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亲友书讲记第四讲

  • 作者: 夏坝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644
  • 分享到:
亲友书讲记第四讲
第四,恶友。亲近恶友,就是“敦亲志”,把恶友当作自己最亲近的人。为什么?,这些恶友的贪、嗔、痴、慢、疑的心非常的重,如果你经常的跟随他们,他们可能很快就让你学会很多作恶的事。行善积德好比是爬山,而作恶行恶好比是下山,你拉他上山难,他拉你下山却很容易。比如你把一个朋友拉到山顶是非常难,除非你的力量远远的超过对方,否则在力量同等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不过,他把你拉下山是很容易的。同样的道理,让你学会坏,那是很容易的,可是让你学会好,那是非常难的。所以,千万千万不要去亲近恶友。
第五,饮酒。因为喝酒会招来许多的灾难,招来许多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招来许多的是非,所以,千万千万不要喝酒。
第六,非时行。什么叫非时行?就是夜行,晚上到别人家去,晚上在街道上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因为别人完全可以把你误认为是小偷,你即使是个好人,是个正人君子,但人家可以把你当作一个贱人,当作一个做过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的一个人,这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如果没有非常大的必要的话,最好晚上走动的越少越好。
这六个方面即能毁掉你的来世,也能毁掉你今生的名声、地位和形象。所以,你一定要断除这六行:第一,千万不要去赌博;第二,尽可能不要到歌舞厅那些凑热闹的地方去;第三,不要懒惰;第四,不要亲近恶友;第五,不要去喝酒;第六,不要夜行。因为这些会毁掉你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善根。一旦行了这些,将来你证得七宝财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了。
第六个是什么?对一切顺缘要满足。
求财少欲最人天师盛陈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
这里是说,你真的要想求财,那么最大的财宝是什么?就是少欲。什么叫少欲?就是没有非常强烈的贪欲。严格地说就叫做满足,满足才是最大的财富。这是谁说的?是人天师。人天师是谁?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是人及天等一切的胜师。是人天之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既然如此,如果你能够求得少欲之财,就算再贫穷,你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这里还说,对过去的一切受用不用去想,因为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对未来的一切受用,包括金银财宝没有强烈的欲望,也就是少欲。对于当下你已得到的东西,你也不会非常在乎。若你不是非常在乎的话,即使将来失去,你也就不会感到非常的难受和痛苦。没有非常强烈的欲望,满足于当下,那是最富有的。就算你没有很多的金银珠宝,你也是非常幸福的人,也是非常富有的人。为什么?我们需要财宝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满足于我们的心理?为什么要满足心理?因为我们老有许多的不满足,“啊!我没有了这个”,“我没有了那个”,还有很多的不满足。为了免去这种不满足,就会找许多想要的东西,来堵住这个不满足。可是问题是你堵住了这个不满足,他又会起那个不满足。你有了一个东西之后,他又会起再另外一个不满足。等你把人间享用的一切财富满足了他,他就会为人间不曾经有的某些个其它财物而发愁。总之,你只要是不能堵住这种不满足本身的心理,就是拿多少钱,多少财宝,多少个房屋,多少个东西也无法让他感到很满足。所以,我们与其不断地堵这个洞口,不断地往这个洞口里装东西,还不如把这个洞口给堵住,堵住了就没有这个不满足了。我们现在认为贫穷、认为缺乏,并不意味我们生存不下去,也绝对不意味着我们没办法活,或者感到很狼狈。因为我们老是满足不了心,当我们有钱的时候,就想要权;当有权的时候,又想要名;当权、钱、名都有了,你还想要更大的权力、名声、地位。总而言之,你永远都不会满足。既然如此,只要你能够找到“满足”这两个字,那么无论你用什么办法都是可以的。所以,贫富不在于物质的缺乏,而是在于内心的不满足。因此,满足是最高最好的财富。这就是说“求财少欲最”,最好的财是少欲。
