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而且根据所化的差别,对堪能引导度化的众生,能仁都能令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决定成办一切所应作的事业。

《宝性论》说:“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一切诸分别,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犹如如意宝,不同意乐的有情所祈求的衣食等物,如意宝同时满足他们的所愿。同样,相应所化的差别,诸佛决定随众生根机意乐,将他们安置在道的基础、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佛地当中。没有归向的,让他归向;没有成熟的,让他成熟;没有解脱的,让他解脱;未起定慧的,让他起定慧;未登地、未得授记、未得授职灌顶、未得成佛者,也分别让他们得到如是的成就。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如《一百五十颂》所说:世尊您的善说,能摧毁苦因烦恼,也能显示魔的谄诳方式,也宣说了生死痛苦的自性,也开示获得无畏解脱的方法。思惟利益众生的大悲世尊,凡是利益有情的事业,无不行持,世尊岂有这之外的事业?

《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

《赞应赞》说:岂有世尊未度众生这样的衰损?岂有世尊未让有缘众生会遇圆满的事?

换言之,即世尊所作决定是度化众生之事,决定是令众生会遇圆满之事。

应忆念之。

应当这样忆念佛陀的业功德。我们应当至心皈依具有任运无间利生事业的佛陀。

以上将佛功德归摄于身、口、意、业四方面而作忆念,这是修行的关要。

辰五、旁述分三:一、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三宝功德的利益 二、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三、对皈依因 ——“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

巳一、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三宝功德的利益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以上从身口意业四个方面简略宣说了念佛功德的道理。如果通过多个方面忆念佛陀的功德,就可以由多个方面引发清净信心,如果能数数忆念思惟佛陀的功德,信心势力就会猛利,而且会恒常相续。对其余法宝和僧宝的功德,通过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也能产生这样的利益。

此处,修的要求有两点:一、要多方面观察,不只是通过一个方面,观察的面要广大;二、要数数忆念,不只是稍稍忆念,观察的量要足够。以多门忆念功德,即可以由多门引发净信;数数忆念功德,信心则会猛利、常恒相续。

巳二、 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依照这样的方式修习,如果善于了解佛语和观察修的关系,则经论中多数都是开示三种皈依处——佛法僧的功德,这些内容都可以显现为修行的教授。

“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就是经论中多数都是开示三宝的功德,即:或开示诸佛身口意业功德;或开示诸佛因地和果地的功德;或开示教法与证法的功德;或开示贤圣僧修行的功德。譬如《无量寿经》,多数都是开示三宝功德:或开示阿弥陀佛因地如何发愿、修行以及果地如何成就净土的功德;或开示阿弥陀佛身口意业的功德;或开示极乐世界清净海会菩萨的功德;或开示净土法门的功德。如果善巧修行的方法,一部《无量寿经》都可以显现为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教授,这样就容易获得本师宣说《无量寿经》的密意。

以下从反面讲解舍弃观察修的过患。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如是认为“观察修都是分别”,由此在修行时舍弃观察修,这样便遮止了集聚资粮、净治罪障的多种门径,所以对于以暇满人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是巨大的障碍。

“积资净障,非一门径”,就是从多个方面观察修。思惟三宝功德,可以积资净障,如下文博朵瓦尊者所说:“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思惟三宝功德,能逐渐加深对三宝的信心,以此能净化相续,修集资粮,所以由多门观察、忆念三宝的功德,就是积资净障的多种门径,这样切实地串习,便能以有暇身摄取无量的坚实利益。相反,舍弃观察修就是遮止积资净障的多种门径,极大障碍了以人身摄取无量心要。

巳三、对皈依因 ——“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分二: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二、对深信未获觉受之过患

午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如果能不断串习忆念佛陀的功德,心自然会随着修持而逐渐转变。所以最初修心虽然有些难度,但后面因为串习纯熟,而能够对此任运而转。能够作意“愿我也获得所随念那样的佛果”而发起菩提心,而且一切昼夜都可以见佛,以及临终时不论产生何种痛苦,随念佛陀终究不会因此而退失。所以长久串习念佛,后时可以任运而转,而且有三大利益:发菩提心、常时见佛、临终念佛不退。

对“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这一句,我们要通达它的内涵。前面在讲“修与修之必要”时说过:所谓修,就是令心数数安住所缘,护持修习所缘行相;修的必要,即自己无始以来为心所自在,心也被烦恼所自在,修习是为了让心随自己,能如欲安住善所缘。刚开始修习时,恶习力强,要让心随欲安住念佛,会有些困难,但若能长久坚持,一旦串习力加强,心自然会随转,有能力如欲安住。

以上所说,均是释尊所说的教授,出自《三摩地王经》。

《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首先开示总的原则。

《三摩地王经》中说:你应当了达一个道理,如果有人对一件事屡屡观察分别,通过安住这样的观察,心就能趣入这样的意义。

以下结合念佛来宣说。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这一颂是宣说“常时修持,心随修转”的方面。

如是,首先忆念佛陀身相以及无量智慧等功德,若常能修习随念,最终自心无须功用,自然趣入念佛。

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 [1] 智,欲我成无上,胜世 [2] 愿菩提。”

此颂是宣说以念佛而发菩提心的利益。

在行住坐卧中,自然就会时时欣乐佛陀智慧等功德,并且发愿“愿我将来成为世间无上的胜者佛陀”而自然发起愿菩提心。

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

这一颂是宣说以念佛常时见佛的利益。

《三摩地王经》又说:以清净身语意恒常赞叹佛陀殊胜的功德,以这种方式让念佛的心相续不断,从而昼夜见佛。

由此可见,以恒常忆念佛陀的功德而能昼夜见佛,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数数观想佛的形象,忆念佛的身语意功德,如此以信心修习念佛,就能恒时见佛。

不能见佛的原因,就是没有信心以及相续不清净,如果相续清净,则恒时可以见佛。譬如,琉璃地能否显现身影,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垢,只要除去污垢,就可以显现影像。《宝性论》说:“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又说:“犹如琉璃净心地,彼为现见佛陀因,即彼清净心地者,增长不夺之信根。”见佛的因,就是心地清净;净心的方便,就是增长以违品不可夺的信根;增长信根的方便,即恒时忆念功德。这样以理成立恒时忆念佛陀的功德,就能昼夜见佛。

对此总结。

恒时忆念佛陀功德者(有法),可以昼夜见佛(所立),因为增长信根净治自心,必然显现佛身的缘故(能立),犹如以布擦拭琉璃地,必然显现影像(比喻)。

《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经》说:“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这样以佛陀为所缘境,自心专一忆念而不休息,此人见佛的次数等同念佛之心。《三摩地王经》说:“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

论中“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就是昼夜见佛的因。以清净身礼敬佛功德,以清净语赞叹佛功德,以清净心忆念佛功德,如是令心不断安住在念佛中,必定能昼夜见佛。

以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为例,唐代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在长安时,精勤礼佛念佛,入室便长跪念佛,精力不尽不休息,即便冬日天寒地冻,也一定修到流汗,以表示皈敬弥陀的至诚之心。他常念佛一声,口中放光一道,乃至十、百、千声,也都这样口中放光。出门就演说净土法门。像这样以清净身语意恒时礼敬、赞叹、忆念佛陀功德,这样串习的结果,自然心中常不离佛,佛恒时安住在相续中。

憨山大师十九岁时,专心念佛日夜不断,不久梦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此后西方三圣时时清晰现前。这也是“一心念佛,昼夜见佛”的实例。


[1] 善士:佛陀。

[2] 无上胜世:无上超胜世间的胜者佛陀。