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共下士道之修学内容

  • 作者: 祈竹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064
  • 分享到:
共下士道之修学内容
任何事件之成就,必须先有希望做成此事的心,然后依正确方法进行。所以,共下士道修学内容先教授利益来生之必要性,然后才教利益来世的具体方法。
利益来生之必要性
前面讲过,人身十分难得及珍贵。可是,如果有某件宝物很难得、很珍贵但却可永久拥有,我们便并不会急切地想要利用它。人身却并非如此,它不但宝贵而难得,而且极快便会消失,未来生之处境堪虞。
现在衲先讲解人身快将失去的道理,然后才带领大家分析未来生的处境。
生死无常
区别佛教弟子与非佛教徒,要看是否真心皈依。区别是否大乘行者,要看其人有否菩提心。区别是否真修行人,要看他有否念死无常。所以,参思生死无常是极重要的修行。在现今年代,有许多人自视为佛教徒、修行人或大乘行者,但他们却并无皈依心、念死心及菩提心。衲知道许多汉人尤其忌讳谈及死亡,但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生与死之间并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谈及死亡并不会令你早死,避免这话题亦不会令你延寿。一个要上路的人,会提早打点行李;同样地,既然我们必然会死亡,不是很应该提早对它有所理解及准备吗?多念及死亡,会有许多利益。不念死无常,对修行人来说,会有很多损失。
不念生死无常之损失
对修行的道路来说,不念及生死无常,有许多大损失,它们可被归统为六点:
(1)如果不念死,我们便不会有念及修行的心。有生必有死亡,这道理彷佛谁都明白,但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恐怕不是!我们总会在心底里避开这个令人不快的话题,彷佛自以为永不会死,终日营营役役地做许多与今生名、利、衣、食、住、行有关的琐事,耗费一生光阴,并浪费了这个千千万万年也难得一遇的人身。
(2)不念死的人即使念及修持,亦不感到其逼切性,而只会一味拖延,空有一个薄弱的愿望,最终亦无所成。以前曾经有一个僧人,他在老时感叹说:“最初二十年,我根本从未想及修行;‘我该马上开始修行!’这句话,说着、说着就过了另外二十年;‘现在很迟了,再不修就没机会了!’这句话,我又说了二十年。就这样,我虚度了一辈子,至今尚未开始修持!”衲有一个徒弟今年七十多岁了,他还在对衲保证:“我趁年轻再做几单生意,然后便会好好坐下来狠修!”,衲总感到他的想法很幼稚。
(3)有些人虽不念死,但也偶尔作少许像修行的事,可是如果没有生死无常之觉受作为动力,他们的修行只是为了世间之目的,并非真的修持功夫。所以,不念死的人,其修持亦只是表面功夫,算不上真真正正的修行。
(4)如果不念死,就算我们尝试作修行,亦无法决心痛下苦功。
(5)如果没有生死无常之觉受,我们肯定贪着现世,连带亦生起种种烦恼及业。
(6)在最后临终时,如果一生中并未念死而修持正法,必定后悔莫及,而且还要面对死亡的极大恐惧。
念及生死无常之利益
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次说法时,便开示了生死无常的道理。在佛陀于印度拘尸罗什临入灭时,其最后的教授亦是生死无常的道理。由此可见,生死无常是极重要的教法。前述不念死之损失有六点,念死无常之利益亦有六点∶
(1)不论是三士道之最初部份,乃至密法之最高部份,无一不依赖于念死无常作为动力而成就。因为这个原因,佛陀在《大涅槃经》中说:“一切野兽足印中,以象之足迹为最大;在一切佛法的体悟中,以体悟生死无常为第一!”在僧人的浴室中,会依戒律而绘上骷髅图案,亦是因为念死无常的利益极大之缘故。
(2)念死不但利益大,而且是极为威猛的一股力量。
(3)在初入门时,念死是牵引我们修持的因。
(4)正在修持时,念死是我们持续的动力。
(5)快成就之际,念死是那最后的策励,在背后推我们一把,令我们踏入究竟成就之门。
(6)念生死无常的人,自然会好好地修行,令自己在临终时无憾而往生。
参思生死无常之正确态度
