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作意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4883
-
六 如理作意
空性大悲藏
讲完修行人最起码应当具备的条件以后,在此对如理作意的道理作简略性的阐述。正如仲敦巴仁波切亲口所说:“一位修行人在趋向遍知佛陀果位的过程中,虽然有不可思议要修学的正道入门,但是相续中所要生起的只有一法,何为一法呢?那就是空性大悲藏。”
仲敦巴尊者说:“想要成佛,在修学过程中虽然有不可思议的众多法门,但不可缺少的一法必须要生起,那就是空性大悲藏。”所谓的空性大悲藏,空性是指诸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大悲心是对每一个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这二者双运,就是现空双运,也就是空性大悲藏。
当然,现空双运的境界有有缘、无缘两种,从有缘角度,对众生生起强烈悲心,同时对一切万法没有强烈的执著,都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现空双运、空性大悲藏。
空性大悲藏可以说完全囊括了大乘中林林总总的一切道。心中如果真实不虚地生起了大悲心,那么随之而来的菩提心宝前所未生的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经久不衰、蒸蒸日上,从而圆满福德资粮。证悟空性的智慧则是根除轮回必不可缺的殊胜正道。
自己的相续中真正生起空性大悲藏的话,原本没有的菩提心会自然而然生起,原有的菩提心也会不断增上。
而且在《入菩萨行》、《大圆满心性休息》等论典当中都说:想断除轮回一定要有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
尤其是,具有大悲藏的证悟空性之智慧才真正是遍知佛果之因。其中的大悲藏,也就是对于为三大痛苦所逼迫的一切有情,生起无法堪忍的大悲心,想使他们摆脱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愿望十分强烈。
“藏”是指精华,一种核心。也就是说,空性具有大悲的核心,具有大悲的精华,而大悲与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的。
一切痛苦的因就是集谛,要离苦得乐必须断除集谛所包括的一切业与烦恼,而一切业与烦恼的根源归根结底就是我执与俱生无明,要想铲除贪执的对境,必须有证悟无我的智慧,
一切众生都在遭受痛苦的逼迫,而这一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四谛里面的集谛,而集谛的主要来源就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未能断除的话,其他任何法都无法遣除痛苦。然而,不具足无我的智慧,也就根本没有办法对治无明烦恼。
因为自相续中只有真实不虚地生起了这样的无我智慧,依之圆满广大的智慧资粮、从而才能够获证如意宝般二资圆满的佛果。
这个次第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尽量祈祷上师诸佛菩萨加持,希望在自相续生起无伪的悲心和无我智慧,这二者非常重要。如果能够生起这两种功德,即使没有见到佛菩萨、没有神通,你的功德也已经圆满了。由于对人我、法我没有任何执著,全部都是如幻如梦的一种境界,甚至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是如梦如幻的——得到不会特别高兴、失去也没有什么痛苦,这时你真的已经获得自由了。
与此同时,现在世间上的众生整天为了我、为了法,忙忙碌碌、奔波不停,看到这种景象,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什么时候也能得到像我这样的境界呢?这时强烈无伪的大悲心会油然生起,这也算是一种空性大悲藏。
而成就佛果的一切正道无不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只有空性与大悲并行不悖,才可称得上是空性大悲藏,仅仅具备证悟空性的智慧也无法成就佛果,而单单依靠大悲世俗菩提心也无法成佛,这就是要想成佛方便智慧必须圆融无碍、互不脱离的意义所在。
在座很多人,尤其在法王如意宝座下依止多年的人,相续中应该具足空性大悲藏,这是非常珍贵的。我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感觉,但从道理上非常清楚,我想不论显宗、密宗,相续中都必须具足空性大悲藏。当然空性大悲藏的境界也有高低之别,像凡夫人从理解上得到的空性大悲藏也是弥足珍贵,更不要说诸佛菩萨相续中真正具足的空性大悲藏了。
如经中云:“脱离方便之智慧乃束缚,脱离智慧之方便亦是束缚。”要想成佛,空性大悲菩提心二者必须兼而有之,相互圆融。
如果真想成就佛果,那空性、大悲二者不能互相脱离。
有关空性大悲藏,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讲过,《大圆满前行》中也引用过。
要使相续中生起大悲心,必然要对他众心中的剧烈痛苦有切身的体会,如果首先自相续没有感受过痛苦的折磨,那么想生起令他众脱离痛苦的愿望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想要生起大悲心,内心首先要对众生的痛苦有一种切身体会,因为从来没有生过病的人根本不知道病苦是怎样的,但是生过病的人就会了解这种痛苦。
确实我都有这种感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在病人眼里,就和真正的善知识没有什么差别。佛陀亲自来到病人面前不一定生起信心,但医生什么都没做,只是在病人面前晃来晃去,病人也会用一种非常感激的眼神看着他,心里一直想:只有他能够救护我……
倘若不将无法忍耐的痛苦与自身的感触相结合来推断,那么由于对别人的苦难一无所知,当然想生起愿他众远离难忍苦楚的同情心也是异想天开的事了。
一般贫穷的人才会知道贫穷的痛苦,但生下来就非常富裕的人,由于根本不知道贫穷的痛苦,想让他对穷人生起悲心也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件事。
因此,首先应当尽可能地回想自心的苦恼、自身的痛苦,这就要观想将总的轮回痛苦,尤其是恶趣的重重苦难,放在自身而去感受、去体验,在没有出现双脚跺地、头上冒汗、忍无可忍的感受之前应当一直修持。通过这样修习以后,如果对轮回与恶趣的痛苦彻底地断除了贪执,那么再进一步观修:正如自己屡屡为烦恼所逼迫一样,所有的老母有情也在遭受着痛苦的折磨,以此在相续中很容易生起大悲心。
依靠这样的方式,自己的相续中很容易生起大悲心。
最初心中思维自己正在亲身感受恶趣的难忍痛苦而倍受折磨、苦不堪言的情景,进而急切地想要摆脱这种痛苦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如此修炼共同小士道;随之,生起想脱离轮回一切痛苦的强烈希求之心,如是修持中士道之次第;
由于对三恶趣生起极大厌离心而精进修行,这就是小士道修法;如果想从一切轮回痛苦中解脱,就是中士道修法;不仅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同时希望将一切老母有情从轮回中救脱出去,这就是上士道的修法。
最后产生了想救度一切老母众生脱离痛苦的大悲心,再修由此引发的菩提心宝,并且相续中生起如理了悟菩提心所摄持的一切诸法的实相真如正见,这样一切善法自然而然会成为遍知佛果之因。
这样一来,由菩提心摄持的一切空慧正见也可以随之生起,这时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法已经成为成就佛果的因。
发心非常重要,一方面具足如梦如幻的空性正见,一方面对众生生起大悲正见,这不仅是显宗,密宗在因位等持时也需要修持如梦如幻。
倘若如此而行,那成就佛果就不再是天大的难事。
必要前提
按照至尊上师宗喀巴大师在《菩萨道次第论》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在一位具有卓越智慧与体验的具德上师善知识前听受佛法,而这位上师仅仅只有一点智慧还不够,如果他不能将一切经典理解为窍诀,相续中也不具备真修实证的亲身体验,那么他只能算是道貌岸然的形象上师,尽管在他面前听闻了佛法,也不会对自己的相续有利益。
按照至尊宗喀巴大师所说,所依止的上师并非仅仅具足一点儿智慧就足够了,还应该具足修法方面的体验。但有些上师智慧方面还不错,可以讲授任何经典论典,可是,他自己对于各个经论所说教义都认为是相违的,各个宗派之间根本无法圆融,而且根本不懂有关修法方面的窍诀,自心也不具足一点一滴的真修实证,如果这样,他只是一个形象上师,不应该依止他。
