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寅四、不言有余皈处而皈依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内外差别

卯一、略说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惟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由不言余而皈依”,就是不说有其他的皈依处而唯一皈依三宝。

“由不言余而皈依者”,就是由了知内外道的大师、大师的教法以及学法众的胜劣差别,唯一对三宝执为皈依处,不执和三宝相违的大师、教法、学法众作为所依之处。

以下具体阐述内外大师等差别。

卯二、广说内外差别分三:一、大师差别 二、教法差别 三、僧伽差别

辰一、大师差别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过 [1] 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内外二者所有差别中,“大师差别”,就是佛陀圆满,没有过失而具足功德,其余大师与此相违,他们具有过失而没有功德。

这是从断证上显示差别,内道大师断证圆满,外道大师不具断证,所以差别极大。

《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

印度成就者克真诸杰的《殊胜赞》说:我舍弃其余的外道导师,我唯一皈依世尊。为什么我以世尊为大师?因为世尊没有任何过失,圆满具足一切功德。

此颂隐含的意思,就是外道大师自身未断过失、不具功德,对于自方和他方具有贪嗔等烦恼。因为自己未得度而不能度人,自己未证寂灭而不能令他证寂灭,自己未调伏而不能调他,因此,外道大师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因此,我们皈依某个有情,不随人,不随名声,不随外在形象,唯一以理决定而皈依。

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殊胜赞》又说:对于其余外道的教法,如是如是如理思惟,如是如是我对依怙越发有信心。由此明了,外道大师不是遍智,其立宗都具有过失,串习外道劣宗将失坏心相续。外道心相续失坏,以邪见翳障,不能如理辨别功过,对没有过失的大师您也以偏袒心而看不到功德。

为什么串习劣宗会失坏心相续?因为外道劣宗都是以邪分别虚假臆造的观点,随学他的教法,则以遍计邪见染污自相续,邪见一旦坚固便会失坏心相续。

通过比较内外大师的胜劣差别,可以决定佛是我们唯一皈依的导师,再不说有其余依处。也可以从四种因相思维,以具足四种因相是大师的自性,诸天外道远离四相,所以不说有其余大师,唯一应将佛陀执为导师。

辰二、教法差别

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惟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所谓“教差别”,是指佛陀圣教,由安稳道获得安乐果,止息生死之流,净除诸烦恼,始终不会蒙蔽希求解脱的人,而且圣教初中后唯一善妙,能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即由不安稳的邪道无法获得安乐果,无法止息生死之流,无法净除诸烦恼,终将蒙蔽希求解脱的人,不是唯一善妙,不能清净罪恶。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

如《殊胜赞》所说:为何皈依世尊教法?因为依靠圣教能由安乐道获得安乐果。

“说法狮”即说法狮子佛陀。颂词后二句连接《殊胜赞》后文,此处不作解释。

《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赞应赞》也说:应当趣向世尊的语言,应当舍离外道的词句,世尊的语言属于清净涅槃,外道的语言属于杂染轮回,这就是大雄世尊语言和其余外道语言的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这一颂从真实和欺罔上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

世尊语言纯一显示真实性,外道的教法唯一是欺罔之法。对于世尊语言和其余语言,此外还要说什么差别?(即凭此一条足以显示内外教的差别,不必多说。)

此处“真如”不是单指胜义真如,而是指轮涅万法的真实性,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的七种真如。

“纯显真如”,就是真实意义如何,也如是显示真实意义,不是以分别心臆造。外道教法恰好相反,没有安住真实义,完全是以虚妄分别遍计的法,所以唯一是欺罔法。譬如:内道宣说诸法无我,而外道承许实有神我与自性,这就是欺罔;内道宣说万法唯心,心为作者,这符合事实,而外道宣说自在天、时间、常法的微尘等是诸法作者,这就是欺罔;内道宣说诸法缘起生,这符合事实,外道承许诸法自生、他生等,这唯一是欺罔。

总之,在世俗、胜义、因果、轮涅、道果等方面,世尊教法不是以分别心臆造,完全是安住实际意义,是以道理极成的教法,而外道教法则唯一是以邪分别臆造的欺罔之法,唯一是遍计所执的颠倒之法。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这一颂从趣入和障碍解脱的侧面,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

佛陀的教法纯一善妙,外道的教法唯一只是障碍解脱的法,世尊的语言和其余外道的语言,除此之外有什么差别?(“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是从主要与根本而言。)

“此专一妙善”,即指佛法初善、中善、后善。譬如,以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摄持,依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行持,最终一定会趋向解脱,因为佛所开示的都是解脱的正因,其教法唯一是趣向解脱的法。相反,外道教法所说种种禁戒、法门,都不是解脱正因,都落在戒禁取见和见取见中,所以唯一是障碍解脱的法。譬如,外道持牛戒狗戒,作旁生的行为,这些是非解脱之因的邪戒,所以唯一是障碍法,无法趣入真实道而获得解脱。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这一颂是从作用上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能染污是外道教法的作用,能令清净是内道教法的作用。

