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康垅巴云:“我等于觉沃有情 1 颠倒行事,有情于我等亦当如是行。”】

康垅巴说:我们对觉沃有情颠倒做事,有情将来也会对我们这样做。

巳三、当依种种方便发菩提心

【立与未立大乘根本,入与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于此。故一切时应观于此,令心生起。】

立、未立大乘的根本,入、未入大乘的分界点,一切都归结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所以时时刻刻都应对此观察,让菩提心生起。

【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应常亲近开示此法大善知识,常与如是修心伴侣共同居住,观阅显示此法经论,勤修此因,积集资粮,净此障碍。自能如是净修其心,则定能下圆满种子。诚非小事,理应欢喜。】

菩提心若已生起固然好,倘若未生,则不应如是停住,而应时常亲近开示此法的大善知识,常常与修心道友共住一起,阅读显示菩提心法的经论,勤奋地修习发心之因,积累资粮、净除障碍。自己若能如此修心,则必能播下圆满的种子。这的确不是小事,理应欢喜修持。

如此,对菩提心须达到何种程度的欢喜呢?

以下引阿底峡尊者的教言说明。

【如大觉沃云:“欲趣大乘门,觉心如日月,除暗息热恼,励劫亦令生。”】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想趣入大乘之门,对于如日月般能遣除黑暗、息灭热恼的菩提心,即使努力修持一大劫,也要令之生起。

丑三、摄义分二:一、七种因果的修心教授 二、自他相换的修法

寅一、七种因果的修心教授分四:一、七种因果的内容 二、大悲的地位 三、按次第正修菩提心 四、以《摄颂》摄义

卯一、七种因果的内容

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悲心生,悲心从慈心生,慈心从报恩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前前是果,后后为因,总共七种因果或七对因果。

卯二、大悲的地位分二: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 二、其余支分是大悲的因和果

辰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

为什么大悲是大乘道之根本?所谓“根本”,即:若具有,则枝叶花果可以依之而生起、圆满;若缺少,就会导致后后不能建立。

依据诸佛菩萨经论中的开示,大悲在修习大乘的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极其重要。

最初入大乘门,必须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依赖于能荷担救度无量众生的重担;大悲的力量不够,就荷担不起。依赖大悲推动自心,为将众生救出生死苦海,而建立坚固的誓言。所以,最初发菩提心入大乘门,根本因是大悲,也正是此处成为大小乘的分野。

进入大乘之后,就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此时不同于独自一人求解脱,要面对广大无边、烦恼深重的众生界,会遇到很多邪行扰乱身心,所修的菩萨行又如此难行,须长夜不断地行持。在这种情况下,若大悲心不坚固,就容易退失大乘,堕入小乘。所以,为了坚固、增长大乘,中间要反复修炼大悲。大悲坚固,就可以不顾自己的安乐,任运趣入广大的菩萨行中,由此能迅速圆满成佛资粮。

最后成佛时,也是以大悲之力,任运利益有情,成为无量众生的受用处。

如此认定大悲在大乘初中后三时极为关要,才会认识到大悲是如命根一般的修法,有此一法,一切佛法自来,这样以欢喜心、殷重地长期修习。

本论一再提及大悲与菩提心是大乘之根本,也是考虑到一般人若不了解大乘关要,则容易轻视,将菩提心看成只要口头念念,稍修一两次即可的简单法门,却努力勤修其余并非大乘关要的法门,由此堕入偏道。

辰二、其余支分是大悲的因和果

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是大悲之因,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是大悲之果。

照理说,观察众生苦就能引发悲心。为什么要以知母、念恩、报恩三法作为生悲的方便呢?虽然观苦也会产生悲心,但为了让悲心容易、猛利生起以及生后坚固,就要缘着悦意相修。分别心的规律是:亲人有苦,内心难以忍受;怨敌受苦,反而暗自欢喜;不亲不怨的人受苦,漠不关心。所以,要将众生都修成悦意相,才会出现广大、平等的悲心。

进而须知,悲心的强度取决于对境的亲爱程度,越是亲近的人受苦,心越是不忍。所以,若能将众生观成最悦意相,就可以引起最猛利的悲心。如何观成最悦意相呢?在一切亲人中,最殊胜、最亲爱的人莫过于母亲,若依窍诀观有情都是母亲,忆念母恩并引生报恩心,则自然能引生最悦意相。观修到量时,自会引生爱执有情等同独子的悦意慈。

须辨别悦意慈和与乐慈的侧面不同:悦意慈是爱执一切有情犹如独子的慈心;与乐慈则是想给予众生安乐的慈心。两种慈心中,悦意慈决定是大悲之因,与乐慈与悲因果不定,既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

本论宣说完知母、念恩、报恩之后,并没有特别提及悦意慈,这是因为修好了前三者,悦意慈自然就会引生,所以不必多说。(悦意慈是大慈、大悲的基础,本论先讲与乐慈,再修拔苦悲,按照某些上师口诀,也有先修悲再修慈的。)

为何在悲心和发心之间要修增上意乐呢?小乘也有愿有情离苦得乐的慈悲无量心,但没有发心荷负此重担。因此,为了区别小乘的慈悲,在修慈悲之后,要引生增上意乐。

此处须注意,并不是在慈悲之外另有一种增上意乐,而是特指慈与悲的增上意乐,即不但想让众生离苦得乐,并且,一切众生的乐与乐因都由我一人成办(即慈增上意乐),一切众生的苦与苦因都由我一人遣除(即悲增上意乐)。从“只是想做”发展到“由我亲自承担”,这是生起增上意乐,誓愿荷负重担,救度无边众生。

再进一步思惟,自然会引起成佛之愿。即思惟:我现在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吗?显然,即便一位有情也无法圆满地利益;小乘阿罗汉也只能利益少数有情,所予利益只是解脱分段生死,并不能将有情安置在佛位。所以,不成佛就不能圆满度生大愿。因此,为了利生誓愿成佛,这是发起了愿菩提心。

卯三、按次第正修菩提心分二: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 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以上按《现观庄严论》已经认定菩提心的体相是“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包括欲求利他与欲求菩提。实修时,先修希求利他之心,再修希求菩提之心。

辰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分二:一、首先修舍心与悦意相 二、次修慈悲与增上意乐

巳一、首先修舍心与悦意相

在发起希求利他心之前,要修好舍心与悦意相此二基础。比如一块田地,首先要修理平整,再用水浇灌,则种子就容易生长广大。同样,修习舍心除去贪嗔,再以慈水滋润心田,就容易使悲心种子增广。所以,舍心和悦意相是修大悲的前提。

1、觉沃有情:对有情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