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因果(修悲~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以上出离等的四种乐叫无恼害乐。“三菩提乐”,指一切烦恼粗重、一切五蕴无余寂灭的安乐;“出离、远离、寂静”本是能随顺菩提乐之因,因上安立果名,也叫无恼害乐。
凡夫堕在家苦、欲界结苦、寻苦、异生苦中,无非恼害,故是可怜愍者。
复有五苦,一逼迫苦,二众具匮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爱变坏苦,五三界烦恼品粗重苦,是名五苦。
一、逼迫苦:诸多身心受逼迫之苦、被环境逼迫之苦,种种有压力之苦。
三、界不平等苦:地、水、火、风四界增盛不平等时,生起各种疾病之苦。
五、三界烦恼品粗重苦:三界烦恼种子随逐不舍的行苦。
其余二苦,前文已述。
前五此五,总十种苦。当知是名一切种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总有一百一十种苦,是菩萨悲所缘境界。缘此境故,诸菩萨悲生起增长,修习圆满。
以上一百一十种苦即是菩萨大悲的所缘境。由缘一百一十种苦,诸菩萨悲心未出生者能令出生,已出生者能令增长,已增长者能令修习圆满。
在这之后,《菩萨地》说:“又诸菩萨由前所说百一十种苦,于有情修悲心时,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复能速证悲意乐净,证入菩萨净意乐地。于诸有情,获得菩萨极亲厚心、极爱念心、欲作恩心、无厌倦心、代受苦心、调柔自在有堪能心。”
“极亲厚心”:对待有情如大地般厚重的亲爱心。“极爱念心”:极爱护、怜念众生的心。“欲作恩心”:对众生真心想做利益的心。“无厌倦心”:长时利他不觉厌倦之心。“代受苦心”:代众生受苦的心。“调柔自在有堪能心”:调柔、自在、非常堪能的心。缘苦修悲能如此广大地引发善心。
《菩萨地》又说:“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菩萨由悲熏修自心,则能建立一切波罗蜜多的修行,到达菩提彼岸。
宗大师讲述下士道修恶趣苦时,曾根据《入行论》赞叹修苦是能摄众多修要的大纲要,这一点到上士道修悲时,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午四、若未通达则不获圣者地道
【此如前说趣大乘门是发心理及以大悲为根本理,善别此等,以观察智思择修习后生证悟。】
按照上述“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及“大乘以大悲为根本”的道理,善加辨别这些,以观察慧思惟抉择之后反复串习、护持,就会生起感受体会。
【若其知解未善分别,惟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所至。】
如果未能善加辨别这些道理,只是一味地勤修,略生一点感触,则什么地方也到达不了。
即只凭简单想一想、生起一点感受,不可能进入大乘五道十地的境界。
比如修大悲,通过如理辨别,内心真正把大悲执为大乘道的根本之后,再精勤观修三有众生的苦恼,由此引生广大平等的悲心,则是名副其实的大悲。
【修余事时皆如是知。】
修他法时,也要如此了知。
比如,修皈依、修业果、修出离心,都应当先以智慧辨别引起正见,然后持续不断地串习,才能达到修量。只是稍作念修,则很难以真正转变心相续。
首先引起正见,以正见摄持,持续地串习,才是牢靠、直接的修法,不会流于表面,变成影像般的修行。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其悲生量者。】
【《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 1 ,性相应转 2 ,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修次初篇》说:如同可爱的孩子身体不安乐那样,如果对一切有情欲遣其苦,具有这悲悯行相任运而转,此时即是悲心圆满,获得大悲之名。
【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
这是说,在心中最疼爱的小儿有痛苦时,母亲能产生多大的悲痛,即以此作为悲心之量。如果对一切有情悲心都能任运而转,说明此是圆满大悲的体相。依此类推,了知大慈生起之量。
【又彼论续 3 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悲 4 。】
《修次初篇》接着说:“由于修持如是大悲的力量,以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菩提为自性的菩提心,不必策励就能生起。”
这是说能生愿菩提心之因,需要上述这种大悲。
换句话说,不必功用、欲拔众生苦的大悲心生起时,以它为因,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不必策励便可任运发起。
午六、对菩提心遣除疑惑分五:一、初发心须具足如上之量 二、断除获得发心的增上慢后,将菩提心作为教授中心勤修 三、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仪轨受愿行菩萨戒 四、以菩提心获得佛果之理是中观唯识大论所说 五、菩萨与声缘修悲无量心之差别
未一、初发心须具足如上之量
【 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 】
因此要知道,大菩提心生起之量并非已经达到了很高圣道时的发心,而是说初发业者的发心即应有如此的水平。
引教证明:
【《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是说最初发起菩提心的四种差别相。
一、“清净力”:具足菩提心以违品不能胜伏的善根之故,具有清净力。
二、“增上力”:以世世不离善知识的愿力摄持的缘故,具有增上力。
1、 任运而转:不必勤作、自然趣入。
2、性相应转:以其自性自然相应地趣入。与“任运而转”词义相同。
3、 原文“绪”应改为“续”。
4、 原文“大慈”应改为“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