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师方式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4881
-
四 依师方式
勿离上师
对于修行人来说,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上师,大格西博朵瓦是这样说的:“摄集一切窍诀的基础就是不舍弃殊胜的善知识。”
舍弃善知识根本不会获得殊胜成就。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是如此宣说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誓言部分时也说到:如果舍弃上师,不要说获得解脱,连善趣果报都不会得到。因此应该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如影随形般依止、一刹那间也不离开上师,
依止上师不是一两天、一两年的事情,应该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依止上师十几年、二十几年,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必须经过长期精进地苦行才能获得,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格西又说:“如果不离上师恒时追随,那么此人已经拥有了一切佛法。”
博朵瓦格西说:“若谁恒时追随上师、一切随顺上师,此人即已拥有了一切佛法。”
当然具有法相的上师也很重要,若是名义上的上师,对佛法的基本含义根本不懂、《入菩萨行》也不重视的话,就不是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对这种上师,即使依止多长时间也很难获得利益。
依此而言,我们必须恒常不离上师。
我总觉得这部《山法宝鬘论》非常相合自己的根基,里面所说的一字一句、一点一滴很容易浸入自己的心间,其中的很多场景似乎就是说我们一样。
札嘎仁波切摄受了很多男众女众弟子,当时肯定也看到了许多不如法的行为,因此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这样一部《山法宝鬘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修行人的过失,尤其与当今时代存在的心和行为非常相应,对于应该注意的诸多不足也已经毫不留情地一一阐明了。
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最初在上师前只求得零零星星的传承,马上口出狂言说“我要去寂静的神山了”。
在上师前只呆了一两天、一两个月,所得传承并不圆满,所求得的法也只是零零星星的简单法要,这时,他们就口口声声说“要去寂静神山修行”。
其实他根本不能独立自主地修行,却一意孤行,这种现象也是极为普遍的。
札嘎仁波切说:这些人刚刚依止上师一两天,就马上到某某处独自修行,其实他根本不具足这种能力。
一般来说,对刚到学院的人,法王如意宝根本不会同意他们去修行,上师经常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闻思,尤其不要离开上师、金刚道友。但有些人根本不管上师说什么,一意孤行地跑到某某地方去修行,结果没两天就开始在繁华的都市里抛头露面了……
当上师健在期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
我们都是初学者,还没有得到真正稳固的境界,这时应该像谚语中说的“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始终跟随在上师身边。
也就是说,熙熙攘攘的人流当中,孩子片刻也不能离开母亲,如果松开抓住衣襟的手,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上师健在时不应离开上师,一定要紧紧抓住上师衣襟,否则你自认为已经具足独立自主的能力,实际上你还根本没有成长,离开上师的话,一定会在茫茫轮回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的。
前段时间开极乐法会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小孩与母亲走散了,他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妈妈……”法会上人特别多,真的有点儿担心。当时我马上想起了札嘎仁波切的这个比喻——确实,与母亲走散真是很可怜!因此,我们这些小孩儿,在上师健在的此刻,一定要紧紧抓住上师如意宝的衣襟,千万不要离开!
那么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必要呢?
整天不离开上师又有什么必要呢?
第一通过闻思教言可以断除增益;
如果不离开上师,就可以经常听闻佛法,这样就会断除自相续的疑惑。
第二言行举止庄严如法,不放逸。
由于一直呆在上师、道友的身边,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如理如法,不会散乱放逸。
长久依止上师便可对所有好的品德言行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随学上师极为重要。
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上师所有的功德品行必定会耳濡目染,进而善加随学。
我们在随学上师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清心寡欲,不为欲望所恼,最终达到像日月运行那样逍遥自在地周游神山静处的境界时,不固定住于一境,也不要说这个地方是我的地方而执为我所,像野兽一样对任何地方都毫无贪执。
上师健在时,应该静静地依止在上师身边,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当达到一定境界时,就如日月一样逍遥自在,在虚空中到处云游,这时也就不用固定住于某一处了。但你的境界没有得到稳固之前不能乱跑,否则无有任何境界,最初一两天可能会住在寂静深山当中,之后,你的行为举止恐怕就很难保持一种修行人的风范了。
最初依止上师,在师前安住之时,要以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上师之心态恭敬依止,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不能擅自做主,要谨遵师言,一切威仪十分庄重。
在上师前应该恭敬依止,将上师作为真正的佛陀看待,即使没有“将上师作佛想”的心境,也应以“这位善知识非常了不起”的心态虔诚依止。
所有事情均需请问上师,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自作主张,草率而行。
如此一来,你肯定会获得很大功德,自己的心行也不会与正法背道而驰。
如此一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均成了依教奉行,功德利益很大,
应该了知,由于你的所作所为已经得到上师的开许,一切事情都依照上师教言如理行持,这样一来,虽然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但也与为上师做事情一样,会获得极大功德。
并以此可将以往所造的一切罪业悉皆净除,自己的三门一切所为不致于放荡无度,也不会重新累积身语意的罪业。因此说,依教奉行的意义格外重大。
我们的一切行为既不能违越上师的言教,又要与同修道友们始终持久和睦相处。依照加行中所说的在上师面前听受包括道次第修心等自己所实修的法门在内的一切教授,必须像蜜蜂享受花蜜的甘美味道一样以闻思断除增益怀疑。
如同蜜蜂在花丛中津津有味地享受花蜜,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一样,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在上师前听受包括道次第在内的一切法门,与金刚道友和睦相处,一心一意享用圆满殊胜的佛法妙味,不要被外界环境诱惑,依靠闻思修行断除相续中的所有增损怀疑。
既然说不要离开上师,那么,在拜见上师时应该怎么做呢?
晋见上师
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问要请教或者有事汇报,需要去晋见上师前,就必须搞清楚上师此时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悦,在上师悠闲自得、舒心悦意时可以前去讨教,
在自己有事情找上师或者想去见上师之前,应该首先打听:上师是否特别繁忙?上师心情是否愉快?详细观察之后,如果发现上师不是很忙,正在悠闲地晒太阳,心情也正好不错,这时,你可以小心谨慎地前去问候,并且提出自己的疑惑。
而在上师事务繁忙、心绪不佳时万万不可莽撞去打扰,就像小马驹或小狗崽对待它们的母亲那样。
可是,上师特别忙、心情也不太好,那你最好立刻离开,不要去打扰上师,因为即使你去询问,上师也不一定会仔细回答,这样一来,你回去之后可能会说:“今天上师都没理我,真是个坏人……”
弟子对待上师就应该像小马驹或小狗崽对待母亲那样。一般来说,母马在草原上吃也吃饱了、喝也喝足了,心情特别愉快的时候,小马会很快发现并且立刻前去吸吮奶汁;如果母马正在吃草饮水或者心绪不佳,那小马根本不会接近它。藏族有种说法:小马比小孩子还聪明。因为小马非常善于观察母马的情绪,小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本事。小狗也是这样,一般母狗没什么事情、心情不错时,小狗会马上过去吸吮母奶,但要是发现自己的母亲心情不好或者正在咬人,那不要说吸吮母奶,根本靠都不会靠近,只是远远地在一边乖乖看着。
在未得到上师的开许之前,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摇大摆地来到上师面前,由于根本不知晓此刻上师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赶上上师心情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对上师不敬以及扰乱上师的心这两种极其严重的过失。
但是我们当中的个别人连小马、小狗都不如,根本不会观察上师的心情,随随便便跑到上师跟前,这样一来,对上师不恭敬以及扰乱上师心这两方面的过失也就随之出现了,这对自己非常不利。因此,在拜见上师前,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此,首先应当到上师的侍者前询问可不可以前去拜见,了解上师心情好不好的状况,再以晋见上师尊容比获得如意宝还难的心态来到师前,对上师毫无怠慢之心、谦虚谨慎、毕恭毕敬,如此可得到广大的功德。所以,到上师的面前时,先让侍者去请示上师获准后,方可前往,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而且,见上,师时不要像见普通人那样随随便便,应该以比获得如意宝还难得的心情恭恭敬敬地拜见。
可是,有些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我们既然已经依止上师,所以随意到上师跟前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可以随便去见,那么依止上师有什么用呢?
