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寅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分六:一、相差别 二、业差别 三、信解差别 四、修行差别 五、随念差别 六、生福差别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

由了知差别而皈依,如《摄抉择分》所说:“由了知三宝之间相互差别而如理皈依。”其中分六:相差别、业差别、信解差别、修行差别、随念差别、生福差别。

卯一、相差别

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佛宝相:自然觉悟相。如来无师,自然修习三十七菩提分而现前正等菩提,这自然觉悟相就是佛宝相。

法宝相:觉悟果相。如来觉悟后,转正法轮,如实宣说是道与非道,令有情趣入是道,不趣非道。所说正法是觉悟之果,所以法宝是觉悟果相。“证果”即觉悟之果。

僧宝相:由他(如来或圣弟子)教授而正修行相。从如来或圣弟子听闻正法后,净信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圆满修集世出世间资粮,这种由他教授而如理修行之相,就是僧宝相。

卯二、业差别

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佛宝业:善转教业。诸佛出世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叫做正法教。诸佛证悟后,为有情宣说所证真实法义,即善转教业。

法宝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上述“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是舍弃烦恼和苦的所缘境,由缘法教能舍离烦恼和一切苦,所以断烦恼苦所缘是法宝业。

僧宝业:勇猛增长业。僧宝由如理修行,勇猛精进,而增长一切善根,所以勇猛增长为僧宝业。

卯三、信解差别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对于佛宝,应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亲近”,应按照“依止善知识”中所说的内容,理解亲近的意乐和加行;“承事”有三种相,即尊重、恭敬、供养。《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九》说:“又由三相,应知敬事,由能体彼功德胜利,故起尊重(由能体会彼者功德胜利,故而发起尊重)。随所体悉(随自己所体会、了解的),以身语意三种正行而修恭敬。复设种种幢幡盖等,而为供养。”

对于法宝,应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即发愿希求证得以涅槃为主的法宝,应当树立这种信解。

对于僧宝,应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

“同一法性”,即指僧众悉从法所生,从法所化,从法等分,所以是同一法性。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说:“大师子……口所生(从佛陀说法音声而诞生之故)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

“和合共住”:僧宝共住,具足六和敬法,无违无诤,如水乳相融,名为和合共住。所谓六和敬,即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身和敬,即礼拜等身业相同;口和敬,即赞诵赞咏等口业相同;意和敬,即信心等意业相同;戒和敬,即戒法相同;见和敬,即空等见解相同;利和敬,即衣食等利养相同。《法界次第》说:“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所谓“和”,即自己行为和他人的善行一致,凡事随大众,这就是无违和合相;所谓“敬”,即自己谦下,恭敬他人,这就是无诤恭敬相。《祖庭事苑》说:“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对于僧宝,我们应当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

卯四、修行差别

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对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

对于法宝,应修瑜伽方便正行。(“瑜伽方便”,即增进成就瑜伽的正确方法,譬如,安住清净尸罗等。)

对于僧宝,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共受财法”,即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名为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为共受法。以共受财能对治对于利养起争;以共受法能对治违越学处和对法义颠倒执著。

卯五、随念差别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随念差别”,就是应当别别忆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在名言中,佛法僧三宝功德各具不同的侧面,所以在随念功德上也就有差别。如云“谓是世尊等”,这是举例说明,即如《随念三宝经》所说:“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而随念佛宝;以“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而随念法宝;以“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而随念僧宝。具体可以参阅《随念三宝经》,别别随念三宝的功德。

卯六、生福差别

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生福差别”,就是依于补特伽罗和法出生最殊胜的福德,其中佛宝和僧宝依于补特伽罗,而且分别是依于一位补特伽罗和多位补特伽罗生长福德,按戒律来说,四位或四位以上受具足戒者,就是僧宝,所以说依于多位补特伽罗所组成的僧伽生长福德。但按大乘不共的观点,登地以上的一位圣者,就可以成立为僧宝。

对佛宝供养、承事、恭敬、礼拜等,生长最胜福德。《华严经》说:“闻见供养彼等佛,无量福德将增上,断诸烦恼轮回苦,此善中间无穷尽。”以佛为所缘,供养、承事、恭敬、礼拜等,决定能增上无量福德。

对法宝恭敬、供养、受持、讽诵等,出生最胜福德。《辨中边论》说:“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此解释说:“行持十法行中任何一种,都可以获得无量福聚,以圣法是出生一切利乐的源泉,而且是超出世间正道之故,与彼相关的一切作业都具有大义,因此乃至书写、听闻一偈,功德亦胜一切世间善根。”

如是依于僧宝,恭敬、供养、亲近、礼拜等,也决定出生最胜福德。

以上从相、业、信解、修行、随念、生福六个方面已经宣说了由了知差别而如理皈依的内容。

寅三、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 [1] 中说。

“由自誓受而皈依”,就是由自己发誓,依佛为导师,依般涅槃法为真实所修之法,依僧伽为修行助伴,由如是三方面而如理皈依。这是按照法友论师的《毗奈耶广释》而宣说的。

“依般涅槃为正修法”:皈依导师佛陀后,真正应当依止的就是般涅槃法,如法而实修。

“自誓受”:以自己誓愿而受皈依。皈依的自性就是誓愿,受皈依的方式不是流于外在的形象,主要由以种性具足,以自己的因力发起誓愿而皈依。应当按这样的方式皈依。

大恩上师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说:“于具无等智悲力,究竟二利佛陀前,以清净信而引发,立誓佛陀为导师。二谛双运圣法前,当以无垢欲乐信,无误取舍四谛法,立下誓言而实修。于具智断僧众前,当以猛烈胜解信,持久慈爱之心意,立誓僧为永道友。”在具有无等智悲力、究竟自他二利的佛陀前,以清净信引发,发誓以佛陀为导师;在世俗谛和胜义谛双运的圣法前,应当以无垢的欲乐信,发誓实修圣教法,无误取舍四谛;在具有断证六种功德的僧众前,应当以猛利的胜解信,发誓以持久慈爱的心意,将僧宝作为自己菩提道永时的道友。一般正式受皈依时,都应这样由自己发誓而受皈依。


[1] 《毗奈耶广释》:《戒律根本颂》的广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