“由彼染极染”,即由依止外道教法,染污自相续,而且长期如此,将极为染污相续。也就是外道的言论,因为是轮回的过失,今天学今天染污相续,如此发展,积年累月,相续将日渐染污,所以是“由彼染极染”。

“由此能清净”,即由依止内道教法,以往染污的相续,能逐渐清净,而且积年累月地串习,心相续日渐清净,所以是“由此能清净”。

这就是佛语和外道语作用的差别。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知道内外教法的胜劣差别,唯一依靠佛陀的教法才能由安乐道获得安乐果,依止外道教法只会障碍解脱,增上染污。了知胜劣差别后,应当唯一将圣教执为所修,不说还有其它的教法可以依止。

辰三、僧伽差别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僧伽的差别,通过以上大师和教法的差别能够类比而了知。

如理修行者是内道的僧伽,不如理邪行者是外道的徒众。由此展开,即可从道果各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别。以下引《瑜伽师地论》,以沙门与婆罗门为例,显示内外学法者的差别。

《瑜伽师地论》说:“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

一、闻法的差别

“谓婆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婆罗门所听闻的法义虚妄下劣的缘故,不为他人开示的缘故,文句隐晦的缘故,是其下劣之处;沙门所闻法义,与此相违,意义真实殊胜,以慈悲心向他人开示,文句明显,所以是胜妙。

二、戒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随分,随其差别,开示害等,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婆罗门的戒法,开示杀生等,所以是下劣;沙门的戒法,不伤害众生等,所以是胜妙。

三、摄受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的田事、宅事、财货事等,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

四、受用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受用法,受用障道涂饰香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慧,故是胜妙。”

五、证得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沙门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婆罗门的证法,只是以梵天为究竟的缘故,最终仍将从梵天退堕的缘故,与染污相杂的缘故,具有苦恼的缘故,是其下劣之处;沙门的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的缘故,无有退转的缘故,一向离垢的缘故,一向安乐的缘故,应当了知是胜妙。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了知内外学法者的胜劣差别。外道教法是邪法,依止邪法的修行当然是邪行;内道教法乃正法,依止正法的修行当然是正行。由了知胜劣的差别,应唯一将内道僧伽持为修法助伴,不说还有其余道友。

以下说一则公案。

据《佛祖统纪》记载,汉明帝曾派使者到天竺请来高僧摩腾、竺法兰以及佛经、图像。

当时,明帝问摩腾:“法王出世,为什么教化没有普及到我国?”

摩腾答说:“天竺在大千世界一切佛出世百千年后,才有圣人来东土传教。”汉明帝听后,非常高兴。

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道士和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请求和佛僧比试优劣。明帝命令尚书,在当月十五日,集会于白马寺,设行殿在南门外。全场设立了三坛,摩腾在道西安置经像舍利,道士在东坛放置经、子、符、篆,中坛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绕坛哭泣说:“皇上信奉邪教,道风衰败更替,今斗胆把经放在坛上,以火试验。”说完就放火烧道经,顷刻之间旋成灰烬。众道士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种种咒术都不灵验。太傅张衍说:“既然不灵验,你们应当随佛出家。”褚善信等人惭愧无言。

等到焚烧佛经时,光明五色上彻天表,烈火既息经像俨然。这时,摩腾踊身飞空,现诸神变。竺法兰说法,教化大众。当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道士吕惠通等千余人都请求出家,明帝应允。这样就建了十所寺庙,大力弘扬佛法。

以这则公案,也可以显示内外道的胜劣差别。

总之,通过比较内外大师、教法、僧伽的差别,可以了知内外道的胜劣,以了别胜劣的智慧为因,自己以理决定唯有内道三宝是真实的皈依处,这样以唯一皈依三宝的方式,不说还有其余而正皈依。《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自亦缚于轮回故,世间无力能救谁?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自己尚且系缚在轮回的缘故,以诸天、仙人、外道之力能救护谁?所以佛子应唯一依止真实皈依处——三宝。

以下再说一则公案警示学人:

隋朝梁州沙门慧全,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弟子,性格较粗,与众不同,慧全平素也没有重视。一次,这位弟子忽然说自己已证三果。一天,慧全病重,闭房静养。该弟子以神通直接到床前问候,房门依旧紧闭。第二天也是如此,他对慧全说:“师父命终后,会转生婆罗门家。”慧全疑问:“我一生坐禅,为何转生如此?”他说:“师父信道不笃,没有放弃外学,所以虽然有福业,也不得超脱。”

由此公案,也可以体会“不言有余而皈依”的重要。皈依三宝后,如果又皈依其余外道导师、典籍和徒众,则皈依戒也不能清净,更遑论其余成就。对初学者而言,皈依必须专一,重点要放在内明寻求解脱的正法上。如果既学内道教法,又夹杂外学,这样心分二路,对初学者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公案中慧全皈依不专一,没有放弃外学而一心入道,导致不得解脱,来世转生婆罗门家。这就是因中杂染,导致果遭迂曲。因此,明辨内外道在师、教、弟子上的胜劣差别之后,唯一持内道三宝为皈依处,甚是重要。


[1] 原文“无边”应改为“无过”,“边”是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