个别人对上述教言根本不屑一顾:“你也是上师弟子,我也是上师弟子,既然你可以去见上师,那我也要去……”于是大摇大摆地来到上师跟前,对上师根本不具足应有的恭敬心与信心,将自己目中无人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说明他们压根不懂依止善知识的方式。
这是非常愚笨的一种行为。上师如意宝在成都中央花园的时候,本来见上师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有个人一定要见上师,他冲过好几个侍者非要闯进去……这种人就是不懂如何拜见上师的道理。
一般精神有问题的话,经常会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但如果精神没有问题,这样做是绝对不合理的。
例如,世间上那些官员所属的百姓们也没有说“因为他是长官所以什么时候想去都可以”而随便前去见,
即使是世间的普通官员,也不是随便想见就能够去见的,更何况拜见如真佛一般、具足一切功德的大恩上师,怎么能如此随随便便呢?
那么对于法主、法王、如意宝般妙法源泉之上师,怀有不敬之心,口出非礼之词说“不管上师开不开许都要去见”便径直而入,这是对上师的最大不敬。
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不管见哪一位上师,一定要首先请求开许,千万不要扰乱上师的心。否则未得到上师开许,或者将上师看作普通道友那样对待,这是绝对不合理的,对于这种做法,智悲光尊者也已经作出了严厉谴责。
再说,就算是要去拜访世间的大官员、大人物们,也不能乱了方寸,而必须首先通过他的下属,依次引见,否则也不能见到。
如果想见世间普通的官员,也要首先问询他的秘书是否可以约见,直接闯进去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对于上师竟然都不能像世间人对待大官员、大人物那样尊重敬仰,那还有什么比这更不恭敬的态度呢?
在拜见上师的过程中,假使连对世间官员的态度都不具足,那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不恭敬的呢?上师是三界导师,必须以恭恭敬敬的心态拜见,这一点千万要注意。
自己只是私下认为拜见上师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于是趾高气扬地直入其内,这种草率举动恰恰将他无有将上师视为真佛的清净观之内相暴露无遗。
如果根本不理会上师是否繁忙、心情是否愉快而冒然出现,一味地将上师当作普通人一样看待,那已经完全表露了他对上师没有信心的一种心态。
真实作想
因此说,拜见上师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应该了知,见到上师和遇到上师是千载难逢的殊胜机缘,非常难得。但这种想法,很多人既做不到也想不到。
本来,我们应当有见一次上师的尊容、听一次上师的言教就如同亲睹佛陀的金颜、亲聆佛语一般极为稀罕难得的想法。如果没有这样想,那就是一大错误。
见到上师尊容或聆听上师言教,应该像亲见具足相好的如来、亲闻佛陀谛实语一般,在心中生起一种极为稀罕难得的心情。
当然,现在亲自拜见上师有点儿困难,但每天都可以听到上师如意宝的教言,这时候大家能不能观想:上师的法音如此难以听闻,在千百万劫中都是难以遭遇的。进而生起稀罕之心恭敬聆听。
但是,有些人不要说如理观想,可能认为上师每天给我们传法,今天也传明天也传,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实际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从现在开始修正自己的观念。
即使心中确实已生起了面见上师的身相与听受上师的教言极为不易的念头,但是在去往上师面前的途中仍然需要如是忆念:我的上师的的确确就是真正的佛陀,我今虽有这样的问题要请教,却不知能否如愿以偿,假设有幸在上师面前讨教,并获得了满意的答复,那真是太有福报了。
假使已经真正生起了面见上师、听闻上师教言十分不易的念头,在前往面见上师的途中也要作如是想:我的上师不是普通凡人,他是真正的佛陀,若能得以拜见那就真的太有福报了。
但有些人非常愚笨,已经依止上师好多年了,在上师面前也听闻了诸多教言,他却认为还没有依止上师。他们认为:上师给一个加持品或者说你可以依止我之类的话才是依止上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在上师前已经听闻佛法、接受灌顶,这位上师从此以后已经摄受了你,之后只能靠你自己的精进修行才可以,释迦牟尼佛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所谓的摄受弟子,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那样——每天在你面前说个悄悄话或者给你取个法名,不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有些人刚来,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对上述问题根本不懂,这也情有可原。但个别人已经在上师如意宝跟前听闻佛法五、六年了,仍然说:“我想依止法王如意宝,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见一次法王?”这种说法实在太可笑了,札嘎仁波切说:这样依止上师的心态是不合理的。
大家一定要在佛教的有关经论中好好闻思,不然连什么叫依止上师都不懂。在座诸位已经早就被法王如意宝摄受了,其他已经听闻过佛法的上师也已经依止了,因为已经听他传过法,即使不想依止也没有办法了。但是很多人认为,依止上师就应该像以前佛对弟子说的那样:“我是你的导师,你是我的声闻。”这才算依止上师,不是这样的,类似“我已经在他面前听闻了教言,但还未依止过他”的说法,在佛教当中根本不存在,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这种现象应该不会有吧,也最好不要有。
面见一次上师的身相,就相当于亲眼目睹了所有佛陀的身相。
不论从功德上还是教理上,拜见一次上师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佛陀,没有什么差别。
如此可以清净无始以来多生累劫中所积的一切罪障,实在具有广大深远的意义。
多生累劫当中积累的一切罪障,在见到上师如意宝后都可以得到清净。去年在成都中央花园的时候,有几个人本来已经买了飞机票,但他们说:“来一趟不容易,见到法王如意宝能够遣除一切罪障、获得无量功德,我们一定要去拜见。”当时问过法王如意宝后,上师也是特别开许他们拜见了。确实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这对你自己也会产生巨大的利益。
之后,在侍者尚未通知上师是否准许之前一直耐心等待。
首先应该在侍者面前恭恭敬敬地询问是否可以拜见,之后耐心等待。
一般侍者的态度也应该好一点儿,很多上师身边的人的态度非常傲慢,这样很容易让别人生起邪见。以前开极乐法会的时候,学院这边来了一位大活佛,他的侍者特别傲慢,当时见到活佛过来,他就一直推着旁边的人说:“退回去、退回去……我们的上师来了!”当时很多人都不太高兴,说他是“上师的倒车”,因为倒车时经常会有一种声音说:“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倒车!”
这种行为确实不太好,你们有机缘在上师身边的话,对每个人都一定要恭敬,不然见什么人、接什么电话都特别不恭敬,这样会使本来对上师很有信心的人依靠这种因缘断送善根,这种过失是很大的。
按理来说本该如此,然而我们这些人即便是一百次见到上师的身相、一百次听闻上师的言教,仍旧将上师看成是一般的普通人,从未体会到亲见上师的身体难得、聆听上师的教授难得、见师身闻师言意义重大这一点。
札嘎仁波切又批评我们说:“你们这些人即使见了上师一百次也无所谓,根本不知道面见上师身相、听闻上师法音的殊胜难得。”
我有时想:不论住山修行还是依止上师,首先应该学习这部《札嘎山法》,要不然连这种非常浅显的道理都不懂。确实是这样,如果早点儿知道的话,在见到上师、听闻上师法音的时候一定会生起难得之心,但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自相续原有的一切闻思修行功德无余丧失、前所未有的功德不会重新生起的不良后果。
如果对上师始终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以前具足的功德终将丧失,以前不具足的功德也将无法得到。
博朵瓦格西曾说过:“对上师不恭是失去智慧的主因。”
这很重要,有些人也是这样,以前对上师的信心、智慧等各方面非常不错,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但对上师的信心退失,自己的智慧也越来越减少了。所以说,自相续生起智慧的根本因就是对上师的恭敬心。
如果偶尔因没有得到开许而未能如愿面见上师,也不能心烦意乱,心里应当这样想:我应该明白这是对自己最殊胜的教诲,这明明是在暗示我:因为你的恶业罪障太深重了,你若诚心诚意想见真佛上师,就要净除自己的罪障。
假设上师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见你,你也没必要马上发脾气。人们在拜见上师时都会怀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不管怎样,如果上师不见你,就应如此思维:这是对我最为殊胜的一个教诲,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太过深重,所以无法见到真正的佛陀,自此以后应该精勤忏悔罪障。
因此见不到上师也不要怨这个怨那个,怨天尤人没有任何好处,暂时先好好地修五十万加行,五十万加行都没修完怎么能见到上师呢?