作为一个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讲无常法,那他相续中对无常应该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对万法无常这一点不是口头宣说,而是真正自相续中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如果这个上师给你灌顶,那他对灌顶的方法、意义以及灌顶的功德应该精通,否则,表面上给你灌顶、传破瓦,实际他自己根本没修过破瓦,甚至对修破瓦一点儿信心都没有,这样的话,不管口头上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上师,对弟子的相续没有很大意义。
尤其是现在的末法时代,依止上师时更应该注意,比如一个宁玛派的上师,最起码应该对宁玛派的教法有一种真修实证的体验,一点儿体验都没有的话,即使口口声声说宁玛巴有何种功德,也只是鹦鹉学舌,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作为上师,仅仅表面具有一点儿智慧是不行的,在他的内心、在他的体验上必须具足一种功德。
有时看到一些人给别人讲破瓦,我的“邪见”都是特别严重,经常想:这个人平时会不会修破瓦呢?他给别人灌顶,那他对灌顶有什么样的功德、需要领受什么样的教言,而且他自己在灌顶时有什么样的体会,对于这些思维过没有呢?如果没有思维,仅仅依靠一个仪轨给别人灌顶的话,这样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确实,可以说佛法是见解脱、闻解脱,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灌顶应该具足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拿个宝瓶在你头上撒点儿水就可以了。所以上师对修法应该具足一种亲身体验,你们以后如果想当阿阇黎、给别人传法,那在传法时首先应该思维,自己对这个法有没有一种亲身的体验?如果一点儿体验都没有,即便给别人传讲也不会有很大利益。
就像宗喀巴大师曾经说:“仅耽词句不通其意义,于勤守护根门者生嗔、跟随偏袒之风而飘动,当弃如此形象之上师。”
宗喀巴大师说:“有些人整天执著词句,对于其中包含的教义,不要说亲身体验,连意义都不懂。但是他们对于精勤守护根门的人,经常生起嗔恨心,唯一跟随偏袒执著的业风任意飘动,这只是一种形象的上师,应该尽量远离,不要依止他。”
依止上师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对如何依止上师根本不懂,尤其一些耽著词句的上师,他们虽然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特别好,但对于真正的修法功德根本不知道,甚至对三宝是否具足虔诚的信心都值得怀疑,像这种上师必须尽快舍弃。
所以,我们应当在具有实证体验的上师前恭听教言。
我们应该观察一下上师,他有没有一种真修实证的体验?如果一点体验都没有,那在他面前听闻也没有很大意义。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大上师,不论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对任何法都具有真修实证的功德,在他面前哪怕只听闻一句佛法也有很大利益。但有些上师不是这样,所以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正如格西博朵瓦所说:“无需寻觅太多,只要寻找到一位要拼命依止、纵遇命难也不舍弃的上师,之后就像孩子拉着母亲的衣服一样。”
在现在的时代,很多人根本不想依止上师,倘若如此,在这样的滚滚红尘中,自己的信心、悲心也会全部荡然无存,非常可惜。
比如小孩子走在熙熙攘攘、繁华拥挤的大市场里,如果手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服不放,就能一路顺利,安然无恙。假设手松开衣服那就会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迷失方向。
小孩子如果紧紧抓住母亲的衣服,就会平安回到家中;一旦放开母亲,由于自己根本不具足独立自主的能力,必定会在人群当中迷失方向,一辈子都会非常可怜。
因此依止上师也需要很长时间,千万不要轻易离开上师,这是修法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们依止上师也必须做到这样。无论出现任何苦乐,如果时常不忘祈祷上师,寸步不离地亲近,那今生来世的一切事情都可成办。
这里的一字一句确实非常好懂,但其中蕴含的意义非常深,如果看小说的话,只要看一遍就可以了,然而佛教的内涵非常深奥,每一层意思都有内义、外义等很多解释方法,依此一点点衡量自己、要求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的。
博朵瓦格西说:“如果恒时依止上师的话,一切事情都可以成办,短暂的时间并不能有如此的效果。”
如果只是一两个月、一两年呆在上师身边,不会有很大利益。有些人就是这样,在上师那里办个皈依证,说“我是上师的弟子”,之后仍然搞他自己的世间法,上师做自己的事情。你名义上虽然可以说是某某上师的弟子,但真正想要获得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就必须长时间的依止上师。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虽然在学院里呆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大城市里,与其他的世间人没有什么差别;若在学院呆的时间长会好一些,但也经不起现在社会洪流的冲击,慢慢地,首先念珠扔掉,因为城市里拿念珠不是很方便;之后念诵的法本也会扔掉,逐渐逐渐,就与从来没有修行过的人一样了。
所以说,我们必须依止一位具备亲证体验的上师。
这里再三提到:所依止的上师,必须是具有亲证体验的上师。形象上虽然某某上师似乎很有福报,但实际上,不要说大圆满,对无常法和人身难得都没有生起一个真正的体会,他自己对修法也好像没有很大兴趣。
因此首先应该观察上师,但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根本不懂,我们也没办法与他们交流,在座的人听闻这部法要之后,应该将这一点记在心间。
之后,自己以三供养令上师欢喜,并且所听受的一切教言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跟随词句的表面理解上,而是凡所了知的正法一五一十均与自相续相结合,进而实地修行。
凡是所听闻的法,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词句上,应该真正付诸于实际行动当中,否则你听闻佛法也只是获得了一点儿功德,真正的意义根本没有实现。
登堂入室
在实际修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绝不能好高骛远,只求高法,而将一些加行法置之度外,不予实修。
这是很多人共同的一个毛病,他们最初总是希求一些大大的法——大圆满、大手印,法王也要大大的法王,那天他们说:现在台湾那边,仅仅一个法王的称呼是不行的,还要“法王的主席”、“法王的法王”……他们特别喜欢给自己和别人戴高帽子,但相续中不要说法王,连小堪布的境界都没有的话,只是在名称上这样宣传也没有什么利益。这些修行人特别喜欢修一些高法、深法,寻求一些大人物,这些并不是很重要。
如果首先以观修无常来修炼自心,那么相续中便可易如反掌地生起上面一切道的功德。
这里首先讲了无常法的重要性。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对无常法作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无常这一法要,不管什么身份,只要具有一点正知正见的人肯定会接受的,因为其中讲到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所以首先应该观修无常,无常观修的好,对现实社会不会特别贪执,如此也就不会再再地希求名闻利养,这样一来,自己的修法一定会成功的。
而且所产生的功德也会稳固持久,不再退转。大格西博朵瓦对此是这样说的:“不忆念无常的一切修法就好似冰上的建筑一般,悠闲自得之时似乎自己也的的确确具有空性等的修证境界,可是一旦遇到紧要关头时,便彻底崩溃;如若生起无常之心,则修行不会倒退;倘若未生起无常之心,则一切修法都会退步;如若生起无常之心,那么菩提心与空性等一切功德如同堆积财物一样不断增多。”