世俗上的人都贪生畏死,不愿意与亲人及财富等分离。也有些人在面对人生经历后,彷佛对人生有所改观,变得十分消极,他们心想:“反正到头来也只不过一死,我根本没必要努力做什么!”,这也不是我们欲达到的觉受。单单怕死而什么都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禅修生死无常而欲培养出的觉受,并不是世俗人怕死贪生的心。我们欲生起之心,是那种令我们积极于争取每分每秒来修行的念死心。在这种觉受之基础上,我们并不畏怕死亡之本身,而是害怕在死亡前未能切断烦恼及业,所以便有了一种积极性、迫切性,这才是我们要培养出的对象。正确的念死觉受,不但不消极,反而正好是令我们积极地狠狠修持的推动力。
参思生死无常之方法
单单知道自己将死或者看一看这方面的书,并不等于念生死无常。念死是指透过禅参,令心中生起真实之觉受及体验。到底如何禅参生死无常呢?这有许多种方法,但宗喀巴祖师所教授的独特方法尤为有效。这种方法有三根,每根有三支。透过禅思这三根共九支,我们生出三种决断心。
死亡之必然性
第一支是参思死亡的必然性。我们分为三方面来参想它。
(1)现在我们高高兴兴地在听法,可是今天在座中的人,在五十年后恐怕所剩无几。在八十年后,在座的人中肯定无一个还活着。不论我如何逃避,也不论我如何健康,死神必将找到我。世上有史以来的大君主、最猛的勇士,乃至佛教中最有神通的大师等,最终都死亡了。到底有谁曾战胜死神而逃离了最终死亡之命运呢?没有!
(2)自出娘胎以来,我们其实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之终点。每一次呼吸、每一秒的过去,我们又接近了死亡一步。正在我说这句话的此刻,我又走近了一步。即使在我们的睡梦中,寿量的记时器仍然在跳动倒数,有减无增。
(3)今生只有几十岁左右,但未来将拥有的转生却几乎无限。在今生,如果我致力于现世的福乐,顶多亦不过能享受几十年而已。可是,比起无穷无尽的未来转生,这几十年根本不算什么。在今世的福乐及未来世福乐之间,绝对是未来世的福乐更为重要。要利益未来世,便必须修行。可是,我们的寿量本来就不太长,如果我们细心盘算一下的话,更会知道自己修行的时间无多。假设我有六十岁寿元,首二十年不懂修行,次二十年忙于生计,最后二十年老了,纵使想修也力不从心。在一生中,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渡过,其它三分之二时间我还要上班、做饭、玩耍、如厕、聊天、看电视等等,我还剩多少时间可供修持呢?
透过禅参以上三支,我们便会生出“我迟早必死!”的觉受,而生出“我必须修持!”的决断心。
死期之不定性
现在讲第二根——死期之不定性。在三根中,此第二根至为重要。
(1)如果我们能预知死期,尚可到差不多时候才努力修行。可是,死亡虽必然,死期却不定。死亡之先后并不依年纪而排序,有些人二十多岁便死了,有些人未成年便死了,甚至有许多胎儿未出娘胎便夭折了。明天及死神这二者间,何者先来我们也不能肯定地保证!在一年后的今天,或许某些今天在座的人已往生了,这是说不准的。
(2)外在的生存环境,其实并不利于我们活命。任何的一种小病,便足于夺去我们的性命。极小的一个天灾,也可以夺命。
(3)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十分脆弱,就像放在户外的一根燃点了的蜡烛,随时可能被吹灭。我们的身体也似漂在大海上的一个小泡沫般脆弱,能存活至今已算是一个奇迹了。
透过禅参以上三支,我们会生出“我必须抓紧时间马上狠修!”的决断心,其它一切世俗琐事便相对变得微不足道了。
于死时除佛法外无一能助
然后我们修持第三根——于死时除佛法外无一能助。
(1)我们穷一生追求财富,在死时能带走财富吗?财富对我的死后处境是毫无帮助的。
(2)在生时,亲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少许有限的援助,但在我躺在病床上等死时,他们是爱莫能助的。除了掉眼泪以外,他们什么也帮不上。
(3)我们尽一生保护自己的身体,百般呵护。但到头来,我们连这个至为珍爱的肉身也带不去。
透过禅参以上三支,我们会生出“单单害怕也无用,我必须努力积集善行!”的决断心。
此外,我们还可配合其它方面,例如幻想临死之无奈情景等等,以生出坚定的体验。
若于努力修了很久后,仍不见有所觉受及进展,我们应暂停禅思而作积功德及忏罪业之修持,祈求上师加持生出觉受,然后才回到本来之禅思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