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巳五、生之道理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应当由三种相状来认识能生与所生。

三种相状是“以何而生”、“何为所生”、“如何而生”,也就是能生的因素、所生的内容以及生的方式。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

一,以何法能生后有呢?答:以爱为缘所生的取能生后有。此“取”是能生后有的关键。

比如战争中,一旦控制了咽喉重地,就能阻止敌军进入;而不能在关要处扼制敌军,就会陷入被动、为敌所败。同理,认识到“取”是成办后有的关键之后,就应当提前对治,不令爱发展。不然,由爱发展到了取,就难以收拾。凡夫习染深重,不免遇境生爱,在刚刚萌生爱时,就要立即对治。古德说:“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头初起时,能觉照不随,则不会被牵入生死。

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二,所生是何法呢?答:生与老死。

三如何而生,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三,是怎样由能生引生所生的呢?答:生的方式是由行在识中所熏的业习气受到爱、取数数滋润,在势力增长到堪能引发后有时,便引生后有。

比如,数数浇灌花种,使开花的势力积累到临界点时,就不得不开花。这是以因缘和合必定生果的缘起律所致。比如,屠夫造下的杀业在因位还能由忏悔等遮止果报的现行,但如果不痛改前非,仍然以爱取数数滋润杀业习气,在临终之前圆满了有支,则无力遮退。又比如,当年释迦族人惨遭琉璃王洗劫时,世尊坐于树下想拯救族人,目犍连也将释迦族人举到星宿之际,然而此时“有”支已成,无力遮除。这些例子都表明:当所引的种子经过爱、取润发,而具有引生后有的大势力时,则决定生起后有。

《缘起经释》 1 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缘起经释》中,把生这一支作为所生支,老死则安立为生的过患。

巳六、成办之义分二: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懂得以上将十二有支归摄为四支的道理后,就可以运用四支搭配十二支,来观察善恶二趣引、生的机制。此处,“引”、“生”和业差别中所说的“引”、“满”意义不同。所谓引、满,“引”是指引出总的果报,“满”是指圆满差别果报。而这里的能引及能生则是指能引总别二报及能生总别二报。

午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 2 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由愚蒙不知业果的无明发起身口意的不善行,当即在识中熏建恶业习气(能引),使得有功能可造成恶趣感果时的识、名色、六处、触、受,即已引出了能感恶趣诸果的种子(所引)。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此后,以爱、取的水数数润发恶趣种子,使这一业习气渐渐具有势力(能生),则必定在来世的恶趣中感得生与老死(所生)。

要着重观察自己是否处在引、生恶趣的缘起链上。就像精通养生的人,觉察到自己正在制造病因时,会立即遮止、调整。我们也要在发现自己正引、生恶趣时,及时地对治切断。一般人愚蒙不识缘起,在造作恶趣因时,不但不能觉察、遮止,还不断地加强它。事实上,造下一种恶趣的能引支时,就已经种下了恶趣根身器界的种子,一旦具足能生支,就必定随业堕入恶趣。

午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 不动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 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一、如何以善业引、生欲界善趣。

由愚蒙不解无我义的无明而发起欲界所摄的持戒、布施等福行,行善之后便在识中熏妙业习气(能引),此时已具有成就欲界善趣果位的功能,也就是具有变现欲界人天的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的种子(所引)。此后,以爱、取数数润发,使识中的妙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能生),则必定在来世的欲界善趣中生起生与老死(所生)。

比如,一个人在布施时不知道本来无“我”,他随着我执而转,完成了布施行,当即在识中熏下妙业习气,此习气即是能感善趣种种福报的前因。此后,以爱、取之心数数润发,使布施的妙业习气增长到具有强大势力,在临终以前圆满了爱、取、有三支,由此就受生天界,现前天人的身相、神通、受用等,而且在这一福业的力量衰竭时,现前衰老与死亡。

因此,所谓的善趣,唯一是随上述因缘而引、生的,这不是无因无缘而生,也不是由某一主宰或神的力量创造的。因此,认识了“随因缘而流转”的真相后,就能破除无因生、邪因生的一切邪见。

二、如何以善业引、生上界善趣。

由愚蒙不解无我义的无明,发起上界所摄的奢摩他(寂止)等诸不动行,当即在识中熏下妙业习气(能引),有转成上界果位识乃至受的功能(所引)。其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使识中的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能生),以有支便在来世受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中,而且,在此不动业的势力穷尽之时,归于死亡(所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十二缘起是精确表达三界上下诸趣流转生死原理的公式,普遍适用于三有一切众生种类。

辰二、按《缘起心要》摄为三道

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如是,十二有支又可在烦恼、业、苦三道中摄尽无余,如龙猛菩萨《缘起心要》所说: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行、有二支是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

辰三、按《稻秆经》摄于四因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稻秆经》中将十二支归摄为感果四因,即种者、田地、种子和水,比喻无明、业、因位识及爱,又将母胎中生名色比喻为芽。合起来:种者无明在业田中播下因位识种子,之后以爱水润发,遂在母胎中出生名色之芽。

学习十二缘起,需要对上述流转生死的方式作审细的思惟:首先认清十二支中每一支的体相;之后,思惟相邻两支的关系;再摄为四支、三道及四因而观察。如此,从点到线,从线至面,清楚地观察到引、生三界的方式。十二缘起的教法极为珍贵,应当殷重修习。如果粗略地听听就放过去,那就非常可惜。

1 、《缘起经释》世亲菩萨所著。

2、堪成:有可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