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未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 1 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 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损益 2 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
如是六苦可归纳为三:一、生死之中无保信处;二、受用生死中的快乐,终究没有饱足之时;三、从无始而流转。
第一,“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又有四种:一、所得的身不可保信,也就是身数数舍。从今生往前看,无数世的身体都弃舍不见了,可见身是靠不住的;二、作损害作利益不可保信,也就是怨亲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三、得到盛事不可保信,也就是高下变易,任何盛事都终成衰败;四、共住不可保信,也就是终归无伴而往赴后世。我们虽然暂时依靠因缘能和亲友共住,但最终由别离的法性,需要孤独地趣往后世。
综合以上四方面就能看到,在轮回里没有任何可信赖的法。我们以前一直都把安乐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体、世间盛事、亲友的共住和扶亲除怨上,实际上这些本不可信赖。只要是属于轮回的现象,就都像浮云一样不可靠,这是有漏法本身的性相。
《随念三宝经释》说:“一般,依止此种彼种的诸有漏有为法,最终无不灭尽,所以虽然获得转轮王、帝释、梵天的王政,却没有依止,纵然获得者自己没有放弃对它的希求,但从所得角度而言,必定成为无有依止或不可取。圣法并非如此,如果依止者自己不舍弃圣法,圣法不能作为依止或依赖之处,何时何处也不可能。”知道这个真相之后,应当皈依四谛法,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真正的实义。
【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
第三,“无始而转”,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由无明力辗转结生,从今生往前追溯,见不到最初受生的边际。
或者往未来看,只要不认识轮回受生的根源而修法对治,就不会息灭受生,而见不到受生的后边际。
【 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
对于以上把六苦总摄为三种的义理,也应当多作思惟。
午三、思惟三苦分二:一、依广大行派 二、依甚深见派
【 第三,修三苦者。 】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理。
未一、依广大行派分七:一、坏苦 二、苦苦 三、行苦 四、从三种受中生烦恼之理 五、从烦恼中生苦之理 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七、标明出处
申一、坏苦
【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 ,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
如同在严重发炎的热疮或热痈上洒上冷水时,所生起似为安乐的感受,生死中的所有乐受就像这样,一旦坏灭时,还会生起众多痛苦,因此称为坏苦。
【 此复非惟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
而且,不但是乐受本身,包括与乐受相应的其余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等,都是坏苦。
比如:嚼口香糖时,会有香甜、清新的乐受。这个乐受不可能独立出现,它需要由众多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其中,色法方面,包括能引起乐受的所缘有漏境——口香糖,又有身根、舌根,还有根依的舌头、牙齿等;心法方面,除了受心所之外,还有和它同时相应的四种遍行心所——思心所、触心所、想心所、作意心所,以及心王——舌识和意识等。这些都是坏苦。
归纳坏苦:
体相:流转生死者所有的有漏乐受,在坏灭时将引起其它众苦。
释词:产生和安住时似乎安乐,而坏灭时能产生痛苦,所以叫坏苦。
差别 4 :在某时能产生痛苦的乐受,以及与此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还有生起乐受之因的所缘有漏法。
举例:总的来说就是一切有漏乐受。比如,天热时吃西瓜、吹凉风,身体劳累时躺下来休息。
须知,此中所说的坏苦不是指变坏时的苦受,而是指乐受和相应的心王、心所及所缘境。
申二、苦苦
【 又如热痈逼切,触 5 热水等变异触 6 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 】
又比如热痈发炎痛苦逼切难忍,又遇到热水等能变异触时,便会生起剧烈的疼痛。由此应当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触恼身心,所以叫苦苦。比如肾痛。
【 此复如前,非惟其受。 】
和前面的坏苦一样,不但是苦受本身,还包括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是苦苦。
归纳苦苦:
体相:刚产生时,就对身心作逼恼的受。
释词:这种受刚产生以及安住时,就对身心产生逼恼(苦的作用),而且体性是苦,所以叫苦苦,也就是以苦为苦的意思。
差别:刚一产生便能生苦的苦受,以及与此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还有生受之因的所缘有漏法。
举例:总的就是一切苦受。比如,死亡、遭遇车祸。
申三、行苦
【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
又像热痈在没有触到冷水和热水等时,没有明显的苦、乐受那样,有漏的舍受为诸粗重所随逐的缘故,称为行苦。
舍受有善、恶、无记三种,善的舍受中又分有漏和无漏。此处所说的舍受排除了无漏舍受,因为无漏舍受不属于苦谛。
【 此亦如前,非惟其受。 】
和前面两者一样,不但是舍受本身,还包括与舍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是行苦。
以下再说明行苦之相。观察的对象是有漏五取蕴,观察的角度有二:一、五取蕴随惑业力而转,以迁流为苦相;二、由五取蕴能生众苦,以粗重所随为苦相。
1、保信:可信、坚固。
2、原文中“前益”应改成“损益”。
3、痈:热性脓疮。
4、 差别:内容。
5、触:“触热水”的“触”是动词。
6、变异触:指五境色声香味触中的触尘,触是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