博朵瓦格西说:如果没有修好无常,当你悠闲自在的时候,似乎已经有了一些境界,但到了关键时刻,你自认为具足的境界就会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大家应该从道理上对无常有一种深刻体会,在相续中真正生起无常的观念,了知一切所作所为都没有任何意义。
华智仁波切从情器世界等七个方面广泛宣说了万法无常的道理。以前讲《大圆满前行》当中无常的时候,效果特别好,但凡夫人都有这样的毛病,正在讲的时候似乎深有体会,过两天就全部都忘了。一般有智慧的人心比较稳重,可能会长期注意,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
作为修行人,无常观是最重要的,宗喀巴大师、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很多大德都是这样讲的,只是后来的这些人没有学习过他们的论典,对无常究竟如何重要根本不懂。
修行人如果没有从无常下手,你虽然修了大圆满、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很多高深的修法,但出现自身和外在的违缘时根本把握不住,这时自己的“修证境界”也会暴露无遗。札嘎仁波切说:如果无常观修得很好,你的修行就会非常稳固,你的菩提心、空性见、大悲心也会如同堆积财物一样,在相续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增长。
对于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务必要内观反思。通达正道的要点再没有比这更为精彩的教言了。如果未曾忆念无常,就会将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亲友们执为常有,而对这一切均无有实质这一点熟视无睹。
我自己的无常虽然修得不好,但在我眼前却还是能看到一些无常修得不好的人,不管在外面城市里还是住山的修行人,看到他们的一些行为,感觉他们可能根本没想过无常。我们依止善知识非常不容易,遇到这样殊胜的法也非常不容易,口头上说的不是很重要,实际行动或者内心中真正具足一个无常观念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们对此深深思维。
如若没有见到无实质,势必会觉得身体、受用等统统是常有实存的,也就必然会对这些贪婪执著,结果唯一忙碌今生的琐事,而不修后世大义的正法。
不仅札嘎仁波切如此宣说,宗喀巴大师的一个大弟子著有一部《修行入门》,其中也讲到了许多万法无常的道理,看完之后,心里确实生起了少许无常观,但凡夫人的习气是不稳固的,过几天就忘了,这时再看一遍,又觉得稍微好一点,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只能依靠殊胜论典的教义修正自己的相续。
大圆满的境界确实非常重要,但如果无常观没有修好的话,即使修大圆满也不会成功的。
如果不勤修利益后世之正法,那来世的去处也就只有恶趣了。假设没堕落恶趣,那么如今所幸得的暇满人身也已白白地空耗了,此后,多生累劫中甚至连善趣的名声也听不到,还指望什么获得佛果呢?
这样非常可惜,若未修习无常,即使没有堕落恶趣,你的修行也不会有所进步。看看现在非常散乱的这些人,他们就是因为无常修得不好,如果无常法修得很好,对于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非常珍惜。所以无常修得好不好,只要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知道,就像札嘎仁波切说的:如果连喝一杯茶也觉得耽误时间,那你已经真正生起了无常观。
因此说,来世能否获得幸福安乐,关键在于当下能不能看破今生的一切圆满之事,而能否看破今生的一切圆满之事也完全取决于具不具有无常的观念,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要点。
来世快不快乐,要看能否看破世间;能不能看破世间,要看无常修得好不好,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
倘若没有懂得这一道理,那么虽然也知道应当修持一法,但是对修持的方法却懵懵懂懂,一无所知。
如果没有意识到无常的重要性,没有明白修行的方法,即使进行所谓的修法也是懵懵懂懂。因此,首先方法应该懂——看破世间、不贪执今生的名闻利养,这样的修行会成功的。
在当今的时代,大多数的修行人将无常的修法搁置一旁,不予理睬,却心思旁骛、放逸散乱地奔波操劳今生的繁冗琐事,与此同时诵咒、顶礼、转绕的数量也委实不少,于是便洋洋自得,觉得自己积累的这些善根必定是对后世大有益处。
他一边忙忙碌碌世间的琐事,一边转绕、顶礼、念诵咒语,自认为已经修持了非常多的善法。
其他人也认为此人来世一定会转生善趣。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确什么是对后世有利的善根,才有如此的误解。
他们这些人太愚笨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法才是对今生来世真正有利益的。
实际上,有利于来世的善根必须要由彻底断绝今生贪执的强烈厌离之心所摄持,这样的厌离心仅仅以一般的念咒诵经、顶礼膜拜、右旋转绕这些方式是无法在自相续中生起来的,而只有了知今生的血肉之躯、身外之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久存、虚无缥缈的本质后方能真正生起。
真正对来世有利益的法,必须以厌离今世的一种心态摄持,这样所做的善根对来世会有利益。但是,依靠其他方法对今世生起厌离心是根本没办法的,如果彻底了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身内身外的一切法都是虚无缥缈、没有任何实义的,那你相续中一定会对今世生起厌离心,以这样一种厌离心摄持所做的善根,对你的来世会有一定利益。
这里虽然只是表面上一般的文字,实际已经将今生来世最关键的窍诀讲得非常清楚了。
观修无常是相续中生起厌离心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一切修法中首先修无常观,这是所有经续窍诀中异口同声的观点。
济群法师曾经问我:“藏传佛教依靠什么样的方法对今世生起厌离心?”其实修习无常观,心里对今生的一切琐事都会看得很平淡,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有些事情不得不做,饭也不得不吃,实际却没有任何意义,这时便会对轮回生起一种强烈的厌离心。
希望大家时时刻刻观想无常的道理,到一定程度,虽然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一切所作所为就是想要脱离轮回,达到这种境界时,说明你相续中生起了一定的正见,这时再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也会成功的。
正像前面所说的不修无常的一切善法犹如冰上的建筑一样不牢固,必将土崩瓦解。
现在类似这样的冰上建筑确实非常多,但是,开春的时候,你外表华丽的建筑一定会彻底倒塌的,真的很危险。
欲速则不达
有些人刚来就想得到成就,但马上获得成就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因缘,不是你想成就就能立刻成功的,如果无常法没有修好,不要说很快成就,拖延的时候可能会更长。
当前,多数的修行者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趋入密宗,紧接着便想找到一条捷径,诸如想依靠密宗的生圆次第念诵咒语等获得成就,这也是由于他们未懂得冰上建筑道理所致。
很多人认为,修习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可以很快获得成就,于是连加行也不修,一开始就说:“我是密宗根基,我要修无上密法,我是利根者、上根者……”这是由于他们根本不懂冰上建筑的道理导致的。
修行应该有一种次第性,首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之后开始修不共加行,然后修习密宗的大圆满,这样你的修法肯定会成功的。但很多人连《大圆满前行》的法本都不看,然后就问:“我可不可以看一看《上师心滴》?”如果没有前行基础,看一百遍也是没有用的,即使暂时有一些觉受也不会稳固,遇到外缘时,所有的境界都会消失无余。因此首先应该将基础打好,做到逐层上进,人身难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寿命无常又是怎样的境界,在每一层次上都要做到圆满。
如果最开始就妄想寻找一条高速之路而进入高不可攀的正道,结果在这条高速路上速度反而变得更加缓慢了,虽然寻觅到了一条快速之道,却由于将速道的次第错乱而实修以致于相续中没能生起证悟,