还有人拿了一大把钞票去见上师,但也没有如愿见到,这时他总是会说:“上师怎么会不见我呢?我这么有钱……”但这跟有钱没钱也没什么关系吧……
如果一请求即刻得到开许,自己应该想到:在自己罪孽业障尚未清净时,上师就慈悲恩准前去面见,这说明他老人家一方面是在用强制的方法净除自己的深重罪障,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积累广大的福德,现在有幸去参见上师,应当趁此机会积累福德,
上师如果立刻开许拜见,就应如上这般观想。
有些人在见上师时喜欢哭,尤其刚来的时候,但住在学院里两三年之后,他的眼泪也已经干了。我们当中的个别人确实是,不要说见法王,在我面前都是一直哭,但现在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于是心里一边默默观修七支供,虔诚祈祷,一边恭恭敬敬地向上师献上曼茶罗等供品。
倘若上师声色俱厉地对你进行训斥呵责,那么要认识到这是上师在赐给自己窍诀;
上师对你进行严厉地呵斥、批评,也不应生起嗔恨心:“我没有犯错误,上师为什么骂我?”不应该这样。以前依科上师在弟子出现违缘时,经常会通过呵斥将弟子身上的违缘遣除。因此,上师可能是看到你的一些违缘或者观察到你的某种心态,于是通过谴责使之消除,你这时不要耿耿于怀,心里想着一定要报仇……
然而恰恰相反,现在的个别弟子,对上师的教言一句也记不住,对他的批评却能铭刻于心,这些人真的像莲花生大师所说的:“他的心已经着魔了。”
假设上师大发雷霆,对你大打出手,你也应当认识到:他老人家是在显示采用强制性方便法净除我的罪障、摧毁我的烦恼这一事业。长期如此串习,平时也必须与上师形影不离,集中精力精勤修学依止上师的方法。
上师的很多行为、语言都具有一定的密意,因此不论打你还是批评你,不要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怀恨在心,格鲁派的智贡格西在讲述菩提道次第时,讲到了许多如何依止上师的窍诀。
下面是遣除一些非理之想。有些人在依止上师过程中,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非常正确,这种观念很不如法,应该断除此类邪念。
断颠倒想
对此有些人显出一副颇有见地的神态说:就像如果与火靠得太近必将遭到焚烧一样,如若与上师过于亲密,那必然会出现矛盾重重的不良后果。所以,求法时依止上师,在不求法时就远远避开上师,到别处去安住,这样还是很好的。
有人认为:就好像离火太近会被灼伤一样,离上师太近的话,一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不应距离上师太近,求法时住在上师跟前,不求法时就远远离开。
他们依止上师就为了得到一点儿法,札嘎仁波切说:这种人就像乌鸦得到一块肉就马上远走高飞一样,在他的相续中,根本得不到上师的加持。实际上,上师的意传加持非常不可思议,仅仅依靠自己苦修不一定证悟,但依靠令上师欢喜等方式获得证悟的现象却是非常多的。
说完便在距离上师一个月路程的远处住了下来。这种现象俯拾即是,极为常见。
不要说像我这样的小人物面前,即使法王如意宝跟前也有这种人——听法时靠上师特别近、不听法就远远离开。他们认为平时也离上师太近,以后肯定会出问题的。但你远远避开可能不会解决问题,前辈的高僧大德从智慧上来说非常了不起,却为什么还是长时间依止在上师身边呢?就是为了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学习上师的清净行为。
这种人往往口头上会说出诸如“我唯一依赖上师”这样冠冕堂皇、漂亮动听的言词,实际行动中却充分显露出他对于如理如法依止上师根本毫无兴趣的心态。
这种人已经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了自己对依止上师根本毫无兴趣的心态。
一般而言,具有将上师视为真佛的无伪清净心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我们如果能做到口中经常说上师就是真佛陀,心里也反反复复这样观想,夜以继日对上师修清净观,那么与上师越亲近,对依止上师之道理的理解程度也相应会越来越提高。
作为凡夫人,想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不容易。这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够,对依止上师的方式根本不理解。我们如果能够身体如理行持、口中如理宣说,其实依止上师也并不是很困难。
一般来说,真正的高僧大德、大上师不会无缘无故损害你,可以一心一意地依止,不像现在社会上的恶人,他们经常不讲道理,会对你造成损害,对这种人远远避开是非常好的。
有些人说:“我经常对上师生邪见。”我有时想:在法王如意宝这样的上师前怎么会生起邪见呢?上师不论做任何事,就是为了暂时、究竟地利益众生,为什么还会生邪见呢?如果上师整天喝酒、抽烟、无恶不作,那你对上师生邪见也可以,但上师每天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你到底从什么角度对上师生邪见呢?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依止上师、亲近上师不是很困难,经常将上师作佛想,口中也如此宣说,自己的相续会逐渐得到转变的。
还有些人顾虑重重地说:“因为我心里对上师没有信心、恭敬心与清净心,如果呆在上师身边,只能积累恶业而已。”
有些人认为:自己既没有信心也不具足清净心,那还不如早一点儿离开上师。但你有没有把握离开上师后功德越来越增上呢?假设在上师身边都得不到利益,那离开上师可能更加不行了。
这些人本来自己就已经不具有清净观,加之又不愿意长期持久地修清净观,他们认为反正我没有清净心,就顺其自然吧,如此也是很快乐的,而不愿意改正自己的恶行。(这些人纯粹是破罐破摔、将错就错、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孰不知无有清净心也是可以改变的。如上所说,与具正信的道友相处,多观想上师的功德,逐渐就会改过自新的,并且亲近上师也有无量功德。)
他们愚昧地认为一切随缘转吧,根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德行,这唯是将自己推向恶业深渊的想法,是对自己、对众生不负责任的一种心态。
有的人也满不在乎地说:“既然对上师不能观清净心,那也是无所谓的,独自住在偏僻的山里修法也是很好的。”
他们对于这样做的后果根本不在乎,认为:没有清净心也无所谓,反正得到一点儿法,到山中修行就可以了。
你们对上师连一颗清净心都不能观想,那煞有介事地修法又能有什么利益呢?难道佛陀没有说过大大小小的一切功德均依赖于上师吗?
也许你自认为非常了不起,但是,难道你不知道远离上师之后,可能有很多功德都得不到吗?
