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次讲完离开猴子的时候,它正在地狱道张牙舞爪、拳打脚踢,企图冲破牢房之墙。猴子在地狱道的经验恐怖极了。它发现自己走过大片炽热的铁地,或被锁链系住、画上黑线、依线切割,或在热铁屋中烘烤,或在大锅中炖煮。此类有关地狱的幻想,都是出自惧闭和瞋恚的背景,其中有一种陷在狭小空间,无法呼吸、无法走动的感觉。被囚的猴子,不仅想要摧毁禁闭它的牢狱之墙,甚至还想自杀,以摆脱那不断折磨它的大苦。但它并不能真把自己杀了,它的自杀企图只能加重它所受的折磨。猴子越力图摧毁或控制墙壁,墙壁就变得越发坚固和沉闷;直到某一点,猴子强烈的瞋恚开始露出疲态:它不再跟墙壁作战,不再跟墙壁来往,它变得麻木、冷酷,虽仍身在苦中,但不想逃了。此时,它受到各种各样的折磨,包括挨冻和住在荒凉的地方。
不过,猴子终于奋斗累了。地狱道的酷烈开始减弱,猴子也开始松弛;它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更敞开、更开阔。它渴望这种新境界,而这种新境界即是饿鬼道:贫穷和渴望救济之感。在地狱道时,它太忙于奋斗,以致没有时间去想那得救的可能;如今在饿鬼道,它如饥似渴地希望过较为愉快和开阔的生活,而幻想出多种满足其饥渴的方式。它在想像中也许看到远处有敞开的空间,但走近时却发现那是一大片可怕的沙漠;或许它看到远处有一棵巨大的果树,但走近时,却发现树上没有果实,或有人在看守;或许它飞到一个看来苍翠肥沃的山谷,但却发现谷里全是毒虫,充满腐烂的植物发出的恶臭。在每个幻想里,它都瞥见满足其欲的可能,而去追求时,却很快就大失所望了。每当快乐似乎就要到手时,它却冷不防地被从美梦中唤醒,但它的饥渴迫使它不屈不挠、继续不断地幻想未来的满足。失望的痛苦,让猴子对自己所做的美梦又爱又恨,它被美梦迷住了,但美梦的不能成真又教它对美梦感到厌恶。
饿鬼道之苦,主要不是苦在所求不得,而是苦在贪得无厌。如果猴子找到了大量食物的话,它很可能碰都不碰;不然就是通通吃光,还要更多。这是因为基本上猴子所迷恋的是饥渴的状态,不是饥渴的满足。它所有满足饥渴的企图都迅速遭到挫败,以致它能一再回到饥渴状态。如是,饿鬼道的痛苦与饥渴,就像地狱道的瞋恚和其余各道的偏见一样,提供猴子可寄托精神的有趣之事,可打交道的具体东西,或令它自觉实存的东西。它怕放弃这安全和娱乐,不敢踏入敞开空间的未知世界。它宁愿待在它所熟悉的牢狱,不管它是多么令它痛苦和郁闷。
然而,就在猴子企图实现其美梦而屡遭挫败当中,它开始只得有些怨恨,同时也有些听天由命了。它开始放弃强烈的渴望,而进一步放松自己,对外界只作习惯性的反应。它只依赖这一套反应,不理会其它应付人生际遇的方法,以致限定了它的世界。狗总是碰到什么就嗅什么,猫总是对电视不感兴趣——此即愚痴的畜生道。猴子无视周遭的环境,不肯探勘新的领域,只是执着熟悉的目标和熟悉的烦恼。它陶醉于它的安全、自足、熟悉的世界,故将注意力集中在熟悉的目标上,并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去追求这些目标。因此,畜生道的象征是猪,猪是鼻下有什么就吃什么;猪不左顾右盼,它直来直往,说做就做。是否必须游过泥沼或面对其他障碍,对猪来说,全无所谓;它只是勇往直前,面前有什么就吃什么。
但是猴子终于明白,它能于苦于乐有所选择。它开始变得聪明一些,能够分别苦乐的感受,而力求增乐减苦——此即分别心强的人道。至此,猴子不再盲目追求,而是对它所求的是什么先加以考虑。它变得更有识别力,能考虑各种可能,想的更多,从而希望和恐惧相对增加——此即有热情、有理智的人道。猴子变得更聪明了,它不再只是攫取,它还先行探勘、摸摸质地、比比货色;一旦决定要什么,它就尽力把它抓过来,据为己有。例如,如果猴子想要的是一块漂亮的丝料,它会到不同的商店去摸摸各种丝料的质地,看看哪一种正是它想要的。找到完全合意或近乎满意的丝料时,它会边摸边说:“啊,这就对了。不是很漂亮吗?我看可以买。”它于是付款,把它买回家去,向朋友炫耀,请朋友摸摸看,让他们鉴赏那块漂亮丝料的质地。在人道,猴子总是想着如何拥有令它愉快的事物:“也许我该买个玩具熊陪我睡觉,买个可爱、让人想抱、柔软、温暖、毛茸茸的东西。”
可是猴子又发现,它虽有智,能操纵它的世界,给自己带来一些快乐,但它无法保持快乐,同时也不能总是要什么就有什么。它有老、病、死苦,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它的快乐总是有痛苦为伴。