他们口口声声说:“轮回太痛苦了,我想在很快时间中得到成就。”由于不明白修法的次第,法虽然是很高的法,但对你来说可能不是很好,就好像高速公路虽然非常好,但一辆烂车在上面跑也不会很快的,如果零件突然失灵,速度可能会更加缓慢。
道的次第千万不能错乱。一般在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和《密宗道次第论》是非常好的道次第,而宁玛巴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也是非常好的一种道次第。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非常重要,华智仁波切说这就是大圆满的窍诀书,如果真正想实修的话,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之后再修其他的如《上师心滴》等法,这样比较稳固。不然现在很多人,对于大圆满里面的身加行、语加行、区分有寂根本不重视,直接观修本来清净,当然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也许会有一定的觉受,但是不会稳固的,因为你的基础没有打好,这样的修行不可能成功。
首先打好无常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修其他加行,很多人说:“你可不可以开许我看《上师心滴》?”我开许倒也可以,但你这样看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吧!你最好还是先修加行,对无常生起一定境界之后再看,这样对你会起到一点儿作用。
到了最后竟然在尚未修持下面正道的次第之时人生就已到了终点,最终不用说疾足先得,甚至就连较低的正道顺序也是懵然不懂,而离开人世。
连一般的道次第都没有懂就离开人世,这是非常可惜的,这种下场谁都不愿意看到。
希望大家首先应该明白道的次第,如果一直希求高法,对低法、小法根本不屑一顾,那你关闭或者不闭关都没有很大意义,尤其对修心法没有重视的话,即使很多人都认为你的境界非常高,但真正遇到外缘时,你的境界可能已经消失了。
或者修持高法的同时,也修持一些低的法门,这也可以。有些人是这样的,一说到加行方面的法,他就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实际在没有达到一地菩萨、十地菩萨之前,有些道理你根本不会懂。因此,有些人说:“堪布虽然让我们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但像我这样的利根者,加行是根本不需要的。”你今天可能会这样想,但遇到外缘的时候,你这个所谓的利根者,可能连你口中的钝根者都不如,会不会这样啊?还是很危险的。
如果落了个这样的下场,那还有比这更惨痛的吗?同样,如果首先迈进能够速疾成就之道,那么很有可能在相续中还没来得及生起高高的道相之前,不知不觉中已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结果下堕到恶趣中。
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还是按照道的次第如理如法地修持比较好。
打牢基础万无一失
倘若最初从无常法开始修,循序渐进,那么相续中自然而然会生起菩提心与空性等功德。
无常法修得非常好,菩提心与空性方面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生起,否则,你短暂生起的境界,就会像没有地基的墙壁一样不稳固。
如果由下至上,由浅入深,那么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慧便可如堆积财物般毫不费力地生起,这意义是何等的重大。
很多修行人非常希望生起菩提心和空性智慧,但在天气、心情都比较好的情况下,自己的修行境界似乎也很好,但天气、心情都不好或者遇到外缘的时候,自己的菩提心和空性见就消失不见了,什么原因呢?就是无常观没有修好的缘故。
意瓦地方的扬真巴大师曾亲口说过:“我们如果诚心诚意追求解脱,就应当做到平时心心念念不离无常,恒时思维圣者种性四法并身体力行。”
要当一个真正的好修行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离开无常观。
这里所说的圣者种性四法是指法衣粗糙朴素即可,化缘菲薄之物即可,卧具粗陋简朴即可,疗病药物等资具简简单单即可,或者说是少欲、知足、易养、易足。
圣者种性四法在《俱舍论》当中有解释。一般想要成为圣者种性,必须具足上面所说的四个条件,衣食住行应该简单,不要太复杂。
一般修行人的方向不能改变,如果方向改变,想要增上自己的境界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大家应该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其中的少欲,也就是说不贪图慕求优质上等的维生资具物品,并且对于自己的身外之物能够全然放下。
所谓的少欲,就是不希求身外的财产,对于一切身外之物,就像普通石头一般,对它没有任何执著。
知足,仅仅依赖于微乎其微、粗粗糙糙的物品也心满意足。
只要以微乎其微、粗糙简便的物品维持基本生活就已经满足,这就是知足。
易养,仅是依靠菲薄的法衣、卧具、衣食便可维生。易足,不求名闻利养,并以微薄财物即心满意足。能安住于圣者种性四法中的修行人相续中自然会拥有三十七道品,因此称为圣者种性四法。
三十七道品可以包括因地到果地之间的一切功德,如果相续中具足上述四法,一切功德都会于相续中具足。
为什么称为圣者四法?这四法已经包含了三十七道品的一切功德,若能具足此四法,你就已经成为圣者种性。
为今生无有止境的欲望所左右,不具有圣者种性四法之人的相续中充斥的都是轮回恶趣之因的弥天大罪,所以称为住于魔种性者。
圣者种性不希求世间财产、知足少欲。然而有些人,既不遮止自相续的贪欲,也不希求圣者四法,相续中完全是造作恶趣之因的罪业,这就是魔的种性。
自己究竟是哪一种种性?对此应该详细观察。
如果我们不能抛弃对今生的贪求,那以后的生生世世中也必将成为贪欲的奴隶,随着贪欲而转。
如果不能抛弃对今生的贪求,那生生世世都会成为贪欲的仆人,没有一点自由,整天都在贪财、贪人当中度过。
众生无始以来的贪欲非常强烈,好像它已经成为我们的主人一样。华智仁波切说:上半生是好人,下半生是坏人。我们的上半生是贪欲的奴仆,下半生再不要随着贪欲而转,应该精进于修行,否则真的已经虚度一生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具足圣者种性四法之美德。
要想断除今生的欲望,平时观修无常至关重要。
想断除今生的欲望,依靠其他方法可能很困难——念个咒语、吃个药是根本不行的。很多人说:“我现在非常苦恼,不但白天执著,晚上做梦也会梦到,我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问题,你最好观一观无常,了知一切万法都没有很大的意义,都是无常的,这对断除贪欲有很大作用。
正如古德所说的“一上午没有观修无常,也已虚度了半日的光阴”。
以前的高僧大德说:“即使一个上午没有观修无常,也已经白白虚度了半日时光。”他们把无常作为每天观修的要点,假使半天没有观无常,再再修持其他法要也无有任何用处。
通过这次学习《札嘎山法》,大家应该对无常观有所认识,想尽一切办法看破世间,这样一来,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会为世间八法所控制。
我觉得这句话是如理作意最恰如其分的总结。
这一品主要讲如理作意,而上面这句话恰好是对如理作意最好的一个总结。
应该如何作意呢?有人说:“我每天根本没有办法念咒,主要是因为观想不起来。”如果什么都观想不起来的话,就好好观无常,或者一心一意地看释迦牟尼佛像。确实,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一般人很难修起来,但不管什么身份,上至大堪布、大成就者,下至初入门的人,观无常、观释迦牟尼佛对每个修行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无常应该修得来——昨天和今天的事情是无常的、青年和老年的事情是无常的,甚至现在住在这个房子,明年住在哪一个房子也很难说……这样逐渐串习观修,无常观很容易就会生起来的。
关于此理,《俱舍论》中云:“具身与心二远离,非不知足大贪欲,于得复爱不知足,未得贪求欲望大。”
不知足,就是对自己的财产不知足,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已经得到的希望更多。这是知足少欲的反面。
这其中所说的要想获得圣法,必须具备无贪圣行,无贪圣行就是前面提到的四种。意思是说,必须要具足两种远离,即身体远离喧嚣愦闹,自心远离分别妄念。如果首先身体不能做到远离喧嚣愦闹,那么自心远离分别妄念也就无法实现。