而且,对上师能生起信心、观清净心的主因就是要在上师身边住下来,随后全神贯注听闻依止上师的甚深窍诀,交往那些对上师观清净心的同修道友,与此同时对上师修清净观。
远离上师没有利益,应该在上师身边安住下来,与对上师有信心的道友交往,这一点很重要,法王如意宝也说:“如果实在无法闻思修行,就依止见修行果比较好的道友,这样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成就者事业金刚曾经请问金刚手菩萨:“生起信心之因是什么?”金刚手菩萨答言:“如若依止如第二佛陀般的上师便可生起信心;如果与具有正信的道友相处也可生起信心。”
事业金刚是宁玛巴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师的上师。在宗大师的传记中说:有关密宗宁玛巴的种种教言是在事业金刚面前听受的。《空行心滴》中莲花生大师与空行母益西措嘉的对话——有关甘露妙药的大圆满法,后来宗喀巴大师在事业金刚前听闻之后,也将这一法要通过自己与事业金刚对话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宗喀巴问、事业金刚言,这在宗大师的著作全集中应该有。
现在很多人说:“我信心生不起来,恭敬心也没有,怎么办呢?”这样的话,你在具足信心的道友跟前呆几天就自然而然会生起信心,因为一般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事的影响。金刚手菩萨赐予我们的教言是:上师与第二大佛陀无有差别,如若对其无有信心、恭敬心,就更应该好好依止上师,千万不要轻易离开。
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住在与上师隔一定距离的寂静山中,只要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修清净心就可以了,守在上师身旁又有什么必要呢?
学院的有些人说是到附近的某某神山修行,但你到了那里以后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我也略有耳闻,这时你们怀念上师的金刚歌也已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不是自讨苦吃嘛!
在上师健在的时候,不论修行好或不好,最好不要离开上师,在上师面前聆听法要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人也实属愚昧无知、智慧浅薄之徒。如果不住在上师身边,怎么能听受上师的讲经说法?如果听闻不到上师的讲经说法,怎么能断除对教言的满腹怀疑?如果没有断除对教言的满腹怀疑,又怎么能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
现在很多人的心里都会存有很多疑惑,这是因为学习佛法的时间不长、自己的精进程度不够导致的。如果依止上师的时间越来越长,相续中的怀疑也会自然而然断除。在座的老修行人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刚来的时候——怀疑满腹、矛盾重重,而现在,相续中的怀疑是不是已经越来越减少了?你们可以比较一下,现在的心态是不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这都是听经闻法的原因,否则根本不可能断除怀疑。
再说,如果我们要杜绝上师不欢喜的一切事情、对于上师欢喜之事尽力而为的话,那么住在与上师遥隔千里之外的地方怎么会知道什么是上师欢喜的、什么是上师不欢喜的呢?
按理说,应该对上师欢喜的事情努力行持、不欢喜的事情尽力断除,假设一直呆在上师身边,就可以了知哪些事情会使上师欢喜,哪些事情上师不欢喜,但如果离开了上师,又如何知道呢?
如果说需要以三供养令师欢喜,无论是哪一种供养都必须亲近上师才能做到。
对于上师,应该依靠三种供养使之欢喜,而所谓的三种供养都必须亲近依止上师才可以,否则根本无法实现。
供养财物必须要面见上师前而供养;
首先是供养财物令师生喜。不过,这也不是很困难,现在通过银行汇款、邮局投递都是可以的,除非是一些饮料想寄过来恐怕有点儿困难……
恭敬承侍也必须住在上师身边,才能办到;
其次是以恭敬承侍令师欢喜。这一点确实要在上师身边才能做到,不然你人在大城市里,然后说:“上师你要不要做什么事情?”在大城市里没什么事情需要做,我也不想在那里办工厂……
依教修行的供养也是同样,要遣除修法的歧途障碍必须向上师请教,方能成就。
能够令上师真正欢喜的就是依教修行,但是修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歧途障碍,这只有在上师跟前请教之后才能遣除,如果离上师特别远,你又如何请教呢?
所以说,只有在上师身边才能以这三种供养令师生喜。如若与上师遥遥相隔,那以三供养令上师欢喜就成了痴心妄想,根本是无法办到的。
希望各位道友不要轻易离开上师。
舍近求远
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很多修行人的行为都不如法——对于本该依止的却没有很好依止,这种做法绝对不合理。
当然了,如果自己与上师天各一方、遥不可及,或者上师已不在人间,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真身的上师在前,我们不得不通过忆念观想上师在头顶或心间等处而修清净心,并猛厉祈祷。
如果上师已经离开人间,或者以某种因缘对上师遥不可及,而不是自己故意离开,比如上师在印度、尼泊尔等地,你虽然曾经依止过,但现在真正想要去亲近也很困难,或者亲近上师的各种因缘不具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得不依靠观想——白天将上师观在头顶、晚上观在心间,这在佛经中也是开许的。
可是现在自己本来与上师近在咫尺,有直接参见上师机会的此时,却不对上师真身进行祈祷以求得加持,反而矫揉造作地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来修持,这样舍近求远的做法又有何必要呢?
但是,你本来距离上师特别近,也有直接拜见上师的机会,仍然依靠观想的方式就非常不合理。
有些人确实这样的,在上师身边没有信心、恭敬心,自己的行为也不如法,因此说:“听法的时候在上师前听法,平时只要在其他地方观想祈祷就可以了。”这种现象在藏族人、汉族人中都有,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有人说:“对上师经常观想也可以,与在上师身边没有差别。”法王如意宝听到这种说法之后,在课堂上作了非常严厉的批评。曾经有位堪布去印度之后给法王如意宝写了一封信,说:“在上师身边很担心犯密乘戒,因此暂时离开,而且上师身边的一些人经常提醒我:很多人在上师前告你的状,所以你最好离开,不然会跟上师发生矛盾的。”法王如意宝看了这封信特别伤心,法王说:“依靠我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些人不应该这样说。”像这样在金刚上师和弟子之间挑拨是非非常的不合理。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修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有人对佛经密意根本不了解,单单依靠佛经中的只言片语就开始胡思乱想、自作主张,不应该这样。
即使是上师色身已离开人世,我们也要真切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上师并诚挚祈祷赐予加持,那么上师健在之时又怎敢轻易扬长而去呢?
即使上师的色身已经离开,也应该诚挚祈祷:生生世世不离上师。更何况上师健在的此时,为什么要自作主张、随随便便离开呢?这样你不是已经违背自己所发的誓言了吗?!
我们在多生累世中也难得有机缘幸遇如此贤德上师,如今幸运值遇一次,本应当像盲人抓住象尾片刻不放那样,寸步不离、紧紧跟随上师左右,
按理来说,我们在多生累劫中能够遇到这样的上师非常困难,这一世依靠前世积累的福报以及各种各样的因缘已经遇到了殊胜善知识,那就应该像盲人抓住大象的尾巴一样紧紧不放,我们在无始以来的茫茫轮回旷野中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非常不容易,既然已经遇到就千万不要轻易离开。
有些人依靠上师批评等非常简单的理由,随随便便就离开了,认为这样呆在上师身边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你离开之后有没有获得真正的利益呢?我觉得札嘎仁波切所说“孩子抓住母亲衣襟”的比喻非常贴切,如果小孩子因为母亲打他就轻易离开的话,那他自己怎么生活呢?同样道理,我们很多人智慧的身体还没有成熟之前,最好不要依靠小小因缘离开上师,尽量呆在上师身边,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
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能稳重持久地安住,他们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也会断然离开上师,到遥远的地方去住,这种胆大妄为之人难道不是鬼使神差、恶魔入心了吗?