前面所说的是有了满足心理的功德,若没有了满足心理会怎么样?下面说:
若人广求诸事者,还被尔许苦来加。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恼还如众首蛇。
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金银财宝等等,广求财富,以及事,按道理最后他得来的应该是快乐,然而却恰恰相反。“还被尔许”加倍了痛苦。为什么反而加倍了痛苦?因为你一旦有了很多钱,很多财富之后,无论是开始,中途,还是最后的结局,都是痛苦的。首先,你为了求更多的财,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你精疲力竭的努力,或者想尽一切办法的苦思,这种苦思和身心之劳都是痛苦,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所以说广求财和事,从开始就是一个痛苦的开始,因为要为此付出许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代价。中途,他担心所求得的这些财保不住,又生怕这个财不能继续扩大而要想许多的办法,伤透了脑筋,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天天操心,都是为了维护这些财富,确保这些财富能够继续增长下去。可是一切万事万物它一定会变的,你看春天,万物生灵开始慢慢地生长,到了夏天开花,到了秋天结果,可是到了冬天之后,他一定要收回这一切——茂叶、花和果。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树木,没有一个植物能够一年四季如是的茂盛,能够长期茂盛下去的是没有的,一切植物都是这个样子。动物也是一样,一切动物,从母亲的肚子里面生下来,到长大,到衰老,最后一定会归天的。没有一个动物,没有一个人最后不死亡的。同样你所求得的一切东西从少到多、到稳固,到最后一定会失去的。没有一个东西永远不会失去的,这种东西是没有的。这是一切万事万物的规律,最后你必须面对他的失去,有可能是死别,有可能是活别,有的是还没死之前他就消失,有的可能是因为你的死而离他而去,都有可能。总而言之,最后你一定会失去这一切的。那么你失去当然有很大的痛苦,舍不得!所以,这种求财,无论是开始,还是中途,还是最后的结果都是痛苦的,没有一个是快乐的。你的这个财富、权力、名声越大,你的这个心思就越重,你的这个压力就越大,你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而你所受的这种冲击也就越大。我给你举个例子:一个小小的村长让他下台了,他不会因此而得癌症,这是不会的。因为他觉得我这只是一个小官,一个小小的村长是什么的呀?就算他辞职下台,他也不会得癌症的,因为他不会把这个官放在眼里。可是当你是一个市长,或者省长,那可就不一定了。让你下台的那一天,可能就是差不多给你判了一个死刑。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和压力,因为你为此而付出的太多太多了,简直是无法忍受的代价都已经付出了,你眼看着一下就毁掉了,能受得了吗?是受不了的。比如说你丢了十块钱,你不会因此而怎么样。一百块钱也不会,一万块钱也不会,或许十万、百万也有可能不会。可是你真的要是失去了一个几个亿资产的企业,或者几十个亿资产的企业毁于一旦,受到意外的冲击的话,你这个老板是招架不住的,因此而有可能丧命。为什么?因为你付出的太多了,代价实在是太高了,所以你在心理上无法承受的。为什么呢?因为得到的越多,所带来的痛苦也就越大,万一失去的那一天,痛苦就更大了。所以,你不要看他今天得的多,将来他失去的自然就更多,失去多,他就会承受不了,招架不住的。所以,障碍就会非常非常大。“还被尔许苦来加”,就是还会增加更多的痛苦。“智者若不修少欲”,反过来讲,没有这种贪欲的少欲者,他就不是这样子。所以有智慧的人,若不修少欲就一定会深受那种苦恼。好比是首蛇,什么叫首蛇?首大概是首级的意思吧。咱们佛教里边有许多的典故,说龙王啊,有九头龙王,七头龙王,三头龙王,一头龙王。当然啦,头越多说明它的地位就越高。但是无论它是有九头,还是七头,还是三头,还是一头,这个头是蛇的头。这个头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藏传佛教当中,认为是在龙王头上具有的蛇冠。而泰国,泰国也是佛教国家,他们认为就是蛇,只不过是具有的蛇头多少不同而已。但是按传说来讲,每个头上都装有如意宝,你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龙王因为有九个头,它为了保护每个头上的宝贝,它就会伤心而痛苦,头越多,它就越痛苦。另外一个解释方法就是说头上长九个头,因为每个头都有痛苦的,所以头越多,它就越痛苦。虽然头越多,地位越高,但头越是多,痛苦也就越多。