于是,它开始十分合乎逻辑地推断出天道的可能——完全无苦、只有快乐的可能。它心目中的天道,也许是极端富有、极具权势或极享盛名;不管它想要它的世界怎样,它都一心求取,全力竞争——此即嫉妒的阿修罗道。猴子梦想着优于人道之苦乐的理想境界,老是想要达到那境界,老是想要出类拔萃。在不断力求某种完美的奋斗当中,猴子变得把心完全放在衡量自己的进展和跟他人的比较上。由于更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猴子更能专一心志,故能比在人道时更有效地操纵它的世界,但它老是一心想要成为最好,一心想要主宰情况,以致有了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它必须不断奋斗以控制它的领域,克服一切对它所获成就的威胁——它一直是在为拥有其世界的主权而作战。
求胜的野心和战败的恐惧,不仅令它烦恼,同时也使它感到自己还活着。猴子经常忘了它的最终目标,但仍为它那期求更好之心所驱策。它被竞争与成就迷住了。它找出那些似乎非其能力所及的、快乐动人的境界,想要把它们拉入它的领域。当目标难以达成时,它会畏缩不前,退出战斗,而怪自己没有严格锻炼,没有更加努力。猴子就这样陷入一个理想落空、责备自己、害怕失败的世界。
最后,猴子也许达成了它的目标,成了百万富翁、国家元首或名艺术家。达成目标之初,它还会有不安全感;但它早晚会觉察自己已经成功、已达目的、已是身在天道了。于是它开始松弛下来,开始欣赏和回味它的成就,把不如意事全都挡在心外。那是如催眠般的境界,是一种自然而有的定境,这种充满喜悦和骄傲的境界即是天道。象征性的说法是,诸天之身,乃光所成,他们不必为尘世的俗务烦心。如果他们想做爱,只要彼此看一看,笑一笑,就够了;如果他们思食,他们只要把心念转向美景,就饱了。那是人类所期望的理想世界,什么都来得容易、自然、自动;在那里的猴子,所闻皆妙音,所见皆华美,所感皆快感。它已完成一种自我催眠,达到一种自然定境,将一切烦心或不顺心的事都抛在脑后。
接着,猴子又发现它能超越天道的感官之乐及美妙事物,而进入无色界的禅定之境,或六道中最精致之处。它知道自己能获得纯粹的精神之乐,即诸乐中最微妙、最持久者;它知道自己能以扩展牢房四壁到似乎并吞全宇宙的地步,来保持实“我”之感,从而战胜无常和死亡。它先沉思无限空间,它注视无限空间——它在这儿,无限空间在那儿,就这样看着。它把自己的成见加在世界上,制造出无限空间,而以此经验安慰自己。下一步则是沉思无限意识,它不再只是沉思无限空间,同时也沉思那认知无限空间之智。如是,“我”从其总部注视无限空间和无限意识。“我”的王国全面扩展,连中央当局都想像不出其领域扩展到什么程度。“我”已成为一只巨大的野兽。
“我”扩展得太大,以致“我”自己也开始弄不清其领土的边界了。每次“我”想确定其边界时,似乎总有部分地方漏掉。最后,“我”断定其边界是无法确定的。“我”的王国大得难以想像。由于它无所不包,故不能说它是此、是彼。于是“我”乃沉思非此非彼,沉思自己之无法构想或想像自己。但这种心态也终被超越;“我”领悟到这种认为自己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构想。于是“我”又沉思非非此和非非彼。此一无可肯定的观念,被“我”引以为慰、引以为荣、予以认同、加以利用,从而维持“我”的续存。这是迷惑的轮回之心所能达到的最高定境和成就。
猴子已设法达到最高的成就,但它尚未超越成就之所依——二元对立的逻辑。猴子的牢房四壁仍旧坚固,仍含细微的与己相对的“他”性。猴子可能藉着表面上与自己的投影合一,而获致暂时的和谐、安宁及幸福;但全局是微妙的定局,是封闭的世界。猴子本身已变得像墙壁一样的坚固,已达到“唯我独尊”的状态。它仍忙着自我保全和自我提升,仍陷在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固定观念,仍把第五蕴——识——的幻想当真。它的意识境界是基于定,基于对身外之“彼”的专注,所以它必须继续不断地检查和保持自己的成就。“到了天界我才松一口气。我终于办到了。我如今真的把想要的拿到手了。不过等一等……我真的成功了吗?啊!你看,对,我成功了。‘我’成功了。”猴子以为它已得涅槃,其实它所获得的只是暂时的“唯我独尊”而已。