有些人为了离开上师,对上师打妄语甚至根本不跟上师打招呼就离开了。其实你的离开对上师来说没有任何影响,真正具足法相的上师面前肯定会有很多弟子,你一个人离开对上师来说无利无害,但对你个人来说却存在着很大的危害性。
有些上师在听到弟子要离开时,从表情上也可以看出上师非常的不高兴,那是不是上师非常需要你,没有你就做不了事情呢?不是这样的。上师明明知道你这个人在智慧、悲心等各方面根本不成熟,这时候断然离开非常危险,所以才表现出这种不满的情绪。
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因为小小的理由轻易离开,像我们这里经常停电,有些人就因为很苦、很冷、很黑等各种微不足道的理由想要离开,这样有点可惜。我们刚来的时候根本没有电、没有蔬菜,也没有公路,但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特别开心的。人都有一种适应能力,不论好条件、坏条件,渐渐习惯之后不会觉得很困难,只要不影响闻思修行就可以了,因此不要轻易离开上师。修行人如果远离上师,自己的修行境界根本无法得到增上,那真的和街头与父母走散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非常可怜。
这些大胆的人无缘无故地轻易离开上师,那与着魔了没有什么差别,真的已经走火入魔了。有些人说:“我晚上睡不着,是不是着魔了?”这倒没什么,不必担心,但随随便便打妄语离开上师,魔鬼就真的已经进入你的心间了。
如果现在无有任何必要的情况下随随便便离开上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断掉后世值遇上师的习气缘分,良言规劝你不要故意积累使自己许多生世中都遇不到这样能讲经示道之上师的深重恶业。
对自己来说,本来现在遇到上师已经种下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气种子,但因为你的随便离开而完全断根,还给来世种下了不好的习气种子。希望你们千万不要造下长时间遇不到善知识的恶业!
上师如意宝也说:“你们不要因为小小的物资受用失去自己的悲心、戒律,你到城市里去没有任何利益,人身非常难得,我们现在遇到了如此难得的传承上师的珍贵法宝非常不容易,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这个机会。”
札嘎仁波切也劝我们千万不要故意造下这样的恶业,如果是各方面因缘不具足而不得不离开,那是恶业现前也没有办法,但个别人却认为随随便便离开上师无所谓,结果自己的智慧、悲心也就根本没有办法成长了。
如果自己能持之以恒长久亲近上师,则可获得广大的利益。相反,如若做不到日久岁深地长期依止上师,那么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正如《蓝色手册颂》中所说:“恒时不离依上师,成办诸事片刻非。”
《蓝色手册》中说:“恒时不要离开上师,否则,任何事情都将无法成办。”
《蓝色手册释》中这样写道:“贵族的两兄弟其一虽然智慧高超,并具有信心,却因不亲近上师而沦落成一位商人,最终惨遭横死;另一人虽然既无信心也无智慧,但因亲近上师而成了闻名遐迩的好修行人。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有些人原本智慧等各方面都不错,但后来渐渐远离上师,结果,有的成为商人、有的成为售票员……他们最初可能认为自己有一定境界,觉得自己的信心、见解都不会退失,智慧也会增上,似乎很有把握,但按照他们现在的行为来看,一年当中可能都不会忆念一次上师三宝。相反,以前智慧等各方面都不如他们的人,由于一直安心住在上师身边,唯一修持正法,现在从他们的所作所行来看,确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有人说:“我现在修法等各方面都没有成效,怎么办呢?”修法不那么容易,两三天就出现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很困难的,但是尽量呆在上师身边,尽量对治自相续的烦恼,这样你造的恶业就会很少,可是在外面的世界中就不好说了。所以有机缘的时候,应该长时间依止上师,不要离开,因为你无始以来的恶劣习气非常严重,而且现在的社会环境具有非常大的染污性,再加上,凡夫人的心没有自由,容易随外境转变,这样一来,没有一个正法的约束,你的心行也会很容易跑到非法轨道上去。
这两位兄弟给我们指示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
如果能够做到恒时不离、始终如一地亲近上师,那么就会像那若巴一样相续中生起梦寐以求的一切功德。”
相形见绌
与以前的高僧大德相比,我们确实相差很远,真的应该自惭形秽。
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都认为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听受教言,因为必须在听闻教言的基础上才能实地修行,所以应当首先在一年或几个月当中依止上师,求得所有的教言后自己另找一处地方去修法,就可以了。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乏其数,到处可见。
札嘎仁波切在世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现在的人更不用说了,很多人认为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听受教言窍诀,但所谓的窍诀不是听一听就可以的,首先应该在上师身边获得加持、智慧,之后逐渐在自相续生起证悟,这样才可以,不是在一两天中听受教言,之后便可以远走他乡的。
这些人求完教言后便像乌鸦衔着肉飞到别处去一样不顾一切地跑到其他地方去实修了。
他们依止上师一两天,听受一两个教言就跑到其他地方去,再也不理上师了,但真正的依止不是这样,修学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般乌鸦在某处找到一块肉之后,就再也不会到这里来,因为它害怕主人会打它,但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听了少许法就再也不理上师了,那就根本得不到上师的意传加持。
可是,你这样做根本无法得到任何加持,恐怕只是徒劳无益而已。
如果得不到加持,即使生起少许的境界也不会稳固,而且想要生起境界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此一来,你原来听受的教言已经成了徒劳无益。
仲敦巴格西在依止色尊者上师期间,对其精心承侍,甚至包括放牧、清扫人粪马粪在内的事都尽心而做。后来拜见阿底峡尊者时,他心有疑虑地请问尊者:“先前我所做的善事中哪些最有意义?”尊者极为肯定地说:“在你做过的所有善事中再没有比你恭敬侍候色尊者上师更有意义的了。”
格西仲敦巴在依止色尊者时,尽心尽力地承侍上师,包括马粪、人粪都会认认真真地打扫,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
如果以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上师、玛尔巴尊者依止那若巴上师、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上师那可歌可泣的事迹来衡量的话,现在的有些人从上师那里取得教言后,为了上师竟然连身上出点汗水的苦行都不能做,自己只身一人去修行当然不可能生起任何功德了。
从以前高僧大德的行为衡量,现在的许多人,虽然在上师跟前听受了诸多教言,但为了上师,却连身上出点儿汗水的苦行也不曾做过,反而希望依靠这样的教授获得修行上的成就,那是绝对不现实的事情,在你相续中不会生起任何功德。
前辈的大成就者们悉心毕力承侍上师,身语意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可以说是不惜粉身碎骨来积累福德资粮。
前辈高僧大德为了积累资粮,对于恭敬承侍上师付出了何等代价!这一点从历代高僧大德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而现在的很多人不要说类似的苦行,在听完法要后,甚至不愿意在上师身边呆一小会儿,那所谓的证悟功德又要从何处生起呢?
所以,三门不如理如法地令上师欢喜,反而隐居在另外的地方,仅仅凭着对教言的一知半解如何能生起功德,这样做的人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对教言仅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擅自离开上师,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了成就还是为了什么呢?
即便已经对教言内容完全理解,也要长期在上师身边恭敬承侍,否则自相续的功德很难生起。
倘若像讨债一样从上师那里收取甚深的教言随即便独断专行地到另一处去住,那么请问你一开始依止上师时已经供养了身语意这又作何解释呢?
有些人确实就像讨债一样,只要求上师给自己传法,今天去求明天也去求,后来上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给你传了一些法,而你在求得法要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以为是地独自修行去了。这样一来,你一开始说身口意全部供养,现在却自己做主跑到其他地方去,那上师做主的权力又在哪里呢?