禀性抱怨如杀者,欺轻夫主如男偶。
纵使片物必行偷,宜可弃兹三贼妇。
意思是说妻子当中有三种最可恶的女人。第一种是:“禀性抱怨如杀者”,她不守做妻子的本分,还出去找其他的男人,并且为其他的男人,杀自己的丈夫,如同一个杀者。第二种是:“欺轻夫主如男偶”,轻毁、辱骂、歧视自己的男人,自己好比是大权在握的女王一样。第三种,好比是一个小偷,能偷什么,就偷什么,哪怕是小东西也从家里往外偷,何况是大的,哪怕是好的饭菜她也想偷偷地吃,也就是“纵使片物必行偷”,就是说无论是大,还是小的东西一定会偷。“宜可弃兹三贼妇”,具有这三个缺点的贼妇,宜应把她早点弃掉,宜早离开她。那么反过来对男人也应该是这样,差不多,没什么区别。那如果不能跟这种妻子亲近的话,应该亲近什么样的妻子呢?他说:
顺若姊妹慈如母,随从若婢伴犹亲。
如兹四妇宜应供,应知此室号天人。
应该亲近什么样的妻子?就像是姐妹一样的爱戴,如母亲一样慈爱,如奴婢一样的顺从,如亲属一样的想尽一切办法为你排忧解难,这样的妻子,应该把她当作神仙一样来供她,或者与她相伴。这大概就是作为一个所谓妻子的标准。对妻子而言是这么讲的,反过来对丈夫恐怕也是这个样子。这里说的是我们的家人,在这里面打的是一个妻子的比喻,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恐怕都是这样。这个里面说的是妻子,因为古代的人,往往男人大,女人是比较小,他们就这么看的。当然,这种男重女轻的思想,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咱们中国都差不多。但是印度似乎没有像中国那么过份,不过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印度最过份的是什么?四个种姓的这种分别,那是非常的过份,但是这种种姓的差别在佛教里面是非常反对的。男女差别的问题上,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教里边无论是善男子,还是善女子,是不分等级的差别的。不过,还是要分比丘、比丘尼之差别。为什么要分这个差别?因为他认为呀!比丘和比丘尼之间,因为本身自身条件的原故,比丘尼守起戒律来是比较难一些,比丘比较容易一些。再说比丘更坚强一些,比丘尼更弱一些。所以,从这个角度还是分一僧和二僧之说。而且,比丘尼的戒律多于比丘,另外比丘是不可以向比丘尼磕头的,但是比丘尼必须要向比丘磕头,有这个差别。这可能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看法。所以,佛为随机调伏他人,如果不是特别过分的话,佛陀也会按照整个社会的习俗,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的这种看法。
今天我说的这些,好像也不专门是给比丘讲的,对一个家庭,对一个在家人来说,这些是很重要的,真的是很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住,作为一个在家的居士,妻子一定要做一个贤妻良母,千万不要做贼妇;丈夫应该做一个宽容的丈夫,千万不要做一个没良心的丈夫。如果你有了非常和谐的家庭,不管你修炼佛法也好,事业成功也好,你就会立即可得,什么都会如愿;要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相互不合,争论不休,天天吵架,你哪有心思去考虑你的事业,哪有心思去修佛法?不会有的。所以,在座的诸位居士们,因为你们是佛教的弟子,那么应该听从龙树菩萨这样的大德高僧的教化,要做一个贤妻良母,或者做一个很好的丈夫,不要做一个坏人,不要做一个自己给自己招来痛苦、难受和争论不休的烦恼的人,这是很不好的。
人与人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是最好的?相互关心,相互恩爱,相互帮助摆脱困境,相互不责备,相互宽容,相互顺从,只有这样方能使家庭和睦,使朋友之间也能和睦。只有在家庭、社会、朋友、单位都非常和睦的基础上,你才能够建立基业,才能很好地练佛法,才能事业成功。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什么都做不成的。你们不要以为这些话不是很重要,作为一个在家人来说,你今天不面临这个,明天要面临这个;明天不面临这个,后天要面临这个;所以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或合格的丈夫,这是十分重要的。说白了,我这样劝你们,不但是对你们有好处,对佛教都有好处,人们会说:哎呀!学佛好啊!学了佛之后,家里原来天天吵架,你看现在都不吵架了,家庭和睦了。真的是这个样子,不是只对你们自己有好处,连对佛教都有好处,对弘法利生也有好处,对佛法永驻世间有好处。这是很重要,不要把这当作一个简单的事情。
