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视师即佛

  • 作者: 梭巴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8621
  • 分享到:
视师即佛
在尼泊尔索隆恭布,有位大德叫贡千师﹙Gomchenla﹚。他是宁玛派的禅修行者。在座有些人可能见过他。贡千师制了多种药物,用来解索隆恭布村民所制的毒。那些毒非常厉害,先会在人体内化成蝎子,再变成别种东西——不是龙虾,而是蝎子!这些毒奇毒无比,化成疾病后,会潜藏于人体深处,应与人所呼召的鬼怪有关。有些西方人行山后生病。返家后诊治多年,病情也毫无起色。有些人听说,要病好的话,唯一的办法是返回索隆恭布!有几个人确实这样做,并且服了贡千师特制的丸药。贡千师擅于救人非时而死的险难。他好象在去年圆寂,看来是大瑜伽士唐当迦波(TangtongGyalpo﹚的化身,也跟唐当迦波画像中的相貌颇为相似。贡千师曾给我一部论着,是他的根本上师的作品。他的师父也是楚息宁波车(HisHolinessTulshigRinpoche﹚的根本上师。我会讲解其中一些偈颂,相信对大家有用。
早前约略提到,明白到上师即佛后,应向上师寻求皈依。这会令你生起臻至上师果位的热忱,不然他在你的眼中,只是教你佛教知识的人,跟学校里的教师无别,依止他不见得有什么好处。以往迦举派的上师曾说:
具德珍贵师 不论作何事
悉皆为善行 所作诸行持
均具此功德 乃至作屠夫
断人之性命 仍具大义利
有情定获师 慈悲所摄受
这是指把作恶者的神识,转至净土的行持,就如修忿怒密法﹙例如火供﹚,把人的神识和肉体分离。事实上,不论以武器断人性命,或以定力截断命根,都是要达到同样的目的。
虽现毁戒行 德行却增长
积集诸功德 师现此行持
乃方便智慧 二者融为一
所谓「德行却增长」和「积集诸功德」二句,是指善知识身为瑜伽行者,借着以上的行持,令自己的功德增长,增进自身对密乘道余下各道的体会,继而迅速断除分别见,成就金刚总持的果位;也可说是善知识令有情远离烦恼,摆脱欲求不满的心和贪欲,把他们的内心调伏,令众生取得道次第的证量;又可以简单地说是摄受有情。至于「师现此行持,乃方便智慧,二者融为一」三句,则是指善知识跟金刚怖畏父母双尊、胜乐金刚父母双尊、金刚总持父母双尊无异无别。这便是观师行持悉皆清净的法门,从而止息邪见,因为这种心念是成就菩提道最大的障碍。
即使师说谎 蒙骗众有情
是承智慧道 种种方便门
引领诸众生 解脱六道轮
乃至行偷盗 亦为方便行
转众生资财 为福德资粮
是以师藉此 断众贫穷苦
换言之,这种接引有情的方法,是使用他们的财物,替他们积集功德。
师忿言苛斥 是为忿怒咒
除障定无疑 拳打复脚踢
乃是作加持 是以诸证量
悉皆由此生 敬师者欢喜
纵师一次过 断百条人命
乃是佛事业 惠泽众有情
享用百王女 与之共欢愉
为大乐般若 大印之行持
jia华温萨巴说:『简言之,证量是高是低,在于观修时信心是大是小。』
据宗座解释,「观修」是指忆念师德,引生信心,以及忆念师恩,引生敬意。
温萨巴续说:『上师为证量的泉源。借着忆念恩师的德行,愿我不观师过,并以此为修心要诀,坚守承诺,不为障难所扰。』
这是指思惟上师功德,不应寻找上师过失。
克主生杰耶喜也说:『往昔降生的佛菩萨,现今仍在利益众生,如明白这个道理,便知道具德上师便是那些佛菩萨。』
你可能对此仍有疑问。有一趟,我替一名弟子翻译时,他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也教人佛法,但我不是佛,我怎能告诉别人,「你要当我是佛?」这怎么可以呢?』以往的传承上师曾就依师之道,说明如何止息对上师产生邪见。他们的开示既简短又有效,其中一部分已在上文提到。在道次第依师一节中,金刚总持说上师是佛,但你听到这个纲要时,邪见可能令你想到:『啊!这即是说上师当中,只有一位是佛,不是所有都是佛。』更辩解:『我见到这位上师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他不会是佛。他会不会是佛呢?不会,他这又不对,那又不对。』如你刻意寻过,一定可找到上师不善之处。尽管他学识渊博,但如你总是看他的过失,你必定会找到过错,例如性格急躁,偏袒某个宗派或寺院,对事情不够持平等。
