明他对佛教的教理一窍不通。

实在说,任何一个通达佛法的人,都不可能把显密割裂开来。如果有人受习惯的支配,硬要分开显密的话,那我就要说说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不学密的显是没有的。请问:在《楞严经》、《药师经》等显宗经典中有没有密咒?不说这些,就是《阿弥陀经》后边也有往生咒。既然如此,那这些是不是密法?可能谁也不敢说这不是密法。所以,今后大家没有必要再排斥密宗。如果排斥,那说明你对整个佛教理论非常不了解。

《印光法师文钞》云:“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既然文殊菩萨都是净土宗的所化根机,那为什么文殊菩萨能接受藏传佛教的道理,而现在的个别法师和居士却不能接受?所以我觉得,光是念一句佛号,理论一点都不懂,这也是一种歧途。

虽然对个别有信心的老年人来讲,不学习也完全可以,但大多数的人还是要学习理论。虽然汉地并没有藏地那样的闻思传统,但历代净宗高僧对理论都非常重视,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有相应的闻思。因为,在闻思修行不能脱离这一点上,汉藏大德都普遍认为,理论和实修脱离是严重的歧途。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云:“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指理论,“观”指实修,其意为:佛陀的要义是理论和实修相结合。如果仅有实修没有理论,修法也不会成功;如果仅有教理没有实修,教理也传不开。有教无观则会迷惑,有观无教则非常危险。他的说法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接近,孔子说:如果学习之后不思维,则会陷入迷惑;如果只是思维而不学习,这也非常危险。所以首先必须学习,其后还应深入思维,之后还要实际修持。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如果只闻思不实修,可能说的时候会很漂亮,但做的时候就不一定行;如果既闻思又修行,那不管是在行为方面,还是在对治烦恼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遵循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传统,即在闻思的基础上再再实修,这样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都会成功。当然,这与前面蕅益大师的观点也完全吻合。可见只学不修不行,只修不学也不行,学修并进则一切圆满。所以,希望大家都能认真考虑,在以后学习与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自己应该怎么办。

因此,大家一定要这样观想:我今日听闻佛法或如理修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才有能力将一切老母有情安置于佛地;为了获得这种能力,我至诚祈祷上师三宝垂念。如是祈祷的话,心愿也会得以实现。

当然,现在不要说度化无量众生,就是度化一个众生也非常困难,尤其末法时代的众生更加难以调化。前天我看了一首无垢光尊者的道歌,尊者发现自己身边的人特别野蛮,这个也不听话,那个也很刚强,所以他想放下一切而独自前往寂静的森林。当然,这是圣者在为我们示现,想以此说明寂静地方具有无比的功德,以及度化众生非常困难。但是,一旦我们拥有佛陀的功德,度化众生就不再困难。就像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不但在其住世时无数众生依靠他的佛法获得了成就,就是在佛陀圆寂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依靠他的威力获得成就者也不可胜数。

其实,这样的发菩提心非常简单,并不像学习《现观庄严论》和《般若经》那样困难,即使是老年人,这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希望所有念佛的老年人都要调整好心态,千万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毒,再不要为了家庭幸福、自己快乐而念佛,一定要为了一切众生成佛而念佛。如果能以这样的发心来摄持,那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将是成佛的资粮。

当然,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这样的发心都不可缺少。如果没有菩提心,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说法,这种净土修法就不会成为大乘法,可能会成为小乘法或外道法。听到这话,有些人可能不高兴:“怎么说净土法门是外道法?你不要欺负我?”实际上我并没有欺负你,因为你并没有大乘的发心,所以你所修的法不是小乘就是外道。

发菩提心之所以重要,我们从《圣如幻三昧经》所记载的,西方三圣于因地在如来前发菩提心的经历也看得出来。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发出无量光芒,也幻化出充满各种供品的无量楼阁,以迎请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从极乐世界前来人间。两位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后,即向佛陀恭敬顶礼。此时佛陀叫莲花吉祥藏菩萨向东方看,菩萨一看,只见东方恒河沙数世界有无量如来,在无量如来面前,无量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问讯、承事、供养。向南西北方看的时候,也出现同样的情景。莲花吉祥藏菩萨感到非常稀有,于是问佛:这两位菩萨最初如何发心,以致成就如是稀有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说:很久以前,金光狮子游戏王如来出现于世,当时有一名叫吉祥威光的国王(即自在国王)依止佛陀闻法,他有许多太子,这些太子都已趋入不退转的菩提道。有一次国王在园林禅修,当时他左右两侧各出现一朵蛇心旃檀莲花,每朵莲花中各有一位童子,其名字分别为宝性与宝生。在两位童子对话的过程中,吉祥威光国王通过他们所说的偈颂获得了五通,也对他们所说的真理生起了欢喜心。后来国王和两位童子一起到金光狮子游戏王如来面前作供养,两位童子问佛:我们很想供养如来,但不知所有供养中最上妙的供养是什么?如来说:最上妙的供养唯有发无上的菩提心。于是他们一起在如来面前发下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当时的国王是阿弥陀佛,宝性是大势至菩萨,宝生是观世音菩萨。

在了知西方三圣这样的发心经历之后,我们就能认识发菩提心的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发菩提心,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极乐世界。相信学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的人,都能认同这个观点。

现在学净土宗的人非常多,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无数众生终于有了摆脱轮回的最胜方便与成就佛果的最妙捷径。但是,修学净土法门的道友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一定要发菩提心;第二,绝对不能排斥其他宗派。当然,在修学任何法门乃至行持任何善法时,都不能忘记发菩提心。如果我们真能在闻法、修法等任何时分,念念不忘这一点,那善根已为方便摄持,这也就是所谓的加行发心殊胜。

对于一切想成就佛果的人来说,发菩提心都至关重要。华智仁波切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成佛无误之种子,胜菩提心愿生起。”意思是说,如果具足菩提心,那成佛的因已全部具足;如果没有菩提心,那想成佛也无计可施,所以祈愿相续中早日生起成佛唯一的种子——殊胜的菩提心。可见,谁不愿发菩提心,谁就没有成佛的缘分。

另外,在《华严经》、《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经集论》等诸多经论中,都讲述了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家可以参阅。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