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心灵朋友(中)

  • 作者: 竹庆本乐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14
  • 分享到:


莲花生大士说:‘没有检视老师,就像喝毒药;没有检验弟子,犹如从悬崖纵身一跃。’

英译中/感恩审译/报恩

▲本乐仁波切提醒,心灵朋友的作用,是要去发现我们的过失、弱点并发掘我们的痛处。

找到一棵对的树

依据巴楚仁波切的开示,我们在选择自己的心灵朋友之前,甚至就在我们要做出重大决定,想要亲近他之前,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先去检视他。

如果不详细的检视上师,无庸置疑地将浪费掉所有累积的功德,就好像在有毒蛇的树荫下乘凉,被骗了,他们失去了他们曾经找到的自由。

~巴楚仁波切‘在树荫下…’

在这个韵文中,巴楚仁波切比喻轮回的热恼就像在沙漠一样。你走在看不到尽头的撒哈拉沙漠,好像轮回的炙热,让你痛苦得大汗直冒,这时你看到沙漠当中有棵树。看到它美丽的树荫,幻想着如果你能在这棵美丽的棕榈树荫下乘凉,该有多好!此时天空连一片云也没有,你就这样被曝晒在烈日下,没有任何的遮挡。天气炙热得连砂都像在冒火,这时你就像被扎扎实实夹在轮回热恼当中的三明治。因此,当你看到树荫时,你就爱上了它。这时候还能指望你应该先去检验树荫的真假吗?这真是没有希望啊!因为你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你可以想像很多在树荫下的美妙,一来它真的很凉快,二来可以好好的休息,而且还可以在它的遮荫保护下,免于太阳与沙子所散发出来的炎热。然而,事实上有一条蛇正盘蜷在那棵树下。如果这时候你兴冲冲的走进树荫,还没有仔细看清楚就把背靠在树干上,这时候巴楚仁波切说话:‘真是危险啊!’你有可能被毒蛇咬伤,它或许不是故意要攻击你,只是在自卫。但也有可能它蓄意要伤害你。还有可能是你已经压到它,自己还浑然不知;如果你伤到蛇让它受到惊吓,那么它回咬你一口,同时释放出毒液。

如果我们不仔细思维,一心只想要离开轮回的热恼,看到树荫就飞奔过去,很可能被毒蛇咬到而丧命。结果,我们因为珍贵人身所累积的功德与福报,以及走在沙漠中能看到一棵树这稀有难逢的机会,全部都被浪费掉。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多点耐心,沉着且无畏的再往前走,找到一棵对的树,树下没有毒蛇,依靠在上面也不会有危险。

在佛教中,检视上师非常重要;同时,上师检视学生也一样重要。看起来在我们的社会里,这种检视的过程似乎正在消失。即使当今的环境如此,我们还是要强调,在第一阶段学生检视上师,以及上师检视学生同样非常重要。

检视的期限

这里要说个故事,过去在西藏有个伟大的金刚上师来到中国。当时的皇帝想认这位大师当他的上师,所以就邀请他到宫廷作客。大师到了,但并没有向皇帝行跪拜礼。他想,我是一个心灵朋友也是皇帝的老师,皇帝理应要向我跪拜才对。同一时间,皇帝也在想,这个心灵上师没有对我行跪拜礼,我是统理整个天下的皇帝,因此,很骄傲的说,我现在不接受你当我的心灵朋友了,但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将检视你。随着时光的流逝,皇帝终于发现这位上师是对他弥足珍贵的老师,最后他决定要请这位大师当他的心灵上师。然而,大师已在两、三年前圆寂。因此,虽说我们要检视上师,但这个检视必须有期限。学生的生命很珍贵,老师的生命也很珍贵。

檀香木的芬芳

检视心灵朋友是为了找到檀香木,我们不想要一棵毒橡树,也不要一棵有毒蛇的树,我们要的是珍贵且芳香四溢的檀香木。一棵普通的树干,横躺在马来亚山檀香木的森林里,从檀香木湿润的叶子和枝丫吸收了它的芬芳,慢慢地,它闻起来也会有檀香木的味道。同样地,如果亲近已经开悟的人当我们的心灵朋友,我们也会愈来愈像是个开悟的人。你跟了谁就会跟他很相似。