如你听从邪念,偏执己见,便不会找到已断众过,具足众德的上师,甚至连一个也找不到。结果就如前述,你会把给你灌顶、口传、注解,令你成就觉位的上师,当作是凡庸的众生,而佛陀像是躲在某个角落,或成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你随逐邪见,便会认为佛不具备经典所述的种种功德。你会想,他们有那些功德的话,必定会摄受我们,并且已在接引有情。不过,正如克主生杰耶喜说,佛菩萨摄受众生唯一的明证,便是我们的上师。
善星比丘侍奉佛陀二十二年,但不以清净心观师即佛。那么多年,他都觉得释迦佛是骗子。他跟随佛陀托钵。在一个村庄,有位村妇供佛一把谷粒,佛便为她授记:『藉此供养,未来你会成佛……』经中说「无相佛」或之类的东西。善星比丘怎样想也想不通,为何一把谷粒可以令她成就觉位,于是认为佛只是为些许供养,奉承那个妇人,心术不正。尽管佛已在不可计量的时间以前,早已成道,但善星比丘不愿观师为佛,所以一直以来,在他的心目中佛都未曾断除众过,具足众德。
事实上,一切缘生之法,体性都是无常,受因缘条件所限,每秒迁流不息,却看似永恒不变。感官所接触的事物,不论是我、五蕴、外境,都只是假名安立。所泛现的境相,都只是你假立的标签,来自你的内心。对某物赋予名称后,那样东西才呈现出来。看到命名的基础,给予假名之前,那样东西并不存在,并没有我、桌子、花朵、书本、座垫、墙壁、挂画、兜率天闭关中心。你假立「兜率天闭关中心」的名称之前,兜率天闭关中心尚未出现。每一日,由早到晚,由生到死,由无始以来的投生,直至开悟,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包括你自己、别人,万事万物,都源自假名安立。这是事实的真相,也是事物的演变过程,更合乎逻辑论证。然而,我们深信的是主体、客体、行为、现象,全都无需假名安立,便可独立存在。这是完全与现实不乎的。即使没有服迷幻药,我们已身陷众多幻象之中!
纵使我们身处迷阵,邪见炽盛,但仍然认为,只有自己才有资格断定谁是佛陀。经过所谓的深入剖析后,你始终相信,只有自己才可作出绝对正确的判断。这是很普遍的问题。明白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荒谬,对如法依师将大有裨益。假若所见的一切都真实无误,其余一切也必定是真确不疑。换言之,所有幻象、所有事物都是真的,都与事实相符,包括有常的观念、自性存在的观感,甚至把白色的雪山看成是黄色,把大地看成是一堆蠕虫,都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如运用逻辑推敲,便能证明所显现的一切,包括这些幻象都有违现实。此举有助释除我们的疑虑,增强上师也许是佛的见解,或至少令我们更倾向这样的想法。如你知道,看来是平凡不过的人,可能是觉者,便会令你对待他的表现、所说的话、所起的心念更为谨慎。对待上师也大致相同。以上的想法,令你更倾向观师为佛。
返回那位的弟子的辩解。他说:『我也教人佛法,但我不是佛。』我可以这样反驳:『你说自己不是觉者,所以不让弟子修如法依师之道。换句话说,你不去消除他们的邪见,也即是说你把他们送进三恶道,而结果是他们都堕下了三涂。除非他们学习,否则不懂得如何事师,不能转化内心。他们会继续造业,生于地狱,受苦多劫。这是成办道次第一切证量最大的障碍。』