这种定力早晚会耗尽,那时猴子便开始惊惶失措了;它感到威胁、迷惑、易受伤害,而一头栽进阿修罗道。但阿修罗道的焦虑和嫉妒强得让它受不了,猴子因而变得心里老是在盘算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于是它又返回人道。但人道也很苦,使得它不断努力寻求答案,想弄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出了什么错,结果却只能增加它的痛苦和迷惑;于是猴子逃离了人类的思维能力所产生的犹豫不决和批评眼光,而投入畜生道。在那里,它只是理头挺进,不顾周遭环境,对走那些熟悉的窄路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的消息,装聋作哑。但环境所发出的消息还是突破了它的心防,使它对现状不满,而渴望改善。怀念天道之情变得非常强烈,使得猴子更加致力于返回天道。它幻想自己在享受天道之乐,但以幻想来满足这种饥饿,只能让它获得暂时的满足,它很快就又饿了。饥饿不断,它终于被一饿再饿所产生的挫折感压垮,而投入为满足其欲所作的更加激烈的奋斗。猴子的嗔心之强,引起周遭环境的对等反应,从而主生火爆与惧闭的气氛——猴子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地狱。至此,它已从地狱上天道,再从天道返地狱,足足兜了一圈。这种奋斗、成就、失望、痛苦的不断循环,好是生死轮回。也就是二元对立的情结所造之业的连锁反应。
猴子怎样才能出离此一似无止境、自给自足的囚禁之环呢?有可能断此业链或轮回的是人道。人道的智力和识别力,让人有可能对整个奋斗过程质疑。猴子可能质疑是否非跟什么发生关系不可,是否非得到什么东西不可;质疑它所经历的各种世界是否实在。要想做到这一点,猴子必须发展出全面的觉知和超然的理解。全面的觉知可让它看见发生奋斗的空间,从而看出其讽刺性和幽默性;它不再只是奋斗,同时也开始体会奋斗及奋斗的无用。它突破过去的种种幻想。它发现不与墙壁对抗时,墙壁并不讨厌,亦不坚硬,而实在是温暖、柔软和可穿透的。它发现它不必从五个窗口跳出,不必把四面墙壁拆掉,甚至不必考虑它们;它可以从四壁任何一处大步通过——此即为何大悲被形容成“温柔高尚之心”。大悲是温柔、敞开的沟通之道。
超然的理解所具有的清明和精确,让猴子能从不同的观点来年墙壁。它开始明白世界从未在它身外,晓得问题完全出在它自己的二元对立的心态,也就是把“我”和“他”划分为二的心态。它开始了解,是自己把墙壁弄得坚固,是它自己的野心把它囚禁起来。于是,它开始觉悟,知道若想出犹,它必须放下脱逃的野心,必须如实接受四周的墙壁。
问:如果你从未真的觉得必须奋斗——从未到那想要离开牢房的程度——则又如何?或许你有点害怕墙外的世界,而用四壁来保护自己。
答:情形总是如此:你若能跟四壁建立友好关系,就不再有囚禁你的四壁了。你虽很想有四壁为护,四壁还是照样消失。这是一个似非而是、充满矛盾的情况:你越讨厌墙壁,墙壁就越牢越厚;你越跟墙壁相好,墙壁就越会离你而去。
问:不知苦乐是否也像好坏、对错那样以智区分。这种区分是出于主观吗?
答:我想,苦乐出于同样的背景。一般而言,人视苦为坏,视乐为好,以致乐被看作喜悦和幸福,而跟天道连在一起;苦则让人联想到地狱。因此,如果你能看出排斥痛苦以便得乐、惧受大苦而奋力求乐之中的荒谬和讽刺,你会觉得这一切都很有趣。人对苦乐的态度里,少了一些幽默感。
问:您早些说过,我们幻想生出现象界,又想冲出现象界,我的了解是佛法说现象界只是空性显现。既然如此,冲出什么?
答:问题是在“我”眼中,现象界非常真实、难堪、坚固。现象界虽实为幻想之境,但对猴子而言,这种幻境可是十分真实和坚固的。从它迷惑的观点来看,连思想都是非常实在和具体。只说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幻境非有,那是不够的。你去跟一只神经质的猴子讲讲看就知道了。对猴子来说,色是坚实稳重之色。它以色为实,是因它为色所迷,不给其他看法留任何余地。它总是在忙着巩固自身的存在,它从不留出空隙,所以它不可能得灵悟,不可能从其他方面和不同角度去看情况。在猴子眼中,迷惑是真。你在做恶梦时,梦境是真,非常可怕;然而,你在醒后回顾那可怕的经验时,它又似乎只是一场梦了。你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逻辑。你必须看迷惑的全面,才能看破迷惑,而得见其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