第三个大的内容是什么?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如何才能求得现前增上生的利益,和如何求得究竟决定善的利益的方法要分成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共同的增上生的法如何修;第二、不共的殊胜法——决定善如何修;第三、如何才能做到暇满人生有意义。
首先共同法如何修?要分成为六个部分:咱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第一是饮食。如何去看待我们吃饭、喝水,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东西。下面说的是为了修禅定,一定要修两个法。第一是饮食一定要有度。第二是不睡觉或者少睡觉。首先是饮食的问题,这里说:
受餐如服药,知量去贪嗔。不为肥骄傲,但欲住持身。
第一是“受餐如服药”。吃饭好比是吃药,为什么要看作是吃药?因为吃药的药量是决不可以过多,也不能缺少的,必须适宜的药量才能够治好患者的病。如果药量过多了将会有不良反应,如果药量过少那就达不到治病的力量,必须要适合病人的药量才能够达到目地。同样的道理,我们吃饭,千万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要吃得太少。吃七、八分饱就够了。为什么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你吃得越多之后身体会非常沉重,因为身体的沉重会导致你的沉默心非常重,你一旦坐下马上就睡着了,而且身子非常沉重不舒服,也能导致许多的疾病。尤其作为修禅定者,一打坐他马上就起沉没之心,也就是掉举和沉没当中的沉没之心。所以,不能吃的太饱,三分之二饱就够了,再说吃得饱会导致肥胖也不好。但是太少了又会怎么样?太少了营养不足,营养不足就会身体虚弱。身体虚弱就没有力量去修炼佛法,没有力气去利益众生了。所以,不要过份的饱,也不要过份的饿,大概是这个意思。在许多佛经里边提到了吃饭的饮食结构问题,提的非常多,看起来我这种没有饮食结构的人一定要注意,真的是这样。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也明确的一再提倡饮食结构问题,就是不能吃的太饱,也不能吃的太少,一定要吃的合适才对。不过我今天没吃饭,从昨天到现在没吃过饭,因为这也是为了达到身体轻一点,坐起就有点劲。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控制饮食的量,不能太饱,六分饱、七分饱这样。第一是服用饮食的质量。知道量,是第一个。量不能太过多。其次,不但要控制饮食的量,还要去掉不良的动机。因为你特别喜欢或贪欲食物,你就去吃,或者因嗔恨而吃,这是不行的。千万不要有贪欲和嗔恨之心。有人要问,吃饭还能有贪心和嗔心吗?贪心有可能有,但是嗔心几乎没有。不然!何者不然呢?这里说“不为胖骄傲”,大概有三个,是说“胖”、“骄”、“傲”。大概有三个。第一是什么?就是他在想,我通过吃很多很多的饭,一定要让自己的身体肥胖起来,强壮起来,变成天下无敌。心里这样想的恐怕是‘肥’。为了达到这样的肥胖和强壮的目的而出现这种心,可能是‘肥’。第二是什么?就是骄。他就想:“我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强壮起来,然后消灭我的对敌,或者敌人,一旦我有了强壮的身体就能把敌人给消灭掉”。这大概是骄。第三是傲。傲在这里怎么讲?骄傲的傲,这是什么?他就想:“我把身体强壮起来之后,就变得非常的美丽,或者非常的庄严,他人一看到我就能感到威摄”。就是有能够威摄他人,震住他人的那种作用,或者他人比不上我的这种作用,他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骄傲,为了骄,大概是这个目的。胖当怎么讲?胖可能是手和脚非常的粗,因此非常的有力气,骄大概是达到能够调伏敌人的这种作用,骄傲应该是达到能够温顺他人的那种作用。从这样的角度去讲,就为这三个目的。吃饭不能为这三个目的。那用来干什么?“但欲住持身”。我只是为了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的住持下去,就是说长寿健康住持下去,修炼佛法和利益众生,不是为了伤害他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壮,也不是为了变得力大无穷,这些都不是,而是为了有一个好的身体,,然后在这个空间当中可以修炼佛法,是以这个目的而吃饭。下面说说不睡觉的问题。
