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辰三、意功德分二:一、智功德 二、悲功德

意功德分二。

佛陀的意功德包括智悲两种。

巳一、智功德

智功德如果详讲,就是《现观庄严论》所说的二十一部无漏功德。此处概略宣说佛智遍知的功德。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所谓智功德,就是对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所摄一切所知法,犹如观看掌中的菴摩罗果,智慧无碍而转。能仁的智慧周遍一切所知,除佛之外其余的有情,因为所知宽广而彼等智量狭小的缘故,都不能周遍。

“如观掌中菴摩罗果”,比喻智慧无碍照见。

“智量狭小,悉不能遍”,是指从凡夫乃至十地菩萨都不具遍知的智慧。譬如,凡夫眼识只能了别世间有漏法,而不知出世间无漏法;在有漏法中,只能了别色法,而不能了别声、香等法;在色法中,只能看见近处、有限的色法,而看不见身后、远处、微细等色法。这就是所知宽广,以眼识量狭小而不能遍知。或者,小乘阿罗汉具有所知障,过于久远、遥远、深细的法都不能了知。譬如,舍利弗不知道华杰施主有出家的因缘,目犍连无法以自力观见母亲转生在聚光佛刹土,阿罗汉无法测知佛陀三身四智等功德。这都说明阿罗汉智量狭小,不能周遍所知。或者,学道圣者菩萨有出入定的差别,出定时不能安住法界,入定时也没有达到法界全分显露的境界,所以是所知宽广、智量狭小不圆满的境界。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

如《赞应赞》所说:唯有世尊的智慧能遍知一切所知,除世尊之外,一切圣凡,唯一是所知宽广,智慧不能周遍。

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赞应赞》又说:以三时所摄诸法一切种类的能知因,如掌中酸果一般,是世尊智慧的行境。诸法不论有情或无情,一法或多法,世尊的智慧都像风行于虚空一般,毫无障碍,洞彻了知。

“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即以三时所摄诸法一切种类的能知因;“生本”具有能生因和能知因两种意思,此处是指能知因;“诸法动非动”指有情法和无情法,有情法为动法,无情法是非动法。

可以十力表示佛智无碍遍照万法的成就。如《宝性论》所说:“知处非处业异熟,种种根机种种界,种种信解遍趣行,染净二种静虑等,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寂灭烦恼习气智,如是宣说十种力。”

一、以处非处智力,无碍照见一切因果合理非理之相。

二、以业异熟智力,无碍照见一切因果别别决定的规律相,即无碍了知一切非福业、福业、不动业、无漏业,以及异熟果报的差别。

三、以种种根机胜劣智力,无碍照见一切有情上中下等根机的差别。

四、以种种界智力,无碍照见三乘不同种性或界的差别。

五、以种种信解智力,无碍照见一切信解意乐的差别。

六、以遍趣行智力,无碍照见所有轮涅一切乘的行道分类。

七、以染净二种静虑等智力,无碍照见所有有漏杂染静虑以及无漏清净静虑的差别。

八、以宿命智力,无碍照见自他众生一切宿世之事。

九、以天眼通智力,无碍照见一切有情的死生来去。

十、以寂灭智力,照见一切断尽漏法之相。

而且,佛智是以无勤作、无分别的方式一时彻照万法。月称菩萨说:“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如同大海风停波静,海面澄清,万象映现其中,如是佛陀的智海,识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静,寂灭一切分别,三世诸法全都炳然而现。

佛智超胜一切声闻缘觉、学道菩萨的智慧。《无量寿经》中说:“如来深广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如来深广的智慧海,唯有诸佛才能了知,合集十方界的声闻罗汉,在一亿劫中,思惟佛陀智慧的境界,穷尽彼等神通力,也不能了知佛陀智慧的少分。《宝性论》说:“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从断证功德来说,佛陀究竟的功德和十地菩萨功德相比,相差悬殊,犹如大地比于微尘,也如大海比于牛迹水。

应如是念。

应当这样思惟佛陀的智功德。

巳二、悲功德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所谓悲功德,如同有情被烦恼系缚没有自在,能仁也被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所以能仁见到苦恼众生恒时生起大悲,无有间断。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如《一百五十颂》所说:一切众生没有差别,都被烦恼系缚,而世尊为了解脱众生的烦恼,恒常被大悲系缚。应当先礼世尊,还是先礼大悲?世尊明知轮回的过患,让世尊这样长久安住轮回的原因,就是大悲,所以应当先礼大悲。

以下《谛者品》的教证,前一颂是略说,后三颂是广说。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大悲的因就是见苦,佛陀因为见到众生因位和果位的痛苦,而对众生发起悲心。

《谛者品》也说:见到众生在因位内心常被愚痴黑暗覆盖,在果位陷入生死的牢狱,胜仙佛陀由此发起大悲。

以下所引为广说。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 [1] 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谛者品》又说:见到众生在因位被贪欲蒙蔽自心,以贪爱恒时耽著六尘境界,堕入爱贪的大海当中,胜者佛陀发起大悲。见到烦恼众生在果位,身心多有疾病、忧苦逼恼,为了遣除众生痛苦的缘故,具足十力的佛陀发起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能仁恒时生起大悲,毕竟没有不起大悲的时候,佛的意乐安住于众生,所以佛的心意没有过失。

“终无不起时”:以轮回众生无有穷尽,众生在轮回中所受苦难也无有穷尽,所以佛陀悲心也无不起之时。

“佛无过失”:因为佛陀的悲心完全观照众生,没有丝毫自利之念,所以佛的心意无有过失。

应随忆念。

应当这样思惟忆念佛陀悲功德。

我们应当至心皈依具足圆满智悲的佛陀。

辰四、业功德

《现观庄严论》中宣说二十七种佛事业,《宝性论》中以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描述佛陀事业之相。本论是从世尊任运不断饶益众生的角度,宣说佛陀的业功德。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

业功德,就是佛陀的身语意业,由任运和相续不断这两种相,饶益一切有情。

佛陀事业第一相——任运之相,如《宝性论》所说:“寂灭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是能立,为能成立自性义,喻为帝释影像等。”寂灭一切勤作戏论为所立,究竟现前无分别智为能立,为了能成立佛陀事业任运的自性,比喻就是帝释影像等九喻。

九种比喻中,以日轮说明诸佛事业任运的自性。其它比喻可以参阅《宝性论》。《宝性论》说:“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如同日轮没有任何分别念,但一时放射无量光明,令水莲盛开增长,也令无量庄稼圆满成熟。同样,佛陀日轮也一时放射无量的圣法光明,能增长众生心莲功德的花瓣,能成熟众生善根之庄稼,而这样的事业完全没有分别、勤作,任运行持。

佛陀事业第二相——相续不断,《宝性论》说:“如是远离诸勤作,无生无灭法身中,乃至三有未空时,转入示现等事业。”乃至三有轮回未空之间,诸佛事业相续不断地转入,在无生无灭法身中不动移的同时,相续不断地示现色身的变化、语的宣说教诫、意的智悲周遍等事业。


[1] 躭:同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