第一、身体远离愦闹:倘若自己没有品种繁多、质量上好的法衣、美味佳肴以及卧具,便郁郁寡欢,心不满足,如此之辈为了求得丰富多彩、高档优质的法衣、饮食以及卧具而舍不得故乡,放不下财物,于是将这一切均执为我所的强烈之心不由自主便会生起,从而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今生的事务上,以致于不能趋入正法,这完全是由心不知足、贪得无厌所造成的。
为什么很多人身体无法远离愦闹呢?就是对知足少欲这一点无法做到,不知满足,对自己的财产、故乡全都放不下,而且对财产非常执著,有非常大的贪欲心,如果是这样,你的修行不会成功的。
很多大城市里的人,放不下家庭、放不下故乡,这样想在短暂的一生中修法是根本不可能的。《百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到许多大国王和拥有四大部洲的大转轮王,他们都可以放下自己的一切,到寂静林间修行,那你现世这些小小的受用,还有什么可以贪执的呢?当然,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即使一个小小的家庭也有他自己的一种珍爱,只要有执著就肯定放不下来,这样也就根本无法做到真实修行。
到了最后虽然趋入佛门、抛弃故乡居住在寂静处,但是却遭到亲朋好友的百般阻挠,结果这位住山修行人白天晚上都牵挂着故乡的利益,也不得不跑回去忙碌。还有些修行人口头上说什么“家乡是具有大过患的地方,必须弃离”。于是前往他乡,孰不知在异地也是寻找许多施主,进而将他们的供养恭敬执为我所,竟然比住在本乡本土更加穷奢极欲、贪不厌足。
有些人确实是,已经从家庭中出来了,但是到了其他地方,好像又成立了另一个家庭,对财产、人都放不下来,贪心也开始肆无忌惮地增长。
更有甚者,在此基础上,居然无有神通妄说有神通,不是成就者冒充成就者,别有用心地以各种卑鄙的手段欺骗蒙蔽他众,最后自相续的戒律已彻底毁坏。袒护情面、善于诱惑等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是诸佛菩萨所耻笑的对象,上师与道友们也会谴责并深感失望。可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却不乏其数。
札嘎仁波切教言的主要对境并不是从来不信佛教的人,而是针对住山的修行人进行了非常严厉的谴责。看一看现在的情况就可以发现,其中所说的问题确实是真实不虚的,很多人从自己的家庭中出来了,但在其他城市里:“我有神通,我有加持……”依靠各种各样的方法蒙蔽施主的慧眼,这种现象非常多。
这些人都是因为在最初时便说“这是深法、这是高法”并对此爱慕不已、心驰神往而不如理修持无常法的过患所导致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修过无常法,只是希求高法、深法,到最后自己的修行也已经完全背道而驰了。札嘎仁波切将这种不如法现象,全部归结在不修无常的头上,也确实如此,如果无常修得很好,他肯定不会这么做的。
另一方面,这类人一般不太相信因果法,就像《涅槃经》中所说:“不知下世,无恶不作。”如果不相信来世、因果,就会做很多非法的事情,这一点通过你的行为可以看出来,藏族有种说法:见解的盗贼偷东西时,行为的旁观者会说出来的。意思就是,见解似乎很高,但依靠你的行为,对你见解的高低便会一目了然。
所以,大家应当暂时放下所谓的高深莫测之法,而唯一专心致志地修持无常法,尽可能地压制强烈的贪欲与不知满足这两种弊病。如果能战胜这两大过患,那么知足少欲的美德自然垂手可得。
虽然对大威德、大圆满等法非常有信心,但暂时还是应该先修无常之法,无常观生起之后再修高深大法。
在修持无常法要的同时,也会尽量压制自己的贪心和不知足,这样一来,知足少欲的美德也就自然而然获得了。
如此就已经达到了身体远离愦闹的目的,这样必定能做到不再渴望逢遇眷属亲友施主等,并且远离供养恭敬等引发贪心的恶缘,之后既无眷属也无仆人,孑然一身过着清净苦行的生活。
这时,你既不希求亲友施主等,也就不会引发由此引生的贪心等恶缘。
所以,独自一人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怡然自得,悠然安住,任何美言恶语都一无所闻,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追求赞叹、名誉的念头,语言随之也远离了喧嚣愦闹。
自己当自己的仆人是非常快乐的,不用看上面当官的脸色,也不会对下面的人百般指责,而且,自己做自己的仆人,任何闲话都听不到,自己也就没有造作恶业的机会。
有些话确实听不到比较好,如果听得很多,心里会生起烦恼,修行也就很难增上,因此,自己当自己的仆人,远离嘈杂的人群,心里不会产生很多烦恼和痛苦,这样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了。
如此身语远离了愦闹,这就是噶当派的前辈祖师们所竭诚提倡的“当弃衣食与言谈”的意旨所在。
噶当派的祖师要求我们,既要断除对衣食的贪执,也应断除语言的贪执。对你们来讲,断除衣食上的贪执还可以,但闲言碎语特别多,经常没完没了的说,这是一种修行上的障碍。
一般少言寡语好一点儿,不然有些人经常口沫横飞,实际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全部是有关贪嗔痴的语言,如果真要说,就讲一点儿有关无常、人身难得、菩提心等方面的内容,但你们经常是“白菜多少钱一斤、土豆多少钱一斤,你今天中午吃什么……”这对修行人来讲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阿阇黎龙树菩萨曾说:“了知世间得与失,乐忧名扬名不扬,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这其中所推崇的平息世间八法也就是指的远离身语愦闹这一点。
很多人对利、乐、名声、赞叹特别希求,对失败、忧愁、名声不远扬、受到诋毁非常不愿意得到,这都是世间人的做法,作为修行人不应该这样。
由于世间上没有学习过宗派的人对这些法特别特别执著,所以称为世间八法,但这不是修行人意识的对境。
得、失、乐、忧四法即是身体愦闹的方面,
得、失、乐、忧虽然与心理有一定关系,但此处主要是从身体方面讲的。
赞、毁、称、讥四法属于语言愦闹。因此说,如若远离了身语的愦闹后不再费尽心机地去追求,那么相续中就必然会生起平息世间八法的分别妄念之殊胜证悟境界,从而定然热衷于修习四圣行。假设对世间八法兴趣索然,不予寻求,则内心就不存在外界的散乱之因,自心便能安住在正念中。如此一来,必定乐于断除烦恼,并且对于修持圣法也饶有兴趣,结果将迅速获得圣法。
身体已经远离愦闹之后,自相续中平息世间八法的境界也会不知不觉生起。
因此,为了使身体隔绝或远离喧嚣愦闹,正如前面所说的抛弃故乡之后,必须做到朝家乡的方向寸步不跨。
为了使身体远离喧嚣,对家乡的方向不应迈出半步,最好连色达也不去。
所有的亲朋好友、眷属仆人、施主熟人一概远远地避开,与他们遥遥相隔,在这一点上,绝不能优柔寡断一味随顺他们,务必要自我做主,当机立断。如此而行,就算是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流言蜚语如同阵阵的雷声一般传遍十方,然而自己也绝不能对此耿耿于怀,心烦意乱。
对于亲朋好友、眷属仆人、施主熟人一定要远远避开,在这一点上不要有任何怀疑,不要一味随顺他们。
某些刚出家的人,流言蜚语真的像雷声一样,她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在说:“听说他们家的女儿出家了,是不是已经着魔了……”不要说不信佛教的家庭,就连当时我出家的时候,都有很多人议论纷纷,更不要说你们既有好工作又有好的家庭环境,闲言碎语肯定特别多。但不要因此心烦意乱,应该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他们不理解也是他们的事情,自己要有自己的打算。
若因恶名远扬而不高兴、苦恼不堪,那说明他对于依靠恶语传播而有损于名闻利养这方面顾虑重重。
你如果真的不高兴甚至非常苦恼,就说明你对名声特别执著,如果不执著,别人说什么都是无所谓的。
如果自己不喜欢利养恭敬,那么非但不会因为恶言恶语传扬而闷闷不乐,反而会喜出望外,乐不可支。因为名声扫地、臭名远扬能遮止名闻利养的修法障碍,这反倒成了如善知识般的修法顺缘,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了知,自己名声远扬,别人就会对你恭敬供养,这势必会对你的修法造成障碍;相反,自己臭名远播,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违缘,反而会成为修法的顺缘。