如果你自我做主的话,那上师还有什么权利可言?这么说,原来你是在最初上师恩赐教言之前供养身语意,等教言已完全得到手中以后便强硬地夺了回来。
一般人刚来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说是“财物、房子、身口意全部供养……”,但是他们的心特别不稳固,没几天就全部要回去了……
这实在是罪大恶极的举动。
令师生喜极重要
有些人根本未曾慎重观察上师高不高兴,一开始就心急如焚地对上师说:“希望上师尽快赐予我教言。”之后今天追着上师,明天也跟着上师,在一个月中就这样纠缠不休,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得受了完整的教言。但因为上师是在无可奈何、心不欢喜、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传授的,所以这样的教言不仅仅不能使他受益匪浅,反而会深受危害。
由于他的百般纠缠,上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给他传授教言,可是这样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存在很大危害。
从前有一个人在博朵瓦格西毫无情绪时求得了不动佛的修法,结果事隔不久他就一命呜呼了。普穹瓦尊者对此表态说:“我认为他的死完全是由于在格西心情不悦的情况下求法的缘故。”
普穹瓦尊者说:这个人的死亡,不是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博朵瓦格西在不高兴的情况下给他传授教言的缘故。我们也不敢这样说,但在上师不情愿的情况下求得教言确实没有利益。
如《蓝色手册》中云:“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上师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相反教言虽具全,然彼不会得加持,故当努力令师喜。”
一切所作所为中,让上师欢喜是非常重要的。个别人在未得到教言之前,想尽一切办法让上师欢喜,但得受教言之后,不管上师高不高兴,无论做什么事情也不请示上师,这样的话,你就不可能获得加持,因为这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缘起规律,大家应该注意。
如果上师在满心欢喜、心甘情愿之下赐授教言,那么所传的教言即便是无头无尾,也会得到巨大的加持;
上师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在上师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即使所传教言并不完整,你相续中也会获得真正的意传加持。
有些人一直在上师身边恭敬承侍,根本没机会听闻佛法,但也会自然而然在相续中生起证悟的功德。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是在上师身边发心、做事情,与其他人相比,看书、修行的时间相对少一点,表面似乎很难生起证悟功德,但实际上,上师的德行会在你相续中自然而然显现,而且上师无形的加持渐渐融入自心的时候,也会对上师三宝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从而获得比较高的境界和智慧。所以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有一颗清净心具有非常大的利益。
上师在心绪不佳的时候,所传授给你的教言就算完整无缺、毫无错谬,你也不会得到丝毫的加持。
在上师情绪不好的时候,虽然你想方设法得到了一些窍诀,但根本不会得到上师的加持,在得不到任何加持的情况下,即使听受多少教言都不一定获得利益。
获得上师加持非常关键,尤其在证悟的功德方面,上师的加持非常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以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与此同时就是为了一两句教言也需要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专心致志地闻受。如果一心只想尽快获得教言,好去别的地方,这种恶心劣意只能断送一切善根功德,对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谨慎提防,尽力避免。
这一点应该提醒大家:仅仅为了去他处修行而希求教言是不会获得利益的。
我们为了能够得到前所未闻的教言,此前要慷慨供养珍贵的财物并且为了侍奉上师,必须有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忠诚。已经获得了教言后为报答上师的深恩厚德也能一如既往地供奉自己珍爱的财物,以不顾生命、粉身碎骨的精神承侍上师。
如果想要听闻教言、获得加持,一方面将自己的所有财物全部供养上师,另一方面,应该对上师有一颗忠诚之心,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承侍上师。假设具备这样一种精神,你必定会很快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许多殊胜圆满的功德也就不难获得了。
如果首先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再循序渐进修行教言,便可源源不断地填充福德资粮,从而自相续毫无费力就可以生起善妙的功德。
在精进依止上师的条件下,自己的福德资粮也会逐渐圆满,从而生起善妙功德。
掌握尺度
佛经中有时说依止上师要身心不离,有时又说要住于寂静地方,那么,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分寸?
最初依止上师以三种供养如理如法令师欢喜,
修行人应该依靠三种供养令上师欢喜,一般上等供养是闻思修行,中等供养是恭敬承侍,下等供养是财物供养,如果三种供养都不具足,那上师不一定会欢喜,上师不欢喜,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加持。
有个人在化缘时说:“我最欢喜的就是金钱供养,所以你们应该让我高兴,我高兴的话法王高兴,法王高兴的话阿弥陀佛就高兴,阿弥陀佛高兴了,你们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就不是很困难了。”这种说法不太好,真正的上师不会对钱财特别执著,这样直接要求供养的方式,阿弥陀佛也不一定很高兴……
此后,自己在没有达到对于美不胜收的妙欲、利养恭敬如同猛兽面前摆放青草一样无动于衷丝毫不生世俗贪恋的境界之前,万万不可冒冒失失脱离上师与同修道友的群体。
意思是说,自己还没有对世间欲妙做到猛兽面前放置青草那样无动于衷之前,应该努力修行,断除三毒。
一般猛兽以肉食为生,在它面前摆放青草的话,它根本没有兴趣,连看都不会看的。作为修行人,对于世间的名声、地位、财产等如果一点贪执都没有,也可以离开上师、道友,这是佛经、论典中都开许的。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轻易离开上师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仔细衡量自相续,看自己对世间的名利地位是不是已经断除了贪著,有没有猛兽面前放置青草的境界?
也有些高僧大德以狗面前放置青草作为比喻,狗一般是不吃草的,有人说狗吃草非常的不吉祥。不管怎么样,狗也好猛兽也好,你是否已经达到了它们那种对于面前放置的青草视若无睹的境界,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最好先不要离开上师。
离开上师道友、独自避隐山中的修行人,必须是犹如狮子一样完全具有独立自主之境界的人。
狮子长年累月呆在山林中不会出来,我们当中的部分人可能已经得到了这种境界,这从语言、行为等各方面能够看得出来,但有些人,不要说狮子一样的境界,可能牦牛一样的境界都没有。牦牛在一心一意吃草的时候,根本不会往山下跑,但你们,在山上紧张地闻思修行的同时,还在心里想着到处乱跑……
因此,真正要离开上师、离开道友,那你的境界必须达到像狮子那样,完全具有独立自主的境界,这时你可以离开上师。法王如意宝说:“不管是堪布活佛还是普通僧人,你们最好不要离开。”这是高僧大德们一致的说法。