睡觉是很重要的。我们做为一个人,晚上不能不睡觉的,但是,只要晚上你一睡觉,你活了八十岁,其中的四十年也就过去了,在沉昏当中就过去了,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他在这个里边是怎么说的?“勤躯度永日,于初后夜中。眠梦犹存念,勿使命虚终”。勤躯度永日,就是整个白天都通过修炼﹑勤修来度日!勤修就是非常勤劳的修炼,欢喜的修炼也叫勤修,以这种方式来度过整个白天。晚上呢?整个夜晚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的上半夜和下半夜都应该在修善积德当中过夜而不要睡觉,中间的那一块就睡觉,尽管你三分之一的夜晚是在睡觉的,但也要存善念,念就是善念,所以,你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这是根据佛经而来的,这在佛经里面是怎么说的?佛经里面说白天三时,一般佛经里边叫天时,我们经常不是说六时吉祥吗?为什么说六时呢?昼夜就是六时,白天分成为三个部分,晚上分成为三个部分,昼三时,夜三时。我们前面说的无论是佛、法、僧﹑布施,持戒或者天那,每天要六念。六念,实际上是昼三念,夜三念,就是六念。佛经里说晚上的上半夜,就是说刚刚天黑到这个上半夜,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当中就是以走动,或者打坐的方式来勤奋的修炼佛法,然后在整个晚上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之后,到修行的殿堂外面去洗脚,洗完了脚之后就到自己的住处里边来,之后,把自己的右身放在地上,左边放上边就这样子睡觉。就像释迦牟尼佛涅槃的那样,以这样的方式去睡觉。然后腿上面放腿,完了之后还要心里想着:“我今天一天修善积德非常的好,明天我一定得要早早的起来修善积德,利益天下一切的苍生,我要速疾证得菩提果位,为此我要尽快的起来”。心里这样想着,睡觉将会很快的醒过来,有这个作用。并且,这个睡眠当中也不会被浪费,如果你带着善心去睡觉,整个睡眠都变成为善,如果你以恶习睡觉,整个睡眠都可以变成为恶习。在晚上的这个三分之二时间过了以后,就起来。起来之后在殿外走行,或者以打坐的方式去修炼佛法,在佛经里面是这样说的。晚上时间的规划是这样的,是指从天黑到天亮之间为限,或者整个昼夜把它化为两半,就是十二,如果二十四小时为一个昼夜的话,晚上就是十二个小时了。十二个小时再分三份的话,就是四个小时,应该是每个晚上睡四个小时左右。四个小时稍微年老的人能做到,年轻人可能做不到,因为他白天劳累,所以晚上睡的时间就长。不过对大人来说,四到五个小时的睡眠是足够的。
下面讲四无量的修法,四无量是什么?慈悲喜舍。“修行可长言,上有谁未入,能生梵世天,”大概是这个意思,首先这里讲的是什么内容?就是说慈是什么?大慈是愿一切天下苍生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的心,这就是大慈。“悲”就是大悲。愿天下一切苍生永离痛苦及痛苦的因,这就是悲。喜是愿天下一切苍生具得人天之快乐,内心生起欢喜心。并且愿他们以快乐道到达永久快乐的果位的心,这就叫做喜。舍是对天下一切敌人的怨恨和对自己父母等亲属,朋友的贪心。远离这种对一切怨敌的嗔恨和对亲友的贪爱之心,对一切天下苍生能够生起平等舍之心,这就叫平等舍,也叫舍正舍,要修这四个无量。为何称为无量?第一,因为所观想的对象是天下一切苍生,一切苍生是无量的,所以称之为无量。第二,由此而修炼的福德和功德也是无量的,所以也就称之为无量。对这个所缘境而言大概有三个:1是众生、2是法、3是无法或者自性皆空。这个是按照仁德右大师所说而来的。所谓的众生是什么?初级学佛者一定要把天下苍生,就当做苍生本身去对他发慈悲心。法是什么?苍生显然是一切天下苍生,是无我,但无我的一切天下苍生也要脱离苦海,求得自己通达无我之力,无法之力。是什么?是万法自性皆空。因为万法自性皆空,就是受苦的众生也是自性空的,苦本身也是空的等等。观空,自己也是空的,以三相自性皆空故观无量,也称之为四无量。但是后面的这两个恐怕是名字是四无量,实际可能就不是四无量。
如果修四无量,要如何修呢?首先把一切天下苍生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兄弟姐妹等等,亲友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既非好友,也非敌人,这个中间的部分;第三部分是怨敌之类的,妖魔鬼怪以及怨敌之类的部分。首先对自己的亲属从父母开始入手,到妻子﹑孩子,或者兄弟姐妹等等,一切朋友,对自己的这些非常熟悉的人,修起来比较容易生起四无量之心。其次,要对中间的人修,因为对他没有特意的怨恨,所以,可以扩展中间的人。最后,把这些怨敌,包括妖魔鬼怪,以及人当中的怨敌等等,想着他们也是我的父母,他们也做过我无数世的父母等等,以这样的理由去修也就能生起了。这是和自他相换菩提心中所说的修法一样,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往外推的一样方法。