大善知识博朵瓦曾经这样说过:“别人不悦,正合我意,他们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他人冷嘲热讽对我丝毫也无损害,自己哪怕只有一升粮食,也要在这期间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行持善法。只要善法日渐增上,功德自然而然会生起,如此一来,就能无勤利益他众。”
藏族有句话:只要他的嘴皮不痛,让他多说一点儿也是可以的。
因此,愿意说就说吧,这些人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儿不高兴,但慢慢地,他们也会进入佛门的。我们这里的很多人,在儿子女儿出家时曾经用生命来威胁,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了孩子的身边,以前父母权力非常大,现在也已经下岗了,孩子的权力越来越大了……
无垢光尊者说:别人的话语对自己的利益和危害不是很大,不必特别在意。
如果对于别人的恶言讥毁能想得通的话,那就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修法助缘了。
札嘎仁波切的有些话确实非常平凡,但真正思维它的本义时却有非常大的用处。
自己的名声利养受到损害,是修行人值得欢喜的一件事情;自己的亲戚朋友不满意也没有必要在意,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努力修行。
相反,他人对自己赞不绝口、传扬美名却是修法的最大违缘。为什么这样说呢?依靠赞叹与名声会助长骄傲自满、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心态。随着人们对自己的交口称赞、名声的辗转相传,成群结队的施主、弟子等便会趋之若鹜密密麻麻地聚集在自己的面前,到那时,也许会丧失自己的一切善法,而且相续中不会生起任何地道的功德。
有些人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写传记、打广告,希望自己的名声能够弘扬海内外,有名声、有赞叹应该很好吧?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会让自己增长傲慢,而且随着名声利养的不断增上,自己的一切善法都会消失殆尽,任何五道十地的功德都无法生起。
对于真正的高僧大德或者诸佛菩萨的化现,所谓的名闻利养不仅不会影响自己,可能对自己的修行还会有所帮助,但普通的修行人面对这些时,不但会因为忙碌世间法而造作恶业,而且自相续五道十地的功德也不会生起来。
因此,修行人观察自己的相续很重要,自己到底是什么层次的人,自相续中五道十地的功德达到怎样的程度?如果一个凡夫人每天这样忙忙碌碌,对你的相续和自身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失坏原有的功德。
本来,处于施主团体、弟子群体等层层包围中的自己既不是佛陀也不是菩萨,可信士们却总是夸大其词地说“您是真正的佛陀,是真正的大菩萨”,本来无有的功德却言过其实地夸张为有,当面对你阿谀奉承,以各种动听悦耳的漂亮话殷勤恭维,又献上无比丰厚的供养以及至高无上的恭敬。
有些居士,不要说将上师看作佛陀,连对阿罗汉的信心都没有,表面却虚伪地赞叹:“你不用遵守因果,你就是佛陀,你不用行持善法……”在行为和语言上也是倍加恭敬。
当你被这一切弄得神魂颠倒、晕头转向时,在不觉察中已毁坏了自相续。自己再不能稳稳当当地坐在无有功德之人的行列里,而是大颜不惭地取受人们凭空捏造宣扬的功德者,
在这一过程中,你自己也开始无法自主,没有一点儿羞耻,虽然连资粮道的功德都没有,却认为自己就是真正的大功德者。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一些被别人称为大活佛的人,他们自己也开始高高在上,广泛宣传,这样会不会犯了大妄语戒?”你相续中的烦恼和习气如是的严重,你也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具功德者,还如此说妄语,这种行为从各方面来讲都不会有任何利益的。
这就犯了上人法妄语,如此下劣之徒将自相续的戒律从根本上毁坏了。之后在破戒的同时居然厚颜无耻地接纳利养与恭敬,累积如此的滔天大罪。
这种人如今比比皆是,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烦恼习气一大堆,在施主面前却洋洋得意,毁坏自相续。
当然,现在你可以无所顾忌地享受妙衣美食,
虽然你现在无所顾忌地享受各种妙欲,但来世的果报肯定很可怕的。
所听的都是“你是佛陀或菩萨”等漂亮之词,甚至耳朵已容纳不下。
你每天听到的都是冠冕堂皇的漂亮言词,甚至耳朵里都装不下了,然而你是否考虑过来世呢?
可是,后世中的你就要身穿燃烧的铁片“妙衣”;享用沸腾炽热的铁汁“佳肴”;而所受到的“恭敬”就是那些狱卒们残忍暴虐地用三尖矛刺穿你的双肩、用炽燃的铁锤将你锤打得粉身碎骨;所听到的都是震耳欲聋的打打杀杀巨声的动听“赞誉”,事实上,你如今就是在故意地积累这些后果之因的罪恶,这是多么令人感到痛心疾首、心灰意冷的事啊!
到后世感受果报时,你的饮食、衣服、恭敬、利养全部变成了狱卒的利刃,使你感受无量无边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由此可见,修行人在今生中没有名闻利养理应值得庆幸。
因此,即生没有名闻利养,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如果自己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那么以前所造的能将自己后世引入恶趣的深重罪业,有些可以从根本上清净,有些虽然不能彻底得以清净,但是依靠善业的威力足可得以压制,暂时不会感受恶果。这么一来,在有生之年可以一点一滴地积累获得增上生的善根、解脱的善根乃至遍知佛果的一切善根,临终依靠这些善业的助缘,后世中得到善趣的身体,再凭借彼身体继续修持前世的正道,此后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行而在相续中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作为成就上述圆满功德之因,还有什么比这意义更大呢?
如果即生没有任何名声,如理如法地精进修持,一方面前世所造的罪业可以逐渐清净,后世继续修持,也会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
人身非常短暂,现在又处于恶劣的浊世中,想要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修行人,除了前世宿愿成熟的高僧大德以外,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就像道歌中说的:虽然修行不是很好,但对传承上师具有大信心,不像现在有些野蛮的、假装的修行人那样。我想在座的修行人也应该这样,虽然不能说完全断除烦恼,但从因果等各方面小心翼翼,这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有很大意义。
这比现世中获得统治三千大千世界的转轮王意义还要大得多,虽然依靠以往的善业福报成为转轮王,但他所拥有的身体受用、威力、权势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终就会像蛇皮更替一样抛下一切而离世,除此之外一丝一毫也没有权力带走,只能孤单一人前往后世。
《大圆满前行》中说:“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独自而去,纵然是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也不能带走一僧一徒,即便是数以万计部落的首领也不能带走一奴一仆。”即使你有数千弟子、数万眷属,但就像酥油里拔出一根毛一样,临死时一个也带不走。
真正静下来思维就很容易明白,我们整天说:“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房子……”我执和我所执特别多,但真正离开人间时什么也带不走,然而我们的意识和灵魂还是会继续漂泊,就像一个到远方的客人一样,今天在这里休息,明天到那里休息,其他的身体受用没有任何实在意义。
《前世今生论》当中主要讲了这个道理——人的生命是如何延续下去的,人的身体受用不像心识那样,不像唯物论所说的——身体和心识同时存在同时灭亡,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了知这一点之后,对于修法就会非常精进。
西日喜嘎莫札尊者曾说:“虽然国王你富足,离世前往他世时,如于荒漠被敌夺,孤独无子无王妃,无有妙衣无亲友,无有国政无皇宫,威力军势纵无穷,亦未能见未能闻,独自一人之身后,仅仅一者亦不随。总之甚至自名称,彼时亦无况其余?”