修行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依止上师几年就随意离开不合理,大家一定要注意。但现在很多人在上师跟前呆几天,之后就离开上师到山里去修行,这样你修什么?一点境界也没有,肯定不会成功的。最初也许会在山里住一两个月或一两年,但结果不会很好,最后可能又想回到学院,回来之后自己又有点儿不好意思……
既然如此,佛经中说“像日月般逍遥自在的云游”,又是什么意思呢?札嘎仁波切说:
所谓的如日月般逍遥自在周游各处,并非是指在匆匆忙忙之中于上师前闻受教言后就像丢弃擦屁股的石头一样舍弃上师与同修道友而到处游走之义。
所谓如日月般逍遥自在的云游,意思并不是叫你在上师面前匆匆忙忙听完一个教言,之后便把上师、道友们全部像擦屁股的石头一样舍弃。由于他们只想到处闲逛,在上师面前听一点儿法,之后既不给上师写信也不拜见上师,就好像擦屁股的石头再不会捡起来一样,这种人想要得到加持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也不算什么上师,但你们有些人在我面前听过一些法,之后就离开再也不回来了,不回来也不要紧,对于以前听过教言的上师和学院大概了解一下情况也是应该的,但他们就像擦屁股的石头一样给彻底舍弃了。对于上师和学院来说,你回来或者不回来都无关紧要,然而对你个人来说,修法的传承、仪轨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你如果舍弃他们,那就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加持。有些人可能是没有机会住下来,即便如此,通过写信或者其他方法沟通也是可以的,这一点大家应该记住。
它的意思是说,独自住在寂静处时因害怕受到欲妙的诱惑而不固定居于一地,也不执著任何一处,犹如日月运行般云游。
所谓的像日月一样逍遥自在、到处云游,是由于住在一个地方会受到很多世间贪欲、亲朋好友的打扰,因此不愿固定居于某处,而且他也不执著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像佛经所说那样,如同日月一般到处云游。
换句话说,像日月那样周游的时间并非是指我们对妙欲利养心怀极大贪执、深受引诱的此时,而是指通过长期依止上师与道友断除对教言的增益疑问,得到了真修实证的较高境界之时。
然而,没有任何境界,对世间的妙欲、利益、名闻利养等还存在很大贪执的你,由于会被外界的种种诱惑深深吸引,根本还没到可以四处云游的时候。
相反,通过长期依止善知识,已经断除了经论教言的所有疑问,并且获得了非常高的真修实证的境界,任何外缘以及世间贪恋都不会影响你,这时的你,就如雪山狮子一般自由自在,如日月一样可以独立运行,那么,无论你走到何处,都不会有任何人阻拦你。
到那时候即使一些大施主、大官员、大人物们对自己毕恭毕敬、顶礼膜拜,供养如天界的受用般令人眼花缭乱的财物,但自己却能毫无贪执地拒绝,并能像见到不祥之噩兆一样将这一切弃如敝屣潇洒而去。
这时,即使大施主、大官员们对你倍加恭敬、供养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财物,你对它们也会如同对不净粪一样没有一点贪执,并且把这些财物看作不吉祥的恶兆,像放弃破烂的鞋一样全部舍弃,潇洒而去。
如果已经得到这样的境界,你就可以像日月一样逍遥云游。但我们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啊,现在到处云游的这些人,不要说面对丰厚的财产,即使少量的金钱也会使你喜笑颜开,这样肯定不行的。
很多修行人都想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修行,认为“我已经在两三年中听受过一些教言,现在还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对世间的贪恋是什么样?达到上述境界没有?如果没有,就最好不要离开上师,不然一定会出现违缘的。
这部《札嘎山法》真的非常重要,尤其依止上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然到时你落得一个非常可怕的下场才明白,但这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在尚未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却如此而行,自己独居一处,对于丰富多彩的财物以及众星捧月般的尊敬爱戴贪执强烈、不知满足,以此毁坏自相续,到那时不用说如日月般周游,甚至会沦落到我执大得连世间人也不如而在碌碌无为中庸俗惨死的地步。
如果早早离开上师,先不说究竟的修行成功,可能世间人都没有的贪执你也会在心里生起来,到最后跟世间凡夫人没有一点差别,从而死在城市或者其他地方,修行人落到这种地步真的非常可惜。
在座很多人,刚来时可能不会想到某某处去修行,因为他们好多传承都没得过,但住了两三年之后,觉得“该得的法已经得了,现在该到寂静地方修行了”,实修当然非常好,但你对自相续详详细细地观察过没有?恐怕你还没到可以独立自主的时候吧!
因此有些人说:“我到山洞里面去……”这时我的脸上自然而然会显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我还是比较了解你们的一些境界和信心的,你如果住在学院当中、在上师身边的话,修行等各方面也算不错,但这么早就到山里修行恐怕还不行。有些人也许会想:“不是说闻思修行吗?我现在去修行你又不同意,你是不是魔知识呀?”但不管怎样,没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轻易离开上师和道友,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前多数修行人由于依赖于某位大官员、大人物、大富翁提供丰厚的闭关资粮,仰仗这些达官显贵得到名闻利养,于是非常内行地曲从这些人的情面、也善于运用虚伪狡猾诈现威仪的手段,口头上也是巧言令色、甜言蜜语地恭维奉承,最终就会像耶哦的生平那样白白地虚度了人生,这样的修行者大有人在。
在你闭关时,有些大施主对你供养了许多财物,这样一来,你也不得不护持他们的情面。有些人是迫不得已,也有人为了获得利养,经常显示狡诈行为、口头百般奉承,这类现象数不胜数。
“像耶哦的生平那样白白地虚度了人生”,这里应该有一个公案,但这个公案我也不太清楚,从文字的上下联系来看,可能耶哦以前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后来闭关期间经常有很多施主前来供养,于是为了护持他们的情面,耶哦已经空耗了自己的一生。
现在有些大寺院里的僧人整天搞接待、收门票,那已经白白虚度了自己的一生,没有意义。
如果这样做,那就与博朵瓦格西所说的“依靠化缘过人生,知足少欲心安乐”完全背道而驰了。
格西博朵瓦说:修行人应该依靠化缘度过人生,知足少欲的过一种安乐生活。但我们如果为了世间人的情面东奔西走,就已经与格西的说法完全背道而驰了。
我们应当深深省察自己究竟有没有如此荒废光阴。
每一个修行人都应观察:我在这个寂静地方,到底是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修行上?是不是已经荒废了宝贵的光阴?
作为修行人的我们理应唯一凭借化缘来度过此生,否则,随着利欲熏心、贪得无厌恶习的驱使,在居心叵测地妄加袒护施主情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人生的旅途已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幕啊!
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唯一依靠化缘维生,否则,整天为了没有意义的琐事,自己的人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尽头。因此,确实值得观察,看你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生非常短暂,是以如理如法的方式度过还是以不如法的方式度过?大家应该认真地思维一下。
真假舍事者
修行人也有真假之分,《大圆满前行》中讲到“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表面冠冕堂皇,实际根本未能调柔自相续的人,其实都是假修行人。所谓的舍事者,是指舍弃世间一切琐事,在寂静山中精进修行的人。或者非常好的修行人也可以称为舍事者。
还有许多修行人不住在自己的家乡,自命不凡地声称我是舍事修行者而来到异地他乡的一处山洞里安住,接着便几经周折地寻找很多熟悉的施主,他们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舍事修行者呢?