众生之中,父母是积善积恶最有力的对象。对父母造恶业,产生的力量更大,更为险恶,果报比对其他众生作业为重。如孝养父母,侍奉恭敬,所积集的善业会引生更强的业力,善报也会更大和更为持久。与父母比较,僧伽是更有力的对象,不管对他们积善积恶,产生的业报都更为重大。再进一步是罗汉、菩萨和佛。藐视一位菩萨,对他怒目而视,恶业比挖掉世间一切众生的眼睛还要重。反过来说,虔敬地瞻视一位菩萨,善业比向世间一切众生布施眼睛还要大。两者实有天渊之别。比佛更为有力的对象是上师。上师是众多对象中至高无上的。如能善巧依师,行者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积集最广大的功德。不过,假若行者不谨慎事师,即使少许的恶业也会变得极为沉重,引生极长时间的果报。由父母到上师,所积的善恶业不断递增。基于对上师所作的恶业,比对其他有情所作的恶业更为厉害,因此那些恶业是生起道次第证量最大的障碍。我们需在这个问题上下点功夫。鉴于在思想和行为上如法依师,是菩提道的根本,因此不论上师是否觉悟,都不要紧。为了圆满佛果,获得无比的安乐,你需要从修行中获取利益。你也渴求至高无上的安乐,以及一切快乐。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让自己生起邪见,必需不断保持正念,修习依师之道,恒常观所有曾教导你的上师,为真正的佛陀。我时常提出这个问题,用心思惟将很有帮助。
想起自己的母亲,或在千千万万人之中见到她时,你会即时很自然地知道:『那是我的母亲。』同样地,每当想起上师,不论是打座或下座的时候、任何时间,或见到他时,都要尽力转化内心,即时忆念:『上师是佛。』你可以想他是释迦佛。如你修本尊法,则观想:『他是度母。
他是某某本尊。』迦当派硕jia华格西开示的转心法门,以及《入菩萨行论》,都说只要加以训练,没有什么我们的心不能熟习。为此,如每日打座或下座时忆念这个道理,生起上师是佛的念头,便会愈来愈容易产生。你见到上师犯错,想起上师的过失,内心萌生邪念时,由于你早已调伏心念,便会明白是自己出了问题,正在为道次第的修行制造障碍,并会转而立刻忆记上师是佛。
宗座常说,即使不能视师为佛,但至少不要生起邪见,以免为自己的修行作障。这是整个问题的要点。为此,迦举派上师以净相观师,藉以训练依止上师的心。如你修胜乐金刚,要点是绝对相信上师是胜乐金刚,百分之百肯定上师是胜乐金刚。不论你修哪位本尊,都要视上师为该位本尊。每一次你对上师萌生邪见时,都应尽快想上师是胜乐金刚、释迦佛,或某位本尊。你必须恒常不断确信上师是佛。为了巩固这种心念,你应阅读有关上师身、语、意功德的嘉言懿行,例如明理、慈悲、擅于摄受有情等等,即一般众生所没有的功德,这将会很有帮助。
保持着这种正念,尊师重道之心和其他功德便会自然萌生。你对待上师的态度会突然转变,更会心生畏惧。除了尊敬自己较少寻找过失的根本上师外,对于不那么有信心的上师,你也会想:『他们是根师的化身』,进而萌生敬畏之心。
基于以上理由,以及经典的教诲,你必须在拜师之前,审察上师的功德。这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你一旦与上师建立法缘,便有机会对上师萌生邪见。为了圆满成佛的愿求,你必须运用道次第传承上师的开示调心,依照他们的行持对待上师。如一开始便善加审察,不如理依师的危险便少一些。首先,你必须全盘理解依止上师的教法。不明白事师之道,你便无从修学,不懂得怎样对治邪见。你掌握到有关道理后,便要看你修得有多诚恳,下了多少苦功。这又取决于你对此法的理解有多深。至于该八种过患,你会犯上几多种,也视乎你的了解有多透彻。由此可见,你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修行。
歌摩宁波车﹙GomoRinpoche﹚在印度德里格勒宁波车﹙GelekRinpoche﹚的房间,向耶喜喇嘛﹙LamaYeshe﹚、百古拉宁波车﹙BakulaRinpoche﹚和格勒宁波车说法时,曾给予一番开示,对调伏内心非常有效。耶喜喇嘛用完晚饭,返家后谈及歌摩宁波车的教诲。宁波车解释了「上师」的含意,指这个词语有「份量具足」和「更大功德」的意思。宁波车开始灌
顶时,便告诉三位大德:『你们都很博学,我却不及你们。不过,我倒有一样你们没有的东西,就是这个灌顶。就此而言,我比你们有更大的功德。』即使只是一句咒的口传,或诸如此类的东西,也可令人具有更大的功德。