不论是转轮王,还是现世的大国王,你在世的时候确实非常富足,但离开时,就如同在荒芜的旷野中被人抢夺了一样,连国王的名称也不会存在,任何东西都没有一丝可靠之处。
现在世间上的一些官员,在退休以后,大多会有种名义上的称呼,可能是为了给他们一种安慰,但到人死了以后,所谓的名称也是没有的,更何况其他呢?
就像尊者所说的那样,纵然是众心所向的转轮王最终也就像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中被怨敌抢夺精光一般抛下一切而孤苦伶仃离开人世。
一个行旅的商人,如果在荒漠中遇到怨敌强盗,所有的财产都会被一抢而光,这种场景真的非常可怜。就像这样,每个人死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即使不想放弃也得放弃,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来。
以往投生转轮王的善业果报享受快乐已完毕,再度成熟恶业的习气而下堕到无间地狱里遭受熊熊烈火的焚烧,这是多么惨不忍睹的情景。所以说,获得转轮王的殊荣并无重大意义。
即使投生为转轮王,现世可以享受无量无边的美妙受用,死后也会依靠恶业的成熟而感受难以计数的痛苦,所谓转轮王的名称再也无有任何意义。
因此,做一个真正修行人的价值与意义,已经完全胜过了转轮王。
是否该求名利
现在许多修行人对名闻利养很难断除,下面札嘎仁波切对此作了详细分析,让我们看一看,到底应不应该希求名闻利养。
如果今生中我们如理如法、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地修行正道,来世获得珍宝人身仍然继续修持的话,不用多久必将斩断投生轮回之业,如果不再投生三界而到达不住涅槃的城市中,那再也不会感受现在的这些苦恼忧伤了。
有些人即使即生没有成就,但只要脚踏实地精进修持,依靠今生的善妙习气,于来生继续修持也必定可以断除轮回。尤其修大圆满的人,即生虽然没有成就,但依靠听闻大圆满法的加持力,来生在25岁之前必定会遇到无上大圆满,获得无上成就。
从此以后,无需担心将会感受痛苦。无论在任何一世中,名闻利养也会源源不断,经久不衰,并且这一切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危害。
从此以后,再不会感受任何痛苦,而且,你现在虽然并未希求名闻利养,但在来世,你的名闻利养也会滚滚而来,并且绝对不会危害自己。
你如果非要追名求利不可,那么追求的方式像上面这样难道不是很好吗?
因此,现在首先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在来世获得一种永不退转的名声,这样不是更好吗?
现在的这些名闻利养也是今年有明年没有,今生有来世没有,所以如果要希求,希望诸位能从现在开始成办永不失毁的名闻利养。
现在所谓的名闻利养都是有为法,不会恒久存在的,有些人上半生可能高高在上、名声远播,下半生已经是个无名小卒。因此真正想要希求名声的话,从现在开始希求一种永远不会损坏的名闻利养岂不是更好!
不求名闻利养的功德、追求名闻利养的过患以及在后世中将要感受什么报应,看看现世的实例就可一目了然了。
下面札嘎仁波切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
今生十分精进地修行,彻底断除了对外界欲妙的贪执的修行人,名闻利养不求自得。而且施主等也会暗自思量:我的这位上师对名闻利养从不贪求,这些对他来说就像猛兽面前放着青草一样,毫无兴趣可言,对已经供养的财物从不贪执,没有供养给他,他也从不希求,如此殊胜的福田实在值得人们皈依礼拜。不由得深深生起信心而供养。所以这种修行人的名闻利养等便会经久不衰,无论得到多么大的名声,多么丰富的利养,都会像孔雀食毒般只有益处,毫无害处,而且功德颇巨。
就像孔雀食用毒药不但不会受到伤害,反而会使自己越来越美丽,同样,如果对名闻利养一点儿都不贪执,施主们的供养不但不会损害他,反而会成为自己修行的助缘。
因此,享用的方法和发心的方法非常重要。
如若是一位还没有彻底断除对欲妙贪执的修行人,在初级阶段自己相续没有调顺而吹嘘已经调顺,本来没有远离对欲妙的贪恋却谎称已经远离了,随之举止言行装模作样,实际上自身还是随着烦恼的外缘所转,有朝一日自心尚未调柔以及对欲妙的贪爱还没有去除的内相定会原形毕露的。
现在世间上以修行人的形象经常在口头上如此宣说的人特别多。但像这样内在都没有调服,只是依靠外在的欺骗手段蒙蔽施主肯定不会长久,总有一天,你真正的烦恼和内相也会暴露无遗。
到那个时候,施主等信徒们本来认为我的这位上师是一个知足少欲的好修行人而满心欢喜地献上供品,结果看到他对别人已经供养的财物显出的贪婪相,而且还不知满足,为求得更多更好所需的财物而使用谄曲奉承、旁敲侧击、敲诈讹索等五花八门的卑劣手段这一系列的过失之后,
有些施主原本认为某某上师非常了不起,但看到他获得财物的手段以及强烈的贪欲时,虽然表面上并未与他断绝师徒关系,但实际上,对他的信心与恭敬心已经完全没有了,这种情况非常多。
只在求他解决燃眉之急的情况下,给些打卦费、算命费、经忏费,这些也是为了使从前上师与施主的亲密关系保持不断而供养的,除此之外,再也不是因为亲眼目睹了上师知足少欲等功德诚心诚意供养的了。
札嘎仁波切那里或许有类似情况,不过也可能是针对汉地而言的,因为札嘎仁波切当时也摄受了一些汉族弟子,据说这部《札嘎山法》就是一位汉族比丘记录下来的。
有个居士说:“某某大德以前来过我们这里,但后来听说他的贪心比较大,因此他来的时候我不愿意接待,只不过他打电话的时候我还是会接,毕竟他也给我念过传承。”有些人的想法与做法是很矛盾的,但施主们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已经看不到上师知足少欲的功德了。
也就是说,施主在自己身染病痛时希望能通过打卦、算命、禳解术等办法来达到康复的目的,于是也就不得不供养一点财物。可是,这些人在暗地里,却经常逢人便说:“我们的这位住山修行人的欲望可真的是强烈得不得了啊。”接着便口出不逊,指责谩骂。
我们很多修行人也是,居士们都说:“这个人真是,又要给他买飞机票,又要住宾馆,然后还要吃海鲜,贪心强得不得了。光是吃住倒也可以,但他还要钱,你看我存在银行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供养,他还不满足,真是痛苦……”
所以有些人出去的时候,不要对施主要求太高了,否则他们承受不了,当面可能不会说什么,但背后会议论纷纷,因为你带的人多、要求也高,这样他们没有办法承受,这对弘法利生也是一种违缘。
当下我们如果对世间人的秉性细心揣测,就很容易知道这一点。
真正有智慧的人,只要好好了解一下世间人的性格、心态,就很容易知道他们的情况怎样、痛苦如何、以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生起信心。
这部《札嘎山法》对于在座的修行人,不管是到城市中弘法利生还是住山修行,一点一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没有智慧的人,可能听一百遍也没有意义,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经常分析,对于其中所说的意义不要忘记,慢慢融入自己的相续,逐渐地,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得到一定改善。凡夫人只能依靠这种方法修正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也没有办法,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这部《山法》。
作为住山的修行人自己也应当暗自思量:我对利养恭敬等欲妙的贪执如此强烈,自己本来已有足够的生活用品还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欲壑难填,就凭这两点,施主们必定会在暗中横加谴责、恶言相骂。如此自我监督,经常提醒自己。
这里说住山的修行人,并没有说城市当中的修行人,可能在城市中也很难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吧!