这些修行人不住在自己的地方,而是离开家乡,在其他山洞或者树下安住下来,但在这里仍然费尽一切心思,找到许多施主,他们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舍事修行者呢?真正的舍事修行人不是这样的。
我们很多人已经离开自己的大城市到了这里,这时就应该尽量舍弃一切琐事,不然算不上是真正的舍事修行人。
所谓的舍事修行者必须要做到已经彻首彻尾地断除了对妙欲的贪执,与任何人素不相识,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任何人控制摆布。
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断除对世间妙欲的贪欲,不受任何人的控制摆布,完全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假设一位施主突如其来,那暂时与他结成施主与应供处的关系也未尝不可,但是达成长远的协议说“我是应供处,你是施主”,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假设突然来了一些施主,暂时与他结上应供处与施主的关系也可以,但我们不能与他签订合同,做出协议:“你以后好好供养我,我就是你们的上师,你们有什么佛事我来办,我有什么经济、生活上的困难,你们来帮助我。这样好不好?要不要签字?……”不能这样。
古代的贤德也曾说:“友人施主莫久约,鼻肉勿给任何人。”
修行人与友人、施主不能交往太长时间,不要做出约定,千万不要将自己的鼻肉交给任何人。
一般牦牛的鼻子上会穿根绳子,这样别人牵着它时,它就不得不规规矩矩地跟随这个人了。作为修行人,自己的鼻肉不能交给其他人,否则,不管出现什么事:“你能不能帮助我们念经、超度……”这时你也不可能不管,因为你的鼻肉已经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了。
鼻肉万万不能交给任何人,这是许多高僧大德对我们的恳切教诲。
有了一位施主以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照顾情面之类的事上费功夫。
这一点的确难以阻挡,有了施主的话,就经常会在这些事情上浪费功夫。
自己完全被人所制约,做什么事都无法自主,只能听人穿鼻、任人摆布了。
大家应该摆脱家里的控制,不要与亲戚朋友们联系。有时为了基本的生活不得不化一点缘,除此之外,如果关系特别密切就没有自由了,这样不但修行无法成功,自己也会非常苦恼。
因此,无论住在何处,如果利养越来越丰富,施主与熟人越来越多,那么立即就要像小虫被木棍儿触碰头部一样急不可待地到其他无人察觉的另一寂静处去。
修行人如果在某个地方利养越来越多、熟人越来越多,就应该像小虫被木棍触碰立即返回那样,我们也应立刻离开这个地方。
你们都知道,小虫在前进时,如果用木块稍微接触它的头部,它会马上往回跑的。同样,在名闻利养特别严重的地方,修行人就应该立刻离开,到任何人也不察觉的地方去。
如果有具足法相的上师在,一般也不会出现这种不如法的事情,因此离开上师还是不行的。
能够将这些欲妙视为怨敌而离开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对欲妙有深恶痛绝的强烈厌烦心。
但是,应该了知,离开这种充满欲妙的地方的最主要前提,就是对欲妙生起强烈的厌离之心。
相续中尚未生起这样的厌恶心之前,不可一时冲动而离开上师与同修道友的集体。
有时,即使心中产生了一种厌离心,但可能也只是偶尔生起,并不稳固,这时轻易离开也没必要。
你偶尔生起厌离心,然后说:“我现在对世间一点都不执著……”可是,没过两天,你的贪心可能又会生起,或许只是天气比较冷,已经把你的贪嗔痴冻僵了,等到夏天来临的时候,就全部会重新复活。所以,应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不要轻易离开。
也有些自我标榜为舍事修行者的人,哪里有上师他们就会去拜访,哪里有寺庙他们都会去朝礼,就这样在一边乞讨一边四处流浪中走完了人生的历程。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人也同样称不上是舍事者。
这种现象在座的人中也有,他们不管东南西北,哪里有上师都会马上去拜见,哪里有著名的寺院也会马上去朝礼,而他自己还认为“我是舍事者、修行人……”,就这样一边乞讨一边到处流浪。
这些人根本算不上什么真正的修行人。
堪称为舍事者的修行人,必须在具备知足少欲功德的基础上深深忆念死亡,也要具有这样的紧迫感:甚至仅仅喝一碗茶都觉得耽搁了太长时间,并且认为自己如此空耗人生实在很不好,于是立刻精进实修,需要有如此迫不及待的心情。
真正的修行人,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知足少欲,在这一基础上深深地忆念死亡。由此生起一种紧迫感,即使仅仅喝一碗茶的时间,也会感觉白白空耗了太多时间,应该尽快修行。
有些修行人的境界确实非常不错,即使跟别人稍微聊十几分钟的话,也认为耽误了太长时间。因此希望大家最好不要到处串访,现在男众女众当中有一部分人特别珍惜自己的时间,但是往往有人来了也不好意思不理。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修行,就自己睡懒觉,把门窗全部关上,白天睡晚上也睡我都没意见,但是你耽误别人的时间就真的不太好。
我本人也有这种感觉,有熟人来的时候,看书觉得不好意思,不看又觉得太浪费时间。尤其有些人呆的时间特别长,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都没有要走的意思,我总是想:这个人怎么还不走?如果对他说让他离开确实不太好意思,不说的话,又觉得自己的时间全部空耗了。其实他也没什么事情:“唉,你家里还可以啊,你这个东西多少钱呀?你牛粪有没有?……”本来这些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也不想关心,所以听他这样闲聊还是很痛苦的。
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我们这里时间比较紧,大家最好不要互相影响。我听说有些人今天到这里去、明天到那里去,已经成了“舍事云游者”。一般到其他地方的也没有,只是今天去这个上师家、明天到那个上师家,有些上师好像也特别散乱,显现上非常喜欢接待你,但有些上师不是这样的,他有自己的闻思修行和讲经说法等很多事情,你经常耽误他的时间,过失也会很大的。
相反,经常游手好闲在城市与寺院等各处逛来逛去,一会儿住在这里,一会儿又跑到那里,一会儿吃吃喝喝,一会儿又信口胡说,长期始终就是在这样散漫观光中蹉跎岁月,贻误时机,毫无实义地耗尽人生,而且心里对此没有一丝一毫感受,那还有什么资格声称自己是一位修行人。
有些人整天都不闻思修行,经常到这里吃吃喝喝、到那里走走看看,因为不这样的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知道该怎么过。可是精进修行的人根本没时间到外面闲逛,连自己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经常随随便便对付一下就可以了。
修行人当中确实有很大差别,从我们这里很多人的行为也可以看出来,有些人把该买的东西买了、该做的事情做了,之后一直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看书,对他们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根本不够用;有些人上午散乱、下午也散乱,他们认为时间多得很,总是想着应该如何打发时光,你怎么还好意思称自己为舍事修行人呢?
这些人漂泊不定,沿途乞讨,称他们是果腹充饥的游览朝拜者倒是恰如其分,而与舍事修行人的名称实在有些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太名不副实了。
这种所谓的“舍事修行人”实在太名不副实了,如果说他们是“云游流浪者”倒还可以,或者说是“乞讨者”也非常符合他的身份。
这种人确实有,在座的某些人,你们可能见过很多上师,青海、拉萨很多地方都去过,如果让他画地图倒是可以,但一天也没有真正的修行过,恐怕连《佛子行》也解释不来。
真正的舍事修行人尽管需要乞食维生,但乞食的方式与前者却截然不同,他们在城乡中化缘到几碗青稞,掺着荨麻、大黄而食用,仅仅勉强维持生命不至于死亡便可,稳定地住在寂静圣地踏踏实实地修持。
如果得到一点儿青稞就马上吃光实在有点可惜,应该加上些荨麻、大黄等野菜一起吃,只要勉强维持生命就可以了。
在自相续没有获得对欲妙毫无贪恋的境界之前若能稳重地住在上师与同参道友的行列中,只是依靠化缘得来的生活物品以及僧众分发的资具维生,无有供养财物的施主,自然也就不必卑躬屈膝地维护他们的情面,对未曾得到的财物不去刻意寻求,也不对已有的财物心不满足了。三毒所生的多种罪恶也自然而然灭尽,所以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自己化一点儿缘,再加上僧众中分发的一些资具、财物,依靠这些维生就足够了。由于没有特意寻找供养的施主,对你个人来说也就没有任何纠缠,更不会出现任何痛苦,这样的生活非常清净。
平时要外出去化缘也要得到上师的开许,事先心里做好这样的打算:此次外出不能超过十五天,如果化缘到这么多的斋食,就可以解决这几个月的生活问题。
中间生活有困难时,即使想到外面化缘,也必须经过上师开许,而且私下应该这样想:我这次出去不应超过十五天。
其实生活真正有问题的话,出去十五天或一个月左右也可以,但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肯定不行。有些人一出去就说要请两个月的假,问他:“请两个月假干什么?”他说:“去办点儿事情。”“什么事情?”“就是到家里去住一会儿,见见父母……”
札嘎仁波切说:出去太长时间没有必要,如果出去,十五天当中应该回来,只要得到一点儿财物能够在冬天维持生活就可以了。
如若非要寻找胜过这许多倍的财物不可而外出几个月,那么善法相应也会在这么久的时间里中断。
如果想要得到很多财物,之后外出几个月也不回来,那么,你的闻思修行无疑会因此而中断,在外面也可能会遇到违缘。
无论得到任何斋食财物,只要能维持身体就可以了。
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
如果无有节制吃得过饱,则诚如经中所说“身体难以养育,且难以满足”。
要求不用太高,戒律中说:你的肉身无论怎样养育,都不容易得到满足。
因此应当竭力克制,尽可能依赖于粗衣淡饭,克勤克俭,易养易饱。
只要过一种粗衣淡饭、知足少欲的生活就可以,这是修行人应该做的。如果要求太高,修行不一定非常成功。
当然,我们路途有点儿远,要求你们十五天当中回来也有困难,但应该知道山里真正的修行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过活,知道这一点的话,内心的贪欲自然而然会灭尽,做起事情来也比较方便,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调伏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