你见到上师有多少功德,视乎你有多少善业。一切都是业的使然。这也视乎你的心有多调柔,福德资粮有多少,净除了多少障蔽。有些人首次见到上师时,没有任何依止心,其后才萌生信心。有些人一开始便有信心,但后来消失净尽,特别是如果他们跟上师太接近,时间一长,信心就如白云在空中消失。对这些人来说,离上师远一点,反而更易引生信心!这便是两种人的差别。就某些上师而言,你起初不太有信心,但后来因为坚持修依师之道,信心就此萌生。基本上,我们需要了解教法,持续不断地如法依止上师。
依师之理已在道次第教法中详细阐述,因此宗座在讲解《上师会供》时,没有把全部纲要逐点说明。不过,宗座却非常清楚解释最重要的观点,包括道次第中许多关于事师的道理,对调伏内心十分有效。宗座的一句话,已能扫除所有邪见!宗座说道:『现凡夫相的意思,是指具有凡夫的过失和烦恼。』除此之外,我认为此话没有其他解释。明白到这个道理后,上师即使示现任何过失,反而可增长你的信心,令你只会看到他的功德。假如你是这样对待上师,便证明你的事师之道已牢牢扎根。这是依止上师中至为重要的,而你对上师的信心,今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动摇。了解到以上的论点,有助加强我们对上师的信心。
这也取决于你怎样看待事情。帕邦嘉宁波车在讲解道次第教法时,举了一个例子:『师父很晚才休息,弟子想早点睡又不行,弟子便觉得上师迟睡是过失!反之,师父很早睡觉,弟子也习惯早睡,早睡便是上师的美德!』从以上事例,便可知道一切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问题源自我们看不透事实的真相,不明白何谓真谛,而真谛是超越我们所见所闻的。很不幸,我们太执着于表面,深信事实便是如此。例如,一般人想到「我」或见到外境时,都觉得是真实不变,特别是尚未证得空性的人,更相信除自性实有的我之外,「我」再也没有另外的存在模式。事实上,「我」只是依缘而起,假名安立,但那个人不会认为这是真相。他找不到这样的「我」,也无法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觉得缘起的「我」并不存在。我们就是这样执着外相,百分之百相信眼前的一切真确无误,事情本身便是如此。
耶喜喇嘛曾多次发怒,但他说:『既然对方是众生,我又怎能生气呢?』喇嘛说的是真心话。对方既然是受苦的有情,无知可悯,他不可能对他发怒,这是自相矛盾的。尽管喇嘛没有贪恋世间八法的心,但却示现这样的形相。他也毫不吝啬,但有时像是一毛不拔。喇嘛有很多这样的表现。只是我们得悉他内在的证德后,才知道所见到的并不真确。喇嘛圆寂时,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征兆。为此,我们怎样看待上师,跟自己的业力息息相关。
很多时候,上师看似被业力烦恼操纵,历经死亡与投生,但其后示现不可思议的功德,跟平常的他截然不同。在《善说精髓》事师一节中,帕邦嘉宁波车说:『尽管上师很粗暴或急躁,但如弟子视他为文殊弥勒,弟子便可累积善因,来生值遇功德跟文殊弥勒无别的善知识。』
这一点大家必须明白。依师之道以信心为首,方法是观上师为佛。为何要视师即佛?因为我们都想获利,不想亏本,这是很合理的。即使你的上师很粗暴或急躁,但如你观他的本质和外相﹙特别是本质﹚为文殊、释迦佛、弥勒佛、金刚瑜伽母、度母、胜乐金刚、密集金刚、时轮金刚或任何本尊,你会获得释迦佛、弥勒佛、文殊、度母、胜乐金刚、时轮金刚等本尊的加持。同样地,如你视他为凡夫菩萨,便获得凡夫菩萨的加持;视他为大菩萨,便获得大菩萨的加持;视他为佛,便获得佛的加持。尽管上师不是大菩萨或佛陀,连凡夫菩萨也不是,但如果身为弟子的你如法依师,便能获得许多加持;即使上师连凡夫菩萨也不是,但如弟子如理依止,甚至可在上师成佛菩萨之前,预先臻至佛菩萨的果位。如前所述,我们都想获利,不想亏本,因此要好好修习上师瑜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