而平等舍,首先从普通的人那里,开始修平等舍,然后对自己的亲属修,消除对自己亲属的特殊的贪心。然后再消除对自己的怨敌的嗔恨心。因为平等舍跟慈悲不一样,慈悲对自己的亲属容易生起,可是对敌人就很不容易生起。平等舍反过来,中间的很容易生起。为什么?因为对他无怨,无仇,也无恩的人,很容易生起平等舍,但对自己的亲属就不容易了,为什么?对他有贪心。对怨敌也不容易呀!对他有嗔心。所以,渐渐的往外推。这个过程就不一样了,这个四无量过程当中大概不一样的地方,他在这个里边说:如果前面所说的四无量,能够在这个上面有一切天下苍生,既能通达自性皆空,又能够以悲悯来度化他们,能够生起四无量的话,就将变成为证得无上菩提果位的最上等的果位的缘由。如果你没有破我执和法执的性空见的智慧,也能够有上品位,也能入梵世天。梵世天是什么?梵世天就是色界天。梵天所管的就是色界天。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不是有三个天嘛,其中色界天归梵天所管,所以,梵世天就能够达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为什么能达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因为这个四无量里边的最后的平等舍,可以消除对自己的亲属的这种贪心,和对自己的怨敌的嗔恨心。能消除贪心和嗔恨心,就很容易修成禅定,修成禅定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可以达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我们讲了四无量的心,这个四无量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我们已经详细的讲完啦,现在我们要讲前面所说的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等四无量所修行的结果,就是在诵文当中所说的“能生梵世天”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所说的是四禅天的问题,要谈到这个所谓的梵世天,概括的说四禅天,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天,就是这样。这个第一禅到第四禅的果位是什么?他说这四个通过四禅修行,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从慈无量到舍无量的位置这四禅的修行中,就能证得四禅天的果位。但是这四禅的修行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藏文经诵当中说“舍杂欲苦寻喜乐,随业当生四谛中,大梵光音及遍净,广果天生与彼同”。意思是说,由于我们舍弃一切的杂欲的,这个对痛苦的嗔恨或者排斥,以及对欲天的喜乐的贪欲,就能够安住一心不乱的这种相续当中,由于这种业力,也就是不动业力的所执,我们就可以得到四禅天的这个地位,或者四禅天的境界。何为四禅天的境界?一个是大梵士的境界,一个是光阳天的境界,还有一个就是遍净天的境界,还一个就是广果天的境界。在这个里面说的“舍杂欲苦寻喜乐”就是舍弃一切杂染的欲乐之苦而寻喜乐,由于这个不动业的原故,能够得到四禅天的位置。这个道理是怎么得到的?仁达瓦大师是这样说的:“由于粗的分别心支分,对我们世间欲界的受用的这个强烈的贪欲,或者对怀恨之人的侵害等等断除,并且远离这个杂染的地方,去寻找安乐的清净处,内心一心修炼心的禅定的安乐方能得到。”这要通过五支来修行才能得到:第一是寻,第二就是思,第三是喜,第四是乐,第五是性怡静,大概这五支。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所说的寻和思﹑喜﹑乐﹑心怡静。每个四禅都有他共同的特点,禅定的特点就是一心不乱,或者一心等持,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所入定的所缘当中,决不远离这个所缘,定在其中的这种修行,就叫做禅定。所以四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怡静的这个特点。五支当中还有一个就是寻和思。寻和思在这里是怎么说的?寻、思过去的时候还有称它为觉和观之说,那么什么是寻思?就是用心当中的粗分心来寻,或者觉,就是寻求外喜乐,或者觉得还没有断除的这样的一种心叫做寻。思是什么?思就是说细微的这个分别心,或观察,在初禅的时候寻思二字仍然还有,也就是说粗和细的心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它具有寻思。然后就是喜和乐,这喜和乐二字到底是什么?[初禅的时候欲界恶而奇,而身感乐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