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末后赞叹佛意功德: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

前二颂赞叹佛证德圆满,后半颂赞叹佛断德圆满。前者中,“戒闻”等一颂赞佛功德殊胜,“深谛”等一颂赞佛功德甚深。以下次第解释:

(一)赞佛功德殊胜

即赞叹世自在王佛无论持戒、多闻、精进、三昧还是智慧,都成就了最上无等的威德。一切种类功德都修证圆满。

比如“持戒”,从凡夫持戒开始到证得二地圆满持戒度,再上进至佛位得到最清净的戒行、无量无边的戒德庄严。诸如此类,其它无量的功德都修至究竟圆满。

(二)赞佛功德甚深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指趣证的方便。即由深思谛观、心中明记诸佛法海,才能彻证本性。这样从因地趣证的方便说到,以往这样修行,故在圆成佛果时就有“穷深尽奥,究其涯底”的功德。

“诸佛法海”,就是指如来藏性。这是极其深奥难测的,唯证方知。对此,登地菩萨只是少分证得,到究竟成佛时,才彻证无余,也就是“穷深尽奥,究其涯底”。譬如深广的大海,直透到海的底部,穷尽海的边涯。如是极深广的如来藏性全体显现,这时叫“彻证”。在众生份上丝毫没见过,就像日轮完全被乌云遮蔽;到见本性时,就像从乌云里开出光了,之后才知道云中有日;等乌云逐渐地消失,现出的明日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到最后,乌云散尽无余,日体彻露,就好比是“彻证”。

这样赞叹完佛证德圆满之后,法藏比丘又赞叹佛断德圆满:“无明欲怒,世尊永无”,这是赞叹佛已经断尽了无明、贪欲、嗔怒等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达到了断德究竟。

二、总赞

【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此六句赞意为:人中的狮子王——大雄世尊!您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您功勋广大,从无上正觉中发出的法音,普遍宣流十方世界,利益无量有情(这是赞叹佛语功德,“功勋广大”指佛教化众生的事业无比广大)。您智慧深妙,彻见了万法最极甚深之处,彻见了法界一切现相(这是赞叹佛意功德。虽然智慧、大悲、陀罗尼、三摩地等都是意功德,但以智慧为主,因此特别赞叹佛的智慧最极深妙)。您的光明威德,震动了三千大千世界(这是赞叹佛的身功德。唐译云:“佛有殊胜大威光,普照十方无量刹。”即是指佛色身的威神光明,遍照十方无数国土)。

丁二、申明本愿

如此赞叹完本师世自在王佛的身语意功德之后,法藏菩萨立誓证到与佛同等的功德,这时发起了无上愿心,志愿极其勇猛。不是只求人天小果或阿罗汉果,而是求无上佛果。

以下分两段讲述发愿的内容:(一)誓愿圆成佛果;(二)誓愿成就净土。

(一)誓愿圆成佛果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此三颂发愿中,初一颂是愿求佛果,次一颂是愿求佛因。初中又分二:1、愿求福慧圆满以成佛果;2、愿求利他圆满以度群生。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如同以上所赞佛的身语意功德,愿我圆满福慧二资粮,得到与法王 [1] 世自在王佛同等的成就。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即发愿:愿我具足无上的利他力量,能救拔世间生老病死一切诸苦,令无数众生都脱离生死苦海。此处“生死”含括粗品分段生死 [2] 及细品变易生死 [3] 。二种生死都超过了,即是“无不解脱”。

以上一颂是发愿求证无上佛果,无论自利、利他的功德都究竟圆满。接下来一颂是愿求成佛之因。即为了成就佛果,就必须行持成佛正因。因此发愿对于一切成佛正因都修至究竟为止。

从“布施”到“智慧”之间,指所修成佛正因——六种波罗蜜多。“上”指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等于俗话说的“到家了”。“为上”,指六度都修至究竟为止。

所谓的“求证菩提”,不只是心里发起愿求,而且要实际行到菩提果地。也就是要兼具愿、行二种菩提心。愿心是先建立求菩提的誓愿,行心是为现证菩提,修持一切能至菩提果地的大行。

无量的菩萨行总的归纳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修行。这是很好的归纳法,把无量的菩萨行不多不少地归纳在六项当中。六度的排列有从粗到细、由浅至深、前劣后胜等的次第关系。经由修持六度,能够圆满福、慧资粮,证得如来色身、法身等,因此是菩萨万行的圆满归纳。

这里,法藏比丘又发誓实行成佛正因,对于六度万行都修到最彻底为止,这就是“为上”之意。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是当时在佛前发愿:我从现在起,誓愿履行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发誓之后,我将实行一切波罗蜜多的修行,为一切众生寻求最究竟的利益和安乐。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即:我发誓欲令一切处在二种生死恐惧中的众生都获得大安乐。此句宋译为:“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意思是:我发誓令一切未得度脱者都得到度脱,让一切已得度脱者都疾速成佛,此即是大圆普度的一乘悲愿。最终法藏成佛,成就了功德极殊胜的净土,能摄受六道凡夫往生佛土而顿超生死,这就实现了“未度有情令得度”的大愿。“已度之者”指已经开悟见性或已经登地、证果的成就者。以弥陀本愿神力加威,能接引这些成就者直接生入实报土,速成佛果,这就是“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

【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

【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这是法藏比丘通过比较功德来显示菩提誓愿坚固的重要性,以此坚定自己的愿心。他说:假使对百千亿万多如恒河沙数的无量诸佛,一一都奉上财供养,这样的功德不如求菩提的志愿坚勇不退。

这是再次肯定大愿为佛道的核心,其意义无数倍超过财供养。财供养仅是菩提道上的一分修行,而求菩提的志愿则是出生一切菩萨道、果功德的根本,所以成道的关键是发起求无上道、利益群生的大愿,并在发愿后坚勇不退。

若能得到这一根本,则成为无上的法供养。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之后列举了“如说修行供养”、“代众生苦供养”等,并说财供养与之相比,无量分不及其一。法藏菩萨深知成佛最关键的是内心菩提志愿坚勇不退。因为只有菩提志愿坚勇不退,才能出生佛道;只有菩提志愿坚勇不退,才能普度众生;也才是真正的随顺如来、真正的以法供养如来。所以纵然对无数诸佛广兴财供养,与它相比,也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 [4] 亦不及一。

正因法藏菩萨于无量劫中坚守菩提志愿,恒不退转,才终致圆满了无量福慧资粮而成佛,建立了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极乐净土,实现了“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如此,从无上的成就推至其根源,就会明白:一切成就都源于求道之心坚勇不退。此即是佛道之本。《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

(二)誓愿成就净土

上面说到,法藏菩萨誓愿圆满福慧资粮而成就佛果,以普度众生。那么,这一普度众生的大愿如何落实呢?如何做到“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呢?对此,法藏菩萨进一步发愿成就净土,其中包括两个重点:一、誓愿成就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二、誓愿以无上方便普摄一切有情,使他们仅以信愿之力就能往生到净土,而速疾解脱、成佛。


[1] 法王:于一切法自在之意,指佛陀。

[2] 分段生死:指惑业所成的有漏五蕴身的生死。分段,是指五蕴身的果报有分段的差异,如寿命有一世一世的分段,形体有头、颈、手、足等肢体的分段。

[3] 变易生死:修至圣者位,已经没有了分段生死,但还有以无漏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的细的变易生死。

[4] 优婆尼沙陀分:把整个大地碎成微尘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