我们可能不是完全开悟,但从表面上看起来就像开悟的人,说的话就像开悟的人所说的话,我们也会愈来愈有开悟见性的人所具有的品质。事实上,要调查的是那棵树的品质。它是棵檀香木还是棵有毒的树?我们必须辨认出檀香木,并且亲近他;也要分辨有毒的树,而且避开它。这就是检视心灵朋友的重点。

去找很难找到的

巴楚仁波切给了很好且实用的忠告,当去寻找上师时,有哪些品质是我们该留意:根据我们最精纯的法教所描述,具备所有完美品质的上师,在这个染浊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信任持守三种清净戒律的上师,他具有渊博的学问与高贵的慈悲,并且熟练无尽经藏中的仪式有着成就的佛果、完美的智慧来自究竟的解脱与证悟。耀眼吸睛的花朵源于他四个优雅的品质,幸运的弟子将如蜂群般的跟随着他。~巴楚仁波切

本质上,巴楚仁波切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很难找到一个具足所有完美品质的上师。从这个情况来看,我们不要去寻找理想中拥有特定品质的上师,应该找寻具有基本品质的上师。

一个上师应该保任他的戒律。我们可以从三个戒律来观察。第一小乘的戒律,是个别解脱戒律。第二菩萨戒,这是大乘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戒律。第三金刚乘的戒律,是密咒乘的三昧耶戒或者承诺。

佛陀说过小乘的戒律就像陶制的花瓶,它看起来很美,可是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将碎为千万片。要将它们一片片的拼回去完全不可能。如果你破了小乘的戒律就无法重受,即使花费一生的时间也无法修补。佛说菩萨戒就像纯银做成的花瓶,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可能会留下凹痕,一个好的银器匠可以修补它,不过不可能看起来跟以前一模一样。即使一个银器匠没有很好的手艺,但还是可以整修它。因此,在大乘的道路上你可能犯错,戒律可能衰损,但就像修补银器的好工匠一样,你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受戒律并且净化它。金刚乘的戒律就像纯金打造的花瓶。纯金是非常柔软而且灵敏度相当高,即使用手指轻轻碰都会留下痕迹。因此,佛说金刚乘的三昧耶戒律非常容易破损,在这个戒律下很容易违犯,但同时也很容易去弥补,用你自己的手就可修补金刚乘的戒律。

因此,巴楚仁波切说如果你看到一位上师竭尽所能地守护他的戒律,不管他是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的上师,这个指标性的品质,显示他正走在开悟见性的解脱道上。

更进一步来说,这个上师应博学且具有慈悲心。如果他没有学问我们怎么跟他学习?上师必须能确切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告诉我们‘是,这是对的,’或‘不,那是错的,’因为佛陀曾经在这部经里如是说,在那部论里那样说。那么,上师博学的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困惑,解答我们的疑问,这很重要。有时候人们会想一个上师并不需要什么学问,但应该是个瑜伽士。这种浪漫的想法很不切实际,因为当你深陷困惑时,一个瑜伽士可能使不上什么力量可以帮助你。

巴楚仁波切指出,一个上师必须精通三藏,它就像三个篮子,或三个佛陀法教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律藏:是小乘的道路。如果说律藏与我们无关,认为只有那些剃了头,穿着红黄色袍子,住在修道院或尼院里的人才需要它,这并不对。在律藏中佛陀并不只是教导寺院‘可做’与‘不可做’的规矩,他还教导基本的社会互动原则,是佛教徒的基本社会哲学。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一个由佛教徒组织而成的‘僧众’社会,我们必须了解佛陀对律藏的开示,因此一个上师必须精通律藏。

第二个主题是经藏:它包含佛陀所讲的大乘道路,菩萨道,慈心、悲心的道路。佛陀教我们不仅要自救,还要解脱所有众生,因此,上师必须精通经藏。

第三个主题是论藏:这当中完整的包含了佛陀所教导外在自然界现象的不同原素,及内在的心智科学。

因此,身为一个上师必须精通三藏,还有其他有关金刚乘道路的主题。如果你发现这样一位上师,戒律清净而且学养丰富,那么你应该要满意且跟随这位上师。不要太挑剔,逐条的去检视他的品质。当看到他具有几个重要的品质时,你应该接受这个人成为你的上师,你的心灵上师。

错误的向导

巴楚仁波切在寻找心灵朋友的旅途上给了些许叮咛,他认为我们要避免一些老师。这些要点非常重要:

