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

当时法藏比丘听到佛讲解严净国土之事,一一都清楚地见到。也就是得佛威神力加被,当时开了广阔的天眼,目睹了无数刹土的情形。汉、吴两译中说,佛讲完经,法藏专一其心,即时便获得天眼彻视,睹见 百一十亿佛国中人天善恶及国土好丑。

眼见为“睹”,心明是“见”。即对无数刹土的情形不但亲自见到,而且一一辨别、了知,知道了无数刹土中依正二报的事、理、因、果等。

这里说到“二百一十亿刹土”,实际是表示十方无数刹土。《大智度论》中说到,当时法藏比丘得到古佛指引,让他见到十方一切刹土的情形,包括净土、秽土,净土中又有报土、化土。因此是见到无数刹土种种差别之事。比如国土器界方面,色、声、香、味、触五尘的状况如何?其成就因缘如何?果位功能如何?怎样加持众生的心使其得利益?如此分析下来,确实有无量无边的情况。

众生的心变现的各种国土相,有的粗劣,有的精妙,有的具足功德庄严……这里有种种染净、凡圣的差别。比如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等各种层次。而生到国土的方便也有很多差别,有的要证到空性才能生入,有的以佛某方面的愿力、以特殊的方便能够往生等等。像这些刹土的情况都要一一观察清楚,才能预先设计出自己刹土的蓝图。毕竟一切都是缘起法,只有观察、抉择、确认才能制定发愿的内容、建立佛国的方案。

法藏比丘的大愿是要摄取无数国土的精妙,所以他要在无数国土里采纳种种优点,而且要观察这些精妙之处由什么因缘或方便才能成就。又要看到各个刹土有哪些缺点,哪些方面对众生不利。比如:有些刹土不能全面地摄受众生;有些刹土生入之后,不能保证全部得到不退转,或者不能保证一往生就得到不退转;又有些刹土只能摄受圣者,不能摄受凡夫;有的刹土不是色、声、香、味、触都能广作佛事,比如有的只能用香作佛事,有的只能以声音作佛事;有些刹土的知名度不广;有些刹土并非以名号来摄受众生……总而言之,把这一切情况都看清楚了。然后,把其中的精妙之处一一提取出来,采纳在自己的国土里;而对其中的缺陷、对各种负作用都要想方设法避免。这些考虑好了,还要进行综合。所以,要把无数刹土的精妙完全综合在一个国土中实现,这太不容易了!

所谓天人的善恶,也有很多差别。比如,能使现前和来世得到安乐的行为,叫做善;不能使现前和来世得到安乐的行为,叫做恶,这是很粗的定义。进一步,只要是由执著我的心发起的行为,无论怎么精进行善,也还是落在恶当中;没有执著我的心,以无我空慧发起的善行,才属于善。再进一层,如果是取相、著相的善,那全部叫恶;不取相、不著相的善,才叫做善。比如做一个布施的行为,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就是善;以执著三轮的心摄持,就是恶。再进一步,只要心落在相对的二边上,就都是恶;心离开了二边,圆融中道,才是善。更进一步,执著在圆理上,叫做恶;不著在圆理上,叫做善……这就看出,善、恶的境界有深浅很多层次。而法藏菩萨对这一切都观察得非常透彻,他对十方国土天人善恶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的大愿就是:要让自己将来成佛的国土,成为一味大乘善根界,成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大净土。

我们可以设想:当时他见到有些国土的有情虽然能够行善积德,但一直是以执著我的心在做,这样就没办法了脱生死。所以他就要求自己的国土有强大的加持,能让每个人都不起我和我所的念头。进一步,如果还执著有自性的法存在,那还是寂灭不了虚妄分别。没办法止息取相的心,因此就证不到大涅槃。这又如何解决呢?只有证悟无生,然后做一切时才开始不著相,这就要求国中连水、鸟、风声都说无生法,来使有情证到无生。或者观察到:众生享乐时,心马上就会耽著在乐受上,起很多负作用。所以要求自己的国土,众生受用色、声等五尘得到乐受时,同时要让他心里不染著;不但让他心里不染著,还要以生乐受的因缘,增益他的菩提善根、增长修行的觉受。总之要让国土中的一切都唯一起加持的作用,而不起任何负面作用。

像这样,要对十方无数国土的情况,做非常周到、具体的观察和思维,才能从中摄取精妙,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这时,法藏菩萨是亲自见到了无数刹土的状况,顿时激发了他无上的大愿。这回更坚定了他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建成十方世界中的第一佛国。

“无上殊胜之愿”:无有超过其上,叫做“无上”;极其稀有、超胜,叫做“殊胜”。“愿”,就是从自心中发起誓愿。什么样的无上誓愿呢?总的是指发起了无上誓愿:摄取无数刹土所具有的精妙,并让这一切都在自己成佛的国土中出现。

法藏菩萨已经看到了十方无数佛国种种的状况,他发的不是局部的愿,而是“一中摄集无量”的愿。这就是“无上”。或者从细节上说,所谓“无上”包括国土的庄严无上、受用的安乐无上、光明和寿命无上、名号无上、往生的因无上、往生后所得的利益无上……合起来就是总的四十八愿的体。

因此,有弥陀无上大愿海的成就做为保证,我们应当相信佛本愿的无上境界。这叫做“一门即是普门”,也就是西方净土这一门中圆满具足一切,因此称他为“大义门成就”,或者赞叹为“弥陀一乘愿海无上圆满成就”。所以不必顾虑:我生到极乐世界,会不会只得局部的利益或有限的利益,我这么做会不会吃亏?会不会耽误我成佛?或者会不会还不太圆满、不太殊胜?

这里,只要能认识弥陀本愿极其圆满的内涵,真正对弥陀愿海的无上殊胜、圆满生起了决定的信解,那心里是非常断定的:这决定是一个全摄、全收的法门,决定是阿弥陀佛的悲愿力直接顺应众生的心,要最方便地惠予利益。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就等于生到了十方无数佛国,因为在这一个国土中已经圆满摄集了十方无数佛国的精妙。看到事实真相是这样的,就会发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的心,而不会再犹豫。

丙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分七: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丁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

【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法藏菩萨的心很远大,他有坚定的志愿,无论历时多久、困难有多大、要积多少资粮、付出多少辛苦,他都在所不计。用他自己的话说:“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因此,他发愿后心里非常寂静。毕竟这须要脚踏实地的修行,要每一步都实际证到,才可能满愿。“志无所著”,指他的心或者志愿根本不耽著在任何世间法、任何小乘下劣作意或者任何戏论法上。他知道只有以自己的心来庄严净土,离开心没有别的能庄严的因。所以他念念护持自心,不著在虚妄的境界里,这就是“寂静”的意思。其实,净土的根源就是妙明真心,真心遍一切处。只有远离垢染,显出周遍一切法的妙明真心,以愿力配合时,才能流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所以这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