作为住山的修行人应该经常思维:像我这样经常希求这个、希求那个,各种欲望无法满足,施主肯定会经常诽谤、横加指责。由此一来,你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小心谨慎。
当施主供养财物的时候,也要这样告诫自己:这些人只是由于极度缺乏打卦、算命、禳解术等方法,再者因为以往的关系密切,碍于情面才作如是供养的,绝非是想到我是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而生起诚信作供养的。暗暗提醒自己,凭接受财物自己的亲身感觉来推断他们的心态,轻而易举便可知晓。
“禳解术”,就是依靠各种仪轨和咒语做息增怀诛的事业,像沐浴、烟供等仪轨都可以包括其中。
住在这里的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经常会接受一些施主的供养,但在接受供养的时候,应该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清净?不要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好,他们才对自己供养,我们应该想:并不是因为我的修行很好,他们才如此供养,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念经、传法等,我们之间有一种福田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对我供养。
如果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好而作供养的话,自己的傲慢心就会逐渐增长,从而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在所有烦恼当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所以接受财物时,应该凭借自己的亲身感受来体验了知,施主的供养都有一定目的——想发财、消灾等,这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知道自他的心态。
断绝对欲妙的牵连的修行人,施主供养时心想:这次供养很是担心他会婉言拒绝,如若被接纳,那么依此自己一定会圆满福德资粮的。一方面施主是出利益后世的动机而作供养的,一方面这位如法的修行人心里也这样想:虽然我今生不需要这些,但为了让施主们圆满资粮进而获得佛果理应接受下来。如此一来,对供养的对境与供养者都大有利益。
施主认为:这位修行人确实如理如法。修行者也想:这些如幻如梦的财物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但是这些众生还是可怜,毕竟我是一个修行人,为了利益他们,我还是接受下来。这样一来,供养者和修行人都会有很大利益。
但双方都能如此观想也很困难,一般施主是为了今生的名利,真正为了来世供养的施主非常少;修行人也是对这些钱财非常贪执,只是为了利益施主而接受供养的修行人也非常少。
具有贪欲的住山修行人最初为了自己在今生能享受一时之乐,而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利养;那些施主们也只是因为急需打卦、算命、作经忏等,而对于是否有利于来世根本想都没有想过。这样对二者有没有实义这一点我们应当再三思维。
这一点对修行人和施主来讲都非常重要,如果根本没有想到来世,只想得到今生的快乐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欺骗施主,那没有任何利益;施主们供养的时候,只是为了打卦算命,根本没有想到来世会获得怎样的利益,这也无有用处。
所以,施主供养和修行人接受供养时,应该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不能这样观想,最起码也要想:为了断除今世的一切贪念,为了来世解脱。这也是中士道的一种发心,这一点作为修行人和施主都应该再三注意。
如理修法的人最终可无勤获得利养恭敬。诚如大善知识博朵瓦所讲的实例:“修行人即使出现疾病也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时,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为快乐、最有名气的人了,龙秀地方金厄瓦也是最安乐的,这都是来源于修持佛法。金厄瓦最初的时候断了口粮,仅仅依靠荨麻维生,甚至于僧裙上破烂处无有补丁而用皮革缝补,因此被人们共称为‘皮裙者’。如今我所拥有的财富足可以养活成千上万的人。”
当时在藏区根本没有布衣,全部是穿皮袄,出家人的裙子原本是布的,如果用皮革作补丁的话,肯定非常难看。
我们修行人首先对衣食受用等幸福安乐就要一无所求,而一心一意追求的就是唯一的正法,为了修法,吃青草、树叶等这样微不足道的苦行,
作为修行人,只要能够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除此以外不要有过分的希求。
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好多了,以前在冬天三个月里根本连“青菜”的名称都听不到。有些人说:“听不到不可能吧……”我说是有可能的,因为根本没有卖的,而且色达也没有,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所以也就提都不会提了。以前有个人在这里住了三个月,之后回去的时候,听说在上寨吃了好几碗青菜,他说:“其他什么都不要,就是要吃青菜,多多的要多多的要……”现在我们这里的条件已经好太多了。
实在值得忍耐,那么到最后断除了对欲妙的贪恋,并已对正法有切身的体验、生起了证悟,
首先应该做一些苦行,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眠,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传承上师的加持力、自己的苦行力,就可以亲身体会到真正佛法的奥义,这时即使有成千上万的邪魔外道来到面前也没有办法动摇你,就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说那样,已经获得了永不退转的定解。没有达到这样的知见之前,必须遵循高僧大德的足迹精进修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佛法应该有一定的体会,无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不要走马观花,随便读一读、看一看,应该细心思维修持。不论哪一个法门,都应该一字一句的体验、一点一滴的衡量自相续,这样一来,在你相续中一定会生起真正的定解,这时你会对佛陀生起真正的信心,对自己的传承上师以及所修持的教法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任何人也抢夺不了的定解和智慧。不然表面上虽然闻思修行,实际根本没有任何体会,这样肯定不行的,没有生起定解之前必须精进修持。
从此以后,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两黄金滚滚而来,就是成千上万的众生赖以生存也用之不尽的资具也能在无勤之中自然得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真正的修行境界生起时,你的修行会如理如法的,这时,即使财物源源不断地来到你面前,也不会产生任何贪执。
修行稍好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在寂静地方真正闻思修行几年之后,根本不必追求财富,财富也会自己找来的。我们在座的有些人,刚来的时候确实很困难,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但现在可以看一看,真正精进修行的人,已经得到了一些修行的体验,得到了佛法的证悟,对于任何身外物都没有什么执著,虽然没有执著,财产反而自然而然获得了。
然而,我们这些人却恰恰相反,最初便想方设法地获得佳肴妙衣财产恭敬而享受安乐,可是结局必然是流落到三恶趣中去忍受遥遥无期的痛苦。这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悲惨不过的后果了。
修行人首先不要希求名声财产,应该希求获得修行中的殊胜境界,这时,财产会自然而然出现的,财产出现的时候也不会对它们产生执著。
我们中的有些闻思的修行人一直这样认为:如果一开始未能得到名闻利养、享受安乐,那么今后也难以得到现在的欲妙并且总觉得这种幸福是经久不衰、永恒长存的。
有些人确实这样,他们认为世间的种种欲妙非常好,如果一开始没有努力争取,以后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这些人既不闻思也不在佛法中寻求安乐,经常在外境虚无缥缈的名声地位上打转转,以此享受快乐,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念头,我最初的时候也是很想做个维那师,因为维那师非常受人恭敬,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这种想法后来慢慢地没有了,现在可能再让我做维那师,我也不想做,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最初的心态和现在还是有点儿不同。
于是丧心病狂地希求欲妙,结果毁坏了自己。
这是非常不应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