木头里程碑

第一种要避免的老师是以木头制造的里程碑,他看起来跟真的石雕里程碑一模一样,事实上既没有强度也不具能力。如果一个老师毫无学习的强度也无实证的能力,就像是木雕的里程碑。

这些老师完全没有从研读、反省及禅修,提升自己品质的蛛丝马迹。这些上师高贵的弟子或优越的家族,日后一定会觉得比一般人更尊贵。他们悍卫自己的种姓就像婆罗门一样。即使做了一点点法教研习、反省及禅修,但并没有为了来生着想的纯正发心,而是充满世俗的种种理由。

巴楚仁波切抨击这充满阶级的种姓制度,他的理由是建立在律藏的基础,佛陀曾经开示身为一个寺院的住持,必须具备满腹经纶、丰富的经验及高度的证悟。更进一步地说,他必须有慈悲心及乐于助人的善心。佛陀也说过选择老师不要以他们的种姓作为依据,比如婆罗门种姓;不要因为家族关系而选择他们,而应该是依止于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及证悟。

井底之蛙

第二种要避免的老师就像井底之蛙;他们对佛法的了解非常狭隘,视野短浅、经验及证悟都极为有限。

这样的老师没有具备特殊品质,他们与一般人在一起时显不出任何的特色,因此无从分别。但有些人完全没有经过任何的检验,就对他们盲目的崇拜,把他们捧上法座。一旦他们被拱了上去,会很骄傲自大,因为得到好处与美名。他们自己甚至没有自觉,自己并不具有伟大老师该有的真正品质,他们就像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

巴楚仁波切说了一个故事: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遇到来自大海的青蛙,问:‘海有多大呢?’海蛙回答:‘非常的大。’井底蛙问:‘有没有我这个井的三分之一大?’海蛙回答:‘比这个井大得多了。’井底蛙再问:‘有我的井一半大吗?’海蛙回答:‘比这还大得多。’井底蛙又问:‘是不是跟我的井一样大?’海蛙回答:‘那是没得比的,海大得太多了。’于是,这两只青蛙结伴来到海边。当井底蛙看到海洋的刹那,马上被海洋的拍涛壮阔吓得心脏病发而死。这就像那些训练有限且视野短窄的老师一样,他们承受不起伟大上师们所具有的深邃眼界。

疯子的指导

第三种要避免疯子的指导。

这些老师的知识有限,从来没有努力地去跟随有学养的上师学习,也不曾受过经典跟论典的训练。他们的负面情绪非常强烈,而正念跟觉察力如此的薄弱,这造成他们对自己的戒律及三昧耶戒松散马虎。虽然他们的心志比一般人还低,但是他们模仿成就者,行为举止表现得好像比天还要高。

有些老师的表现就好像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但却没有他们的证悟。只能算是疯子的指引,因为还没达到圆满的成就,行为简直就是疯子。

过去那些大成就者的外在言行看起来就像完全疯掉了一样,然而他们的举止看似颠倒狂妄,但证悟却可以转化他们的行为。帝洛巴把他的学生那洛巴推下百尺深的悬崖,之后他爬下那洛巴摔落的地方问他:‘我的孩子,那洛巴,你觉得如何?’那洛巴回答他:‘我就要死了。’帝洛巴具有治愈的能力,他把手放在那洛巴的背部,拍了三次,就这样治好摔得粉身碎骨,痛不欲生的那洛巴。

在这个时代充斥着模仿大成就者行为的人,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证悟的力量。他们知道怎样把你推下悬崖,但却没有爬下山谷去关心你的慈悲,他们更没有治愈痛苦的能力。避开这种疯子的指导吧!

盲目的指导

第四种要避免的老师是盲目的指导。

事实上这些老师的品质并不会比你自己所拥有的还要好,也不具菩提心的慈悲,他永远不可能帮你打开眼界,让你看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这样的老师我们称之为盲目的指引,因为他们无法判断什么应该采用?什么应该避免?如果跟随这样的人,就会变成跟他们一样。

因此,检视老师,知道什么样的老师应该要避免,什么样的品质该被领受。如果我们看到任何一个老师具备一定的品质,那么就应该跟从他的指引,很快地我们就会达到证悟及解脱。巴楚仁波切在此引用一段莲花生大士诗文中提出的警语:

没有检视老师就像喝毒药

没有检验弟子犹如从悬崖纵身一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